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4-28 现实的重量
发起人:两万五  回复数:0   浏览数:1957   最后更新:2008/01/31 06:30:31 by
[楼主] 两万五 2008-01-31 06:30:31

现实的重量

[attachment=80722]

展览空间:玛蕊乐画廊
展览名称:现实的重量 
展览开幕日期:2007-4-28
展览开始日期:2007-4-28
展览结束日期:2007-5-30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
策划人: 卢迎华
艺术家: 汪建伟、吴小军、李郁、刘波
官方网站: [url]www.marellabeijing.com


现实的重量

现实的重量就像地球引力一样无处不在,无法逃离,我们总能在各种情形下遭遇它,感知它,构成现实重量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包括了已知的、未知的;外在的、自身的;有形的、无形的;现实的重量挑战也刺激着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在生命中,个人所承受的重量或挫败感可能源于从对社会权威力量的服从到自我意识的觉醒的过程中,由于我们所依赖的各种力量的崩溃, 自我判断的失误以及在外力的作用下,内心产生了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有时转瞬即失,有时持续甚久,甚至令人绝望。或者,当我们在运用已知的经验和价值判断应对未知的过程中发现了已知的局限而并未寻找到更新的解决方案时,我们便开始质疑已知的经验,并对自我产生怀疑,内心发生挣扎,直到重新建立对自我的承认为止。

在社会的进程中,现实的重量体现为公共的知识体系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权威性力量和社会规则的动摇和瓦解。社会的运行依赖于建立和实施权威的意志。但当这种权威面临新的形势和语境无法应对,甚至为了保全其位置而对新的力量形成阻碍的时候,或者当公共的知识体系和群体意识受制和服务于某种政治的利益而且备受操纵时,我们不得不对现有的权威宣战,重新寻找我们的坐标,建立新的标准和参照的系统。

政治、科学、技术、财富、信息、哲学、宗教、道德、童话、艺术等,这些坐标为我们应对“现实重量”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工具,它们帮助我们克服无知、贫穷、停滞、谎言、疑惑、危机、懦弱、偏激、恐惧、狭隘、欲望、斗争、权力,指引着我们在充满荆棘的世界中找到继续前行的路径。这些系统性的经验形成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地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过程,不停地否定已知和已被确立的规则,建立新知和新的方法论。

如果根据维特根斯坦的断言,世界是事实的总体的话,那么我们迫切地需要重新建构我们与事实的关系,因为事实不仅是瞬息万变的,它还不断地在从积极向消极循环地转化的,它受制于各种形式和外力的操纵,我们既依赖于它又必须对它时刻保持警惕,并准备去否定和替代它。人们总是在已知经验的基础上去进行创新、改变和突破,但当这种突破被承认,被确立为经验和规则时,它又成为需要被改变的对象。它甚至会质疑和否定未知的和新的现象和方法并制造障碍和约束。

在中国,单一的意识形态削弱了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对社会价值的判断能力,并使之在群体意识的淫威下变得悄无声息,个人在社会变革的激流中更容易迷失方向。作为大众,我们的觉醒和自我意识可能对现实的稳定性构成威胁,环境的力量也同时在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世界观,并不断地抵制和麻醉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和思考,以群体的意识和所谓的公众的标准来挤压个人的判断。这就是为什么大众传媒最终将成为平息公众声音的有力武器。

权威不仅存在于政治之中,也同样在宗教和文化中生效。不断叩问艺术和文化的本质不仅能将权威置于危机,也是推动艺术变革的根本性的力量。对权威和主流标准的挑战和批判性地分析是自达达主义和观念艺术以来艺术创作的原动力。这包括了对艺术史的重返和反思,对艺术标准的反思,对艺术家权威的反思和否定,对日常的利用和重新建构。

这个研究性的展览通过疏理和收集不同时期艺术家对“现实的重量”的讨论,试图寻找思考现实的新途径,并重新想像和建构我们与现实的关系。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在时间上有较大的跨度,其中包括汪建伟在90年代初期的一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观念作品“文件”。在这个作品中,艺术家通过执行一系列自我规定的法则开展实验,对知识体系的建立进行数据化和事实性的分析和考证,以抽离主体和近似理性的方法来检验一种主观的思考体系,是一种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反思。我们将在展厅中复制汪建伟90年代初创作“文件”时所在的工作室并再现艺术家当时整个创作过程的状态,展出艺术家在这个创作过程中纪录数据和思考笔记的手稿和图像。

2006年,武汉艺术家李郁和刘波合作创作了“狗年13个月”,两位艺术家选择和重新利用2006年间在武汉本地报纸中所出现的小道消息和新闻事件,用摆拍的形式重新叙述这些故事,模糊了这些故事和场景的真实性。这些被制造成为灯箱的影像因为同时具备了现实的力量和视觉上的荒诞的效果而令人瞠目,为我们提供通道,进入现实中超越逻辑和违背常理的一面。也让我们重新思索我们所了解的逻辑和常识,以及公共领域的知识是否又似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足以信赖。也许现实的边界本来就是虚幻的,它只存在于我们有限的想像和“已知”之中。

吴小军在90年代以观念摄影的手段模拟制造虚假的卡通形象和故事情节,2000年后转为创作以文字为基础的霓虹灯装置来对政治和社会事件进行关注。凭借他曾经从事过新闻编辑工作的经验从更理性的角度和历史的语境中去看待一个发生过和进行中的事件。往往触动他的灵感和思考的只是一个事件中的某个点,而他的视觉转化也围绕着一个特定的点生发出来,但是他在创作过程中从人性的角度和触觉来感受和分析一个事件的方式使他的作品更加睿智和耐人寻味。

参与“现实的重量”的艺术家们在各自不同阶段的创作和思考尝试着在艺术的实践中建造自己坚实的武器,发明新的思考方式,去冲破事实的疆域和边界,通过保持与现实紧密的关系和恰如其分的距离而与虚假、混乱和伪现实打着一场持久的战役。在此次展览中出现的作品提出了超越事实世界和集体想像来展开思考的可能性 ,从多种角度解读体系和制度之中错综复杂的本质,审视影响我们行为和思想的外在力量,试图认清现实世界的意义和千丝万缕的头绪,直至在我们思想的王国中建立一种全新的秩序为止。

[attachment=80723]

  [attachment=80724]

[attachment=80725]

[attachment=80726]

[attachment=80727]

[attachment=80728]

[attachment=80729]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