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这样的艺术理想而奋斗一生
发起人:yishuwenyi  回复数:0   浏览数:2378   最后更新:2015/05/11 16:41:52 by yishuwenyi
[楼主] yishuwenyi 2015-05-11 16:41:52

童年的艺术起源

     印象中,童年时期我第一次看到“看图识字”卡片便爱不释手,经常边看边描画。后又描画糖纸、烟盒及年历卡片,并收集了许多。第一次看到原画是挂在床边墙上的一幅水粉画,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月票、钱、鸟、饭票、电车票等,画得很像真的,以至于我经常用手去摸。长大后得知,这是父亲在银行工作的朋友送给我父母的结婚礼物, 也是我家唯一的一幅原作纪念物。

    上小学后,我开始每天练习毛笔字和钢笔字,是历届美术课代表。其实那时候我们最喜欢的是看电影,还临摹了许多《大众电影》杂志上的明星的头像,如谢芳、刘三姐、李默然等。真正让我对绘画感兴趣的是,在中学我参加了美术组和虹口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美术班。除了做石膏素描、色彩静物练习外,还能看到李子瑾、方世聪、 陈汤德、夏葆元、李山等老师的示范课。同时结识了不少画友,大家经常相约周日一起到郊外、公园和火车站画风景和人物速写,传阅各种西方画册,如《门采尔速写》《米开朗基罗》《德拉克洛瓦》等。在我学画的过程中,我最喜欢的一位画家是业余出身的钱培琛老师(他曾与沈天万老师发起著名的“上海十二人画展”,后定居美国从事职业画家生涯)。他当时运用各种独特的技法和大胆的色彩画了大量的风景画,还带我到他家阁楼上用非常写实的手法画了大量的女裸体画,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为实现这样的理想而奋斗一生

     真正使我放弃其他一切爱好而热衷于绘画的契机是在1978年,我偶然看了“法国十八、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展览后——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国外油画的原作,我被深深地感动,以至流连忘返,第二天就骑单车到郊外写生,从此就深深地爱上了远郊农村。由于对绘画的酷爱,我于1983年8月28日同画友管祥麟从上海出发,开始为期两年的自行车环国旅行摄影写生考察的旅程;1985年在广西同管分手,开始踏上独自两年半的旅行。


▲《裙子》伊灵摄于1985年

     在整整四年半的旅程中,除了领略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外,着重了解了我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我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美术资料和创作素材。当然,最令我难忘的是沿途那些纯朴而勤劳善良的人们给予我的莫大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藏族古朴而奇特的风俗、神秘而虔诚的宗教情感令我终生难忘。

▲1986年骑车在川藏公路上同外国朋友小憩聊天

      1987年至1988年下半年是我思想上,尤其是对绘画艺术的观念上进行梳理的关键一年。这期间对我影响最深的两个人是沈澈和满寿国。前者使我懂得了经历就是文化、经历就是财富的生命哲学;后者使我领悟认识自己、并超越自我是人生终极的价值取向。1988年2月,我画出了一些密密麻麻的草图样式的画,标志着我将开始为实现这样的理想而奋斗一生。同年7月10日至18日在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地下室举办的“郭新平、周文富画展”是我的首次画展,于冬季在上海复旦大学的“大家沙龙”展出。

▲记忆存照

用自己的作品同朋友换米换酒

     1989年是我人生中最为孤独、最为悲惨的一年。事业的伙伴退出,与女朋友的分手,唯一的财产——一套照相器材被盗,10月父亲的突然去世……使我彻底放弃其他一切念头,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的怀抱,并发誓画到死为止。1989年10月底,我辞去北京理工大学醉艺仙群体画廊艺术顾问的工作,在北大西门对面的娄斗桥5号租了一间8平方米左右的住房兼画室(画家环子当时住隔壁), 开始了靠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生涯,并正式取“伊灵”为艺名(与“1”“0”数字同音)。

     这年的12月24日圣诞节前夜在北京蒂香艺术沙龙举办的“伊灵、郑连杰、环子三人画展”是我首次向北京朋友展示作品。紧接着是1990年春的文津艺术厅举办的“伊灵、刘亚明二人画展”,年底经画家田彬介绍搬进圆明园福缘门西村72号独院,先后认识了方力钧、张惠平、丁方、王音、陈逸青等画家。1991年在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院长阿克曼先生的帮助下,首次圆明园画家群体艺术展在达园宾馆举办。同年的展览还有:12月1日~8日,同画家杨爱国一起在北京和平宾馆画廊举办“圆明园画家画展”;12月10日~ 15日,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伊灵、刘亚明、陈永振三人画展”。1992年5月9日~11日, 在北京友谊宾馆国际俱乐部由华夏民族文化发展中心举办的“92新时期六人绘画展”(郭新平、鹿林、魏野、岳敏君、 杨少斌、魏林);1992年6月19日~25日,在北京音乐厅画廊举办“圆明园艺术家伊灵、张洪波、李益、梁伟四人画展”;1992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三角地举办了露天圆明园群体展。

▲方力钧画伊灵 2007年 60x50cm

     值得一提的是,在短短三年的圆明园画家村生活期间,我结识了众多海内外各界人士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下,三年来我画了近百幅画。从 刚开始,我用自己的作品同朋友换米换酒,第一张画售价50元,到现在最高售价1000美元(80cm×100cm)。作品先后被法国、德国、美国、西班牙、韩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的朋友收藏。

随想:当我们观看一只苹果时

     四年半骑车在边远地区流浪采风的生活,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以及原始艺术的真谛。我开始怀疑文明以及所谓的艺术进步,我不相信西方的现代艺术就揭示出了艺术的真理。理智告诉我,大自然中只存在和谐,不存在真假、高低之分,原始人也没有美丑之分。

     所以,对于一个画画的人来说,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只要有和谐存在,就可以画。一切听从心灵的情绪,尽力排除知识强加于事物之上的观念。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自己身边看到的东西、符号着手。

▲1978年速写《母亲拆纱》

     绘画是心灵的符号,是情绪的痕迹。大自然的生命里有动和静,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不存在先后,只存在变化、轮回。

     我想绘画的过程也应遵循变化的法则。从一条线开始,可以变成一条路,一条路又可划出天地之分……一切是没完没了的,一幅画总是未完成品,还可以再画,再涂,再更改,一直到没情绪画为止。

▲1984年贵州速写

     一个苹果可以用写实方法表现出苹果的大小、颜色、质感、重量,也可以用抽象方法画出一个圆,用一块红色表示一个苹果的诱惑性。其实这些方法源于知识文明的发展。但我认为,这些方法都过于简单化了。事实是,当我们观看一个苹果时,总是带着情绪在看,情绪能一成不变吗?因此,既不是完全写实的方法看到的苹果,也不是抽象方法看到的苹果,苹果是随着每个人的情绪心灵变化着的。我试图表现这种变化的过程,一切符号是相互交融、相互矛盾、互补和谐的。符号本身并不能产生更多的意义, 但符号是必须的,它象征着情绪心灵。 波特莱尔说:“天才只不过是童心复归。”这只是希望, 谁也回不去,但可以慢慢靠近。对我来说,与其把时间用在关注现代艺术中等待新发明,还不如多观察儿童的一言一行;与其高谈理论,还不如到大自然中走走。 眼下的宗旨就是寻找出一种最接近自然视觉的形象来, 用最单纯、最直接、最简单的符号描绘出当代人最为困惑、 最复杂、最多意义的图像来。 的确如此,最为简单的符号很难把握。童心,总是逃离我们。于是每次作画前要抽几支烟,不可能一笔下去没完没了,中止、停息是经常发生的,形象在不断地增加,单纯又消失了;再抽烟寻找,于是暂时不画了, 等干了再涂改,一遍又一遍……你说最后的画面是什么? 表达了什么呢?生命的过程,世界的真谛,自然之光…… 就如此这般地存在于虚无之中,存在于宁静和谐的至善至美之中。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