“漫游太空”2017,从伦敦巴比肯出发的一场科幻之旅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0   浏览数:1561   最后更新:2017/08/22 16:50:34 by 猴面包树
[楼主] 蜡笔头 2017-08-22 16:50:34

来源:凤凰艺术 李贝壳


近日,法国艺术家让-夏尔-毕儒来到中国参加德化“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家大奖驻地项目,并于艺术8画廊与我们相见。这位艺术家就读于法国布尔 (ECOLE BOULLE)高等美术学院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现任法国勒阿弗尔高等美术学院的教授。他的雕塑作品及装置艺术品曾在法国、瑞典、比利时各大博物馆及画廊展出,还曾在美国纽约世纪艺术画廊举办个展,其作品被世界多家博物馆及私家收藏,并曾被评为“最具中国影响力的外国艺术家”。


▲ 法国艺术家让-夏尔·毕儒(Jean-Charles Pigeau)


在坐落于皇城根北街的艺术8画廊我采访到了艺术家让-夏尔·毕儒,他的此次中国之行是为了参加德化“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家大奖驻地项目。毕儒生于1955年,毕业于巴黎l 'Ecolel Boulle 与ENSBA艺术学院,他自1993年任教于法国勒阿弗尔高等美术学院,现为学院教授。 他的作品介于建筑于雕塑之间,并主张以一种将作品置身自然的态度来看待艺术,并邀请观众重新虑自身于空间、与自然的关系。德化有着悠久的制瓷传统,并将特有的不同层次的白色制瓷技术,这种白瓷自明代起就被法国人赞誉为“中国白” (BLANC DE CHINE) 。而当代人们往往过度关注于景德镇,而忽略了很多例如德化这样拥有传统制瓷历史的城市。而始于2016年的大奖赛旨在为中西方当代陶瓷艺术家搭建以其各自所属文化为基础的交流平台,并推广德化的白瓷文化。



▲ 让-夏尔·毕儒(Jean-Charles Pigeau),《德化禅思空间》(Meditation Space Dehua) ,2017 ,Copyright  Jean-Charles Pigeau


艺术家本次在德化驻留期间与当地的陶瓷手工艺人合作创作了可以容观众人进入的冥想室《德化禅思空间》(Meditation Space Dehua)。当观众进入这个空间时,他就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而当别人走进作品时,他看到的则是自身与空间的关系。以此,作品所创造出的空间是提供给了观众一个以第三者的身份思考自身与其环境的机会。毕儒在驻留期间考察了德化的风土,结实了生活在当地的居民,他将当地人供奉的佛像作为原型用作此作品中冥想室内部结构的参考。毕儒在驻留期间创作的所有物像都不仅仅是一种再现,而是具有出处的“物体”。


让-夏尔·毕儒的装置作品常常在当地取材,并结合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将装置与自然结合在一起。在其早期创作于墨西哥的场域特定艺术以及装置/建筑作品中也可以体现出这一点。

▲ 让-夏尔·毕儒(Jean-Charles Pigeau),《尊天独享》(Suite pour ciel seul) ,1992 ,Copyright  Jean-Charles Pigeau

▲ 1992年5月17日,艺术家在萨尤拉湖其装置旁考察考古遗迹, Copyright  Jean-Charles Pigeau


艺术家自80年代起开始创作装置作品并使用石膏、陶瓷和金属作为材质。90年代起,艺术家开始投入了场域特定装置的创作。在过去的30年,艺术家曾多次赴墨西哥考察并对当地特有的文化古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在墨西哥的哈里斯科州有一块原始之土,这里的萨尤拉湖每到夏天都会因为蒸发而干涸,1992年,艺术家在墨西哥游历并寻找完成作品的地点,他希望能够找到一块没有任何社会痕迹的原始土地,最终他在哈里斯科州找到了理想的地点。为了等待完美时机,他在这里等待了一个月的时间,并最终完成了七个圆形装置作品。艺术家将它们放置在干涸的大地上,如同等待着雨水的再次将临。  “15、16世纪理想的地景经常是在人类聚落的附近有一位居中心的河流或湖泊。”水也被看作一种动态的大地力量。选择这块干涸的水域是艺术家对早期人类居住环境的呼应。而这次创作还让艺术家与团队发现了附近的印第安人在公元600至900年的晒盐考古遗址。此后,他将不同地域的文化遗迹更加深入地与自己的创作相结合。

▲ 让-夏尔·毕儒(Jean-Charles Pigeau),《海螺》(Les Conques ),1998,Copyright  Jean-Charles Pigeau


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中提到“理解自然的第一种方法是以自然的力量作为出发点。” 1998年创作于墨西哥的装置《海螺》(Les Conques)即试图凸显自然的原始力量,同时使这些力量与具体的自然元素或事物产生关联。源自对当地土著人巫术中“呼风唤雨”的仪式研究, 作品展出于祭祀风神的遗址旁边。艺术家利用自然的力量让作品与风互动,当风穿过圆形海螺的中间的孔时,则会吹出声响。


艺术家本人也是大地艺术的爱好者,受到罗伯特·史密森、迈克尔·海泽等人的影响,艺术家于墨西哥、京都等地都创作过突破美术馆空间边界的作品。他认为空间是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存在,然而人们最初对于空间的感受源自于体验,之后才生成了感知。所以他的创作意图并不是占有或控制空间而是让空间变得更加生动,强调的是体验的感受性。

▲ 让-夏尔·毕儒(Jean-Charles Pigeau),Sans titre,1998 ,Copyright  Jean-Charles Pigeau


他的作品还受到了极少主义的影响,试图将色彩、形式简化到尽量以自然本身的颜色呈现。  与当代人对色彩的定义不同,古代哲人认为在自然界的客体中只有黑色与白色是唯二的两种必不可少的色彩,而其余颜色都是由黑与白的结合产生的。  而作为极端的黑色与白色是一切色彩的参照物,因为它们只可能在黑与白的极值之中变化。 白色也是常常出现在艺术家作品中的主要颜色。也是由于白色的属性,可以轻易被环境色所影响,进而更好地与环境互动。

▲ 让-夏尔·毕儒(Jean-Charles Pigeau),《空镜》(Dos de l’oratoire),2008-2009 ,Copyright  Jean-Charles Pigeau

▲ 让-夏尔·毕儒(Jean-Charles Pigeau),《空镜》(Dos de l’oratoire),2008-2009 ,Copyright  Jean-Charles Pigeau

▲ 让-夏尔·毕儒(Jean-Charles Pigeau),《空镜》 (Dos de l’oratoire)背部雕塑,2008-2009 ,Copyright  Jean-Charles Pigeau


加斯东巴什拉曾在《空间的诗学》中说过,“巴黎没有家宅。大城市的居民住在层层叠叠的盒子里。”他认为大城市的家宅缺乏宇宙空间性,因为它们并不处于自然之中。而艺术家所创作的很多建筑/装置作品则试图打破这城市与自然的区隔,将观者置身自然之中。创作于墨西哥的冥想室《空镜》 (Dos de l’oratoire )是由当地的一位佛教信徒委托而建造。在考察了玛雅的建筑遗迹与殖民地的遗留建筑风格后,将冥想室的地基结合了玛雅建筑的特点,而冥想室内部结构则突出了自然光与色彩的变化。光线是最平常的自然现象,但却是不平凡的创造,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表征意义。在希腊文化中,光线被视为知识和理智的象征。在基督教特别是中世纪的绘画中,光环则被用于凸显圣人的身份以及重要性 。而在现代绘画中,印象派则将对光的追求发展到了近乎极致的状态。这些对光的迷恋不仅因为光所带来的生机还由于光所创造出的独特气氛。艺术家将光引入冥想室的尽头,让冥想者走到这个封闭的空间的尽头却还是可以与自然接触,赋予其一种场所精神与独特气氛。


艺术家的创作方式是游牧式的,他一直探索着不同文化中的开放场域,并试图将作品“放置”于不同的地域之中。在法国、墨西哥、日本、中国都留下过他的足迹。他在2015年考察了洛阳的龙门石窟并深深地被中国的佛教造像震撼,在其以往的作品中,艺术家也曾以西方人的视角将中国的道家思想融入在作品中。齐格蒙特·鲍曼将现代性看作是流动的,而让-夏尔·毕儒的创作方式也可以被视为流动的、液态的,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求和不同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


让-夏尔·毕儒对话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Q: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此次驻留德化期间的创作


让-夏尔·毕儒:我这次在德化驻留主要创作了几件作品,第一件是以德化当地人家里的佛像为原形而制作出的“镂空”冥想室《德化禅思空间》;第二件作品名为《气》,我在石膏未干的时候将表面上的液体吹出不同的波纹,并将这种随机的形固定后翻制为陶瓷作品。另一件作品以印模《佛手》(枸橼树的果实)为基础,源于我另一件放置在法国吉美博物馆的作品 : 柠檬造型的花瓶。


Q:如何看待德化的白瓷?


让-夏尔·毕儒:德化白瓷的颜色与我们日常使用的陶瓷是非常不同的,可以有很多丰富的变化;之前常使用的作品材质是石膏,但石膏是非常易碎的,而陶瓷若精心保存的话则可以保存上千年。瓷器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易碎,但实质却与表面有很大的反差。此次的驻地作品创作也是先用我之前惯用的石膏作为材质制作的,之后会再用白瓷来制作放大的版本。


Q:您的早期装置作品让我联想到许多大地艺术作品,您的作品是否受到了它们的影响?是否也有突破美术馆体制的意图呢?


让-夏尔·毕儒:是的,我也在一定程度上跟他们一样,所以才选择了很多户外的场地作为作品的展出场地。这些场地不仅仅是作品的展场,也是我对历史的一种思考,很多作品被放置在古罗马遗迹上是为了将当代的作品置于一种历史的环境之中,使得人们思考。将考古和古代文明研究的兴趣融入作品的创作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


Q:请问您未来的创作计划是什么?


让-夏尔·毕儒:计划是将冥想室制做成可以移动的,有机会的话,我希望在中国、韩国等地展出这些移动的空间。我在墨西哥研究了34年,想要开始更深入地研究中国的文化,并希望有更多地人看到一个西方人是如何看待东方的。


关于作者


李贝壳(1990,中国),策展人,撰稿人,现工作生活北京。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先后获得伦敦金斯顿大学设计策展硕士学位、伦敦艺术大学圣马丁学院文化批评与策展硕士学位。 独立策划的展览包括:“无法兑现”(I: project space,北京,中国);“运动场” ( 阿尔伯特码头工厂,伦敦,2015)等;参与策划的展览包括 : “Volume Dissolve Into Atmosphere”(大卫罗伯特艺术基金会,伦敦,2015);“复兴的文化”(The Well gallery,伦敦,2015); “2014 大声展”(三里屯橙色大厅,北京,2014)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