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顾】2013年《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八)
发起人:Circleart  回复数:0   浏览数:1841   最后更新:2016/10/10 11:41:31 by Circleart
[楼主] Circleart 2016-10-10 11:41:31

主题线索·社会结构·(Ⅰ-07

中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东亚大国,因为地理环境的天然封闭和历史文化原因,基本的文化、制度从秦代以来基本定型。数千年间,王朝不断更迭,但社会结构基本不变。当遭遇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渗透后,文化、制度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社会结构在更加迅速的流动变化着,令人难以把握。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需要当代中国人迅速的调整自己,否则就难以适应。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年龄、身份、性别的艺术家,以不同的生存经验和知识储备为出发点,对当代社会结构进行个人的总结、归纳。




┃庞茂琨


1963  出生于重庆

1988 获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留校执教

1993 破格晋升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


个展

2014 “觉知的重置——庞茂琨作品(2012-2014)”关渡美术馆中国台北

2013 “浮世•游观——庞茂琨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2 “不动声色的凝视:庞茂琨与中国当代油画”,广东美术馆大剧院当代馆,广州

2011 “手绘的意志——庞茂琨写生作品展”, K空间,成都


群展

2014 “回响———重庆美术60年”重庆美术馆重庆

2013 “丰域西南——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广西美术馆南宁

“个体生长:当代艺术的动力”天津美术馆天津

“时代肖像——当代艺术30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

“再肖像——2013三官殿1号艺术展”湖北美术馆武汉

“景观再造——中国当代艺术”匈牙利德布勒森MODEM艺术中心匈牙利德布勒森

2012 “山川蒙养20年——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川美艺术作品收藏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社会风景——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巴塞美术馆苏州

“人与物:记忆的穿越——金鸡湖美术馆开馆展”金鸡湖美术馆苏州

2011 “无法缺席——当代艺术展”,文轩美术馆,成都

“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关山月美术馆深圳

“再现写实——架上绘画展”新国际会展中心成都

“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三十周年美术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

“行云——中国当代新艺术展”,四川博物院,成都



艺术家简评


从直观的现象到潜在的文化,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之快和变化之大,在这片土地上是前所未有的。庞茂琨用具象的绘画营造象征舞台,把古今中外杂糅后同台亮相,呈现他对当代社会的个人看法。



代表作品



▲苹果熟了,150x100cm,布面油画,150×100cm,1983

▲扬,布面油画,170cmx125cm,1988

▲火把节,布面油画,116cmx91cm,1992

▲彩虹悄然当空,布面油画,150x110cm,1993

▲一个满地金黄的夏天,布面油画,150x105cm,1994

▲寻常的日子,布面油画,116x91cm,1996

▲永恒的乐章,布面油画,150cmx115cm,1996

▲触摸之一,布面油画,190×100cm,1997

▲触摸之四,布面油画,190×100cm,1997

▲浮华之二,布面油画,190×100cm90x70cm,2001

▲迷失的瞬息之四,布面丙烯,200×130cm,2002

▲梦魇之六,布面丙烯,116×91cm,2002

▲游离者之一,布面油画,185x140cm,2004

▲高速公路旁的风景,布面油画,100×151cm,2005

▲游离者之三,布面油画,185x140cm,2005

▲巧合之一,布面油画,160cmx200cm,2009

蜕变之四,布面油画,160cmX200cm,2010

▲邂逅之三,布面油画,100X200cm,2010

▲沉溺之四,布面油画,160x200cm,2011

▲沉溺之五,布面油画,180x260cm,2011

▲光耀No.3,布面油画,160x200cm,2012

▲光耀No.4,布面油画,160x200cm,2012



他者评述


庞茂琨的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对人的关注,表现人的面貌,在人的面貌刻画中,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既是独立存在的客体,又是被画家感知了的,理念化和情绪化了的客体。

我们能感觉到他对静态精神的关注。庞茂琨崇尚古典主义的创造法则,他认为画家应在揭示自然的面貌的同时,把它们的关系变得紧凑,在原先没有秩序的地方引进秩序并把精神的统一性强加给自然物的多样性。庞茂琨所坚持的以借鉴欧洲古典传统为主的古典画风,当然不属于“新潮”之列。但他密切地注视着同龄人的思考和实践,认为艺术语言的现代化问题,始终应该是艺术本体的问题。他特别强调绘画语言的特性,似乎把那些激进的观念作为自己艺术追求的参照系,他的目光在艺术本身。

庞茂琨的画风更见哲学意味,有一种哀愁情绪。所谓更具哲学意味,是说庞茂琨的作品形而上的味道浓,主观的东西多,即力图在主客体的结合中,强调某种理念。

在他的一幅幅的人物画面前,我们看到的处于安宁、肃穆状态下的人物和环境,但是,体验到的都是一种难以言状的忧愁和哀伤。处于繁闹的世界中,我们在欣赏庞茂琨的画幅时,能得到某种精神慰藉,然而那只是暂时的满足,那只是梦幻的存在。不过,即使是充满着生命活力的这些男男女女,还有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在宇宙中极为短暂的“现象”和“存在”?这是这些男女人物的哀愁,还是画家出自于形而思考的一种内心情绪?如果用庞茂琨自己的话来解释——画家“内心的真实与客观的真实是同一种真实”,那么我们深深体验到这位既对西洋古典文明如痴如醉,又对中国古代老庄哲学深感兴趣的年轻画家,在这复杂多变的中国大文化环境中的深沉思考。

就庞茂琨来说,他的艺术语言是古典的,而包含的精神却是现代的。


——摘自邵大箴先生《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评庞茂琨的油画艺术》



虽然我们看到了四川81级学员与其他院校同代画家之间风格上的差异,但我们又可以找到他们作为与77级不同的一代人的一致感,那就是个性意识,这种个性意识已不同于前一时期的“自我表现”的呼吁。如庞茂琨的一些描绘藏族牧羊女的画中透着一种宗教式的静谧色彩,没有前届同学中的一些同样题材的作品中那种入世的感伤情调,这情调总像有点杂念,而他却赋予牧羊女以圣母般的、理想主义的美,极力表现那超凡脱俗的沈静和纯洁。凡是到过牧区的人不都有这种超脱感吗?但不少人却把“自然”的观念强加给她们,将她们强拉入自己的“自然界”中,遂显出一种东施效颦般的、故作深沉的“矫饰自然主义”习气,庞茂琨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认识到的,无非是我们精神的外表而已,如果艺术家仅仅表现这个外表,那么就会流于肤浅的‘浪漫主义’,无非是哭哭笑笑般的欢愉或感伤。因此艺术家要探索精神中更深的层次,在那里感情变得更深沉,甚至是静态的”。(摘自毕业论文)这更深的层次应是创作主体与对象世界的默契神合,不是貌合神离。


——摘自高名潞先生《三个层次的比较——读四川美院毕业生油画作品》



80年代初,四川乡土写实油画崛起,出现了一大批怀有人道主义的激情的画家,此后,庞茂琨这一代年轻画家走上画坛,他们更为注重纯粹的绘画语言研究,从乡土转向古典,从表现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生活场景转向单纯的想象性人物。就庞茂琨的个人创作来说,他一直以描绘女性的生存状态为艺术基点。80年代,他以彝族妇女的形象去探讨人与自然、宇宙的原初和谐,不是简单地再现生活,而是具有古典主义的人文沉思和理想追求。对于他来说,彝族女性不是单纯的民俗风情,而是表现了画家对生存的感悟。因此在90年代初期画家转向描绘家庭、身边人物的时候,仍然保持了这种形象写实而内涵古典的审美理想。

庞茂琨不是那种改造社会、济人救世的知识分子,他更为关注的是自己独立的精神探索和文化创作活动,对社会生活的激烈变化和世俗化的文化平庸,采取了一种宽容的淡漠。在与生活保持距离的同时,潜心于自我的人格完善和艺术探索,这属于比较超脱的精神自救。正是在这种执著的精神自救中,我们感受到都市文化变迁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摘自殷双喜先生《影像的变异——关于庞茂琨、冯斌的近作》



直到最近,艺术家用颇为离谱的表现方式画出的大量新作,才使我们认识到他在艺术理论以及社会转型的影响下,开始有些叛逆性地对他的绘画进行重新的编码。虽然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还不能对他的新作作出一个准确的判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重组和置换的画面组织结构中,庞茂琨所调动的图像资源已经开始背离他原有的轨迹。

由此,庞茂琨再也不是一个描绘优雅,充满古典情怀的艺术家(尽管他还没能完全地与过去产生彻底的决裂),他已经开始有取舍地借鉴艺术的历史,将对传统的体验转变为现实的体验。同时,他通过作品产生视觉上的不愉快,来改变人们对他的熟知,并使观者面对陌生的图像而产生联想。他创作的“巧合系列”、“蜕变系列”、“邂逅系列”等作品就表明了他与当下社会,与真实个体直接联系的决心。这是一种极端的描绘方式,它使我们联想到,庞茂琨这个定位于学院派的追随者开始反对自己,因为他意识到,绘画中太多的自我内心体验,在今天是缺乏说服力的,艺术必须虚拟出另一种真实,这当然也不是现实中的现实,他要假设的画面不是线性的叙事场景,而将错位的时空结构来构成咄咄逼人的视觉印象,让读者在他绘画的阅读中感到费力,产生障碍,并阻断那些长期以来,解读艺术的惰性。他开始否定过去一系列极其美丽的绘画作品,尽管在他的新作中仍有不可思议或自相矛盾的地方,但他试图尝试新的观念。艺术家认为,常态的美好使人类的精神生活显得平庸。庞茂琨在他的画面中,引发受众提出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提供研究的案例,让绘画不仅仅只是回忆和审美。所以,他开始重新寓意人物形象,重新假设空间,重新定义他对文化的理解,把传统技艺的油画与绘画中的观念重新阐释,虽然他并没有抛弃自己娴熟的技巧,但他强调用技艺获得解脱,从而加强了作品中的隐喻。

现在的庞茂琨必须反对他自己的过去,反对过去的绘画体制和内容,再造一个与当下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人造景观。这一切对观者而言,是冰冷陌生的——时间、空间、叙事、图像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是线性和逻辑的。接下来的挑战是,突破绘画语言框架后,如何重组新的语言秩序;过分人为的图式,如何才能有效地解构过去想象的真实,以及在景观置换后的文化学涵义。不过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进程从来就是在假设、反叛、理想之梦的作用下形成的强力。由此我们相信,艺术家所制造的景观虚拟,至少为艺术家自己以及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摘自俞可先生《置换景观——读庞茂琨新作》





让艺术融入生活,让艺术装点生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