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周斌:要常想到死,才知怎么活】
发起人:airguest  回复数:1   浏览数:1612   最后更新:2014/12/13 21:28:47 by guest
[楼主] airguest 2014-12-12 13:24:01


周斌:行为与艺术,都是生活本身

Zhou BinLiving with Performance Art


《空客》:张婉琳

艺术家:周斌

2014年12月



《安全距离》20107月,中国 北京

过程:一节铜丝裸露的带电电线,十分钟里,手指与其保持距离但尽量靠近。


距离在《转译的脑震荡——2000年以来中国新媒体艺术的方法与实践》展览现场见到周斌已有月余,开幕当天,周斌的三件作品《行者》、《一杯汗》和《艺术家》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带着对行为艺术的好奇与疑问,我们约好采访,希望通过周本人的讲述,给同样存在疑问的艺术爱好者们带来一些引导,更希望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为行为艺术与公众之间提供消除误解的可能。明知困难而为之,并非好高骛远,而是我们看到,艺术家一路走来的探索与坚持。


作为一位艺术态度明确、创作勤奋的艺术家,周斌自1997年正式把行为艺术作为主要创作手段和方式以来,已创作了近百件行为艺术作品和大量的录像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但体现出他对于所处周遭现实处境的思考,也呈现出他对艺术本体语言层面的研究和推进。2004年之后,周斌开始广泛参与国际间的行为现场艺术活动,曾在多国进行艺术创作与驻留研究。除了勤于创作实践,周斌也是行为艺术理论的研究者,他强调并提出的“行为创作与身心修行”议题在国际间的行为艺术研讨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共鸣。同时,为改善行为艺术艰难发展的现实处境,推动行为艺术的发展,周斌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的组织工作。2007年,由周斌牵头组织创办UP-ON(向上)现场艺术空间,先后策划了包括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在内的众多国际行为艺术交流项目,迄今邀请了超过70位国际艺术家在中国开展行为艺术创作和学术交流活动。20093月,周斌创办多媒介偶发现场艺术实验项目 “庆典——自由的六分之一注解”,至今已在国内多个城市实施九场,有包括来自世界各国的69位艺术家分别以行为、声音、影像媒介参与创作。

十七年的创作过程当中,周斌的生活和行为艺术创作始终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他曾提出“生活是艺术的一部分”这一观点,在他看来,太长时间人们都在说“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把生活看作是一个大的范畴,艺术仅作为一个小的单元进入生活。而作为一位行为艺术家,周斌在长时间用身体进行创作后,渐渐发觉这种材料既要用于日常生活也要用于艺术创作,久而久之便与艺术一体化,其作品的气质也逐渐和他生活中的趣味趋同。“说生活是艺术的一部分,是我刻意想强化艺术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我个人来说,行住坐卧如果不和艺术融合,那还有什么意思呢?艺术就是生活的乐趣所在,它们密不可分。”



《行者》201007月,中国北京

过程:在一座煤山的脊梁上行走,将其波浪形的顶部走成平滑的曲线,历时70分钟。




对话周斌


随时随地用身心感知周围的一切,这便是行为艺术。


《空.客》:行为艺术作为当代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和我们的公众生活结合最紧密的一种艺术,一直以来却最受争议、误解,最难以被公众所接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周斌:在西方不是这样,行为艺术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是主流的艺术方式了,国际间重要的大型学术展览上,行为艺术并不鲜见。之所以在中国社会对行为艺术有如此深的误解,首先是大众的艺术认知水平极为初级,这是我们长期不重视艺术教育的恶果;其次是媒体基于吸引大众眼球的目的歪曲丑化行为艺术,甚至把现实中的奇闻怪事一概扣上行为艺术的帽子;三是行为艺术作为一种长于对现实问题进行反思、追问、批判的艺术,历来不被官方主流体制所支持;再就是艺术家的问题,大部分人对行为艺术是浅尝辄止,做个两三年就改弦易张,留下大量初级水平的作品,难免被人诟病。


《空.客》:你在1997年之前一直都在做绘画,为什么选择放弃绘画开始转向行为艺术?

周斌:其实最早我是不喜欢行为艺术的。1994年我在圆明园画家村的时候,听说东村有人做行为艺术,当时我的感觉是这些人不会画画,乱搞。直到1997年我移居到成都,看了戴光郁、刘成英等艺术家的现场,才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最能呈现自己能量的艺术方式,所以我就把绘画停掉了。那时已经感觉很多需要呈现的思考或感受用绘画这种媒介已无法承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去突破,看过行为艺术家的现场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自由的去创作,这才是我应该做的。不过做行为和绘画很不一样,一开始极不适应,觉得自己在虚度时光,很空虚,以至于每天自欺欺人的在屋里洒松节油,闻到这种味道就感觉艺术还在身边,直到一年过后才习惯行为艺术的节奏。


《煮海水》 20109月,韩国 仁川

过程:1、在仁川,从915日到28日(朝鲜战争中仁川登陆战时间),周斌每天去海边取海水40斤,运回驻地后将其煮沸蒸发,把每天结晶出的海盐分别装入玻璃瓶中。14天共蒸发海水560斤,结晶出11.5斤盐。

2、在展览现场,周斌把14瓶盐中的一部分交给14个愿意参与作品的观众,他们需要做的是在一个月内,把盐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处理掉,并将处理过程拍成照片,用邮件发回。


《空.客》:很多当年活跃的行为艺术家近年来都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又是什么原因让你坚持下来?

周斌:我认为基于三个原因:一是行为艺术的“臭名昭著”,让艺术家来自内心和外界的压力太大,不堪重负;二是行为艺术的难以市场化,要求艺术家有很强的控制力来平衡现实和理想的关系;三是畏惧行为艺术创作上的难度。我自己十多年来无数次感受到创作上的茫然与无计可施,行为艺术没有固定而明确的标准可依赖,但作品的好坏却一目了然,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基于长期理性思考上所建立起来的对行为艺术的判断力和自信心,才能够跌跌撞撞义无返顾的走下去。


《空.客》:你并不像通常大家认为的行为艺术家那样张扬,而是有非常内敛、沉稳的部分。这种特质也反应到了你的作品里,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

周斌:很多人对行为艺术的印象就是强烈和刺激,艺术家似乎也应该是疯狂的状态。我早期的作品可能也给人这样的感觉,裸体、砸碎东西、嘶吼、流血等等,后来慢慢觉得最强的力量是引而不发,是爆发前的隐忍,这和年龄、阅历有关,当然也和对行为艺术媒介长期实践后的认知程度有关。


《空.客》:对于用身体进行创作的行为艺术家来说,是否也存在基础训练问题?应该如何提升?

周斌:身体作为艺术媒介需要塑造,如同绘画选择好的颜料,色彩会更鲜艳、饱和、细腻。阅读、思考、践行,提升感受力,都是非常必要的。很多人说行为艺术的门槛低,谁都能做,我自己在做了十七年之后感觉越做越难了。绘画的门槛高吗?幼儿园小朋友也会,但要做好都不易。行为艺术有其独特的训练方法,它属于观念艺术的一种,日常阅读和思考的积累很重要,要改造自己的头脑,对艺术与生活本身进行思考,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缺一不可。行为艺术家也有创作技巧的水准高低,比如说行为艺术里面经常会用到裸体,如果选择裸体,是出场后脱衣服还是脱好衣服再出来,是背对观众还是面对观众,是先脱鞋子还是先脱上衣,脱衣服的速度,脱掉的衣服是挂起来、叠好还是随手放地上,脱完衣服需不需要用毛巾来擦身体……这些都是行为艺术的技法,它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任何媒介手段都会根据需要随手拈来。一些技法看的见,一些技法属于看不见的经验,非一日之功,需要慢慢积累。


行为课户外练习《盲行》                                                                             行为艺术教学汇报展现场


《空.客》:你现在还有一个身份是四川美院的行为艺术课老师,是什么打动了你,让你愿意加入体制来任教?

周斌:川美新媒体艺术系邀请我教授行为艺术课程,一开始有过犹豫,对这个授业解惑的身份心存敬畏。我敬佩川美首开先河将行为艺术列入正式教学课程,就行为艺术在中国的现实境遇来说,这需要足够的担当勇气和践行魄力。对于我,也希望能够让更多年轻学子有机会去了解、享受行为艺术的魅力。


《空.客》:行为艺术课上的日常教学是怎样进行的?你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周斌:行为艺术是关于身心、感受力和思考力的艺术,是开放的、交流互动的艺术,是具有无所不可的自由表达精神的艺术,因此,让学生懂得主动去调养修炼自己的身心、保持敏锐的感受力、拥有自由表达的勇气和恒定执着的创作精神是最重要的事。在课堂上营造学习语境,让学生专注于对艺术的思考和实践。聆听安静心灵的音乐、燃清神的藏香、练习闭目冥想,让身心安定下来专注内心并感受他人与周围的环境,做自由轻松的散谈,讲关于个人的故事、细微的感受与困惑,去林间和山坡上行走,感受自然中的种种现象,学着去表达我们身心对万物存在的感知。当我们拥有了一定的用身体和行动作为媒材去表达所思所想的经验之后,便可以组织一个正式的行为艺术展览,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到兴奋和成就感,也助于将他们日常的感受和经验进行梳理,在创作层面将其提升和深化,形成一件更为完整的行为艺术作品。


《空.客》:这样的教学除了让学生得到提高,对你自己的创作有没有一些反馈?

周斌: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授课之前我在想要教什么怎样教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变的很无知,过去的知识结构有漏洞,很多东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需要大量补课。两年下来我真切觉得自己的收获不比学生少。


《空.客》:艺术家这个身份对于你来讲意味着什么?

周斌:艺术家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号。从四五岁第一次画画开始,我就喜欢用艺术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想法。幸运的是,古今中外的社会都给了艺术家一个特别的宽容度,似乎很多不靠谱或者说没意义的事情,因为是艺术家做的大家就觉得理所当然。但我始终认为做艺术要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是我创作的出发点。别人认不认同不重要,就像我作品的题材,有时会很接近现实,比如在天安门广场做有政治意味的作品,有时又似乎陷入玄学的思维中,比如吹羽毛那样的似乎很无为的一些作品。我认为作品成立的理由是创作者自己要有强烈的表达意念。艺术家要放弃让别人说你好的欲望,那欲望是大众明星该有的。


《空.客》:在现实生活中你的家人、亲人对你的艺术创作是怎样的态度,让你能够一直坚持十七年之久?

周斌:在这方面我很幸运,家人一直都是我可信赖的后盾。重要的是要通过和家人的沟通让他们认可自己关于生活与工作的价值观,同时也要有解决现实生活的能力,在做艺术家的同时,我还是丈夫、父亲、儿子的身份,应该承担的生活责任一定要承担。当然这也有一个限度,物质等任何事务的改善都永无止境,好了还可以更好,需要适可而止,生命随时可能戛然而止,要常想到死,就知道了什么才是重要的事情要做,这一点要决绝。对我来讲,艺术和生活是个整体,无法分离。


《空.客》:最后一个问题,对于希望进一步对行为艺术有所认识的观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周斌:行为艺术能帮助我们领会生命之美、万物之尊、心灵之澈、存在之意义,艺术家在创作时是怀着自由开放、无所不可、尊重个体经验的理念的,因此,在观赏一件行为艺术作品时,不要总钻研作者的意图是什么,而充分去发掘自己感受。



[沙发:1楼] guest 2014-12-13 21:28:47
做的稳,顶周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