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龙—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作品赏析
发起人:艺术旋风  回复数:0   浏览数:1180   最后更新:2011/12/22 10:00:34 by 艺术旋风
[楼主] 艺琅国际 2011-12-22 10:00:34
《教学空间》栏目
中国传统雕塑语言的现代转化
———曾成钢的雕塑创作课程
文/黄文智
中国传统雕塑根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要考究中国的传统雕塑,除了要研究其本身的技法和风格的演变外,还要进一步探询各自相应的时代背景。中国雕塑不像西方雕塑那样描摹自然,作者也不像古希腊或文艺复兴时的艺术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工匠。中国传统雕塑的学习、借鉴与转化,应该有着一个方法论意义上的过程,而不是一种表面的临摹与抄袭。曾成钢教授早在接受现代雕塑教育的同时,也极为关注和吸收传统雕塑的手法,并将这种手法很好的融入到了他的创作中。曾成刚的作品体现出来的一种刚硬与激情并重,大气与严谨相融的艺术特色,就是借鉴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造型。在青铜礼器中所体现出来的厚重与威严,以及在生活器皿中所体现出来的浪漫与想象,都被他有效地融入到作品中。
对于传统雕塑的思考,应该要分析传统雕塑相应的社会背景,比如同是中国雕塑高峰的魏晋南北朝和盛唐,一个是战乱不绝的乱世,另一个是富足奢华的盛世,各自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自然是不同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给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甚至连上层的文人士大夫也是朝不保夕。在佛教所宣讲的今世的超脱和对来世的憧憬中,人们普遍处于一种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而把心理空间更多放在脱离尘世的佛国信仰中,反应在佛教造像上便出现了“秀骨清像”的艺术特点,这种“秀骨清像”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宁静与飘逸,和战乱的浊世正好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盛唐的富足和对现实生活的享受,则构成了盛唐雕塑的丰腴与华丽,相应出现了大量肥胖的仕女俑和各种三彩俑,这些俑要么都体现出一种优雅的富态,要么呈现出一种张扬的个性,在线条的处理,以及体量和空间的表达上都体现出一种盛世的赞歌。唐代的雕塑不论在佛教造像还是在各种俑的表现上,都体现出其他时代没有的雕塑张力,这对于同学们吸收关于雕塑的体量与线条的外在处理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对于这些雕塑的欣赏与学习,光看那些表面的线条是不够的。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艺术评价中最重要的法则之一,这不仅用于绘画,也能用于雕塑,事实上中国雕塑中的很多法则和绘画是相通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像艺术,大体都能体现出一种“秀骨清像”式的风格,这些寄托了当时人们信仰的造像,通过清瘦的身躯和飘逸的线条,以及会心的微笑,传达出佛国中的幸福美好。这种带有浓厚时代气息的雕塑是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而造型艺术中所要求的“气韵生动”就是体现在此基础上的出世与飘逸。同学们在学习这时期的雕塑时首先应当关注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对当时的雕塑造像风格就能加深理解;其次在学习研究这些雕塑时应当体会雕塑如何表现了社会状态,也就是说魏晋时期的雕塑为什么能反映出出世与飘逸的思想,这样就自然回到“秀骨清像”的问题上来,也就回到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雕塑的线条、气韵、体量的问题上来了,最后就回到了我们的起点——具体的传统雕塑了。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时期,隋唐又是一个时期,这种区分和中国的历史发展是完全相关的,所以,学习中国传统雕塑不仅仅是学技法,更要了解技法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最后将技法与背景相结合,转化为一种可汲取的文化资源,这就是我们学习传统雕塑的意义所在。
教学内容
传统雕塑的现代转化,主要包括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传统雕塑临摹,另一个是在临摹基础上的再创作。
对传统雕塑的临摹,首先要对传统雕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通过古代雕塑考察或相应的雕塑史课程的学习,这样就能对传统雕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选择自己需要研究的雕塑进行临摹。除了要掌握相应的成型方法和材料外,还要重点体会线条和体面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理解中国传统雕塑中的以“线”带“面”的造型特点,“线”在整个雕塑中起着一种支架的作用——雕塑中的“线”就是结构。“线”在古代雕塑中起着一种关键性的作用,但并不是说中国古代雕塑不关注体面的表达,在雕塑中“线”和“面”的结合形成“体”,“体”和“体”的穿插、虚实相生,就形成了整体的“气韵”,所以,“体”的概念也是要认真体会的。不同时代的雕塑体面关系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涉及到材料的不同,刀法的特点和外来雕塑的样式影响。要注意到这些方面的不同,比如西汉的雕塑就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艺术的影响,在体块的处理上有一种外圆内方的特质,线条的处理也是上呈战国时的特点,显示出有力而不失圆润的特点。
对于传统雕塑的再创作,实质上是一个创作方法论意义上的实践。对传统雕塑的临摹,其目的并不是要简单模仿对象,而是在掌握其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借鉴与转化,使其成为我们当下创作的途径和切入点。在创作作品时,要避免简单的模仿传统雕塑中的表面特征或传统文化符号,也不要把这些元素简单的组合。传统指的是过去那些流传下来的、正面的东西,并不是所有的过去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传统,传统发展过程就是一种不断的自我更新。我们在传统雕塑的学习基础上的作品创作,事实上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再创作,其关注点是在于把传统文化进行转化,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照搬。举个例子说,曾成刚的雕塑就借鉴了青铜器中的造型特点,体现出一种刚硬与激情并重,大气与严谨相融的特点,所以他的作品就有了青铜器的魂,但在视觉上就绝不是青铜器的再现。再比如湖北的雕塑家傅中望,他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都是构建在榫卯结构上的。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核心的构造方式,在哲学上体现出一种阴阳相生的关系,在此观念的支撑下,傅中望的榫卯作品便呈现出一系列的隐喻,如男女、刚柔、虚实等等,这样与当下生活发生关系,体现出作品的当代意义。
教学进度
第一周:主要安排学习传统雕塑史的相关课程,大致掌握各时期雕塑的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传统雕塑进行实地考察。
第二周:要临摹一件传统雕塑作品,最好选择传统雕塑中比较成熟时期的作品,认真体会雕塑中的“线”与“体”的造型关系,了解相关时代背景和影响这一时期风格的因素。
第三周:对临摹的雕塑做最后的调整,根据这些传统雕塑画出创作小稿,大家相互探讨。创作小稿不必拘泥于所临摹的传统雕塑,可以有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主要在观念和文化意义上的表达。
第四周:就是具体的作品创作了,要求学生能多花些时间和多投入些精力,在条件允许下可以转化为材料,形成完整的作品,最后做作品点评和课程总结。
教学方法
第一周: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传统雕塑的兴趣,引导大家往作品创作的意识方面走。同时,举出当代中国雕塑家的相关作品,事实上目前最活跃的国际和国内知名艺术家中,其作品与中国元素有关的占大多数,比如在海外活跃的“四大金刚”(蔡国强,徐冰,谷文达,黄永砯)都是在打中国牌。
第二周:在临摹传统雕塑时,认真给学生分析相关的古代雕塑特点,使同学们能了解中国传统雕塑的成型方法和材料要求,从最初的搭建框架,到上粗泥和细泥,到最后的修补裂缝和表面处理,能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临摹的作品不要求大,能在控制的时间内完成。
第三周:要求学生对所临摹的传统雕塑进行最后的整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创作草图和做出小稿,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探讨相关的话题。草图或小稿可以有更大的创作空间,不仅借用传统雕塑,也关注更大的传统文化。
第四周:进行作品创作,引导学生进入传统雕塑和创作观念的转化,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进行探讨,在作品讲评时,注重作品的当代性表达。在引导学生汲取中国传统资源时,强调不要做表面的简单置换,要注意方法论的学习与掌握。
教学要求
本课程中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从课程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入一个较集中的学习和创作状态。这是一门创作课,首先要强调本课学习的目的和所能达到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了解传统雕塑的文化背景下,将传统雕塑语言进行创作转化,这事实上是一个很难的学习历程。本课的难点在于对资源的选择和提炼。中国的传统雕塑内容很丰富,又没有相关的实践理论,中国古代雕塑的实用性和功利性都很强,在艺术的创作上对其提炼和转化缺乏相应的操作模式。本课重点在于作品观念的表达,主要在于作品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所呈现的观念表达,这是一个作品立足的根本所在。要点是作品中对传统雕塑和相关文化资源的汲取和提炼,使其能成为创作作品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本课中的造型手法和材料的运用可以多样化,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再创作属于自己的东西。
五、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在当代异彩纷呈的当代艺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当代中国雕塑艺术的本土性和民族性。在当代多元的国际艺术中,如何保持本土的艺术特色并积极参与到其间中去,成为很多艺术家所追求的梦想。艺术的本土化实质上还涉及到一个民族自尊心的问题,在日趋频繁的国际艺术交流中,这种自尊心尤为显得珍贵。
六、学生创作体会
黄文智(2004级研究生):
中国传统雕塑区别于西方的经典雕塑,它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课程中,实质上是在学习传统雕塑的过程里,将传统雕塑中有用的因素,转化为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有效资源,这门课的学习重在转化。不同时期的传统雕塑都是供我们学习研究的对象,这种学习不是照搬,而是将其有效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手段和切入点。在此方面很多成功的艺术家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这种学习与创作方式根植于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本土雕塑的传承有着清晰的认识,在彰显文化身份的当代语境中有着本质的规定性。
朱勇(2006级研究生):
曾老师的“传统雕塑语言现代转化”课程,予我创作影响深刻。在上课过程中,曾老师的讲述和点拨,总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对传统雕塑造型的新体验,对现当代雕塑的解读、转化的涵义等等。我感受到,学习传统不是简单地使用传统符号、造型方式等这么简单,需要仔细研究和深刻理解,不仅传统,现当代也得周密考察。传统雕塑语言现代转化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的课程,也是一门对传统审美进行分析的课程,还是一门创作方法的课程。时间虽短,但是对艺术道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邹鹏(2007级本科生):
我看的西方经典雕塑比中国传统雕塑多,读的西方艺术史比中国艺术史长,了解的西方艺术家比中国艺术家广……没办法,生活在一个信息膨胀而意识复杂的时代。 西方雕塑的涌进,让我们一时眼花缭乱,原本优秀的中国传统雕塑在本土沦为“非主流”。作为一个中国人放着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不去继承发展;盲目地抄袭西方艺术的表面,这是一种遗憾。 二年级下学期曾成刚老师给我们开设了“中国传统雕塑语言的现代转换”课,在刚刚涉足雕塑领域的关键时刻,引领我们认识中国传统雕塑的精髓,启发我们把传统雕塑的神、韵、气转换到创作中。开始寻找一种内在的气势与精神。在探索中,我们不断地被熏陶着,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审美和文化修养……
作者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