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美国不是帝国主义
发起人:批评家  回复数:0   浏览数:1845   最后更新:2007/05/01 06:57:59 by
[楼主] 批评家 2007-05-01 06:57:59
南方人物周刊:美国不是帝国主义

作者:何三畏

中国的流行观点是,美国是一个高度世俗化的国家,它的国际战略完全受制于它的国家利益,它依仗其强大的实力,在世界上不遗余力地争夺和控制世界的利益和资源。于彦智的看法恰恰相反,“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

听这些专家的解读和预测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了,我发现,中国人是完全把美国当作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来看待的,而这个帝国主义是西方传统帝国主义的一个延续,它与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日本帝国、苏联帝国没什么不同,是弱肉强食,唯利是图,同时又打着美好的旗号:过去的帝国主义号称传播文明,开化蒙蛮,现在的帝国主义打着人权和民主的幌子,在掠夺,在侵略。那时,我才对中国人的美国观,也就是中国人如何看待美国有所了解。

关于民主主义的基础问题,在自由主义在欧洲获得全面胜利之后,个人主义是民主的基础,就成了常识。但是,我们缺乏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传统,自然对民主主义的基础就不容易看到。所以,也容易在这方面引起争议


“业余作家”的国际视野


关于美国的中文书籍早已汗牛充栋,还有什么样的介绍美国的书能给人一个惊奇并且突然走红呢?眼下就有一本。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于彦智所著的《美国的本质》甫一出版就上了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引来不小的反响。

中国的流行观点是,美国是一个高度世俗化的国家,它的国际战略完全受制于它的国家利益,它依仗其强大的实力,在世界上不遗余力地争夺和控制世界的利益和资源。但是,于彦智的看法恰恰相反。《美国的本质》有一个副标题,叫做“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

于彦智的基本的立论是,基督新教构成了美国的国家本质和决定了美国的外交实质,美国的外交不是世俗化的外交,而是“意识形态外交”。《美国的本质》写道,美国“从来没有偏离过在全球建立基督教文明体系的战略目标”,“人权状况及民主与否一直是美国对外交往中衡量敌友的一个标准”,“美国人所热衷推行和维护的自由、人权、民主的价值观和制度,并充当这些价值观和制度的保护人的角色,实际上是在推行和保护基督新教的价值观和制度,旨在全球建立一个基督教文明的社会秩序。”

针对“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的“外交定律”,于彦智说,“美国有永恒的敌人,那就是美国人眼中的反基督者”。例如,“先是日本的崇拜天皇的反基督的军国主义体制、希特勒的反基督的纳粹运动,再是唯物主义无神论运动,然后是近些年复兴的伊斯兰世界。”该书写道,美国人为了对付它的敌人和维护它的价值观,甚至不惜牺牲人民的生命和国家的现实利益。最后,该书告诫道,“解读美国,不要陷入泛利益论的泥沼。”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中国不会仅仅因为自己的经济实力而被美国视为威胁。

对于在基督教支配下的美国人的道德观念,在于彦智的书里,也跟通过好莱坞等美国市场文化机构输出的不一样。他写道,“多数美国人私生活保守,循规蹈矩。尤其是在性问题上,美国人的保守态度可能在世界上也属于前列”,而“真正酒池肉林和性混乱的,是在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

除了上述给人“刺激和震惊”的观点外,他在书还阐述了美国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马丁·路德·金的黑人维权运动与基督教的关系,美国对华外交的基督因素,以及中国人的个人主义等论点。作者自述道,这是他的“个人的心得”。

在写作过程中,他把一些章节陆续放在了网上,引起一阵阵沸腾。有人表示怀疑和反对,有激烈的叫骂,也有热烈的追捧。一位网友留言道:“美国人的狗写的一本书而已!”另一位网友真诚地表示了他的困惑:“我看作者写的也不无道理,但是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有些偏激,有些危言耸听,听后更是心神不安。”还有的网友留言,表示从该书得到前所未有的启示,令人豁然开朗。等到正式出版以后,反响更加热烈了。在纸质图书的阅读者里,以表示支持和感谢作者观点的为多。

没有人想到,这个触动了人们心中的一块敏感区的,是一位“业余作家”。这个1980年高中毕业,以陕西省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大哲学系的才子,上了一年本科就被公派到日本学习社会学去了,直到1991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没有进入学术机构,而是获得了相当有利的了解中国社会现实的机会。他先在国务院法制局作翻译,这份工作使他对中国的法制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当时,他吃惊于一些基层法制工作者之不懂法,常常违法违宪而不自知,他明白了“法律在地方还处于普及ABC的阶段”。之后又到了地方工作,再后来转到了日本。目前,他经营着一家给国际性公司提供咨询的公司。他一边干“挣饭的活儿”,一边从事学术写作。

但是,在于先生看来,这并不妨碍他的专业和研究。他的个人历练使他有机会以国际的视野观察世界,这是他能完成这样的著作的条件。

于先生对待学问的态度是严谨的,采访中,他对“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议论的问题”,就“请容日后做一个负责任的探讨”,不做勉强的回答。


面对“凭良心和常识”的误解


人物周刊:美国已经是中国人说滥了的话题,你为什么还要写这样一本书?

于彦智:这要从 伊拉克战争谈起。

那期间,由于要掌握 原油价格,我天天看电视节目,关注战争进程,当然,国内专家的一切解读和预测,我也很感兴趣,力图从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但在听这些专家的解读和预测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了,我发现,中国人是完全把美国当作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来看待的,而这个帝国主义是西方传统帝国主义的一个延续,它与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日本帝国、苏联帝国没什么不同,是弱肉强食,唯利是图,同时又打着美好的旗号:过去的帝国主义号称传播文明,开化蒙蛮,现在的帝国主义打着人权和民主的幌子,在掠夺,在侵略。那时,我才对中国人的美国观,也就是中国人如何看待美国有所了解。

我相信电视上做节目的多数专家,都在凭着自己的良心和学识,在讲他们自己相信的事情,讲自己相信的观点,不是故意在编排一些东西,在骗人。我相信他们自己就是这样看美国和世界的。

他们对美国和世界的解释,与我在日本学习期间的知识和与美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很不相同,我感觉到了巨大的差异。我感觉,依照他们的看法和逻辑,其实你没法把握住美国人的行为动机,没法把握住美国与欧洲国家的区别。这对我们国家的对外关系和我们百姓个人对外打交道,其实都很不利。会造成很大的认识上的冲突。

而依据我在国外学到的东西,我觉得,我可以把美国人的行为逻辑和美国与欧洲的区别,以及近几百年世界的外交规律解释得比较清楚,于是,我就萌发了写一本关于美国书籍的想法。


人物周刊:你书中什么是你最想表达的?

于彦智:这个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点。

第一点是:要想了解美国,了解美国人,把握住美国的本质,把握住美国人的行为特点,就一定不要忘记一个事实——

美国人有将近百分之九十相信基督教,其中的百分之六十信仰基督新教,而基督教尤其是新教又是一个主张积极入世的宗教,是一个热切地强调人与社会的原则和伦理的宗教,所以,美国人对现实、对历史、对国内国际政治的认识和理解,都深深地受着基督教的影响。这些影响,又一直表现在他们的行动上,表现在他们祖辈的行动上,因此,也表现在他们国家的现实当中,表现在他们国家的历史当中。

第二点就是:想了解近代世界,根本离不开对基督教的理解。近代世界的起点,其实是基督教的宗教改革。 中央电视台谈到大国的崛起时,都是从十六世纪谈起,十六世纪是一个什么世纪呢,正是宗教改革完成的时期,受宗教改革的影响,西方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宗教改革之后,西方兴起了荷兰、英国这样的大国,而这些大国都是新教国家。我们把近代的开始时期,归结为英国的克伦威尔革命,中国叫资产阶级革命,而国外的教科书,称它为清教徒革命,也就是宗教革命。韦伯在他的书中充分地论述了新教对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我在书中也说了,在此不再多说。

宗教改革,变生出个人主义,在个人主义基础上,产生了人权思想和民主主义。人权思想和民主主义以后又分为两大传统:一个是神本主义的盎格鲁萨克逊传统,还保持着宗教改革的原始色彩,在强调个人主义的同时,还强调人要生活在神的控制下。这个传统以清教主义为基调,在这个基调上现在还活跃着美国,所以,美国人在表达民主主义和人权思想的时候,带有强烈的神学色彩,说因为神按照他的形象创造了人,所以人生来就有不可剥夺的各种人权。美国总统说,我们不是受制于上帝,就会受制于暴君。另一个就是法国传统,发端于宗教改革后的法国启蒙主义,它以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为基调,在这个基调上,产生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布尔什维克革命,还影响到中国,产生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它们都高举无神论和人本主义,把人视为至上。法国革命时,把巴黎圣母院改为理性之殿,共产主义者唱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这两个传统,在近代统治着世界。

我在书里,为了把美国讲明白,也不得不追溯了美国精神的欧洲源流,所以,讲的不只是美国,也讲了欧洲近代的两百年,讲了欧洲与美国的区别。

人物周刊:你考虑过它可能给你带来什么社会反应吗,今天看到的是否在你的预料之内?

于彦智:现在人们对这本书的反应,确实是我所没有料想到的。我以为,充其量像一般社会学科书一样,走个几千本,但事实上走得很好,在北京的大书店,一直摆在畅销书位置上。而且,这本书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推荐给了政府高层,香港凤凰卫视的记者在余英时获得“社科诺贝尔奖”克鲁格奖而采访他时,也谈到了这本书。

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的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已经到了很广泛的程度,学术界也很宽容。


民主的基础是道德


人物周刊:你提到,你引用的多数观点,应该属于政治常识,在国外也确实是常识,只是在我们这里才是有争议的问题,请你分析一下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于彦智:前面讲到,中国的五四运动,继承的是法国人文主义传统,是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路线上承续,是以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理性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