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输入法诞生!8.1号免费下载
发起人:吗的  回复数:4   浏览数:2341   最后更新:2008/09/09 23:27:15 by guest
[楼主] llyio 2008-07-29 10:04:36
7月17日在大窑炉盛大开幕的“我们的未来: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向我们透漏了这样的信息:

1、展厅布局充分展现了新任馆长桑斯所秉持的原汁原味的醇正的法国视角。旅法背景的艺术家的不止一件的巨型装置,被不厌其精的安放在展厅的咽喉要道和最显著的中央位置。让我们身处北京重新认识了一下携带了某种异国情调的想象中的“中国”。比如我们会一头撞见多年没有出现过的货郎车和人力车车队,自行车上挂满了标志性的中国产名牌水货,塑料制倒版商品,土特产和民间祖传配方。还会在展厅里遇到仿制复原的巨大的四合院房顶的方阵,上面晾晒了些辣椒,易拉罐等杂物,和一只装有感应器的陶瓷蛤蟆。于是,别有意境的不时的传来两声蛙鸣。难怪时下北京文艺青年喜居住南锣鼓巷一带的四合院处,原来都打算出门就免费逛民俗博物馆。不知如果在纽约MOMA展示一下苏河区loft棚顶,就地怀旧,是否也会让本地居民心情澎湃?同样位于中央的还有一个巨大的三十六计桌球和一对巨大的佛手,那佛手里果然拿了一串巨大的念珠,这个植物、这个典故、这个说法,这个比喻,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一望即知。是 UCCA对中国人的接受和普及果然来得亲切,不惜牺牲当代艺术所固有的晦涩和陌生,还是2008奥运期间也跟张导演一样打中国牌,就是要雅俗共赏,就不得而知了。

2、观展的实践证明,我们确实已经对于一部分早已烂熟于心的作品没有任何的新鲜感了,尤其在作品和作品的之间互相交错咬合,却没有任何内在或外在的有效的联系性的情况下。在这里,任何新的意义都没有被生产,以至于我们足以在早期陈逸飞面前发呆,终于有点没怎么看过的新鲜东西了。这里确实给人一种高档拍买行预展的恍惚,但前提是:如果不分上下两、三行来挂不同艺术家的作品的话,如果不把郑国古的铸铁瓶子直接放在地上的话,如果不把张小刚的大画挂在门框上的话。整个展厅的氛围跟前面八五展大相径庭,一个教科书式的充满历史感的经典博物馆所形成的压迫感消失了,这里更象是一个宽松的艺术博览会场,一个促进销售的乐园,一个展示私人收藏的客厅。当然,它也确实如此,反复出现的由著名艺术家绘制的尤伦斯夫妇的肖像提示着这一点。同时,一种差别相对悬殊的布展方式,不得不让人警觉到某种程度的关系上的远近亲疏,这明显是在一种毫无顾及和勇往直前的方式下进行的。

3、既然是一个收藏展,我更希望在有限的录音导览中听到这件作品是在哪一年,如何被尤伦斯夫妇收藏的,那些小而可爱的收藏故事,当年的情境,甚至成交价的备案。可与现在对比,而不是仅仅对现场作品材质的一些感性化和直觉化的描述。“影音信息重叠”可能是一种实验性的影象语言,如果作为功能性的现场导览,探索性未免大了一点。对于国家级博物馆已经开始大面积实行免票的中国文化政策来说,30元的门票还是把798院里车水马龙的艺术观光客门隔在门外。当我在展览开始的一个星期之后,再次来到展厅的时候,穿着统一制服,拒绝回答任何问题,随时制止你拍照的巡展员明显多于三、两出现来看展的人,出于省电或其他原因一部分的显示器被提前关闭。这样的观展经验确实给人一种很复杂的感觉,在不长的历史中,中国当代艺术是如何被涂抹了香料,罩在压克力盒子里,成为一个乏味的陈列品的。

周铁海1997年录象作品几乎成为了这次展览最好的线索和注脚,“第九幕梅杜萨之筏”中,黑底白字的写道“进亦无能退亦难”,这个极具先见之明的艺术家甚至在这个混乱的时刻的11年前就给出了“我们的未来”的终极版答案,——“再见吧!艺术。”

[attachment=103059]
[沙发:1楼] guest 2008-07-29 23:11:01
匿名者也可发贴呀?
虽然骂得不太准确,但是还是改骂。
[板凳:2楼] guest 2008-07-30 08:50:42
尤伦斯就是个国际物流公司。要求不要太高。能看到东西就不错了。
[地板:3楼] guest 2008-07-30 09:23:17
很不错了,都是当代艺术的精英阿!!
[4楼] guest 2008-07-30 09:28:43
[5楼] guest 2008-07-31 08:58:52
[quote]引用第1楼guest于2008-07-30 07:11发表的  :
匿名者也可发贴呀?
虽然骂得不太准确,但是还是改骂。[/quote]

准确的是哪一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