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广州当代艺术展
发起人:修理匠  回复数:2   浏览数:1668   最后更新:2015/08/27 16:04:02 by 修理匠
[楼主] 修理匠 2015-08-13 21:35:28

[沙发:1楼] 修理匠 2015-08-13 21:37:00
在低温中行走
文/卢梓迪
每每提到“广州当代艺术”,我们总是习惯般地地接受下这样类似的声音——“不温不火”、“波澜不兴”,甚至是“力量式微”。虽说广州经济繁荣,但确实,在艺术氛围的角度来看也好,从艺术市场的发展方面探讨也罢,广州都远远比不上在这一点上色彩更为高调鲜明的北京或是上海。并不是说广州的艺术缺少内容或是个性,在当今的经济语境之下,广州到底还是扮演着国内当代艺术主流以外的“新角色”的,然而广州艺术的“现在时”,该如何来面对城市化、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多元化思想、科技所带来的冲击,如何打破所谓“力量式微”的局面,这样的命题却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诚然,广州当代艺术自然是有过稍伸手便能感受到热气的时光的。20世纪90年代初,广州的前卫艺术对比起还较沉寂的国内其他各地,已经显得尤为突出。1991年成立的“大尾象工作组”,在经济改革的大环境下,用稍显“晦涩”却大胆的姿态,出现在了广州公众的眼球里,甚至换得了一些来自国际世界发出的赞誉。第二年才加入“大尾象工作组”的郑国谷和他的“阳江组”,亦在21世纪初坚持着他们特有的地理性,以此竖起了拥有边缘特色的旗子。这种过往的“烟火”,和在全球化下地区的城市化所引进的新秩序给当时的艺术家带来的某种“对抗压力的批判心声”自然是有关的。我们能看到它的“点燃”,并不只是单纯地用作品来释放这种心声,在展览的形式和表现的空间上,也都各自用不同的语言方式体现了面对变化的一种抗衡。这种抗衡所带来的发展也确是实实在在地给广州的艺术带来了创造性。
然而在这几记响亮的炮声后,“烟火”所带来的推动却不足以打破这些艺术家自身的圈子,本有的保守让城市无法用同样响亮的欢呼声来回应他们。在地域中摸索出来的特有发展模式,却反被地域的特质压制。许多艺术家离开了自己运动的出发点,主动走向了艺术市场更加兴盛、艺术土壤更加丰厚的北京、上海和海外。而原本便于不稳定中流动的广州当代艺术,就如文中开头所说的,迎来了地域性的热潮过后的“不温不火”的路段。这段“不温不火”中的探索,我们姑且称之为“低温”中的行走。
尽管“低温”多少会给在广州发展的艺术家们带来一些尴尬,但这到底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象。在尚未从“低温”的迷雾中彻底走出来之前,广州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便成了一个需要继续不断探索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则得交出与以往不同的关于“城市化”的答卷。对这个问题的探索的过程中,实质上能够填补的,还有当今能不沦为主流艺术的配菜的自信。
广州并没有缺乏出色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不一定都来自广州,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和广州这座城市产生了联系。他们融入这座城市,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带进了城市的影子,细细地摸着在“低温”中所能触碰的方向线索。我们能看到杨国辛和李邦耀对“波普”的反复思考,石磊对表现方式变化的探求,邓箭今游离迷幻的引人叙事,陈克的多层面图像洞察,范勃落下精神性的笔触,冯峰跨越艺术形式的探索,周湧和魏青吉的中国实验新水墨,宋光智用单纯的造型支撑起的巨大想象空间,黄勇的视觉性象征意境,许东生用光谱写心灵的轨迹,赵峥嵘在清醒与混沌之间的色彩涂抹,张婧用自己的逻辑重新拼凑笔下的世界。他们当然也会迷惑,可是他们并没有在焦躁中淹没自己的创作。也正是真真切切地在“低温”中稳步走来的他们,多少代表着广州当代艺术自身的努力。也正是如此,我们愿意相信,他们总能走出暂时的迷雾。
[板凳:2楼] 修理匠 2015-08-27 16:04:02

后文艺复兴-大微大卫 作者:陈克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