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艺术KUART | 生命的切片——谭平画语录
发起人:库艺术KUART  回复数:0   浏览数:2404   最后更新:2015/05/26 10:41:51 by 库艺术KUART
[楼主] 库艺术KUART 2015-05-26 10:41:51


库 · 封面人物 | 生命的切片——谭平画语录

生命的切片——谭平画语录

THE SLICES OF LIFE: TAN PING’S PAINTINGS AND IDEAS


编者按:

谭平的身份是什么?前中央美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老师?还是艺术家?他可能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是在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在具体而琐碎的日常中做着一个又一个的判断和选择。如果我们在面对他的作品时,联系到这样一个客观性的事实,可能我们会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读出更多。

在我们的印象里面,抽象绘画往往就是与点、线、面这样的“形式语言”相联系。作为观者,当我们发现一幅画中没有具体的事物可供阅读时,就将之概括为“抽象”。但对于艺术家自身来说,对每一根线条和每一块颜色的选择、摆放都是具体而微,都是与身体直觉直接相关,往大里说,也是与自身的生命体验与叙事冲动紧紧相连的。抽象还是具象,都是词不达意;抽象还是伪抽象,都是语焉不详。

抽象绘画与社会关照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一个中国抽象艺术家不太愿意谈论的话题,似乎容易流于“反映论”的范畴。而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一个艺术家,特别是一个画家为何在剧烈的变动和世俗的压力面前,仍然执着的在画布上进行极为个人性的表达,并在这种表达中传递出某种对于生命与自由的立场,这可能恰恰是中国抽象艺术家的某种现实特点。谭平不是一个职业艺术家,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了工作,而这种对绘画空间与时间的占用与切割,在某种程度上却成就了谭平老师作品的方法与形式。对这种关系的强调,显示了一种新的艺术自主与现实关照之间的个人化的辩证关系。

翻看谭平的一些谈话和论述,可能会发现对他来说,绘画越来越不是画什么,怎么画的问题,“绘画是什么”成为了一个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时间段的回答成就了一系列的作品。对谭平来说,在生命与绘画这两个最为重要的命题之间,他还在不断的提问,不断的寻找着新的可能性,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去体会属于自己的那份追问与否定,坦然与平静。

                                               ——于海元

无题  300cm×400cm  布面丙烯  2015

高名潞

绘画的题材和功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画的过程。这是一种业余画家(Amateur)的心态。正像古代文人画家,比如,苏轼、钱选和赵孟頫等人一样,他们首先是文人,其次是画家。

所以,作画只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自娱。虽然,当代艺术家的文化氛围与古人相差甚远,但是,当代艺术承受的观念重负和市场压力一方面造就越来越多的职业艺术家,另一方面也有少数艺术家有意与“职业”疏离,追求文人的自娱境界。

谭平是学院教授,工作和创作都繁忙。但是,他近年的创作呈现了上述“业余”性特点。他象古代文人那样寄情于物,画物的过程乃是画自己的心境。所以,笔触就是运思。


黑色的生命 160cm×200cm 布面丙烯 2008

落满尘埃的爵士乐  80cm×100cm  布面丙烯 2015

“我是一个非职业画家,我真正的职业是老师和教学管理人,无论是做老师也好还是做管理,但在内心知道艺术对我是最珍贵的。不论是我自身的时间、经历还是我思考的问题都已经被这样的身份状态切成了无数片,而这无数切片叠加成了现在的我。我现在的工作方式就是用这种切片的方式来完成,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工作方式。我的绘画就像是片段的情感,随时接受一种现实反馈的心理变化。”

无题  200cm×300cm  布面丙烯  2014

谎言  200cm×300cm  布面丙烯  2005

“我常常说抽象画画的最好、最有意思就是你看这张画的时候能看到那个人,能看到那个艺术家是什么气质,是什么状态,这个是最好的作品,而不是什么都好,就是看不到那个艺术家。”

无题  200cm×200cm  布面丙烯  2011

桃花源记  160cm×200cm  布面丙烯  2015

艺术的表达,包括作品,都是对此时此刻所面对现实的反应。每个艺术家在正常的状况下,面对这些状况所做出的反应都是最为直接的,如果你的艺术能够面对这些问题,找到最佳的表达方式的话,就应该会是一个最好的作品。

裂变 2 号 200cm×300cm 布面丙烯 2008

易英

从表面看,谭平的抽象有些类似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那种视觉的纯粹几乎没有任何具象的联想。但是谭平并不是抽象表现主义的那种形式主义,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生活的回忆”。抽象艺术与现实生活的

关系不是一目了然的,更不是用逻辑来演绎的,它在画面上的表现是一种深度的距离,而不是平面的形式感觉。那些像细胞一样的黑色形状表面上是平面的空间排列,实际上形状的大小有一种隐性的前后关系,作用于视觉心理就是一种深度的空间,决定这种排列组合的不是形式的设计,而是个人心理的使然。


穿越  200cm×300cm  布面丙烯  2014

我对现在所有绘画的结果都不在乎,我将它们看成一次‘遭遇’

介入的方式  160cm×200cm  布面丙烯  2014

闯入者-蓝  80cm×100cm  布面丙烯  2015

无题  100cm×80cm  布面丙烯  2015

一根线就是线,一个圆就是圆,不需要说这个线和圆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抽象艺术是现代主义最核心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这个是最核心的。

凝固  130cm×100cm  布面丙烯  2005

无题  160cm×200cm  布面丙烯  2014

我们谈到的对色彩的感觉,这是无法学习的,包括对线条的感觉,线条之间的关系,这都是一种生理反应。对于规律,我一直认为要时刻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这样才能有新的视觉机会产生。


巴赫大提琴曲  100cm×120cm  布面丙烯  2015

彭锋

谭平的绘画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生,尤其是理解人生中某些非常重要又易遭忽视的因素。谭平在作画之前对于后面的结果并没有想好,那些最初洒落在画布上的颜色和形状是“被抛”出来的,如同人的出生。随后,这些最初的颜色和形状开始生长,它们可以预示后一阶段的发展趋势,但无法决定随后会成为什么样子。谭平的每次覆盖,都是作品“生命”中的重要阶段。这些都与人生非常相似。不过,谭平的作品的命运比人生要好得多。

尽管也有遗憾的覆盖,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谭平的作品都是在其最辉煌的时刻被凝定下来,不像人生总要持续太久的遗憾。


状态 1 号 200cm×300cm 布面丙烯 2006

溃疡4号  160cm×200cm  布面丙烯  2008

尝试  100cm×130cm  布面丙烯  2005

我的绘画是从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开始,逐渐地摆脱束缚,寻找自由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时要把对象画得像,其实是受束缚的;然后可以画得像了,就开始觉得某些感受很强,需要强化就画得有了变形;再往后就会追问,是变形还是变他,就需要更表现创作者的感受及对作品理解;最后创作者会自问,我为什么要画他呢?为什么作品本身不能直接对线条或者颜色有所表达吗?这个时候,画谁就变得不重要了,画面有色彩、线条就够了。



演说  100cm×120cm  布面丙烯  2015

我很想表达细胞那种非常有活力的感觉,那么在这过程中,我会一遍一遍的把那些不重要的地方消减掉,把最重要的东西一直保留着。每一次覆盖都在不断地变化,你会看到从一个橘黄色的作品逐渐变成红色。每一次的覆盖其实又没有完全覆盖,最终一层一层的把这些东西隐藏在画的后面。

繁殖2号  80cm×100cm  布面丙烯  2008

尽管我们第一眼看这个作品是一个平面的,但这个作品是有深度的,有层次的。最后在某一层或者某一时刻我会停下来,这就是我要的,我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在那一瞬间能得到全部的释放和表达。这种不同于传统创作的方式,看上去随意性很强,但是我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否定中完成对画面以及我自己艺术观点的建设。

生长  80cm×70cm  布面丙烯  2005

黄冰逸


当下的很多艺术家,处理的都是国家间的关系,文化的复杂性,还有更多的,是进行一种制作。制作出一种样式和特点。谭平的坚持,是来自于他早期的本真的想法。那就是创作的理由和创作的线索,必须是贴近艺术创作的原初的动因。正如漂浮的细胞与重力有种黯然的联系,画家细腻的笔触,莫名的色彩,其实跟大时代的总体的述说方式是不直接的,微妙的。正是因为这种创作方法的一贯性,使得谭平的绘画具有一种自我生成,自我批判的能力。


纠结  200cm×300cm  布面丙烯  2014

覆盖-黄色  160cm×200cm  布面丙烯  2013

人生一天天过去,今天就是对昨天的覆盖。这种覆盖有可能是累积,是演进,但最终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否定。对于每个人来说,尽管未来具有各种各样未知的可能性,但有一点是确定不移的,那就是死亡。对于人生来说,最终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彻底覆盖。

无题  200cm×300cm  布面丙烯  2008


解禁布面丙烯  2015

立春 布面丙烯 2015

与死亡令人生畏相比,出生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这导致整个人生在起点上就模糊不清。有理性的人生在起点上就是非理性的,这对理性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焦大从出生那一刻,就被决定不可能爱上林妹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出生比死亡更神秘。这些听上去有些沉重,甚至有些压抑,但无论你是否愿意正视,人生的真相就是如此。




介入的方式  160cm×200cm  布面丙烯  2014

画画是一个不断净化的过程,逐渐把画面当中很多没必要的东西给一点点的净化掉,很多的肌理、效果、技法都去掉了,最终就剩下你最需要的那几根线。”




《库艺术》46期封面





—KUART——

《库艺术》微信平台,扫描二维码轻松关注,这里是最具学术性的艺术类专业自媒体平台;我们将定期为您推出最前沿艺术专题分析、最独立的艺术时事评论、最全面的艺术家动态、最深刻的个案解读,以及杂志精要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艺术动态。

欢迎您通过以下方式关注我:

(1)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查看公众账号】可关注我们;

(2)在【添加好友】—【搜索公众账号】中查找:kuyishu

(3)通过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