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具去掉之后——对杨锴近期创作的阅读
杨锴的绘画:这世界只剩下一堆喘息的气
夏可君
当一个时代处于一片虚妄之中,艺术有责任揭示我们时代与生命的真相。何谓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当一切都被剥去,甚至肉体都被剥离,仅仅剩下骨头,还不是肉,只有骷髅一般的骨架,这还在喘息,颤栗的枯骨,就是我们生命本来面目,就是内在生命世界一直还在喘息的一团气。画出这一堆堆,一团团的气,体现了年轻画家杨锴的勇气。
这些在画面上还在流变的形体,是生命的启示录,是现代人生命本我的密语。
激情饱满的画家杨锴以其无比的敏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在绘画中寻找本我,这个气团的活力。其实,并没有什么本来的我,恰好是本来的我已经消失了,迷失了,才有艺术寻找本我的冲动!如何找到到本我的踪迹?这需要还原,还原出生命的剩余状态:剥去一切之后,生命仅仅是骷髅,或者是一堆肉,或者是一堆云,或者就是一堆堆的无名之物,匿名的存在,没有归属,但是它们还在那里,在那里呼吸,喘息,战栗,还在拥抱,舞蹈,狂欢,甚至吞噬、淹没另一个躯体,它们在游动,移动,如同一团气,寻找着一个可能的宿主。
在画面上,它们有时有着人形,但都被挤压在一起,它们服从于生命内在欲望的秩序,画家要表现的是欲望流变的轨迹,它们被套叠堆积在一起,它们还在生变,因此,它们不是人,而是看起来像动物,有着尖牙利齿,有着猛兽的利爪,我们这个时代的欲望有着抓取我们心魂的力量,这是生命显露出赤裸的原形。因此,还不仅仅是动物,而是魔兽,画家要画的是无法被压制的魔性,动物性可以被人类的制度所驯化,但是这与魔性结合的魔兽,却是生命本身不可控制的生命力的体现,中国文化从来都有着对魔兽的独特发现和肯定,无论是远古青铜器上的鬼面纹还是汉代马王堆棺椁上翻滚在一起的舞蹈的怪兽,还是后来佛教带来的魔兽妖怪的幻觉,都是中国文化对不死的非生命的想象:既不是有机的有限生命也不是无机的无生命之物,而是与生命相关,但是让生命处于永恒的生成流变之中的非生命,这是中国文化所发现的魔性和鬼性的非生命。
这些无以名状的形态有时候看起来就是一个个骷髅?最初刺激画家画出这些作品的灵感之一,就是捕获骷髅,他在自己的自画像上,突然画家涂画出一个一个白色的骷髅,这是一个到来的他者的生命,一个意外来到的精灵,年轻的他捕获了一个古老的幽灵。看到这些有着姿态,还在不断诉说和表达的骷髅,杨锴似乎唤醒了我们古老的骷髅戏。这个出生于湖南有着强烈“巫”传统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以其疯狂的作画方式,以厚厚的颜料来承受这个不可见的幽灵形象。楚地本来就是中国文化最为富有艺术活力以及永生渴望的巫文化的发源地!杨锴的画面接纳了一个个的鬼魂,一个个的幽灵,其实这是一些非生命的生命,这些非生命因此可以是骷髅,骷髅是死后的生命存在,但是却有着比生命更加激发生命的幻像与想象力的幻觉,不仅仅是骷髅,而是一股股在流动的气团,这是富有创造力的团块,是可以带来无尽变化的皱褶。艺术不过是在幻觉中保持对永生生命的渴望,这在任何时代都是艺术的根本责任,杨锴的作品唤醒了这种渴望,这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天赋之所在。
作为本我的我已经丧失了,只有在艰难地捕获中,只有在幻觉中,在生命与非生命的非关系的关系中,它才偶尔显露出端倪。以什么来捕获这些非生命?不是以图像,不是以观念,而是全身心委托给绘画的颜料和激情,让激情混合着颜料,这些颜料不是颜料,而是生命的元素,是生命的气息,是生命的肉,甚至,不是肉,不是骨,就是一团不明的浑浊的气,这混沌的气息在寻找可能的肉体,可能的形体,可能的空间,它在卷动,在翻动,在剥离自身。因此,绘画不是绘画,不是去描绘,去刻画,而就是让颜料本身去表达,因此,年轻的画家顺服了事物本身的逻辑:颜料不是用来画的,而是挤出来的,看到那些骷髅的躯干是一条条的颜料管里的颜料直接挤出来,这无技巧的动作,更加彻底还原出了这些形体并不是什么主体,而是还在孕育之中,它们并不存在,而是生成,一直处于生成流变之中,因此他们的身体有着流体的状态,画面上的流淌恰好是生命原初形态的体现。
画家对画面的处理也顺服了幽灵到来的逻辑:画面上的大片留白,带来巨大的空间想象力,似乎这些生命诞生在一个宇宙空间,而不被限制在人类生活空间,画面的不打底色,也是画家对世界的敞开,以及对非生命的大胆接纳。当然,后来画家给画布打上白色或者黑色的底,黑色指向了黑暗的深渊,似乎生命被吞噬或者从其中艰难逃离,或者白色中则是一种暴露。
绘画越是相关于画家的身体,绘画就越是有着绘画的唯一性,因为绘画不过是画家试图在画布上留下自己身体的痕迹,但是绘画留下的仅仅是绘画的材质,画面上的缺席之物愈是多,画家的身体越是试图去覆盖这个缺席,他就发现这越是不可能的。对于画家,绘画的欲望在于:他既要在绘画上留下自己的身体,而又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只能发现另一个身体,让绘画上的身体来余留自己的身体,而且这个新的发现与画家自己的想象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就看到了杨锴作品上的这些变形的非生命体,并不是以暴力的方式被解剖,而是如同气团,如同云团在流动,让想象和材质内在契合在一起了。
在画面上,有时候,这些形体有时候试图接近,比如那副借鉴米开朗基罗西斯廷天顶画创世记的作品,就是两只无法接近的手,或者两只枯萎的手,在渴望接近,但是这是不可能的,生命的孤立和间隔也迫使我们去思考混沌中的个体如何自我生发的问题。这些形体之间并没有内在的关系,似乎是被抛掷在画面上,他们或者在无聊地行走,或者在不知所言地交谈,都被一种朦胧的暧昧混浊地气息所笼罩着,画家很好地把握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气氛。如同我们这个时代一个个无援的肢体,他们可能是玩偶,可能有过抗争,但是,都或是被捆住了,不得自由。
如何得到自由?这需要解放欲望的力量,让欲望的身体流变,这要让这些生变的躯体打开新的空间,那些空白空间,甚至有着这个时代对自由的公共空间的形式显示!杨锴作品上的流变的身体,其实就是生命渴望自由的在喘息的气息!这个世界仅仅剩下这堆还在喘息的气,但没有什么比赋予这战栗的气息以一个艺术的形式,一个非生命的骷髅形象更加真实的了!这是一个当代中国人寻找自我也是追寻自由的过程中所发现的最为丰富也最为大胆的形式。
夏可君
当一个时代处于一片虚妄之中,艺术有责任揭示我们时代与生命的真相。何谓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当一切都被剥去,甚至肉体都被剥离,仅仅剩下骨头,还不是肉,只有骷髅一般的骨架,这还在喘息,颤栗的枯骨,就是我们生命本来面目,就是内在生命世界一直还在喘息的一团气。画出这一堆堆,一团团的气,体现了年轻画家杨锴的勇气。
这些在画面上还在流变的形体,是生命的启示录,是现代人生命本我的密语。
激情饱满的画家杨锴以其无比的敏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在绘画中寻找本我,这个气团的活力。其实,并没有什么本来的我,恰好是本来的我已经消失了,迷失了,才有艺术寻找本我的冲动!如何找到到本我的踪迹?这需要还原,还原出生命的剩余状态:剥去一切之后,生命仅仅是骷髅,或者是一堆肉,或者是一堆云,或者就是一堆堆的无名之物,匿名的存在,没有归属,但是它们还在那里,在那里呼吸,喘息,战栗,还在拥抱,舞蹈,狂欢,甚至吞噬、淹没另一个躯体,它们在游动,移动,如同一团气,寻找着一个可能的宿主。
在画面上,它们有时有着人形,但都被挤压在一起,它们服从于生命内在欲望的秩序,画家要表现的是欲望流变的轨迹,它们被套叠堆积在一起,它们还在生变,因此,它们不是人,而是看起来像动物,有着尖牙利齿,有着猛兽的利爪,我们这个时代的欲望有着抓取我们心魂的力量,这是生命显露出赤裸的原形。因此,还不仅仅是动物,而是魔兽,画家要画的是无法被压制的魔性,动物性可以被人类的制度所驯化,但是这与魔性结合的魔兽,却是生命本身不可控制的生命力的体现,中国文化从来都有着对魔兽的独特发现和肯定,无论是远古青铜器上的鬼面纹还是汉代马王堆棺椁上翻滚在一起的舞蹈的怪兽,还是后来佛教带来的魔兽妖怪的幻觉,都是中国文化对不死的非生命的想象:既不是有机的有限生命也不是无机的无生命之物,而是与生命相关,但是让生命处于永恒的生成流变之中的非生命,这是中国文化所发现的魔性和鬼性的非生命。
这些无以名状的形态有时候看起来就是一个个骷髅?最初刺激画家画出这些作品的灵感之一,就是捕获骷髅,他在自己的自画像上,突然画家涂画出一个一个白色的骷髅,这是一个到来的他者的生命,一个意外来到的精灵,年轻的他捕获了一个古老的幽灵。看到这些有着姿态,还在不断诉说和表达的骷髅,杨锴似乎唤醒了我们古老的骷髅戏。这个出生于湖南有着强烈“巫”传统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以其疯狂的作画方式,以厚厚的颜料来承受这个不可见的幽灵形象。楚地本来就是中国文化最为富有艺术活力以及永生渴望的巫文化的发源地!杨锴的画面接纳了一个个的鬼魂,一个个的幽灵,其实这是一些非生命的生命,这些非生命因此可以是骷髅,骷髅是死后的生命存在,但是却有着比生命更加激发生命的幻像与想象力的幻觉,不仅仅是骷髅,而是一股股在流动的气团,这是富有创造力的团块,是可以带来无尽变化的皱褶。艺术不过是在幻觉中保持对永生生命的渴望,这在任何时代都是艺术的根本责任,杨锴的作品唤醒了这种渴望,这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天赋之所在。
作为本我的我已经丧失了,只有在艰难地捕获中,只有在幻觉中,在生命与非生命的非关系的关系中,它才偶尔显露出端倪。以什么来捕获这些非生命?不是以图像,不是以观念,而是全身心委托给绘画的颜料和激情,让激情混合着颜料,这些颜料不是颜料,而是生命的元素,是生命的气息,是生命的肉,甚至,不是肉,不是骨,就是一团不明的浑浊的气,这混沌的气息在寻找可能的肉体,可能的形体,可能的空间,它在卷动,在翻动,在剥离自身。因此,绘画不是绘画,不是去描绘,去刻画,而就是让颜料本身去表达,因此,年轻的画家顺服了事物本身的逻辑:颜料不是用来画的,而是挤出来的,看到那些骷髅的躯干是一条条的颜料管里的颜料直接挤出来,这无技巧的动作,更加彻底还原出了这些形体并不是什么主体,而是还在孕育之中,它们并不存在,而是生成,一直处于生成流变之中,因此他们的身体有着流体的状态,画面上的流淌恰好是生命原初形态的体现。
画家对画面的处理也顺服了幽灵到来的逻辑:画面上的大片留白,带来巨大的空间想象力,似乎这些生命诞生在一个宇宙空间,而不被限制在人类生活空间,画面的不打底色,也是画家对世界的敞开,以及对非生命的大胆接纳。当然,后来画家给画布打上白色或者黑色的底,黑色指向了黑暗的深渊,似乎生命被吞噬或者从其中艰难逃离,或者白色中则是一种暴露。
绘画越是相关于画家的身体,绘画就越是有着绘画的唯一性,因为绘画不过是画家试图在画布上留下自己身体的痕迹,但是绘画留下的仅仅是绘画的材质,画面上的缺席之物愈是多,画家的身体越是试图去覆盖这个缺席,他就发现这越是不可能的。对于画家,绘画的欲望在于:他既要在绘画上留下自己的身体,而又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只能发现另一个身体,让绘画上的身体来余留自己的身体,而且这个新的发现与画家自己的想象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就看到了杨锴作品上的这些变形的非生命体,并不是以暴力的方式被解剖,而是如同气团,如同云团在流动,让想象和材质内在契合在一起了。
在画面上,有时候,这些形体有时候试图接近,比如那副借鉴米开朗基罗西斯廷天顶画创世记的作品,就是两只无法接近的手,或者两只枯萎的手,在渴望接近,但是这是不可能的,生命的孤立和间隔也迫使我们去思考混沌中的个体如何自我生发的问题。这些形体之间并没有内在的关系,似乎是被抛掷在画面上,他们或者在无聊地行走,或者在不知所言地交谈,都被一种朦胧的暧昧混浊地气息所笼罩着,画家很好地把握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气氛。如同我们这个时代一个个无援的肢体,他们可能是玩偶,可能有过抗争,但是,都或是被捆住了,不得自由。
如何得到自由?这需要解放欲望的力量,让欲望的身体流变,这要让这些生变的躯体打开新的空间,那些空白空间,甚至有着这个时代对自由的公共空间的形式显示!杨锴作品上的流变的身体,其实就是生命渴望自由的在喘息的气息!这个世界仅仅剩下这堆还在喘息的气,但没有什么比赋予这战栗的气息以一个艺术的形式,一个非生命的骷髅形象更加真实的了!这是一个当代中国人寻找自我也是追寻自由的过程中所发现的最为丰富也最为大胆的形式。
又一托儿
什么傻逼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