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周啸虎个展《传闻》的一点看法
发起人:老金.  回复数:8   浏览数:2814   最后更新:2007/06/25 04:25:37 by
[楼主] 老金. 2007-06-24 04:27:37
我对周啸虎个展《传闻》的一点看法

    昨天是周啸虎的讲座,内容是关于他的个展《传闻》的创作过程。按啸虎自己的说法,这件作品只能打50分,因为在技术上,一些想法没有充分实施到位。但就创作的态度来说,他自己给自己打了80分。理由是,这次在方案的论证上有过好几次反复,甚至有过推翻重来的经历。这样平均算起来,这件作品还是及格的,65分。这是啸虎自己的评估。

    我个人对啸虎的这件作品并不看好,但它的确有可能成为一件啸虎未来创作历程上的转折性作品。这完全取决于啸虎怎样来理解这件作品所带出的问题了。

    我觉得这件作品所带出的问题与文化无关,而有关只是啸虎自身创作思路上的自设性逻辑。啸虎这件作品最终输在这所谓的自设性逻辑缺少厚实的依托,也就是说,他的逻辑无法着落。所以,啸虎在解释自己作品的时候,大都在面上兜圈子,虽然面上兜得很是圆通,毕竟没有谈出过为实质性的东西来。

    我个人觉得,啸虎的创作是习惯做加法的。当一个兴趣点(比如这次是自己的假人[仿真人])定下来之后,他会很有层次地为这个兴趣点去扩展说法。或许扩展的过程他也意识到理由并不充分,啸虎的做法是重新扩展,从新自我营造,而不是怀疑一上来的兴趣点本身可能就出了问题。这件作品的情况其实也是如此,啸虎的虽然对方案几经调整,他对假人的的认定一直是保留着的。好像这件作品假人是第一性的。自己究竟与仿真人在建立怎样的关系,啸虎的讲话中始终没有涉及。如此,从仿真人到所谓《传闻》,啸虎是一路虚拟,一路为虚拟搭建逻辑。这样的作法,难免不进入自圆其说的窠臼。

    啸虎更多是在技术的把控上觉得这件作品有所遗憾,我觉得即便技术上是完善的,这件已经很作品化了的作品,又能给观者带来多大的惊奇呢?一旦期望观者要在自己的语境中想象,自己要做到的可能首先必须在别人的语境中去僭越。这是双向的。

    再说创作中的态度问题。我个人觉得这不是个问题。如今只要还在追究想法的艺术家,态度大都是相近的,但归宿不一定一致。在棋局上勇于折磨自己是一种态度;而无视棋局,甚至冷眼棋局的人其本身也是一种态度。我们谈态度,也许更多是谈态度所能达到的效果,它是需要外化出来的,它或许成为别人的参照,或许成为继续鞭笞自己的台阶。态度可能会跟着兴趣走,但兴趣点如果本身有问题,态度所能达就的效果也就另当别论了。

    关于周啸虎的个展,大家已经谈论得很多了。这里我只是讲讲自己一点浅显的看法,权作交流。



附:周啸虎个展作品描述:

作品分二个部分:
1/周啸虎个展发布会”,周啸虎把自己形象的录像投射到立体模型上,他介绍自己的生活和作品“神话”,并且宣布个展利用了最新的技术成果
有多个主流媒体(如CCTV、BBC)记者针对这个立体的虚影进行“采访”,这些记者是假的,用的是仿真硅胶

2/ 当展厅里的观众足够多的时候,场内所有观众的移动电话同时响铃
当电话被接通时,周啸虎在电话里宣布,在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或卡塞尔文献展开幕仪式期间,同样会实施手机同时响铃计划,并且告知所有的接听者会有某事发生
[沙发:1楼] guest 2007-06-24 04:29:00
作品看上去不错
[板凳:2楼] guest 2007-06-24 04:29:20
作品看上去不错。。。仿真年,被谁操与操了谁都不知道,都是私生子,是不错,SB。
[地板:3楼] guest 2007-06-24 04:30:44
司马迁批评了汉武帝,留下千古美名。但到了司马光,就只能资治通鉴。于是后来的人大多学会了司马光那一套,借古讽今的手法越来越精熟。至今,中国人借古讽今的历史已相当悠久。
五十年代的人说事儿,必借着明清那点儿历史,像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吴晗的《海瑞罢官》。
六十年代的人说事儿,先是说明清史,然后开始研究更加古老的宋元,钱钟书就是这样写下了《管锥篇》(1972年定稿)。
到了七十年代,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更是批林还要带着孔老二,借古讽今达到了最高潮,很多古迹文物因此遭殃。
到了八、九十年代,说事儿必要上溯到文革,但下追也止于文革,因为文革就是离我们最近的历史了。
这就是我们借古讽今的文字游戏。
那些喜欢这种游戏的人抱着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自以为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却从来不喜欢、不敢于把现实问题说明白、说透彻。我们的民族就是在这样的游戏中一点点丧失了反思的力量。

到了现在.胡说的真理成为检测真理的唯一标准。
[4楼] guest 2007-06-24 11:46:36
有点抱牙.
[5楼] guest 2007-06-24 14:11:08
[quote]引用第3楼guest于2007-06-24 12:30发表的  :
司马迁批评了汉武帝,留下千古美名。但到了司马光,就只能资治通鉴。于是后来的人大多学会了司马光那一套,借古讽今的手法越来越精熟。至今,中国人借古讽今的历史已相当悠久。
五十年代的人说事儿,必借着明清那点儿历史,像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吴晗的《海瑞罢官》。
六十年代的人说事儿,先是说明清史,然后开始研究更加古老的宋元,钱钟书就是这样写下了《管锥篇》(1972年定稿)。
到了七十年代,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更是批林还要带着孔老二,借古讽今达到了最高潮,很多古迹文物因此遭殃。
到了八、九十年代,说事儿必要上溯到文革,但下追也止于文革,因为文革就是离我们最近的历史了。
.......[/quote]
够粪青的!
批评方法是各自选的。你呀学太监就够了。
[6楼] guest 2007-06-24 17:46:56
写得算是实在的,但老金还是保留了很多,是不是这样,老金回答
[7楼] guest 2007-06-25 02:21:32
[quote]引用第0楼老金.于2007-06-24 12:27发表的 我对周啸虎个展《传闻》的一点看法 :
我对周啸虎个展《传闻》的一点看法

    昨天是周啸虎的讲座,内容是关于他的个展《传闻》的创作过程。按啸虎自己的说法,这件作品只能打50分,因为在技术上,一些想法没有充分实施到位。但就创作的态度来说,他自己给自己打了80分。理由是,这次在方案的论证上有过好几次反复,甚至有过推翻重来的经历。这样平均算起来,这件作品还是及格的,65分。这是啸虎自己的评估。

    我个人对啸虎的这件作品并不看好,但它的确有可能成为一件啸虎未来创作历程上的转折性作品。这完全取决于啸虎怎样来理解这件作品所带出的问题了。
.......[/quote]


说得还不够透彻,老金其实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老在那里绕。别饶了。
[8楼] guest 2007-06-25 04:25:37
老金总让大家噎着。
谈谈你在比翼个展与周艺术家展览的对比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