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首届本科毕业展
发起人:shanny 回复数:6
浏览数:2555
最后更新:2007/04/18 18:34:32 by
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首届本科毕业展于2007年4月16日下午13:30分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50位应届毕业生的作品,展出将于2007年4月18日下午2点结束。
这是2007届学生四年学习的答卷,这是一份实验报告,呈现了我们在新的人文背景下关于艺术教育问题的思考、反省及种种尝试。
作品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样式和手法上,还体现在个人志趣和价值取向上。
我们鼓励学生就“新媒体”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回答。我们警惕以“新媒体”的名义出现的新的禁忌和教条,警惕教学的对象变成工具的工具,我们极力使学生在教学中找到自己并从中得到快感。
2007届是新媒体系建系后的第一批本科生,建系后的所有努力,今天已经有了结果。关于我们的教学,教学的成败,社会将做出评判,2007届学生也将做出评判。
每见初夏梅雨
——写给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首届本科毕业展
1988年初夏,德国汉堡易北河,梅雨纷纷,老工业区被洗得铮亮。繁街陋巷的深处,我稀里糊涂地踩着生疏的德语和同样生疏的厂房铁梯,走进钢管铁皮包裹着的或者说让钢铁部件裸露着的剧场。黝黑的空间,黝黑的屏幕,皮茄克黑影摇曳,修剪着钢铁厂房的沉闷气息。比厂房更为酷冷的是屏幕上的艺术录像《我爱美国,美国爱我》和《发往西伯利亚的火车》。不记得那天是鲍伊斯的生辰还是逝世纪念日,我几乎被扔进一种近乎宗教的纪念氛围中,一如汉堡雨季的肃穆和幽思的气息,令我直至今日依然触到那岁月的粘稠。
笼子中的鲍伊斯带着深色的毯子和手杖、报纸,还带着从容而又极具挑战的斯文气息。那与他共同在笼子中生活的狼,执拗地保持着野性的侵扰:用嘴撕咬披在鲍伊斯身上的毡毯;与挥动的文明手杖厮斗;在报纸上撒尿。钢铁的笼子,自然野性的力量,文明的理性假象,交叠着多重的隐喻,屏上屏下却又如此气味相投。人们仿佛在看身边的一场表演。这表演被拉得很长,单调而冗长。早期VIDEO艺术,带着寓言般的基调,带着黑匣子的浓浓夜色,长留记忆中。
那以后的两年,又是初夏梅雨季。杭州西湖的水面上漂浮着淡绿的湿气,近树远山被染上一层烟岚,一层葱绿。汉堡美术学院的密茨卡先生带着一身疑团和8个小时的VIDEO节目的磁盘,在老美院的讲座大厅里播放。窗前是荒荒的水色,大厅里嗡嗡人声发着急迫的气息,不似汉堡老厂房的酷冷,却多几分湿漉漉的烦热。VIDEO节目都不长,每个就几分钟,却风格殊异。有的像早期的默片,逗人笑,笑意颇含几分苦涩。有的似舞台短剧,虽不能一目了然,但刀砧之间生鲜活跳的滋味却是自明的。密茨卡神秘地告诉我:行前他的母亲和朋友为他举办了赴难一般的仪式,但在这里,他却受到欢迎。密茨卡在一旁用德文讲解,当时的我居然看着屏幕,大着胆向中文里翻。连续几个晚上的播放,据说是中国大学里最早的新媒体艺术展示。也许正是这些充满雨意生机的夜晚,点染了一代中国青年学子对新媒体艺术最初的爱意和追慕。
三五年过去,恰又是初夏梅雨。在记忆中的美院大礼堂改建的画廊,举办了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题为“现象与影像”的新媒体艺术展。大礼堂裸露的铁框架与砖墙铁桥的整修,构成一副工业时代的表情。现如今这种格调被称为LOFT,已成时风。在那时,这种表情中更多地隐着的是实验艺术的生涩暗示。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艺术家聚在一起,怀揣乌托邦的激情,领受过把瘾的亢奋。记得张培力的录像装置“挠痒”正是此展的作品。带着早期新媒体艺术的“冷漠的激情”,那纷置的镜头硬是把日常的行为,通过声音与图像的错合与偶对,变成对生存的揶揄,变作反馈己身的怪行和逆味。这作品的标题道出了整个展览的某种性征:《不确切的快感》。那时条件颇差,柳莺宾馆打折租住客房,却每间塞进半打以上的人,美院老师家中的录像机几被借光。但学术工作做得充分,吴美纯、邱志杰编印了多本很有思考和信息量的展刊与论文集,陈嘉映等学者文人专程参加了研讨和讲座。老一辈从国际展事实践、新一辈从文本解读切入的双向经验进行了激情的切磋。如今,礼堂画廊早已不存,但“现象与影像”展却借助它那坚硬酷冷的表情,在中国的历史上,标志着年轻的新媒体艺术具有思考性格和学院血脉的起步,成为“国内的录像艺术结束其零乱和潜沉状态的一次集体亮相”。
岁月倥偬,一晃将近20年过去,又见初夏新荷。美院新媒体艺术系迎来首届50位本科毕业生作品展。当年的踏浪者已成导师,受教的一代几乎与新媒体艺术的历史同龄。中国的新媒体艺术从江湖坐进了殿堂,已经历尽“出事”与“没事”的形态眺望。现在,当电子媒介越来越成为人与现实周遭照面的基本途径、技术图像越来越成为我们运思和表意的重要方式、技术工具的汰旧换新如魔法般地刺激和支配着公共感知的今天,年轻一代将以怎样的作品来回应新媒体艺术的几乎是可见的历史,进而向着未来和它深重的人文使命发起挑战呢?也许,从这个展览中,我们将初见端倪。
许 江
2007年3月28日
于西湖三窗阁
这是2007届学生四年学习的答卷,这是一份实验报告,呈现了我们在新的人文背景下关于艺术教育问题的思考、反省及种种尝试。
作品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样式和手法上,还体现在个人志趣和价值取向上。
我们鼓励学生就“新媒体”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回答。我们警惕以“新媒体”的名义出现的新的禁忌和教条,警惕教学的对象变成工具的工具,我们极力使学生在教学中找到自己并从中得到快感。
2007届是新媒体系建系后的第一批本科生,建系后的所有努力,今天已经有了结果。关于我们的教学,教学的成败,社会将做出评判,2007届学生也将做出评判。
每见初夏梅雨
——写给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首届本科毕业展
1988年初夏,德国汉堡易北河,梅雨纷纷,老工业区被洗得铮亮。繁街陋巷的深处,我稀里糊涂地踩着生疏的德语和同样生疏的厂房铁梯,走进钢管铁皮包裹着的或者说让钢铁部件裸露着的剧场。黝黑的空间,黝黑的屏幕,皮茄克黑影摇曳,修剪着钢铁厂房的沉闷气息。比厂房更为酷冷的是屏幕上的艺术录像《我爱美国,美国爱我》和《发往西伯利亚的火车》。不记得那天是鲍伊斯的生辰还是逝世纪念日,我几乎被扔进一种近乎宗教的纪念氛围中,一如汉堡雨季的肃穆和幽思的气息,令我直至今日依然触到那岁月的粘稠。
笼子中的鲍伊斯带着深色的毯子和手杖、报纸,还带着从容而又极具挑战的斯文气息。那与他共同在笼子中生活的狼,执拗地保持着野性的侵扰:用嘴撕咬披在鲍伊斯身上的毡毯;与挥动的文明手杖厮斗;在报纸上撒尿。钢铁的笼子,自然野性的力量,文明的理性假象,交叠着多重的隐喻,屏上屏下却又如此气味相投。人们仿佛在看身边的一场表演。这表演被拉得很长,单调而冗长。早期VIDEO艺术,带着寓言般的基调,带着黑匣子的浓浓夜色,长留记忆中。
那以后的两年,又是初夏梅雨季。杭州西湖的水面上漂浮着淡绿的湿气,近树远山被染上一层烟岚,一层葱绿。汉堡美术学院的密茨卡先生带着一身疑团和8个小时的VIDEO节目的磁盘,在老美院的讲座大厅里播放。窗前是荒荒的水色,大厅里嗡嗡人声发着急迫的气息,不似汉堡老厂房的酷冷,却多几分湿漉漉的烦热。VIDEO节目都不长,每个就几分钟,却风格殊异。有的像早期的默片,逗人笑,笑意颇含几分苦涩。有的似舞台短剧,虽不能一目了然,但刀砧之间生鲜活跳的滋味却是自明的。密茨卡神秘地告诉我:行前他的母亲和朋友为他举办了赴难一般的仪式,但在这里,他却受到欢迎。密茨卡在一旁用德文讲解,当时的我居然看着屏幕,大着胆向中文里翻。连续几个晚上的播放,据说是中国大学里最早的新媒体艺术展示。也许正是这些充满雨意生机的夜晚,点染了一代中国青年学子对新媒体艺术最初的爱意和追慕。
三五年过去,恰又是初夏梅雨。在记忆中的美院大礼堂改建的画廊,举办了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题为“现象与影像”的新媒体艺术展。大礼堂裸露的铁框架与砖墙铁桥的整修,构成一副工业时代的表情。现如今这种格调被称为LOFT,已成时风。在那时,这种表情中更多地隐着的是实验艺术的生涩暗示。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艺术家聚在一起,怀揣乌托邦的激情,领受过把瘾的亢奋。记得张培力的录像装置“挠痒”正是此展的作品。带着早期新媒体艺术的“冷漠的激情”,那纷置的镜头硬是把日常的行为,通过声音与图像的错合与偶对,变成对生存的揶揄,变作反馈己身的怪行和逆味。这作品的标题道出了整个展览的某种性征:《不确切的快感》。那时条件颇差,柳莺宾馆打折租住客房,却每间塞进半打以上的人,美院老师家中的录像机几被借光。但学术工作做得充分,吴美纯、邱志杰编印了多本很有思考和信息量的展刊与论文集,陈嘉映等学者文人专程参加了研讨和讲座。老一辈从国际展事实践、新一辈从文本解读切入的双向经验进行了激情的切磋。如今,礼堂画廊早已不存,但“现象与影像”展却借助它那坚硬酷冷的表情,在中国的历史上,标志着年轻的新媒体艺术具有思考性格和学院血脉的起步,成为“国内的录像艺术结束其零乱和潜沉状态的一次集体亮相”。
岁月倥偬,一晃将近20年过去,又见初夏新荷。美院新媒体艺术系迎来首届50位本科毕业生作品展。当年的踏浪者已成导师,受教的一代几乎与新媒体艺术的历史同龄。中国的新媒体艺术从江湖坐进了殿堂,已经历尽“出事”与“没事”的形态眺望。现在,当电子媒介越来越成为人与现实周遭照面的基本途径、技术图像越来越成为我们运思和表意的重要方式、技术工具的汰旧换新如魔法般地刺激和支配着公共感知的今天,年轻一代将以怎样的作品来回应新媒体艺术的几乎是可见的历史,进而向着未来和它深重的人文使命发起挑战呢?也许,从这个展览中,我们将初见端倪。
许 江
2007年3月28日
于西湖三窗阁

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
我们警惕以“新媒体”的名义出现的新的禁忌和教条,警惕教学的对象变成工具的工具
这句话是拿来说说的,大家别当真
这句话是拿来说说的,大家别当真
看过的说说啊,怎么样?
展览什么时候开始啊?
结束了,印象深的有几件
哪几件印象深?
发点作品图片和现场图片上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