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院油画“明星班”画家身价集体过千万
发起人:温州人  回复数:0   浏览数:2619   最后更新:2007/11/19 02:32:08 by
[楼主] 和谐网络 2007-11-19 02:32:08
访谈现场(从左至右):刑维东、赵德伟、梁克刚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美术同盟。今天邀请三位嘉宾,都是三位青岛籍的嘉宾,一位是资深经纪人梁克刚先生,一位是青岛艺术家赵德伟先生,一位是青岛艺术家刑维东先生。今天邀请三位青岛籍艺术家有一个共同主题,首先因为梁克刚主持的宋庄壹号当代艺术中心有一个“1980年代当代艺术青岛梦”的展览,回顾一系列80年代的艺术,都是在青岛举行的,这几年发现类似的活动在举行,比如去年广东美术馆举行的关于东北艺术,还有从“西南出发”,关于80年代的四川艺术的回顾,更多比如说高名潞教授举办的关于无名画会的展览,这么群体性展览都跟地域有关系。今天请来的嘉宾来自青岛,下面请梁克刚先生谈谈关于这个展览的策划思路。

梁克刚:其实想做这个展览差不多有五年时间,创办ts1之前,有就过这样的想法,首先因为我是当时这些活动的参与者,那个时候我上大学,比较深的进入当时80年代的青岛艺术活动里,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比较熟悉,对当时的过程了解,包括对所有参加艺术家都有了解,曾经在95年之前商量过把那个时代做的事情有一个回顾,但那个时候条件不是太适合。两年前因为我创办了宋庄一号美术馆之后就相对有这样的条件了,场地,各方面的一些资源,所以今年正好是20年这么一个时间,我认为20年也是一个比较好回顾的时间。今年11月8号,在宋庄把这个展览做下来了,是这么一个情况。

主持人:这个展览涉及到的艺术家有什么样的基础,他们是什么年代开始创作的?他们是不是有一个共同的团体?

梁克刚:这部分艺术家基本是青岛本地的艺术家,而且青岛没有艺术院校,原来在青岛学校工作当时是一支业余艺术家这样的状态。大概是77年78年开始,跟当时“85新潮”的时间是一致的,而且青岛当时有几个小团体,在80年代初期,有四、五个小团体,到80年代中期,大家形成共识组织了青年美术家协会。其实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当然管理上当地团市委也介入了管理,但是基本上是自发,民选的。到了80年代后期,87、88、89年这个活动比较频繁,比较踊跃,做了大量艺术实验和探索,是这样的状态。

主持人:我刚才听到赵德伟先生提到露天画会的组织,很多地方有这样的组织,北京有无名画会,在重庆有草草画会,赵先生给大家介绍一下。

赵德伟:露天画展一开始作为对行为艺术观念实践的一件事来做的,跟普通的露天展览不一样,因为我们有计划性的,本来要做十年的。在露天风雨无阻做十年,一般普通展览可能对刮风下雨就不会展出了,我们作为行为,无论刮风,下雨,准备做十年,把它作为一个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一件事情来做,这里头包含了很多东西,展出的过程中有观念的东西,行为的东西,装置的,绘画的,大地的,还有实践性的。最后这个展览在Z/F的压力下没有做完,做了十年,本身就带有美术事件的特点,它的主要特点在这个地方。

主持人:这个展览是哪年开始的,规模如何?

赵德伟:88年开始,最早是我发的倡议书,之后是刑维东来了,后来逐渐过一段时间人越来越多,最后到结束加起来有20多人。有一些不是老来,主要参与过的都算进去,但是不是很正规的那种,目的不是很纯的就排除在外。

主持人:这些艺术家都是当时青岛本地的。

赵德伟:对,有强烈的艺术愿望,希望展出自己的作品,那时候文化资源被官方垄断了,我们要展览这种有个性的东西,有创造力的东西,就没有这种自由展览的地方,最后到露天来了。(笑)

主持人:当时从84年到88年之前,我们知道当时在中国发生新潮美术的现象,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地方性的群体,这些群体之前就像大串联一样,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当时你们好像没有参与整个活动当中来,没有参与到串联当中来,有没有什么原因?

赵德伟:有一些原因。

梁克刚:主要是青岛没有艺术院校,当时“85新潮”都是以几个美术院校作为聚集地,作为交流主要接口,包括其他地区的骨干,大部分是美术院校尖子,学生,老师这样的状态,青岛没有这样的艺术院校,北京这样的媒体,批评家,高名潞老师他们没有机会去到青岛,没有听到青岛有什么事情发生。所以当时信息比较闭塞。当时青岛艺术家没有走出来,只是在本地做了很多事情。

赵德伟:当时是想把事情做大做多了外界自然会知道,没想到中途就停止了。

主持人:请刑维东先生谈谈关于当时这些艺术家都有什么样的人,都是一直在创作,现在都在做什么?

刑维东:当时进入画展主要是跟王兴平老师学习美术,学习美术的这些同学们,慢慢露天画展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影响力逐渐扩大,也非常积极参与展览,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建议。当时梁克刚率先提出来反艺术,作品里面有装置的,有现成品,当时出现以后引起了非常多的争议。像我跟老赵都属于视觉上有所探索,还有一些其他朋友,像王鹏,张格,王音他们经常过来参加展览,所以展览的形式,跟场面都是很积极,很有热情的。

主持人:当时好像有一些艺术家,青岛籍艺术家,在艺术圈其实当时已经建立起一些名声了,这些艺术家现在比较知名的,比如像王音这样的艺术家,是不是跟你们是在团体之内,还是跟你们有一些差别?

刑维东:王音当时在北京考学,我们这帮人是土生土长青岛人,考学可能有一些障碍吧。我们抱着对艺术的热爱,喜欢艺术的人都到那儿听课,学习绘画,那个气氛比较自由,也有探索性。

梁克刚:80年代早期像隋建国,也是在文化馆做宣传工作,80年代早期工作也有参与,像和王音考学比较早考到北京来,所以80年代中后期当地运动就没有参与过,但是之前还是有一些联系的。

主持人:请赵德伟先生谈一谈,当时是不是说有一个比较集中的想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事情?

赵德伟:那个时候已经接触到行为艺术了,那个时候我们想在露天做一个行为。另外大家有一个共同愿望,把青岛能建设成为一个艺术之城,青岛因为在海边的关系,人的性情比较浪漫,性格受大海陶冶,出的艺术人才特别多,而且走出去往往不回来了,另外在这里,在青岛的这些艺术家,往往也是觉得周围的氛围也比较压抑,也跟艺术形态有关系,我们抱着改变艺术生存环境这样的目的去做这些活动。

网友:组织这个活动有没有私人的东西,比如成名之类的想法。

赵德伟:成名这个东西,你说完全没有这种东西不可能。你就去做和尚算了,因为和尚是淡薄名利的,就不要搞名利了。艺术多少还是跟社会有一定联系的,从良心上来讲还是有的,是需要的。我从小就想做一个像达·芬奇这样的艺术家,这就是成名欲望,怎么去做,路怎么做,这个过程中我把很多问题想透了,最后感觉名不重要了,这是另外一回事。每个学画画的开始,都是对名有欲望,有欲求的。

主持人:请梁克刚先生谈谈关于这个问题,可能有时候谈的是处于学术上的目的做这样的回顾展,有的是有经济上的一些考虑?

梁克刚:因为我的情况比较特殊。在80年代的时候,我实际上是运动参与者,和经营者,这里面确实有很强的个人情感色彩,实际上大家,包括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在一起这么多年,大家共同有一种缅怀当时纯粹理想主义的青春的激情的情结,这个展览首先解决了这么一个问题,首先对20年代那样状态的回顾。尤其是当下社会,艺术商品化,市场化,泡沫化。我们其实怀念这种东西,尽管我们今天在这样一种混沌的系统当中跌打滚爬找机会,寻求发展,但是也很怀念那个时候纯粹的情感,不可避免的事情,带着很强烈的个人,或者集体的情感色彩。在学术上来讲的话,我们没有刻意。我不是一个学术方面很专业的人,既不是批评家,也不是专业策展人,学术上没有太大野心做这个事情,而且我通过最近几年因为创建ts1接触艺术界之后,我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判断,我认为这个事情是被遗漏的,当然不仅仅是青岛,美术的选择太有限了,基于当时资讯传播的状态,大家交流的这种状态,包括决定美术史重要批评家,当时能够做到的局限,这种选择太有限了。作为我来讲,这也是对艺术形状的一个掌握,是不是学术上有多大价值,这个不是由我来判断。我只是参与感受过,就把它真真正正呈现出来。刚才也问道商业问题,其实商业问题这个展览中不太关注。今年一年工作把ts1拆分,一个是798的画廊,我们把学术和经营彻底分开,作为宋庄这边非盈利空间的概念,做的展览不需要有任何需求,每年固定经费来做。也是这样一个概念,这是代表机构的这方面的一种想法,态度,我们也是希望作为一个机构有它存在的价值,有它在学术上的态度,和它对于学术的推动,作用的关系,品牌价值。作为画廊那边,画廊坦率讲就是一个商业机构,用不着粉饰它,可以以赚钱为直接目的,以利润最大化是它基本的职业道德,我必须对投资人有回报,我必须对客户,对艺术品收藏能够起到一定作用,很现实的情况。当然这次在宋庄做的展览,因为任何一个艺术作品,艺术家的市场价值,一定跟学术价值相关的,同时我一直认为这群人被严重低估价值的一群人,所以做这个展览可能未来会有一些可能性,但是至少现在没有这个考虑。如果把它作为一种很确定的预期,这个展览就做不出。没有办法向投资人描述它的商业前景。

主持人:像露天画展现在是不是还再继续活动?刚才聊的展览活动已经不在青岛了,而是在宋庄了,为什么不在当地继续从事这样的活动,或者有困难,非得到北京来,到宋庄来?

刑维东:我来宋庄比较晚,今年6月份来的。这个之前跟梁克刚经常聊艺术在全国当代的影响。怎么样对待当代艺术这个事呢?当时露天画展这种精神慢慢传递下来之后,也影响了一部分人。所以我们有一个小小的团体是民间的。我们也在反思,针对北京当代艺术,我们青岛本土也在反思,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做?因为当代理念是比较成型的东西。关于当代艺术也不同意以前的那种传统上意义上的艺术,因为现在进入信息时代,讲非物质,我们本土的青岛人也有一个想法。北京现在做,我们青岛可不可以做,我们前段时间接触到创意产业园,跟领导人士也在探讨。梁克刚这次提出来,因为我们都是好朋友,他在这边有比较明确方向性,我觉得应该过来,梁克刚还是为了回顾以前的东西,反思,还是面对青岛,他有一个系统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