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诗经》
发起人:诗工厂  回复数:15   浏览数:2958   最后更新:2009/02/20 19:01:53 by
[楼主] 小mo 2008-08-27 17:48:59

杨佳照片

就我个人来言,写杨佳的艺术评论是一个亏本生意,但是,作为一个艺术评论家,我有更高的价值追求。而且,这次不想卖弄我驾轻就熟的写作技巧,看了太多的电视和报纸之后,我对一面之词感到厌倦了。所以,我想更多地引用相关的人和我十分尊重的评论家们的话。为了更方便我的引用的学术发挥,我对所引用的相关人士和评论家们的原文做了少许技术处理。

还需要事先申明的是:我在文中对“艺术家杨佳”的提法,将直接称呼其姓名,而不像惯例称呼为“优秀的艺术家杨佳”“不可多得的非常优秀的艺术家杨佳”或“中国当代乃至当代国际艺术界不可多得的不能不说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之一杨佳先生”,不是我有意怠慢这位至今为止已拥有观众五十三多万人次的艺术家,也不是我的Ctrl 键和C、V键不好用(读下去你会注意到这3个键非常便捷),而是这篇无偿的评论失去了增加稿费的可能性——也不是出于我心地善良。

首先我要简单的介绍这位80后艺术家,他出生在1980年8月,生活并无工作于北京,未婚,他自己说“一个大龄光棍现在最想结交的就是美女”。除了摄影之外,爱好旅游和读文艺书籍。处女座的他性格内向,特别守规矩,和我一样不擅言词。守规矩的习性,有几个熟识他的人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他小时候为了乱扔烟头而指责其父,一个是有次埋怨其母亲随手扔一个雪糕包装纸,还一个是他从不违反交通规则。杨佳的小学同学黄淼说,小学时代的杨佳虽然内向,但仍然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喜欢和同学一起掷沙包做游戏,玩的时候从来不作弊胡闹。

据知情人说,由于父母离异,更使他性格内向沉默,除了经常旅游面对大自然,网络是他乐于进入的世界。2006年,杨佳加入网络上的小学校友录后,第一条发言就是希望大家能在入学20年后聚会庆祝。博客上唯一一篇也可能是最后一篇日志发表于今年6月4日,上面记载了在北京爬山的经历,“下周再有这样的活动还参加,争取一直保持在头队”。这篇博客看得出他是惜命之人,他写自己爬山时体力不支的情况,“本来还计划要坐车去找领队吃饭的,现在只想能活着走到山下就谢天谢地了”。在写文章中他还连续打了9个“哈”。

他母亲的1500元退休金用来维持一家生活,但是他为了艺术,不仅辞了工作,还买了一台准专业数码相机,并且还装了一个软件,可以把连拍的照片合成一张全景图。杨佳发表的摄影作品有486件,都发表在国际知名传媒大亨默多克的太太主办的聚友网。他的博客名为“非常地妖”。我相信大多数摄影是出自他本人。

他的摄影作品第一次受到专业的关注是来自于心理学界,看完他的所有摄影作品后,心理专家李惠敏的第一感觉是“博主对远景、近景的构图都把握到位,可见其"布局谋篇"能力较强,分析问题周详、细微而冷静。除了旅游照,博主很少放生活照,隐约反映出他对真实生活的一种回避。在少见的集体照中,博主常站在后侧或靠边,有一种自卑或默默无闻的心态。”

好了,我得开始我的正文,其实所谓的正文都是我略做修改的别人的文本(别人的写别人的文本)。本来我想用斜体字标出我引用的原文部分,但是斜的太多了,我只好放弃这个负责任的想法。但是每段我会标出抄了几成(按十成计算,姓名的技术处理不算)。

杨佳从二十八岁的某一天(2008年7月1日)闯进上海闸北艺术空间的那一刻开始,或者是从2007年10月5日晚上8点半骑车经过上海一个普通的路口的那一刻开始(见注释1),就注定了他将是一个被艺术史抛弃的人。尽管这一次,他以艺术的崇高的名义干预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又借助社会的力量完成了以通常艺术的方式无法完成的事情。这“事情”无疑都被他自己称为艺术。然而高雅的艺术圈中永远不会承认这是艺术,而更像是暴戾的行径,用今天的话说,是蓄谋已久的谋杀。为了完成这“事情”各式各样的手段和匪夷所思的方式逐渐成为他自认为的艺术的一部分。孤僻、无正当职业、单亲家庭、沉默寡言、暴躁、凶残成为艺术圈中评价他最常用的词汇。真正的文化精英们面对他的“事情”,绝大部分的人采取了回避和不置可否,或不屑一顾的态度。他认为自己是艺术圈中最被蔑视的人,尽管多数纯粹的艺术家认为他并不在圈中。很多人谈起他时都咬牙切齿,用他们能想象的到最恶毒的语言诅咒他。有人甚至他的律师都扬言他难逃一死。可以确定的是,他是最臭名昭著的人,他不知疲倦的频繁亮相于各大主流媒体,他的作品总是引起激烈的争议,被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争议成为他的举措的不可缺少的部分。(9成)



闸北艺术空间是近年来兴起的艺术空间之一,其实他们的总公司,做过很有影响力的展览,主题是“意外或被自杀”。参展艺术家有湖南湘潭的黄静、湖北襄樊的高莺莺、浙江温州的戴海静、重庆李琴、广东佛山廖梦君、阜阳李国福、广州谭静、上海刘凌波等等。展览大大突破了传统的展览观念和形式,不展示、不报道、不评论。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被口头通知不能擅自发表报道和评论,但是,由于互联网常穿马甲的业余评论员过于人多嘴杂,这些作品和艺术家还是被广为人知,展览频频意外地获得了巨大的效果,虽然艺术家们的亲友团表达了不同看法,挑起了一些不满甚至敌意的情绪,然而,这个展览仍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现状具有历史价值的重要展览,埋下了突破艺术困境和传统展览机制的颠覆性的种子。(5成)





如果每个艺术空间都是一个小王国的话,那么这个空间则代表着一个小王国的最高权利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众多的小王国又构成了大的帝国。当杨佳穿梭于这些空间时,被隐藏在空间里各种力量包围。让他不得不去面对一些复杂的现实。尽管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各领风骚的风格,但当权者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当杨佳的刀飞舞在这些空间时,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感受到或者接受到另一种知识。杨佳还创造了语言独特的非凡技艺,他将人对身体的欲望潜能,对胸部的迷恋情节夸张到了某种极至。让我们在幽默中不知所措。他用上访材料、催泪瓦斯、单刃刀具、榔头、登山杖、防尘面具、 橡胶手套、 打火机等各种艺术材料,无限的扩张放大他的一刀观。他甚至希望他的一刀可以刺痛积弊以久的机制,并被世人誉为“杨一刀”。(8.5成)



当我们讨论艺术家的创作的时候,更为客观的态度是,不要一味偏重于他的代表作,我们如果从一些他平时的并不经意的作品进行分析,我们更能一窥艺术家的整体的审美趣味和精神面貌。他大量的摄影作品虽然都是“莫名其妙的重复一些琐碎的细节,毫无道理的拍摄着一些不重要的东西。” 但是另一位评论家说:“几百张照片记录着一个快门狂人的点滴生活,那些早被时间淡忘了的旅游合影,风景观光,这就是生活本身。” 还有人说:“他在画面中创作出一种背景与前景间、个人与集体间、人与环境间暧昧的、具有悬疑的关系 — 这些全都转瞬即逝却又故若磐石。”



他的作品“在看似简单的画面构图中着力追求素朴、凝炼的文人精华和情怀,从而创造出纯正高雅的意境和格调。”这是和他平时勤于文艺书籍的阅读和经常观摩中国古典山水名作(在他博客上可以找到他拍摄的国画和书法作品与网友分享的照片),擅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分不开的。



我个人非常欣赏他拍的一张天空的照片,天空占去大部分篇幅,一片饱含阳光的刺目的白云是画面的主体,白云的中心有一小片不祥的阴影,黑色的山影盘踞一角。正如有人评价的:“它能很好地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构图的一些基本法则如开与合、聚与散、藏与露、虚与实、对比与调和、局部与整体、变化与统一等,是很见功力的”。



还有一张拍的桃花的照片,“意境清新、恬静、幽谷、高雅,诗一般的艺术风格。”正如一个风景画家介绍自己的创作:“追求宁静自然、丰富耐看、平实的意境。”这位艺术家的自述好像正为杨佳道出了心声:“与自然风景的对话交流多了,很自然就有了表达的愿望。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体验,也很难深刻表现风景之美。一样的风景,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境与年龄所感受到的风景自然不同,细心观察体味大自然四季的微妙变化,并寄情于其中,记下打动你的瞬间感受,这些就是我风景摄影创作的生活、情感素材的积累,它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



他的作品还获得了大量的评论:



今年7月初,因杨佳一次饱受争议的行为,中央和地方媒体给予了积极的关注。为此许多媒体作了人物专题。就作品本身的评价,在艺术界无疑是一次轰动。在艺术创作日益活跃的今天,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艺术?艺术为什么? (9.5成)



昨天我看了电视剧《大奋斗》,他和成长在八十年代的杨佳正是这样性情的一群人。

杨佳的作品与电视剧《大奋斗》不谋而合,异曲同工,这是一个年代的性情,这是一群人的性情,无法背叛,无法忘却。所有的故事都在细枝末节中迷漫。你、我、他或许都是这样的性情中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哪里是我们的单元? (9.8成)



他的创作手法吸引着观者去思索人与其环境间、被遗忘以及被渴求的、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冲突。此次发生的作品充满着对社会与政治的评论、描绘着确定性以及不确定性、反映着艺术家对中国发展的信心和发展中衍生出来的问题。杨佳将被掠夺的与被敬畏的事物并置,将被遗忘的与被重访的地方并列。他的作品捕捉那近乎于沉默静止并正消逝中的历史,更深入地探索并揭露着某种不满与愤慨的情绪。(10成)



他对空间和形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有着深刻的见解。他通过照相机表达着他对世界的理解。(10成)



他的作品有其内在的重量感和个性张力。这种内在的力量来源于他的生活和想像而不是某种艺术形式或流派,从作品中能看到个人的生活和性情,我想这是衡量艺术品好坏的重要标准。(10成)



他的作品和他本人一样,有很多元的阐释性。(10成)



他很注重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本土文化特征很浓。(10成)



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体味到社会和人本等艺术性。(10成<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