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号“其实你是知道的”长泽郁美个展
发起人:piupiupiu  回复数:0   浏览数:1977   最后更新:2008/08/19 11:36:47 by piupiupiu
[楼主] 黄小牛 2008-08-19 11:36:46
《HI艺术》关于青年艺术家评选的采访





转付晓东blog

(2008-08-11 17:27:03)





期待有天赋敏感和高强度的密集智力劳动



学术展览也是参数



《Hi艺术》的备选名单里明显有漏下的,比如77年出生的徐震,名单里没有,但很难绕过。73年以后的还有储云、刘窗、阚萱等等,虽然没有进名单,但都是很不错的年轻艺术家。



用拍卖来衡量艺术家的方法,我并不认可。很多年轻艺术家并没有进拍卖。拍卖排行中的,很多人也是这一、两年刚进入的。年轻人没有过多或过高的记录,这并不影响综合实力上的排名。



如果一定要有硬性指标的话,参加的学术展览也是一个重要参数。比如国际大展,美术馆展览,一些比较有学术性的主题展。在艺术史上,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的展览,对艺术家的选择一般会有比较学术的判断,对作品有相当的质量要求。



拍卖行的价格并不应该依赖于一次又一次的竞赛,而是应该依托在艺术家的艺术履历,参加展览的级别,美术馆收藏,公共评论等等一系列的系统之上,多方位的判断和支撑,价格的泡沫才会比较少。



不间断的推进



投票时,我会考量,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在最近这一年,在自己的工作上有什么推进?是不是在艺术语言的范围里进行了新的探索?有没有进行有创造性的实验?单纯的复制和拷贝自己,是丧失了艺术活力的一种现象。长期的,坚持的不间断的推进,对艺术本体语言做某种推进性的研究非常重要。对艺术体系的建设性工作,是对优秀年轻艺术家基本要求。



我希望通过作品看到有强度的密集智力劳动,艺术家独特的敏感和天赋。在装置和绘画上都没有任何区别,用最最高新科技也可以做得老掉牙,用最传统的手工绘画也可以闹革命,媒材的关系真不大。



这两年的艺术市场状况比较特别,这肯定不是一个非常长久的、固定化的状态。任何时代都有少年得志,但现在更多的年轻的艺术家的生活也依然窘迫。学校扩招之后,每届油画系毕业生都是50个左右,一个学校被画廊签约的也就那么几个,95%以上的依然如故。在比较偏远的地域,在那里先成功的艺术家的风格被放大化,变成被谈论的对象,不可避免地获得一种追随和模仿。地域性的限制使一些个人化的影响被扩大化了,这让我非常惊讶。如果从国际视野看中国,也许也会这样。



我不会受到排行榜的改变



我策划展览的时候,更倾向做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展览。不同年龄层次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把不同艺术系统的人通过主题的联系性贯穿到一起,他们之间会诞生一种新的语境,发生某种复杂的矛盾层次交织在一起,非常丰富。





如果青年艺术作为青年文化现象的话,很难脱离整体性的文化社会背景,整个时代的精神氛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现状里,艺术的现状依然不可避免的具有群体性的痕迹。伟大的天才型的艺术家,毕竟还是极个别的少数。



在这次评选中,我对这些年轻艺术家的判断和印象,有一个固定的想法,不会轻易被一些排名榜的名次所影响,也包括市场。我对艺术家的判断有我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轻易不会受到外界的改变。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