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车间后门微博遭围攻第二季
发起人:爽歪歪  回复数:0   浏览数:3673   最后更新:2011/08/18 21:53:56 by 爽歪歪
[楼主] 阿特宝宝 2011-08-18 16:54:21


“海报展”


开幕时间:2011年9月5日,星期一,17:00-19:00
展览时间:2011年9月6日-10月5日,每天14:00-17:00
展览地点:上海普陀区武威路18号桃浦创意园5号楼

参展艺术家:
Sven Augustijnen、Rossella Biscotti、Stefan Brüggemann、Tania Bruguera、Pavel Büchler、陈晓云、陈文波、顶楼的马戏团、董文胜、飞苹果、Dora García、顾磊、何岸、何迟、胡介鸣、黄奎、蒋志、金锋(老)、阚萱、Saša Karalic、李平虎、李消非、梁伟、刘建华、刘畑、刘韡、毛豆、没顶公司、Olivier Mosset、倪俊、秦思源、邱黯雄、邵一、石青、施勇、Société Réaliste、苏文祥、唐茂宏、Inga Svala Thorsdottir、TOF、王家浩、汪建伟、王衍、王卫、吴山专、向利庆、杨福东、杨振中、余极、张鼎、张慧、章清、刘建华、郑国谷、周明、周啸虎、周子曦、朱昱、庄辉&旦儿

主办方:桃浦当代艺术中心
组委会:杨振中、周啸虎、徐震、金锋、陆兴华、丁力、石青、Philippe Pirotte
微薄:www.weibo.com/toplow 豆瓣:www.douban.com/group/toplow

“桃浦大楼”举办超级海报展
近60位艺术家参与 旧有项目全部撤出


9月5日,“桃浦大楼”第三个开幕日,以往所有展览和艺术项目将全部撤出,让位于一个主题与形式都极为鲜明的超大型展览——《海报展》,参展艺术家多达近60位,包括部分国外艺术家,每位艺术家设计制作1至5张海报。届时,大杂烩式的“桃浦大楼”一变而为一个清一色的“海报展”。

艺术家们为什么要做海报?为什么想要重新捡起艺术的宣传功能?“桃浦大楼”组委会表示,海报展并不追求一个标准化的划分,也不是一个意识形态宣传工具,而是一次对乌托邦记忆的集体回访,是在当代情境下的重新思考和重新表达。

海报,是意识形态最常使用的一种宣传方式,给予自身以“立场、真理、标准”的象征,并在公众的集体记忆和个人经验中、在行进的历史中都占据了一席之地。作为一种传统的、没落的宣传媒介,海报面向大众,往往有明确的主题表达诉求和明确的立场,具有标准化的可复制性。然而,几十位艺术家的“海报展”,必将呈现出一种非标准化的、各自发声同时又铿锵有力的“多声部”。它既是一场集体的、强大的宣传,又针对“宣传”本身,它追问当代艺术面对的对象和针对的敌人,同时希望借助“海报”这一充满力量感的形式,对集体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精神版图进行一次集体猜想。

在“桃浦大楼”这个充满了乌托邦氛围的艺术项目里,采用“海报”这种最传统的宣传方式,展示一场个人化的、非标准的意识形态表达,将在当代公共空间建立起一种异质的乌托邦短语库、符号库和图像库。
[沙发:1楼] 阿特宝宝 2011-08-17 11:29:50
组委会成员介绍

-Philippe Pirotte-

菲利普·皮洛特(Philippe Pirotte,1972- ), 知名专业策展人、评论家、艺术史学家,常驻比利时安特卫普。时任瑞士伯尔尼美术馆馆长(2005- ),曾成功策划过众多国际性的重要艺术项目,并在多个国际著名美术机构任职。



2008年, 他曾策划香格纳画廊的群展"包含(Invovled)", 展览就不同措辞上的结合和包含展开了讨论。参展艺术家: Knut Asdam, Miroslaw Balka, Stefan Bruggemann, Pavel Buchler, Armen Eloyan, Corey McCorkle, 施勇, Yutaka Sone, Luc Tuymans, 徐震, 张恩利。



2009年Lismore Castle Arts邀请Philippe Pirotte担任策展人,以探讨艺术与设计、建筑、自然、科技联系为主题的“United Technologies(联合技术)”,参展艺术家包括Stefan Brüggemann, Rita McBride, Corey McCorkle, Jason Rhoades, ai wei wei.



皮洛特在中国策划的最新项目是今年1月在民生美术馆,围绕极简主义展开的群展“其他房间(Other Rooms)” 参展艺术家包括:Martin Creed, Fischli & Weiss, Adrian Piper 以及Dora Garcia.

[板凳:2楼] 阿特宝宝 2011-08-23 11:53:14
-陆兴华-

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国哲学方面的研究,较多关注其政治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近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德里达、巴尔特、朗西埃、阿甘本、巴迪欧、齐泽克。一直向汉语学术界介绍法国激进政治理论。其写作兼及艺术、政治和哲学三方面。

“做艺术是一种performative act,这意思是说,艺术家先应该悬置、中止、吊销句子、图像和形式之中先已具有的那些performative forces,将画面中的差异关系简化,通过减法或除法,抽离出事件和情境,像外科大夫那样做个搭桥手术,然后又将它埋回到现实和历史之中。” -陆兴华

-“陆兴华带给艺术家什么启发?”
-“当代艺术其实很少像他这样敢想敢说,作为艺术圈外的人士敢闯进来,敢犯错。艺术家之间的状况是你看到了问题的症结,但是你不说,或者是绕着说。所以陆兴华这样的人,从我们内部产生几乎是不可能的。”
(关于桃浦大楼的十个问题)


[地板:3楼] 阿特宝宝 2011-08-23 14:52:17


苏文祥参展作品
[4楼] 阿特宝宝 2011-08-23 16:13:22

李消非参展作品

[5楼] 阿特宝宝 2011-08-23 16:14:19

3
[6楼] 阿特宝宝 2011-08-23 16:14:47

4
[7楼] 阿特宝宝 2011-08-23 16:15:15
5
[8楼] 阿特宝宝 2011-08-23 16:15:47

6
[9楼] 阿特宝宝 2011-08-23 16:16:35

参展艺术家介绍 (排名按姓氏先后)

-Sven Augustijnen-

斯文•奥古斯蒂宁(Sven Augustijnen,1970- )

曾学习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比利时Hoger Sint-Lukas学院、荷兰Jan van Eyck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布鲁塞尔。2011年获伊文思视觉艺术奖(Evens Prize for Visual Arts)。他擅长以新媒体手段展现传统的肖像人物以及地邻间的文化特殊性。


2005, 奥古斯蒂宁的艺术项目“全景”(Panorama), 将一份揭露欧洲议会在布鲁塞尔设立非官方办事处的细节详尽的8页内容,作为别刊插放在比利时著名金融报纸De Tijd里。议会的成员们也一一收到了这份特殊的报纸。媒体与真相的话题由此又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2011年, 奥古斯蒂宁的最新作品是5月的长篇电影“Spectres” (102分钟) 。影片讲述了作为如今的欧洲行政中心的比利时,一段极其黑暗的统治刚果的殖民史。

[10楼] 阿特宝宝 2011-08-23 16:17:31

-Stefan Brüggemann-

斯蒂芬·布吕格曼(Stefan Brüggemann,1975- )

生于墨西哥,现生活和工作于伦敦和墨西哥。作品主要形式为文本、装置和录像。他擅长以文本(语言)为基本形式来持续表达对“制度”的反抗、讽刺、怀疑和批判。


2009年1月布吕格曼在香格纳画廊群展《包含》中,创作了“新”和一个贴满概念化装饰墙纸的屋子,并在作品旁用反射的美元标志完成了涂鸦绘画。


布吕格曼的部分过往文本作品

[11楼] 阿特宝宝 2011-08-23 16:19:09
-Tania Bruguera-

塔尼娅·布鲁格拉(Tania Bruguera, 1968- )

“我常在表演、装置、绘画和录像中使用身体作为社会景观和政治画板。行为是我探求情感的主要来源。道听途说与记忆是我传输和储存信息的工具。我称之为‘Arte de Conducta’(行为艺术)”-Tania Bruguera

著名拉丁美洲艺术家塔尼娅·布鲁格拉(Tania Bruguera)1968年出生于古巴哈瓦那,创作主要涉及行为表演、装置和录像。曾参与11届德国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圣达菲双年展等。现生活工作于哈瓦那和芝加哥。


存在于沉默和自我审视之间的权力抗衡和相互抵制常是布鲁格拉作品的主题。在2000年的一件作品中,一位做过牢的犯人呆在阴暗的房间里,唯一的光线来自一个电视屏幕,上面不停播放一位政治家的脸,当人们慢慢适应了黑暗才发现光着身子静静站立的犯人。


2010年, 布鲁格拉中期回顾展“关于政治的虚构”(On the Political Imaginary)收录了她的18件作品。包括重现门迪耶塔经典行为的《向安娜·门迪耶塔致敬》(Tribute to Ana Mendieta, 1985–96)和手持生肉在高台上静立的《工作室习作》(Studio Study, 1996),《举止的艺术》(Arte de Conducta, 2002)之后完成的新作等。前者侧重表现艺术家的身体,后者基本上将身体因素剔除,根据具体场所探究社会和政治控制模式,以期把观众变成“公民”。例如,在哈瓦那双年展上展出的《塔特林的私语#6(哈瓦那版)》(Tatlin’s Whisper #6 [Havana Version], 2009)就给了每个参与者一分钟的时间自由发言。

[12楼] 阿特宝宝 2011-08-23 17:09:41
-Pavel Büchler-

帕维尔·布荷乐 (Pavel Büchler,1952- )

布荷乐生于布拉格,现工作和生活于英国,艺术家、学者、作家, 研究摄影、电影理论、书籍、艺术和政治文化,作品涉及多种形式,声音、光和文字。他的创作理念是“不创造事件”,他遵从艺术的“接触”本质,将日常事件进行再加工,产生令人注目的效果。


从布拉格来到曼彻斯特后,布荷乐成为英国艺术重要的人物之一。2010年,他凭借名为《蚀》和《你不爱我》 的两件装置作品,获得英国第三届北部艺术奖。该奖项是英国北部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奖,被认为是北方的特纳奖(Turner Prize)。

图为装置作品《你不爱我》

布荷乐也参与了2008年香格纳画廊的群展《包含》。他展示的是一组构思多年的用马可尼扬声器播放一段著于1920年的文本对话,这段对话摘自卡夫卡的小说《城堡》。这些文字以德语和英语朗读,1950年东欧的宣传音乐也会出现在背景中。

图为展览现场(后一作品)
[13楼] 阿特宝宝 2011-08-23 17:16:50
-陈晓云-

1971年生于湖北,中国美院国画系肆业,却在新媒体尤其实验影像创作上受到瞩目。从2000年首部作品《不表态的冲动》开始,迄今已完成几十部实验影像作品。作品风格交织却清楚,梦境般松散却又现实得令人无法喘息。

“我过着和我的朋友们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我不思考、不行动、没有计划,甚至几乎没有激情。我只适合做个艺术家而已,我其实不稀罕艺术,什么也不稀罕,我也超脱不起来...我有原教旨的虚无观, 这是年轻人应具备的精神要素之一,可我也不年轻啦,我已经更加成熟”。


近期个展包括:为什么是生活(2010) ;翠玉录( 2009); FAINT(2008); 爱你大老板(2008).最新多屏录像装置 "为什么是生活"尝试运用其他媒介作为叙述手段重新思考和解说他说熟悉的影像表达方式。14分钟不到的作品像是一个巨大信息场,容纳了各种关于“生活”的解读。



图为《为什么是生活》(2010,多频录像)
[14楼] 阿特宝宝 2011-08-23 17:52:24
-陈文波-

“没有未来,只有现在,我做“现在时”的艺术。”-陈文波


“在陈的绘画中包含一种纯粹为自身存在的视觉活动,即一种没有对象与主体的观看,这种观看不包含求真或审美意志,视觉本身即观看内容。因此,陈的绘画既不是某种外在现实的反映,也不是某种内在情感的表现,而是一种无机的、耀眼而盲目的视觉性。”-鲍栋

1969年生于重庆,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的绘画实验已超出了绘画范畴,行为、装置的引入使绘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拓展了绘画的内涵与外延,令人难以界定。这种特征在他的作品"绿社会"、"好运"和"标语"中得到充分体现。

绿社会


火柴
[15楼] 阿特宝宝 2011-08-23 17:58:45
-顶楼的马戏团-



顶马是活跃在上海文艺战线上的一支奇葩。他们自称隶属于上海市演出局"送戏到基层临时办公室",被群众们称为"文艺界的活雷锋"。他们的演出形式新颖独特,简单方便,深入浅出,一针见血,为广大最底层的小市民所喜闻乐见。

顶马主唱:陆晨 吉他:杨芾 贝司:梅二、苏勇 鼓:晓零
2001年发表乐队首张专辑《EP》

曾举办的演出:
“向劳动者致敬”—全国精神文明宣传办公室送戏下乡成果汇报演出(主办者:迷笛音乐学校2002)
“生活比小蜜甜”—上海市扫黄打非成果展宣传演出(主办者:ARK音乐餐厅)
“我们也是人”—上海市四平路街道女同志联合会成立一周年纪念演出(主办者:四平路街道办事处)
“珍惜生命,远离毒品”—世界禁毒日大型纳凉晚会(主办者:1088酒吧)
“做人南、做南人南、做南京人更南”南京市“杜蕾斯杯”生殖健康主题歌曲大奖赛半决赛(主办者:南京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及红色气球酒吧)
“向穷困潦倒艺术家献爱心送三温暖”—杭州慈善大汇演(主办者:1331酒吧)
“向世界马戏吉尼斯记录挑战”—顶楼的马戏团成功飞跃顶层画廊(主办者:顶层画廊)
“为你打开一扇方便法门”—上海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宣传周马戏表演专场(主办者:挂2音乐工场)
“大学生与小市民”—上海大学本部马戏爱好者见面会(主办者:上海大学学生会)
“行诗走肉”《诗歌报》圣诞惊情夜大型诗歌朗诵兼拍卖会(主办者:诗歌报)
[16楼] 阿特宝宝 2011-08-24 11:26:42
-董文胜-



1970出生于江苏赣榆,现居常州。
近期展览包括:
趣味的共同体(群展,2010-2011);
后传统:放大的切片(群展,2010);
静室·寻乡(个展, 2010);
二手风景(个展, 2010) 等等。

董文胜的创作长期以来贯穿于江南情调的“叙事”与“诗意”之间,他用影像和装置来关注传统文脉在后现代情境下的错位、矛盾和身份疑问,并试图在与传统对话和自身认同中开辟出一条道路。

他的创作自由穿梭于摄影、装置和实验电影之间,他常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作,图像风格流露神秘主义和超现实的美学特征。以跨越文化的语言,关注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承,个体精神感知对城市化进程的反思, 作品同时亦涉及了时间、存在等哲学命题。

浮生记,摄影 2010


本尊,摄影 2007
[17楼] 阿特宝宝 2011-08-24 16:43:15
-飞苹果-



原名Alexander Brandt, 1971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以全优成绩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新媒体专业。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上海同济大学、四川美院等。先后在中、法、意、美、德、荷等地策划和参与过多个大型的艺术展览。

除了艺术家、策展人、教师的身份之外,飞苹果还拥有自己的创意设计公司,还曾担任2009中国国歌馆总创意策划,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总设计团队多媒体艺术指导、城市规划主题序馆总策划。他说:“我是一个新乌托邦主义者;我想让我自己的更多作品计划实现。”

他 2008年的《发明,Tim, 6岁》就是一个略带温情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品。他请自己6岁的儿子Tim画一个发明,然后由他把所画的发明制造出来。图即画稿和后来的实物。


2009年飞苹果举办名为《我悲伤得无法言语》的多媒体个展。展览名称和海报(如图)均挪用了荷兰观念艺术家Bas Jan Ader著名的3分21秒的同名录像作品。飞苹果希望以这张极度悲伤的脸将观众带入一个情感领域,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18楼] 阿特宝宝 2011-08-30 12:36:29
-Dora Garcia -

多拉·加西亚(Dora Garcia,1965- )


西班牙艺术家多拉·加西亚(Dora Garcia,1965- ) 曾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荷兰皇家国际艺术村学习,目前工作生活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近期展览包括:Dora Garcia 个展(2011);威尼斯双年展西班牙馆(2011);光州双年展(2010);"我是裁判"(I am a judge,2010).

加西亚擅长互动、行为艺术,常用展厅来研究观众、作品和空间之间的关系,通过微妙的细节把展厅换为一个直观体验,从而改变观众的感知, 使其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参与到真实与虚构的探索中。

“心跳” Heartbeat, 2009

2010年加西亚成为威尼斯双年展西班牙馆的代表艺术家。名为“不够格”(The Inadequate)的展览是由剧场、人物独白、对话、辩论等组成的延伸性的多重表演。操着意大利口音的主角们绝好得演绎了Erving Goffman在Encounters (1961)所描述的“不够格”的一群人。
[19楼] 阿特宝宝 2011-08-30 17:47:42
-Rossella Biscotti-

罗赛拉·比斯科蒂(Rossella Biscotti,1978- )

比斯科蒂是来自意大利莫尔费塔的从事影像、摄影和装置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对记忆和过去事物的重建常常是她作品的核心。因为在她看来, "真相或单一的历史都是独一无二的事物。"


《太阳照耀在基辅》("The Sun Shines in Kiev",2006)是比斯科蒂的一个装置作品,由关于俄罗斯导演舍甫琴科的纪录片,一个三面投影仪和一张海报构成。影片中的白点是受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影响。作品本身没有提及核泄漏,但观众却能从黑白的画面、沉寂的配乐等叙事中强烈感受那段历史。
[20楼] 阿特宝宝 2011-08-31 10:54:18
-顾磊-

1971出生于上海, 前顶楼的马戏团乐手, 现为自由艺术家。他首次参加的画展是1994年的《猿》。其他展览包括:“让我们谈谈钱”传真展(1996),"超市"装置行为艺术展(1999), “8小时行动!—台风桑美赈灾义演”(2006)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