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顾】2013年《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九)
发起人:Circleart  回复数:0   浏览数:1491   最后更新:2016/10/22 12:18:32 by Circleart
[楼主] Circleart 2016-10-22 12:18:32

主题线索·社会结构·(Ⅰ-08


中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东亚大国,因为地理环境的天然封闭和历史文化原因,基本的文化、制度从秦代以来基本定型。数千年间,王朝不断更迭,但社会结构基本不变。当遭遇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渗透后,文化、制度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社会结构在更加迅速的流动变化着,令人难以把握。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需要当代中国人迅速的调整自己,否则就难以适应。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年龄、身份、性别的艺术家,以不同的生存经验和知识储备为出发点,对当代社会结构进行个人的总结、归纳。



┃李


1986年出生于湖南沅江

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


李明的创作保持了一种手工痕迹,无论是他的录像还是近期的装置,都有着低技术的精致——这似乎构成了一对矛盾,但又自成一体,局限美学或是主动选择已不易分清,却让作品带上了明显的个人印记。李明最精彩的作品有种含糊不清的美感,并非完全理性思考的产物,而是从细微知觉出发——引发出一个生动和丰富的视觉世界,其中浮动着的是难以表述的快意。


近期参加过的重要展览:

ON&OFF”,尤伦斯当代2013

“全球槽”,伊莱和伊迪特-布罗美术馆,密歇根州,美国,2012

“未完成的国度:来自中国的新录像”休斯顿当代美术馆,美国,(2012年)

“首届CAFAM未来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2年)

“展览”泰康空间,北京(2011年)

The Knife's Edge: Video Recently Seen In Beijing”,弗里曼特尔艺术中心,澳大利亚,(2011年)

《完美世界》 Meulensteen 画廊纽约2011年)

《泄密的心》 James Cohan Gallery,上海(2010年)



艺术家简评

李明的作品散发着强烈的感性特征,微妙、复杂而难以捉摸。他强调日常生活中的直觉感受,又把日常直觉和理性思考糅合到一起。以非常个人化和直觉化的样态,显现出隐含于其中的混沌、运动的社会结构,含蓄而真切。



代表作品


61日下午

▲2006年6月1日下午

▲2006年6月1日下午

▲2007年6月1日下午

▲2008年6月1日下午

▲2009年6月1日下午

▲2010年6月1日下午

▲2012年6月1日下午


合作艺术家李明文字


61日下午是一次聚会,这次聚会也是我和林科,杨俊岭友情的开始。从200661日下午后,我约定了他们,每年的61日下午都会把他们两个聚在一起,即兴的拍摄一下午,这个计划纯粹是一个偶然的开始,也是一个临时的决定,但我不愿意综合其他的因素来打破这个随意的决定,尽管它纰漏很多,问题也不严肃,对我来说,仅仅是一个未知的坚持,对友情的期待,对镜头前两个朋友的观察,以及他们一年又一年对这个聚会的态度,甚至他们对艺术、对生活的态度。


61日的原则是:

1.时间必须是61日下午,不许提前拍摄也不许拖后拍摄;

2.拍摄前不能做任何关于61日下午的规划,必须是临时即兴产生的;

3.拍摄后有纰漏也不能补拍;

4.如果61日当天未能聚齐三个人,另外至少需要两个人才可拍摄。


61日的关键词是:

三个人的节日


注:61日下午没有完成的期限,只要继续做,就像一个连续剧。目前进行到201261日。因为客观原因,2011年的61日下午搁浅。



合作艺术家林科文字


六月一日下午,最早是李明要拍个课堂作业,他大概是有个模糊剧本,就叫了我和杨俊岭,说我们要干嘛干嘛,我们三个人就这样来到了钱塘江边,江边的风很大,很凉快,下江堤是很危险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下去了,那个地方就像一个城市的尽头,对于久居街道房屋里的人很容易心情舒畅,于是就有了第一个美好的下午。


第一次六一下午,我记得我还沉浸在文慧老师的肢体表演课的后遗症中,所以常常是会出于一种肢体的本能,意识对周围的环境做出一个敏感的可能性的发现,反映在肢体上的一些微动作,也就是很快可以"入戏"。我当时是一个很腼腆的人,但是杨俊岭是一个老流氓,我们在一起常常就有一个很互补的默契。

我们大概有一种模式,是发起人李明说我们今年去哪里,我们干嘛,参与者我和杨俊岭带着身体和一点点好玩的小道具,然后到一个地方,当我们可以得到某个触发点,就开始一种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地演出一个六一下午,如果觉得没有感觉了就结束了,如果有人还没有发泄完,那就继续,总之要自己觉得好玩,始终有在那股微妙的气之中的感脚。


后来一年年的素材被剪辑出短片,也就成了一个像我们三个人的节日一样的活动。


后来我们就都毕业了,杨俊岭去了遥远的北京,我和李明继续留在温润养人的江南的这条河边,初次的六一下午我们到达的那条江,就是现在我们每日可以观望到的江水,她看起来偶尔发生变化,但是他们都说江水像极了时间。


以后还是三个人不管何时何地想方设法团聚到一起在每年的六月一日,这就是简单的六一约定。


合作艺术家杨俊岭文字


【六月一日下午】这个词俨然成为从开始的那一年至将来永远抹不去的一个特定日子。

已持续7年的【六月一日下午】,在别人眼中看似普通的“聚会”或纪念日,对我们来说,更像现实中的舞台剧。在这个剧幕中,时间是唯一被永久定格的,【六月一日下午】,不问阴晴,总会上演。

【六月一日下午】有发生的场所,然而场所也是不确定的,江边,江对岸,动物园,茶山,室内,海边,展览现场……在这些场所我们不强调身份,因为时间把我们带入这些场景,这些场景便有了非正常目的来此的“外人”。六月一日下午有时间顺序的,但又是并列的时间,发生时没有排练、偶然的、即兴的。

【六月一日下午】有不变的三个人物。然而这看似同样的3个人,因时间的改造,使容颜、体型、视角、思维、在三个人身上产生了不被轻易察觉的变化。只有当你对比这组用7年的时间记录的片子时,才能辨别出时间在一个人身上的琢痕。

【六月一日下午】,在约定的时间,3个人一起以自己的方式度过,然而又没有庆祝的对象,几年的下午有假设的情境,有无意识的游荡,有荒唐的缠绵……

记录。唯有记录。用时间的延展记录,胜过任何描述、任何情节。

【六月一日下午】未完待续。



以光来证明我正在消逝,2007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作品名称:以光来证明我正在消逝

创作年份:2007

时间长度:0721‘’

创作媒介:单通道数字录像

作品介绍:每天的生活是无聊的,我们不断的期待和计划未来,回忆思索过去,而眼下的时间在不经意间悄悄流失,生命此刻在虚度。人体的细胞以每天百分之二十五的速度不停的更新,以至于34天以后,我们却不知已是新的自己,这个作品就是表演者通过对身体抓,挠,抖,扯,使身上残留的皮屑和灰尘飞扬,而这些皮屑和灰尘通过一盏特定的光清晰可见……



梳,2008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作品标题:  

创作年份:  2008

媒介: 单通道数字录像

时长:  07 min 15 sec

描述:

《梳》记录了一台挖土机为一个身份不明确的长发人梳理头发,事情发生在一个拆房过程中,前半部分,钻土车拆房的视频素材通过后期速度、声音、节奏的处理使其变得不太真实,纯粹成为视觉感受上的东西。而后半段则将挖土车为不明身份的人梳头发这一本身很荒诞的事情处理的很实在,很明确。片子主要是通过记录这一超现实的行为来表达作者在日常生活里的异想。




挡潮,2009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作品标题:挡潮

创作年份 : 2009

媒介 : 7通道数字录像

说明:在不同的时间段到钱塘江三桥附近的一块暗礁上做一系列的行为,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式做以挡潮为出发点的行为。

我关心的是创作本身,把“要做一件东西”看成出发点,一旦迈出第一步,就会顺着往下走,要么完成任务,要么放弃任务。《挡潮》我想提出的是我对重复的看法,对劳动性的热爱。重复是一种力量而不是无意义,过程中的单调,枯燥无聊到最后都将升华成经验和个人习惯,这如同是面对一个电脑游戏,兴趣只是停留在刚上手的时间,长时间一如既往保持对它有激情的都是个人习惯和个人经验,无数次体验重复的乐趣。不可避免惯性和模式化会在这时候产生,体力的劳动难免不把人的身体惯性暴露出来,我将《挡潮》的大量重复劳动看成是武侠片中武士们的修身练习,在“修身”过程中体验当下,事先不预计不经营,靠体验当下的直觉来进行,单纯直接的与客观做斗争,把剩余体力输出给这些困难。当创作结束时,便能享受到困难过后的舒畅。


水塘,2010


▲水塘  视频截图

▲水塘视频截图


作品标题: 水塘

创作年份:  2010

媒介: 单通道数字录像

时长:  07 min 55 sec

作品介绍:《水塘》是小区系列中的一个独立作品,影像取景于小区游泳池,演员均来自于居住和工作于小区的人。在夏季里,游泳池成为大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个大家可赤裸相遇一同嬉戏的公共空间。这时,我们会没有私密感,我们的身体被相互监视或偷窥,消毒水和体液混合在这个大池子里,充满了病毒,让你时刻面临灾难;而在冬季,大家则遗忘了泳池,这个池子仍然存在,却变成一谭死水,由此,你对它便充满想像,假设,它此刻是神秘性感的。“水塘”二字寓意着能量的储蓄,它本身也是为某种需要而准备着的人为建筑的池子,你可以人为它是公共的,也可以把它当成自己的。




艺术家之歌,2011


▲艺术家之歌 道具

▲艺术家之歌 道具

▲艺术家之歌 视频1截图

▲艺术家之歌 视频2截图

▲艺术家之歌 视频3截图

▲艺术家之歌视频4截图


作品标题:  艺术家之歌

创作年份:  2011

媒介:  4通道数字录像

描述:

相信“艺术家”这个角色,并认真扮演好它。态度、立场、距离。做一个“虔信者”,即使是扮演。然而,也会有从坚信或不稳固的抱负开始,但以玩世不恭结束。



今天无事发生,2012


▲今天无事发生  装置

▲今天无事发生  装置

▲今天无事发生  视频截图

▲今天无事发生  视频截图

▲今天无事发生  视频截图

▲今天无事发生  视频截图



标题:NOTHING HAPPENED TODAY / 今天无事发生》

媒介:塑料玩具、亚克力、pvc墙纸、照片打印(照片来自网络)、磁铁

年份: 2012

尺寸: 尺寸可变

说明:

一张来自阿波罗登月时用哈苏在月球上拍摄地球的照片,一张是好奇号在火星上拍摄的火星风景(还未曾被定义),一句强调今天,此刻的标语“nothing happened today”,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艺术家对展览作为一个实实在在交流知识和经验的场合抱着虚无的态度,一切的能达成共识的交流都是老生常谈。




文章


虚拟的自我

/ 李明


年轻的中国艺术家们在“自我”这两个字上正遭遇着巨大的挑战。

按照目前的惯常说法,年轻一代指的应该是生于上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的艺术家——那个年代正是这个国家急速变革的开始:共同的国家记忆在他们的身上正逐渐消失殆尽,而个体的记忆碎片则在他们的身上逐渐累积。他们不再具有某种集体意识,理想主义和历史感在他们身上依然存在,但是变成了无法唤起共识的碎片。他们只能选择退守,退到一个孤独感弥漫、重塑经验和记忆的状态。他们因为消费主义改变中国而呈现出文化的断裂,他们处在国家经济发生巨变并时刻伴随着成长痛苦的时期,一切标准变得截然不同,这使得他们自青春期开始就陷入一种从未有过的自我矛盾和挣扎。从这一代艺术家开始,我们基本上看不到意识形态对艺术家的影像,他们的青年时期恰好是这个国家成长的“青春期”,经历了成长的甜蜜和痛苦,经历了消费主义逐渐分解宏大主题的过程,他们更进一步地走向了个人体验,他们和这个国家一起成长,他们的身上带着时代巨变的影子。

另一方面,这个时代正坚定地走向虚拟化,现实的一切正被不同的规则扭曲并呈现在网络中,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有了重新塑造自己的机会。在搜索引擎和网络社区变得不可替代的今天,本就细碎的现实被再一次切割,网络仿佛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毛细血管。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在出生时被莫名其妙地强加了太多的历史碎片,并且网络为他们提供了种种不同的版本,他们与主流价值规范发生了断裂,在不得不面对的文化和传统面前,现实和虚拟的相互纠缠让他们不得不做出自我的选择。

虚拟化的自我就是选择的一种,交织着个人回忆和虚拟图像的形象对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来说,既不必担心现实的束缚又在相当程度上释放了自我。这也是他们与前辈艺术家的明显不同,题材虽然来自现实,但这个现实中掺杂了高浓度的主观色彩,这一点在马丹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不可否认的是,马丹的作品中有着明显的卡通化风格——从来没有一个词汇像“卡通”这样充满争议,然而无论争议有多大,其在艺术语言上的独特无可置疑。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成长过程中就伴随着卡通,并且他们中有相当大的一份人选择了卡通作为自己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卡通的特点在于它的可识别性,同时也代表了中国的艺术家运用虚拟形象表达自我的开始。现实的细枝末节太过繁琐,卡通恰好可以删除细节、简化结构,借助这种曾经只属于儿童的视觉形象重构一个世界,恰好可以摆脱复杂的现实世界的杂志,提纯出一个完全的自我。

在马丹这里,我们可以把始终未显真容的红衣小女孩视作马丹心中的那个自我,然而马丹的形象塑造不仅仅是为了制造一个符号,在马丹的内心,那个外表敦厚可爱的形象成为一个引导者和探索者,她身边的世界才是马丹完整的内心,这里包括了高大的植物、蔚蓝的天空、田间的农夫以及被刻意放大的昆虫——典型的自然风光,再具体一点说,来自云南的典型自然风光。在中国当代艺术不算太长的历史中,对云南风景的描绘曾经名噪一时。然而马丹的作品却并不是对风景的写实性再现,而更多出于她的梦境。每天晚上都会做梦的马丹常常会梦到童年记忆中的故乡,那是她内心中美好的故乡——由叶子肥硕的植物、敦实的山脉、面目模糊的人物构成的故乡,那也是经过她大脑重构的故乡。在这里,与美好无关的细节全部被剔除,明朗欢快成为唯一的色调。这种对风景的处理方式让我们想到了作品被称为“原始主义”风格的亨利•卢梭(Henri Theodore Rousseau, 1844-1910)。一百多年前,卢梭也曾用浸润着幻想色彩的热带丛林风光,人与野兽间充溢着温情的对视,和一种似梦非梦的神秘情调,把人们引入对一个遥远的古老时代的“回忆”。

但是,马丹显然不想让自己只局限在“梦境”的层面,这种野心在《云上之一》和《某个午后的窗台》中明显地表现出来——她正在尝试着构筑一个虚拟的空间,红衣女孩依然是画面的主角,但是偏向现实主义的叙事性正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臆想空间,奇异的透视关系(《云上——红豆之旅》、《围观》)既显露出马丹自身的学院专业训练,又暗示着她正在重新建构的世界观。这是现实和虚拟纠缠的空间,也是马丹充分释放情绪的所在——自由和快乐是情绪的一种,孤独和惆怅则是另一种——跳脱了明媚的蓝天和翠绿的枝叶,一种透彻的蓝色成为画面的背景。当然,穿越虚拟与现实并不是马丹刻意为之,对自由和自然的热爱是促使马丹用纯真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的主要原因,这使得单纯成为她的画面中最感人的力量,美好成为她的作品中最重要的追求。这也让马丹孜孜不倦地在画面中反复地表达着自己的热爱,我们可以轻易地在她的作品中发现一片云彩在另外一片云彩上留下的阴影,也发现肥皂泡在不同的光线下反射出的不同光彩——这仍然是一个1985年出生的年轻人关于美好的种种臆想。

在中国当代艺术狂奔了三十年之后,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对业已成名的艺术家来说或许已经不是问题,但是年轻一代艺术家却正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挑战,这种挑战不是如何描绘动荡的现实,而是如何面对和表达真实的自我。所幸这些困扰很少出现在马丹身上,这个一心描绘纯真和美好的艺术家,通过虚拟的空间和虚拟的自己轻巧地避开了如何构建宏大叙事的困扰,惊喜地在画布上遭遇了自己。

20129



让艺术融入生活,让艺术装点生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