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新展开幕 | “新倾向:陶辉” 2015.8.21 – 2015.10.19
发起人:郭芊含  回复数:2   浏览数:1956   最后更新:2015/08/18 15:48:51 by guest
[楼主] 郭芊含 2015-08-18 15:20:31


展览日期:2015年8月21日—2015年10月19日

时间:10:00-19:00(每周一闭馆)

地点:长廊


作品片段


展览介绍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于2015年8月21日推出艺术家陶辉(1987年出生于重庆)个展“新倾向:陶辉”。展览由三件新旧作品组成,每件作品均通过剧情结构和演员表演,带动观众的情绪起伏,并营造异于现实的氛围。


本次展览展出的录像作品《演技教程》摄制于一个废弃的空旷空间。在录像中,一位表演教师召集了一群业余学员。她们在教师的带领下,不断地排演各种极端条件下——如分手、火灾、难产——的场景。在表演的过程中,她们嘶吼、尖叫、歇斯底里,似乎在践行莫雷诺的心理剧疗法,以拓展对各种情景的想象力的名义,宣泄感情。随着剧情的发展,想象力的边界逐渐过渡到现实——她们最终假戏真做,将一位扮演难产孕妇的学员活活烧死。而陶辉使用廉价特效制作焚烧演员的火,又点明了艺术家试图给残酷的结局做一个“纯属虚构”的注释。


在另外一件作品《一个人物与七段素材》中,观众能通过无线耳机听到一位女性疲惫地复述着自己的生平——她生于乡村,不甘平凡,来到城市后,又发现自己无法抛弃故土在心中植入的内在经验;与自己的音乐课学生相爱并产下一子,两人的婚姻却以不幸告终;最终,她以投江的方式结束生命。同时,陶辉将一座空空的亭台放置在展场,内置一个话筒,仿佛在暗示着这位女性在此完成录音,而她的“亲身经历”是一场有预谋的表演。几段独立而诡异的场景的投影不断切换,配合着故事的讲述。其中包括站在土坑中淋雨的少数民族女孩、采访死尸的记者、乘游艇徜徉在江心的神仙等等。犹如《演技教程》中教师的引导,这些图像能不断地唤起展览观众的想象力,刺激他们在既有的影像、声音、装置等媒介以外,获取更为丰富、立体的心理状态。


同样,陶辉在多频视频装置《多余的》中强调了戏剧冲突。作品讲述了一位年轻女孩因为自己左手多余的一根手指与家人产生矛盾的故事,冲突导致女孩用一把厨刀将多余的手指剁下,之后将断指烧成灰烬。在这件作品中,陶辉将背景去掉,只在画面留下人物和交代环境的道具,进一步强调表演在其作品中的重要位置。此外,艺术家在展场放置了一个盛装断指残骸的盒子,与在盒子内播放的、记录焚烧场景的影像同时展出。这些安排,又似乎试图将观众从想象与表演的氛围拉回现实。


在“新倾向:陶辉”中,陶辉讲述的每一段故事似乎都可能在中国的当下(业余的表演班、人烟稀少的山城、不幸的家庭生活)真实地发生;他所使用的镜头语言也大量借鉴国产电视剧的拍摄方法,对整个时代的观看经验进行着敏感的响应。然而,陶辉又一贯地对现实进行隐晦、微妙的偏离和改造。这位艺术家生于口头流传着迷信故事和蜚短流长的山村,这些经验让他的作品具有诡异和神秘的气质的同时,流露出自然生发的真诚。


关于展览

“新倾向:陶辉”属于“新倾向”系列展览项目。本展览画册由后浪出版公司提供赞助并出版,画册文章由杨紫、马荣元和陈怡辰撰写。相关公共项目包括“陶辉:演技教程”“陶辉:从87版红楼梦谈起”,以及陶辉推荐的《关于伊丽》《神鹿呀,我们的神鹿》电影放映。“新倾向”系列展览项目由UCCA馆长田霏宇发起;“新倾向:陶辉”由UCCA助理策展人陈怡辰策划。


关于“新倾向”

“新倾向”是针对大中华地区青年艺术家展开的持续性个展项目。十场周期性展览作为该项目的启动系列,为艺术家提供举办其首家机构个展和出版首本双语专著的平台。“新倾向”延续UCCA一贯的展览愿景——UCCA长期致力于展示和推广脱颖而出的新兴艺术实践,曾举办的相关展览包括“ON |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2013年)、“中坚:新世纪中国艺术的八个关键形象”(2009年)、“由……策划”系列展(2010-2012)等,意在扩展当今中国新兴艺术的机构展览系统的同时,向北京内外的观众集中展示当代艺术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关于艺术家

陶辉1987年出生于重庆云阳,201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曾于2008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的“当代艺术档案特殊奖”,并两次入选第18届和第19届“Sesc巴西录像艺术节”。他的个展包括:“一个人物与七段素材”(艾可画廊,上海,2015)。参加的群展包括:“Essential Matters——中国移动影像展”;Borusan当代艺术展(伊斯坦布尔,2015);“Sesc巴西录像艺术节‘南部全景’单元”(圣保罗,2013,2015);“旋构塔”(时代美术馆,北京, 2014)。


展览相关公共项目

放映 | UCCA美术馆之夜

《关于伊丽》

时间:2015年8月20日(周四)23:00-1:30

地点:报告厅

语言:波斯语配中文字幕


演出 | 新倾向对话系列

陶辉:演技教程

时间:2015年8月29日(周六)15:30-16:30

地点:长廊

嘉宾:陶辉(艺术家)及演员

语言:中文


对话 | 新倾向对话系列

陶辉:从87版红楼梦谈起

时间:2015年9月27日(周日)14:00-16:00

地点:报告厅

嘉宾:陶辉(艺术家)、陶曦(中学教师、艺术家姐姐)、鲍栋(策展人)

主持:杨紫(UCCA中文编辑)

语言:中文


放映 | 新倾向对话系列

《神鹿呀,我们的神鹿》

时间:2015年9月27日(周日)17:00-18:00

地点:报告厅

语言:中文


“新倾向:陶辉”特别鸣谢新媒体艺术制作伙伴CP Denmark和网庭企业机构,以及独家音响设备赞助 GENELEC(真力)。本展览画册由后浪出版公司提供赞助并出版。



[沙发:1楼] guest 2015-08-18 15:48:00

UCCA新展预见 | 陶辉作品《演技教程》工作照首次曝光

 

 

陶辉(1987年出生于重庆云阳)成长于四川扬子江流域的一座小山村。他听着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和发生在自己友人、乡亲身上的离奇故事长大。身为这类故事的搜集者,陶辉从小对它们十分熟悉。他将这些轶闻转化成视频装置作品——观众穿过展场入口,来到一个与陶辉成长的雾气萦绕的村庄相似的空间:鬼界和人间纠缠于一处,化成比小说更离奇的现实。


在“新倾向”展览系列的第二个个展“新倾向:陶辉”中,陶辉在UCCA长廊展出三件新旧作品。在此次展出的《演技教程》中,十三位女演员有系统地复制着极端条件下的各类人类情感表现,并把这些实践视为对演技的磨练。随着制定的表演教程愈发地歇斯底里,她们的演练渐渐转变为可怕的现实,把观众被丢弃在表演与现实之间的荒诞交会处。

在本条推送中,我们呈现从未曝光的《演技教程》部分拍摄现场工作照,以供观众更多地了解陶辉及他的创作。


陶辉,《2014/演技教程》,拍摄现场,单通道超清录像,彩色,16分43秒,艺术家提供。


展览预告“新倾向:陶辉”

开幕时间:2015年8月20日
公众开放时间:2015年8月21日-2015年10月19日
地点:长廊


展览相关公共项目

放映 | UCCA美术馆之夜

关于伊丽

时间:2015年8月20日(周四)23:00-1:30

地点:报告厅

语言:波斯语配中文字幕


演出 | 新倾向对话系列

陶辉:演技教程

时间:2015年8月29日(周六)15:30-16:30

地点:长廊

嘉宾:陶辉(艺术家)及演员

语言:中文


对话 | 新倾向对话系列

陶辉:从87版红楼梦谈起

时间:2015年9月27日(周日)14:00-16:00

地点:报告厅

嘉宾:陶辉(艺术家)、陶曦(中学教师、艺术家姐姐)、鲍栋(策展人)

主持:杨紫(UCCA中文编辑)

语言:中文


放映 | 新倾向对话系列

《神鹿呀,我们的神鹿》

时间:2015年9月27日(周日)17:00-18:00

地点:报告厅

语言:中文


本展览特别鸣谢新媒体艺术制作伙伴CP Denmark和网庭企业机构。本展览画册由后浪出版公司提供赞助并出版。

[板凳:2楼] guest 2015-08-18 15:48:50


1987 生于重庆云阳,中国

2010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获得学士学位,重庆,中国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中国


他曾于2008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的“当代艺术档案特殊奖”,并两次入选第18届和第19届“Sesc巴西录像艺术节”。他的个展包括:“一个人物与七段素材”,艾可画廊,上海,中国,2015。“观光客”,空格空间,成都,中国,2013。



陶辉,新作《多余的》


新作《多余的》

“多余的”是一个关于左手长了6根手指的小女孩的故事,家庭成员对这根多余手指的态度引发了一系列的家庭矛盾,最后小女孩挥刀砍掉了多余的手指。作品拍摄中,所有的背景被去掉,画面中只留下了人物和交代环境的道具,视觉上呈现出一种产品图的效果。

展览现场视频的前面,还放置了一个透明视频盒子装置,盒子里面陈列了烧毁的手指残骸,透明的屏幕播放器上放映的是焚烧手指的视频,刚好与残骸吻合。


陶辉,《一个人物及七段素材》,5个版本

声音与影像装置,“一个人物”:2015;声音装置、麦克风、耳机;13'55''(中文),17'43''(英文)

“七段素材”:2015;彩色,单通道高清录像;11'48''

《一个人物及七段素材》,唯一版本

声音与影像装置,尺寸可变,“一个人物”:2015;声音装置、麦克风、耳机;13'55''(中文),17'43''(英文)

“七段素材”:2015;彩色,单通道高清录像;11'48''


《一个人物及七段素材》

观众能通过无线耳机听到一位女性疲惫、出神的声音。这位女性陈述着一则丑闻——她与自己的音乐课学生相爱并产下一子。与此呼应,在一块大屏幕上,几段独立而诡异的故事场景不断切换。


对待“素材”,陶辉的方法是不用方法,让它们自然相遇,艺术家不在台前干预,将内容凸显。录像中大部分画面都采用了长镜头,接近正常时间的过度方式,亦接近现实生活。“七段素材”都有被具体化的人群:悔恨的囚徒,重复的劳动者,应枪声倒下的少女和坑里的侗族姑娘。不同于声音对现实的具体描绘,每条“素材”埋着问题并没有展开,例如民族文化的衰退,消费压迫下的底层劳工等。城市化变迁带来的文化错位与陌生感反映在录像中的每个人身上,但陶辉并非在讲述时代浪潮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实际上,快速掠过的片段、不同群体遭遇反映出的是艺术家自身的困惑。这也相当于自我映射、自我治疗,确实,人对世界的理解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推导出来的,而陶辉一直以来都将自我剖析作为创作的核心。

被艺术家称为“综合现实”的构建方式,内容上看是现实的。记忆,民间传说,内在现实与客观现实,在感官上形成拼贴后,其结果恰恰是超现实的。不同于超现实主义强调潜意识与“梦的影像”,陶辉的作品直指真实,这真实是现实的镜像,它可以照映进个体的未知意识,使意识产生巨变。这些完全真实却很难叫人接受的素材,是真实的不真实状态。它的形式很迷幻,也可能被误以为是虚构的幻觉。至此,陶辉描绘的现实开始游离在现实以外。

——AIKE-DELLARCO 姚梦溪

“一个人物与七段素材”由互相交叠的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七段素材”:陶辉从笔记本中不计其数的场景中挑选出七段内容,拍成每段约一分钟的录像,其中包括站在土坑中淋雨的少数民族女孩、采访死尸的记者、乘游艇徜徉在江心的神仙等等。这些作为“素材”的录像因逻辑上毫无顺序而被设置为无序播放,仅以艺术家的微妙情绪保持统一。对于陶辉来说,拍摄笔记本储存的日记,即是给回忆描眉画眼,在一番装扮后,为其招魂,令它复活。让逝去的时刻纷乱地重现,其结果之一便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线性时间观被干扰。

在名为“一个人物”的展览部分中,陶辉亦上演了一次“还魂”。他设置了一座电话亭大小的封闭盒子,外面写上“character”(即“人物”),透过玻璃,里面能看到一支话筒和一把小号。同时展出的一段录音揭开了缺失人物的身世之谜。这是一位已逝世的中年女性,声音黯哑、带有口音。她与本文开头提到的、娶过两个老婆的邻居有诸多相似之处。她来自乡村,不甘平凡,来到城市后,又发现自己无法抛弃故土在心中植入的内在经验。归属何处的焦虑转化为对“正常”生活秩序的“水土不服”,她的故事终以悲剧收场。她从不主动选择。她享受着被动而消极的自由,以及这种自由带来的剧痛。对于陶辉来说,这段自述具有自传意味,是“综合现实”的变体。

            ——《陶辉,综合日记,“一个人物与七段素材”》杨紫



陶辉,《演技教程》,2014,彩色,有声,单通道高清录像,16'43''


《演技教程》

《演技教程》为林林总总的极端人类感情编码并且解码。通过艺术家的个人化的剪辑,作品展示了机械化的模仿与再模仿,而其中不可控的因素令观者浮想联翩。这件作品是一个叙事实验,13个女演员以一种夸张,凌摸两可的表演语言构建了一个严肃的表演教学现场


<"我关注的是具体人物的具体生命状态"——倪昆和陶辉的对话>

倪昆:对的。那谈一下<演技教程>这个作品。在这件作品里有出现演员、剧场,舞台,怎么突然有兴趣做这样一件作品?因为初看作品的时候感觉作者是一位有那种舞台体验的人。对了,还有出现的都是女演员。


陶辉:其实演员,包括她的性别都不是我想特别强调的。每次我选择的时候都是靠直觉,选择这些人并不是说我必须要选一个女性的演员放在里面,然后最后呈现那样的效果。然后这个作品其实是跟我妈妈有一段时候有一定的争论。因为我妈是一个特别戏剧化的人。我说你少看电视剧,你这完全是在模仿电视剧,我妈说不是的,她说“是电视剧在拍我”。我仔细想了一下,到底是我们在模仿这些媒体,还是它们是在相互影响,但我试图去深入了解一下,所以当时想去拍这个东西。我就是想记录一个表演课教学的场景,在里面安排了一些摄像机、录音什么的,都在画里面,想尽量以一个记录的视角,而不是戏剧的视角。


倪昆:但是关于现场,会涉及到调度啊,排练啊,这些是怎么...?


陶辉:没有排练。


倪昆:就说是即兴的?


陶辉:也不是即兴。我这次是第一次拍东西时写了个剧本,但我只给了老师那个角色剧本。几乎所有的表演都是她在带动的。


倪昆: 那这作品正式完成以后,你刚刚提到过的作品出发点,和一些带出思考的问题,你觉得有没有形成某种关系?


陶辉:其实没有完全达到。就是有时候它又把你带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但或多或少游走在之前的路径,但最终的点完全已经偏离了。


倪昆:那如果要描述的话,它更多在讨论哪个问题?或者是你自己的态度?


陶辉:我觉得更多的是这个社会的表演性。因为中国的那些传统历史中,为人处事的礼仪什么的,我觉得都是表演。而且我觉得现代人类生活越来越表演化,可能这和那个作品会有一些关系。


与当下流行的“高级”或“不咸不淡”的录像语言不同,陶辉将主观情感强烈的大红大绿入画(在《演技教程》中,陶辉坚持让演员在灰暗的环境中穿上黑衣服,这给灯光师出了个棘手的难题),用诸多夸张的桥段推进叙事,调动气氛和情绪,几近于热闹的中国传统戏曲。即便被人批评为“做作”、“庸俗”、“狗血”,陶辉也无动于衷。他觉察到肥皂剧的叙事手法和“综合现实”经验高度契合的部分。他借此自然地跳脱逻辑,保持对自我感知的真诚。

                               ——《陶辉,综合日记,“一个人物与七段素材”》杨紫



陶辉,《德黑兰的黄昏》,2014,彩色,有声,单通道高清录像,4'14''


陶辉,《谈身体》,2013,彩色,有声,单通道高清录像,3'45''


《德黑兰的黄昏》《谈身体》

<"我关注的是具体人物的具体生命状态"——倪昆和陶辉的对话>

倪昆:陶辉你好,我们就从这次的伊朗项目开始聊吧,在这次展览上, <德黑兰的黄昏>是去年在伊朗创作的,这件作品是在你去之前就有考虑,还是到了那边之后才开始创作的?


陶辉:没有,去之前完全是想着去那玩儿什么的,去那边然后临近那个工作开放日的时候才开始想,当时我就是在去伊斯法罕的路上,在车上在想这个问题,当时就正在听梅艳芳的歌,就想要不就做这个。因为我对她那场演唱会的那个段落是印象特别深刻,那是她死之前最后一次在舞台上跟她的歌迷对话。到伊朗后看到那边的一些情况就觉得,如果把这两个东西混合在一起,会产生挺多化学反应的。


倪昆:这次展览有你的两件作品,<谈身体>和<德黑兰的黄昏>,两个作品在某方面来说有一些共同讨论点。比如说身份,比如说穆斯林的角色,我记得你另外一件作品〈蒙古症〉,那里面也有出现少数民族的形象,我比较有兴趣和你讨论这个,我想问一下,因为你个人经历里好像没有经历这些东西。


陶辉:其实我觉得还是来自于个人经验,虽然自己没有那个民族身份,但是小时候看那些肥皂剧,对我影响很大。


倪昆:那再回到<谈身体>这个作品。我觉得它蛮特殊的,因为突然看到有中国艺术家以这种视角来创作作品。有点好奇它怎样产生的?


陶辉:其实,这个作品一开始不是安排非得自己去演。当时我安排了一个演员去表演,然后请了一个做人类学研究的人来分析他的身体。后来我觉得为什么非去分析人家呢,我觉得自己也可以。把自己带进去可能可以说的东西会多一点。


倪昆:你在拍<德黑兰的黄昏>时,我记得之前简单有聊到,因为目前伊朗不允许有女演员,女艺人是吗?


陶辉:就是女人不能在公开场合唱歌、开演唱会啊什么的。


倪昆:那你在具体和作品里的女孩工作时,有没有交流这些问题,希望她哪种状态来展现?


陶辉:当时我跟她交流不多,因为最开始他们帮我找了好几个演员作为选择。然后看了第一眼我就定了她,我就直接把翻译的英文剧本给了她,后来几乎都是她和另外一个朋友他们帮我翻译成波斯语的。


倪昆:那她是以波斯语来讲述?


陶辉:对对对。做这个作品的目的就是你看到了很多东西,很多故事是有共性的。其实之所以答应帮我演,看了这个故事,她也是挺感动的。其实伊朗很少出现这种故事,但电影中可能会有这样的故事。伊朗现在的社会是因为两伊战争死了很多男性,女性人口更多一些。而梅艳芳是不愁嫁的,她是个大明星,很有钱,然后又有很多粉丝喜欢她。可能是她对爱情这一块的认同不一样。这样的事在伊朗也会发生,比如在演员身上。所以找到了很多契合点,这个故事。


倪昆:是的。通过这种互换,她重现带入了一些个人的反应进来。如果把这些工作抽离出来看,是不是也开始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特点?


陶辉:对,我其实我最近思考了一下,我在想我的创作到底是,因为有时候有些展览会让你写个什么艺术家自述,大部分我是拒绝的。但是我想了一下,既然你是做这个事业,这个行业,你得从头至尾观看一下自己到底是在做什么东西,我就发现,我一直关注的点是,人,人具体的生命状态,我并不是说一些小小的身份,性别啊这些东西,我关注的是具体的人物的具体的生命状态。



201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的陶辉,却专注于影像艺术的创作和实验。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影像语言操作的陶辉来说,他的影像语言从一开始的非专业化状态,对他而言与其说是损失,不如说是财富。看陶辉近几年做的四件影像作品,技术和语言层面的部分非专业化缺失,让其作品的自然性、偶发性以及情绪化的因素更加突出。陶辉对社会环境对「人」的塑造方式和程度非常敏感,这种敏感是从艺术家自身延伸出来的,他将自己置入其中,这种关注的通道从剖析自己开始。对艺术家的瞭解和认识,完全是可以通过分析其作品来完成。

 陶辉对自己身分的申辩和表达非常关注,他总是想将自己彻底掏乾淨看清楚。2013年的影像作品〈谈身体〉由艺术家自己扮演的伊斯兰女孩儿,在自己的房间进行了一场演说,她以一个体质人类学学者对他的身体分析文章为蓝本;后期配以一个老年女性的声音详细客观的分析了自己的身体结构,外形特徵,血统基因,用真实的材料杜撰了一个仪式性的场景。他企图撇除感情,关注自己的物质身体,反思传统宗教的精神禁锢,寻找「物质身体」和「精神身体」之间的平衡点。这裡的宗教是泛宗教的概念。陶辉前面的两件作品,主要还是集中的在说人对周遭环境的反应,到这件〈谈身体〉艺术家对自己更加残忍,陶辉自己扮演伊斯兰教女孩,陶辉男性的身体与女性的角色,汉民族无宗教信仰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互相之间的参照系让两者之间距离与距离所带来的力量感处在一个即将要破的点。陶辉对这种文化和身分的对立参照式的敍事的表达方式,迫使他一直在找这种情感的爆破点。

 对影像艺术家陶辉作品的描述,主要从艺术家所处环境展开的,而非对影像语言的分析。作为作品内容根基性的语言,这非常的重要,但对艺术家来说非常难以把握,它与内容的粘合在一起。陶辉近几年经过很长的一段找真实自己的过程,他说他一直并不十分的瞭解自己。只有有能力把握和限制自己才能把握「人」。

——《藝外ARTITUDE》焦雪雁

陶辉,《蒙古症》,2010,彩色,有声,单通道高清录像,30'01''


《蒙古症》

<"我关注的是具体人物的具体生命状态"——倪昆和陶辉的对话>

倪昆:在这几件作品中,都有和身份,性别有关的一些暗示或表现,但是〈蒙古症〉在谈论这些内容时比较模糊,或者说更加庞杂,这一点和现在不很一样,你怎么看待?

陶辉:我觉得是那个作品的问题。那个作品30多分钟,当时完全就是一个肥皂剧的架构,而且那个作品真正的创作是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因为之前拍的时候所有都是一条过,拍的时候非常即兴,我让演员怎样就怎样。剪辑的时候才涉及到创作。但后面两个作品不一样,我在创作的时候就有一个明确的架构。把演员安排在里面让他们如何表演。这就是区别。但核心的东西,因为都是我拍出来的,所以我觉得变化不太大。


陶辉习惯使用动态影响这种创作语言,内容较多是关于群体经验的,作品充满他对叙事艺术的着迷。对于林科而言,影像是一段运动影像的发现者而非创造者,身体通过动作本身也置身影像之中。通过设定的游戏和玩法,工具和功能可以从原本常态的使用中被解放出来。

——《旋构塔勿动!误动——一次有限的自我挑衅》策展人鲁明军


部分群展

2015  

“第19届SESC巴西录像艺术节‘南部全景’单元”,圣保罗,巴西

“EssentialMatters ——中国移动影像展”,Borusan当代艺术展

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气旋栖息者”,应空间,北京,中国

2014

“冬季群展”,艾可画廊,上海,中国

“Où vas-tu?”,无国界艺术中心,巴黎,法国

“积极空间”,时代美术馆,广州,中国

“旋构塔”,时代美术馆,北京,中国

“我们如何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蓝顶,成都,中国

“我们如何成为世界的一部分”,DAC十方艺术中心,重庆,中国

“伊朗到中国”,Darbast平台,玛森画廊,德黑兰,伊朗

2013

“自我生成”,苏州美术馆,苏州,中国

“Leap 香港巴塞尔放映项目”,香港,中国

“第18届SESC巴西录像艺术节‘南部全景’单元”,圣保罗,巴西

2012  

“最差的展览”,分泌场,北京,中国

“传说”,北京,中国

2011

“五四国际青年艺术节” 多媒体单元,北京,中国

“看望未来”,成都双年展特别邀请展,文轩美术馆,成都,中国

“工作坊”,器空间,重庆,中国

“重庆独立影展” 实验电影单元,重庆,中国

2010  

“无处不在”,器空间,重庆,中国

“寻迹”,CACE艺术空间,重庆,中国

“地点:龙泉洗浴”,龙泉洗浴,北京,中国

“四川美术学院70周年校庆展”,重庆美术馆,重庆,中国

2008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年展”,重庆美术馆,重庆,中国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