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日天津港的爆炸声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爆炸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灾难和空气污染,从现场救援的电视报道中可以看到全副武装的防化兵的身影,其他现场人员也都戴上了各式各样的口罩和空气过滤设备。这种情景很容易让人想起艺术家大非的作品《呼吸》。
《呼吸》是一组装置艺术作品,从2003年的抗击“非典”(萨斯)开始创作。今年4月柴静揭露雾霾真相的视频《穹顶之下》流传时,《呼吸》的部分作品曾经在微信朋友圈里公布。从雾霾到“天津港爆炸”中国的空气质量十分令人担忧,《呼吸》就是这种社会情绪的表现——以空气污染、雾霾现象为切入点,表达了对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焦虑。
《呼吸》系列作品全都使用了“口罩”做创作材料,所以有人说它是中国第一部以“雾霾”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但是,《呼吸》并非是关于环保主题类型的作品,它更是对生存状况、生命的真相的反思。
1.生命、生存状况的隐喻
人的生命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呼吸,而口罩与呼吸密切相关。在生活中,口罩用来抗雾霾;在作品中,口罩是作为生命的象征出现的。《呼吸》就是用种种方式,叙述雾霾、暴力对生命的戕害、对生命尊严的践踏。资料作品中有模仿宋代的囚犯脸上的刺字(金印);有牛马蹄印、车轮碾压的轮胎印;有“作废”字样的图章;鲜红的血手印,女人文胸、蕾丝内裤做成的口罩等等,无不显示出暴力的傲慢和跋扈。这是生命的真实状况,这是受侮辱、受迫害的人,正如昌耀所言:“人生困窘如在一不知首尾的长廊行进,前后都见血迹”。
2.关于“疼痛”的诉说
观看这批作品,难免会有“痛感”的体验。本来,疼痛是生命体的基本感觉,只存在于个体之中,没有疼痛感就没有生命。疼痛唤醒的是个体意识,生命只能以个体的方式存在。因此,《呼吸》的创作中只有个体的“我”,“我”的痛苦,“我”的感受,而不是“我们”。有了疼痛,才不会麻木。只有疼痛,才能唤醒人性,赋予躯体以灵魂,进而才有个体的发现,个人的体验,个人的担当,以及个人的尊严。鲁迅说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其实,奴隶也还是有生命的。现在有些人还不如奴隶,只是工具,他们的生命被“物化”,被“工具化”,毫无尊严可言。那件“带门把手的口罩”,就是这种现象的写照。
3.恐惧与焦虑——《呼吸》系列的关键词
女作家张爱玲曾经说过:人生是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这句话不但是她自己命运的写照,也道出了人生的宿命。以昆虫作为作品素材,是想把张爱玲的比喻还原成视觉画面,给你一群蟑螂或者一只蝎子爬在你的脸上的体验。当你无法赶走它、清除它,你的恐惧、焦虑、 厌恶、无奈油然而生……焦虑情绪是恐惧的常态化,是持续、不能排遣的担忧。《呼吸》系列的“昆虫”部分传达的正是社会上、民众间普遍存在的焦虑感。焦虑和雾霾一样,时隐时现,无根无源、无影无踪,时刻萦绕在身边,挥之不去。《呼吸》作品真正指向的是萦绕在人们心头上的雾霾。
呼吸 1
呼吸2
呼吸3 (羊皮口罩)
呼吸4 (缝合)
呼吸 5 (?)
呼吸 6(践踏)
呼吸7(血)
呼吸 8 (碾压)
呼吸 9(缝合)
呼吸 10 (香艳)
(待续)
从天津港爆炸看大非的作品《呼吸》(2)
呼吸11 (香艳之 一)
呼吸11 (香艳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