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节日》103 雌雄同体
发起人:summerw  回复数:0   浏览数:2172   最后更新:2015/03/08 19:37:01 by summerw
[楼主] 刘工艺术 2015-03-08 19:37:01

凄美与色彩


--刘工《枯荷》系列油画赏析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曹建宁


艺术是一种感染力,更是艺术家的情感凝聚。正如有人乐于表现时代,有人喜于再现自然,更有人崇尚幻觉和虚空。刘工笔下的枯荷之美展现出的却是一种沧海桑田般的另类萧瑟,具有一种凄美与色彩的,感悟哲理个性性格。

众所周知,中国人与荷的情结源远流长。荷,作为历代文人雅士的一种精神依托,承载着很多美丽的向往。面对荷这一特定的文化符号,我们的情绪犹如随波荡漾荷叶,在烟波浩淼的艺术诗情中旅行。然而,用油画表现中国传统的荷之精神,是刘工《枯荷》系列油画给人最强烈感受。但是,若要深入欣赏刘工《枯荷》系列油画,你会发现他的画面构图、色调的运用以及整幅画面给人的冲击力却又是原原本本的西方风格。

凄美作为美学概念,带有一种浓重的心境色彩,蕴含的是人们对哀婉、忧郁、清朗而怅惘的一种审美在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表现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象征,但表现枯荷之美却是“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另一番情景。这是诗人与画家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体会与品味到枯荷之“留”的残缺美,是美的艺术意境之灵魂。不言而喻,枯荷虽枯却精神不倒,这正是刘工《枯荷》系列油画呈现出的过眼印象与感悟,在凄美与色彩的郁情中领略冷寂的自然之美。也许,正刘工借助他的怀旧情绪,以及他所追求的一种热烈过后的宁静,才多了一份用画笔描绘自然的激情

正如刘工所著《中国绘画的精神含义》一书中说:“在西方绘画艺术中,色彩美是直觉的感性呈现,油画正是直觉和哲学理念的产物,强调直觉与视觉的冲击力……画家必须摆脱一切具有象征性的、文学性的、说明性的表现手法,纯粹的将造形和色彩加以归纳,构成在画面上的直觉与感官的视觉思维。”我们从刘工《枯荷》系列油画中,不仅欣赏到凸显出来的是纯粹的形与色的艺术,而且凄美与色彩的意蕴近似于音乐的音色。可以说,刘工是一位非常注重感受的画家。他在论及“绘画与直觉”中说:“不论中西方画家运用何种手段进行艺术创作,他们在运用直觉思维创作的过程中,都有一种未经逐步分析,仅依靠内因的感知,在突然‘灵感’和‘顿悟’的非逻辑程序中,其艺术作品往往会有一种领悟性的思维。这是画家具有的直接性、敏捷性、简缩性、跳跃性的思维特点。”

刘工是一位著述颇丰的画家。而且,身为一位富有个性的画家,其随情性的艺术创作不仅具有不可复制性,同时也具有艺术的实践性。欣赏刘工《枯荷》系列油画,不难看出他是一位非常注重印象思维的画家,其作品不仅蕴涵着一种中国文化的诗性美,但又不缺油画的力度美。这些年,每当我们同行去写生,一旦他走进都市边缘,离开华琢的市景花园,他总在寻找自然无饰的枯荷。在他眼里,他最欣赏雨中枯败荷塘,似乎枯荷总能带给他清肺心灵的美丽。

记得前些年的冬天,我们同行在皖南写生,他的视点总在枯美的景致上。当落日的余晖给人一种凄美的景色时,都会不经意地一瞥,悠然沉恋地激发起他的创作情绪。而今,刘工没了背着画箱四处写生的浪漫,没有涂布飞色的兴致,只是闲庭信步的感悟,然后静坐在画布前用记忆的语言调弄油彩。我想,他与画布心灵之约的时候,只想描述自己心灵对凄美自然的感悟,不去雕饰那些修整的痕迹,不录那些被粉饰过的美景,只想移情自然之美的记忆。在刘工的凄美与色彩中,他好似对自然的枯美总有一种激情,用其奔放的笔触在写意。在他的绘画语言中,我们宛若看到了枯美更是一切生灵生存的环境,是一种原始的、纯真的状态。他用眼熟的记忆去画自然,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获得一种纯粹的享受。这就是刘工在凄美与色彩的感受中,他所力求的艺术感染力。

枯荷是自然生命衰竭与重生的体现,这是刘工汲取枯荷之美的精神内含。当盛夏荷花的热情退去,秋风瑟瑟的把艳丽吹干,风塑荷之枯瘦,全然没有了出淤泥而不染时的柔软不涩和清正。然而,荷之枯残又是一种郁伤的美丽,给人一种病之美的感染力。每当秋冬来临,刘工总爱去郊外寻找几茎枯荷,寒瘦一池秋水冻结的景象。面对凄美的枯荷满池,焦枝残乱的干枯,杂乱无章的残荷枯枝,他都会兴奋不已。也许,他独步在凝结的荷塘边,视线并非是在物色枯残荷枝的形,而是在感悟枯美残缺的精神所在。可以说,枯荷之所以令他神伤情迷,因为他敬畏生命的自然力,他只想用看似稚拙的笔触留住这印象。

诚然,夏日的荷花是面相熙怡,清香幽幽,濯清涟而不妖的。然而,当她婷婷静植过后,荷又是冷瑟,是孤寂,更是雕塑的。春雪秋雨,秋暮冬寒每当我与刘工相伴走近郊外的荷池,眼前恍惚浮现出明年又是绿杨堤畔的荷花,但瞬间的浮现过后,满池的枯荷荒凉冷落凄美与色彩让人极为情绪。此情此景,让我悠然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抒怀: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沙发:1楼] guest 2015-01-06 12:43:38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