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转几篇李银河博客的随笔!
发起人:批评家  回复数:2   浏览数:2439   最后更新:2007/06/26 16:27:13 by
[楼主] 批评家 2007-06-26 16:25:44
看禁书  昨天13:09:53      

            从小就受存在主义的吸引,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仍不改初衷。记得最早听到存在主义这个词是看灰皮书,好象是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当时也就十来岁,看得半懂不懂,但是仍然硬着头皮看,因为其中有无限的魅力。现在也不能说就真的懂了,但是对于生命之偶然和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承受这选择的全部好处和坏处这一点,已经有了亲身的体验。

      昨天买了那八本“禁书”中的几本,袁鹰写人民日报的——父母是人民日报老人,岂可不看?伶人往事没买,因为对京剧不感兴趣,也听人说这本写的不如《往事并不如烟》——那本写得真好。李零的书买了——他是我年轻时代的老友,还记得那时去他家专门讨论中国的发展能不能超越资本主义阶段。他是真有学问啊——翻译高罗佩的书,那些译注下的功夫让人佩服之至。我都不敢想象我的同龄人里国学能有人学到这个程度——我们长大的环境没人教也没人学。最后还有《如焉》,听人介绍说写得极好,看了几段,不甚佩服。听说小说中有以李慎之为原型的人物,我没看出来。有点政治图解的嫌疑,这可是写小说的大忌。

      新浪编辑见到滕迅转我博客,有点不高兴了。让我跟大家说,新浪的博客是源,其他地方的是流。我跟新浪没签约,别的地方谁愿意传播我也不反对。对我没什么不好,对读者也没什么不好。我就是这么想的。


良知与制度  2007-06-23

山西黑砖窑案让每个中国人寝食难安。我觉得它涉及两类问题:
第一,社会良知。中国人已经没有了良知,没有了一个做人的底线。在21世纪居然恢复了奴隶制。老板,干部和媒体从业者都丧失了良知。
第二,制度保证。如果工会制度健全,监察机制健全,媒体的运作制度健全,这样的事情早可制止。
我们只能呼吁社会良知和健全的制度。


把生命的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  2007-06-20  

            看了一个电影,是安吉丽亚·朱莉演的。一个电视女主持人碰到一个预言家,预言家对她说,她将在下星期四死去。她的生活一下被打乱了。她希望这是一个胡言乱语的人,可是他对其他事(球赛结果、天气、地震)的预言一一应验,于是她开始认真考虑下星期四就死这件事。人都会有自己的小烦恼,小计划,但是如果生命还剩最后几天,事情就会变得很不同。影片最后有一个点题之语:我们应当把生命中的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问题是:如果人知道几天后会死,他会怎样活这几天?

      记得以前也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上帝给一个已死的人放三天假,让她回世上再活三天。她早上起来感觉就和一般人很不同,觉得阳光格外明媚,花格外香,人们格外可爱。她心里非常紧张、激动,对每件事的感触都很强烈。在这三天当中,她对生命的感觉肯定比一般人的强度要大得多,她生命的“浓度”也会比一般人要大得多。

      我觉得,这里的问题是对生命的敏感和麻木。大多数人在两万多天的生命中如果已经活了一万多天,他早就麻木不仁了,哪里还有什么敏感可言?所谓把生命的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就是想保持对生命的敏感,可是这又谈何容易?我希望自己能保持对生命敏感和刺激的感觉,使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件美好的艺术品。


娟子之死  2007-06-08   

          广州阿强发来一个采访,是一位女同性恋者哀悼女友的话。她的父母由于不理解女儿的性倾向,竟将她软禁半年,导致她自杀。这样惨绝人寰的悲剧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父母的观念稍微改变一下,只要周边的人们稍微宽容一点。

    最让人难过的是,她的父亲说:早知道这样,宁愿成全她。您生下这个孩子,辛辛苦苦把她养大,就是为了逼死她吗?一直到把她逼死您才能醒悟吗?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爱情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无论它发生在两个不同性别的人中间,还是发生在两个相同性别的人中间。我们所有的人都应当向爱情致敬,为享有爱的人祝福,而不是生生把它拆散,把它践踏到泥里,把它毁掉。

    世界上已经有五个国家用婚姻的形式为这种爱情祝福,有更多的国家用“家庭伴侣关系”来保护和肯定这种爱情。我们中国争取同性婚姻立法、对同性爱情的认可还需要多少娟子这样的牺牲,还要吞噬多少这样年轻的鲜花一样的生命啊!


如果生命不应当用来追求成就  2007-06-04     

            克里希那穆提说:“到底有没有成就这样东西?还是它只是人类追求的一个观念而已?因为你即使达到了目标,永远都还有一个更远的目标在前面等待你去完成。只要你追求任何方面的成就,你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奋斗和冲突之中,不是吗?”

      人生如果不去追求任何形式的成就是不是就没有动力了呢?这些世俗的所谓成就一方面是肤浅的,另一方面,它也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一个人此生的目的就是追求那些用各种各样的世俗标准来衡量的成就,譬如名望、金钱、地位,那他就永远不能停歇,永远没有时间享受此生的快乐。

      如果我们的生命不应当用来追求成就,那么应当用来做什么呢?人怎样才能获得快乐的人生呢?克里希那穆提为我们提供的人生方案就是:并不与他人竞争;并不追求世俗的成就;只是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拥有快乐的人生。

   
我们为何求名?  2007-05-31       

              克里希那穆提说:(我们为何求名?)我们想成为有名的作家、诗人、画家、政治家、歌唱家……为什么?因为我们实在不爱自己所做的事。假如你爱唱歌、画画、写诗,如果你真的爱做这些事,你不会在乎自己是否有名。
      有一次我看到一幅漫画:名望见到一个拼命追逐它的人就躲开了;而一个不追逐它的人却得到了它。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如果你的目的是出名,那么你永远不会得到名望,因为你对自己所做的事并没有真正的爱好,所以也就不会做好这件事。

      这个道理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对某件事真正的爱好是做好它的前提,也是得到名望的前提;第二,对某件事有真正的爱好,才能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才能从中得到快乐。


从人生的竞技场撤退  2007-05-28

        克大师说:

      必须有一种深刻的内心朴素,这种内心的朴素是非常简单的,因为此心已经不再争取、谋求,不再想要求取更多。

      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被灌输竞争之心。随后的一生一直在与假想的竞争者比赛。记得当年考上了师大女附中,那是北京收分最高的中学,全班40多人有十几位是双百分(语文和算术)。发校徽的时候,那种自豪和得意我至今都还记得,那种心中的狂喜我至今都还记得。记得当时有一个非常清醒的意识:在人生的比赛场上,我已经是跑在前面的人了。中学上了一年,突然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当然这是全民族的灾难,但是对于我这个人来说,它倒是一个救赎——把我从盲目的竞技场上拉了下来,要不然,也许我至今还在盲目地狂奔,一直到累死为止。

      现在,壮壮面临上小学的选择,他虽然聪明,但是开窍晚,是千方百计去上精英小学,还是就近上普通小学。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就上离家一分钟路的芳古园小学了,听说附近稍微有点办法的人都不让孩子上这所小学,觉得不够精英。但是,为什么让孩子那么小就去受魔鬼训练?去人生的竞技场?如果跟别人竞争不过,还可能出心理问题,变成一个不快乐的孩子。我们还是决定为孩子选择快乐,不选择竞争。和郑渊洁讨论这个问题,他的意见也是这样,以他的两个孩子的经历为例,不主张让孩子去参加比赛。

      我希望自己也能保持内心的朴素,爱自己已有的一切,从人生的竞技场上退下来,做一个朴素的享受者和旁观者。毕竟人生最重要的是快乐而不是其他。

[沙发:1楼] 批评家 2007-06-26 16:27:00
永远不批评别人  2007-05-25

        克大师说:

      大部分人都不快乐,他们不快乐,因为他们的心中没有爱。如果你与别人之间没有隔阂,对于相识的人你只观察而不批判;如果你只单纯看着帆船在河上驶过并欣赏它的美,爱就在你心中升起了。

      他在书中好几个地方提到不要对别人妄加评论,只是观察,什么也不说。这和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可大不相同。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常常得到的一个负面的评语就是“老好人”。直到工作了,还常常会被认为太“缺乏斗争性”。其实,大师的想法不无道理: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善意和爱对待周围所有的人呢?为什么一定要找出别人的缺点呢?为什么一定要跟周围的人“斗争”呢?如果我们对周围的同事、邻人甚至路人都充满善意,我们的心情一定总是好的。

      如果我们对周围的人只观察,不批评,那么我们一定会活得更快乐一些;如果我们尝试总是去欣赏美好的东西,而不去看丑恶的东西,那么我们一定会活得更快乐一些。
[板凳:2楼] 批评家 2007-06-26 16:27:13
盼望六十岁的生活  2007-05-23


        克大师说:

      弄清楚我们想做什么是世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不但在青少年时代如此,在我们一生中,这个问题都存在着。除非你亲自弄清楚什么是你真正想做的事,否则你会做一些对你没有太大意义的事,你的生命就会变得十分悲惨,正因为你过得很悲惨,你就必须从戏院、酗酒、阅读数不尽的书籍、做社会改革的工作以及其他事情来让自己分心。……你一旦发现真正爱做的事,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了,然后你就会有能力、信心和主动创造的力量。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爱做的是什么,你只好去做人人羡慕的律师、政客或这个那个,于是你就不会有快乐,因为那份职业会变成毁灭你自己及其他人的工具。

      说来真是惭愧,我现在的问题仍然是没有弄清楚我想做什么。幸亏他说:在我们的一生中这个问题都存在,要不然我真要无地自容了。因为我一直以为这个问题应当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解决了。有些幸运的人早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王小波属于比较早解决了这个问题的人,所以他是快乐的,幸福的。

    我现在的情况是:对社会学还比较喜欢,做起来有一些快乐;对文学无限向往,但是缺乏才能;也许最终发现,我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是观察四季轮回。我现在急不可耐地等待着2012年。那时我60岁,退休。我现在的感觉有点像我的一位80岁的调查对象(一位老年同性恋者),他对我说:我真正的生活从60岁才刚刚开始。


相见恨晚的大师  2007-05-20

        朋友推荐我读印度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很有共鸣,对此人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例如:

      “一个喜悦的、真正快乐的人,是不费力气生活的人。”

      “我们的心有没有可能随时都自在,完全没有挣扎,不仅仅是偶尔感觉自在就算了?如果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就能进入不再与人比高低的喜乐状态。(内心挣扎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嫉妒、贪婪、野心和竞争……当我们挣扎时,起因总是来自真实的自己和期望中的自己之间的冲突。”

      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在与人竞争,总要与别人比高低,别人比自己强时,就难免嫉妒,这就使我们的内心不得安宁。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比我们更有才华,更有权力,更有名望,更富有,更美丽,如果不安于自己所拥有的,内心就永远没有快乐。除了和别人比,我们还同期望中的自己比,期望中的自己也总是比真实的自己更有才华,更有权力,更有名望,更富有,更美丽。而这样就必须不断地奋斗。而克说:“我想就是这种费力的态度毁了我们,使我们几乎每分每秒都在奋斗中。”

      我到底是要费力地生活,还是不费力的生活?我到底是要喜悦的生活,还是要痛苦的生活?应当做出选择。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