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艺术KUART | 专访·盛葳:有可能产生一种不叫抽象的“抽象”
发起人:库艺术KUART  回复数:1   浏览数:2145   最后更新:2015/06/05 18:48:12 by guest
[楼主] 库艺术KUART 2015-06-05 10:06:23


口述:盛葳;整理:李小燕


抛开对比的视角和语境

20世纪80年代我们常常提到一些话题,例如西方抽象艺术是建立在理性思维和实证逻辑哲学基础之上,中国不具备这样的理性思维基础,因此,中国的抽象是“伪抽象”等等。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西方是理性的、中国是感性的。

但是这个前提本身就是不正确的。这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一种二元论的对比怪圈。

不能说中国没有理性,或者中国理性思维不发达,恰恰不是这样。宋明以来,理学非常发达。“格物致知”,通过一个格子,就像绘画透视法的格子去看待事物,就是用客观理性的精神去看待外部世界。甚至science(科学)这个词最早就是被翻译为“格物”的。

所以事实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的时候我们说西方理性思维或逻辑实证主义比较发达,更是因为我们希望中国能够现代化,然后在这种希望中把“西方”理想化了,这不是“事实”,而是一种批判性的“话语”。

在全球化的当代语境里,我认为很难存在一种纯粹的东方。当然在我们惯常语境里的西方也并不客观。更多的时候,都是当我们有一定的目的诉求时,西方成为与我们对比的一种存在,并在这种对比中将双方极端化。西方更多的是成为一个被使用的概念。其实抛开对比的视角和语境,两者并没有那么极端,应该说东西还是有很多共通性的。

抽象艺术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并不仅仅是“理性”这样简单的逻辑,而是复杂语境的产物,中国古代的确没有抽象艺术,中国的抽象艺术只能在中国进入全球化境遇后才可能产生。如果我们说中国古代有抽象艺术,或者说具有抽象艺术因素的艺术,那显然是用一种西方或者当代的艺术史逻辑话语去重审和改写中国古代艺术的结果。

梁远苇作品


抽象艺术的观念化


格林伯格形容西方绘画史时说:“现代艺术史就是一部艺术风格不断平面化和抽象化的历史”。从西方的发展来看也是确实如此。例如把17世纪达维特的《赫拉斯三兄弟盟誓》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蒙娜丽莎》对比,就会发现《蒙娜丽莎》背后是风景,有纵深的三度空间,但是《赫拉斯三兄弟盟誓》后面是一堵墙,没有纵深空间。这在西方艺术里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到后来逐渐越来越平面化、符号化,最后变成一个抽象的结构。例如马列维奇的《黑布上的黑方块》《白布上的白方块》。再到后来,卢西奥·丰塔纳什么都不画直接在画布上割出几个口子。再到后来甚至就把画框展示出来,画布都没有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走向抽象化的过程。而最后这一步,实际上已经显示出走向观念艺术的征兆。

那么抽象艺术的发展逻辑是否已经完结?我觉得这个逻辑可能还没有完成,因为在今天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抽象艺术变成一种观念艺术。其实当只有画框没有画布挂在墙上展出的时候,其实已经是观念艺术了。

如果说今天的抽象艺术还有可能产生新东西的话,我觉得主要指的就是抽象艺术的观念化,而不是形式主义或者形式主义的哲学化。

张羽作品


中国的“抽象”创作


中国抽象艺术产生的根源有二。一是中国美术史的影响,二则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此时此刻的人而言,我们即有老传统,也有新传统。清代以前的美术史是老传统;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从民国时期以来,一直到八五新潮,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新传统。这些都已经构成了我们今天创作的文化基础。正是因为有新旧双重传统,才造就了当下中国艺术家的今天。

所以说要完全跳出西方抽象的窠臼,那是有些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新传统已经成为我们传统的一部分。但是我觉得依然有超出西方抽象的原创性和可能性。因为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文化语境和文化生成逻辑。

2003年高名潞的“极多主义”或“意派”与栗宪庭的“念珠与笔触”展览同年举行。他们没有沟通,但同时做这个展览,恰恰说明了当下中国“抽象”艺术的一个现象。这些作品大多数都是具有抽象的形态,但又不能确切的称为抽象艺术。因为抽象艺术主要研究的是形式,但是对于这些艺术家来说形式不太重要。例如张羽、李华生。

张羽的指印作品,那个形式并不重要,因为那个形式结果是我们可以预料到的。他注重的是什么呢?过程、时间、身体的行动。在这个绘画当中身体变成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把它称为重复性输血。李华生画线、画格子,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我”在行动,“我”有主体在场,至于结果是怎么样的,那个并不构成审美对象。

所以这些作品虽然具有抽象的形态,但是内涵并不是抽象的。在高名潞和栗宪庭的论述当中,他们虽然也追溯了中国抽象艺术的起源问题,但是最终也没有把他们所研究的这些当代的绘画称之为抽象。

当然,我们当下的很多进行非具象创作的艺术家也不愿意把自己落脚到抽象。而其实质是他们不愿意把自己落脚到一个已经被人们固化的概念上,不愿意落脚到一个已经过去的没有创造力的概念上。

但我觉得抽象这个概念本身的内涵是在不断变化的。例如最早我们认为什么是抽象艺术?那就是蒙德里安,康定斯基或者马列维奇,20世纪十几年代、20年代那样的。但是到二战以后,抽象艺术的阵营转到了美国,出现了抽象表现主义,这个跟欧洲的传统又不一样,抽象表现主义是美国的艺术,然后再到后来出现了极简主义。

那么我们今天的极多主义或者是中国的这种“抽象”,以后写美术史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性接着极简主义后面写,我觉得也有可能,只不过可能名称不叫抽象。

王光乐作品


文明冲突下的可能性

从19世纪开始,这个世界的全球秩序主要是以现代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但是未来诸如“国家”这样的词汇会被逐渐淡化,国家的边界也会越来越弱,所以世界之间的冲突有可能会变成一种文明冲突。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书中就描述到21世纪,国家的边界淡化以后,冲突的基本单位可能是文明,按照利奥塔的观点,也有可能是跨国的全球性企业,这样冲突就跟地域没关系,竞争或者是对抗发生在不同企业之间。那么在这种文化碰撞之间能否产生新的可能性和契机?我觉得当然可能,应该说21世纪是全球的战国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恰恰是容易产生创造力的时候。因为有时制度的完善也就意味着更多约束,制度越完善,意外、奇迹、可能性也就越小。恰恰是在这种文化碰撞的过程当中,创造力的释放渠道才越有可能产生。因此,抽象艺术其实也可以放到这样的状况下来审视,它的未来未必是欧洲的、美国的、中国的等等类似地域划分的逻辑,更可能是基于不同文明融合之后的新结果,是被命名为“抽象”或者别的名字,其实无所谓,重要的是新艺术的生产能为人类提供新的价值。

李华生作品



—KUART——

《库艺术》微信平台,扫描二维码轻松关注,这里是最具学术性的艺术类专业自媒体平台;我们将定期为您推出最前沿艺术专题分析、最独立的艺术时事评论、最全面的艺术家动态、最深刻的个案解读,以及杂志精要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艺术动态。

欢迎您通过以下方式关注我:

(1)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查看公众账号】可关注我们;

(2)在【添加好友】—【搜索公众账号】中查找:kuyishu

(3)通过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


《库艺术》杂志第四十六期封面

[沙发:1楼] guest 2015-06-05 18:48:12
比鲁鸣军说得清楚。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