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的危险
——陈云昭
于丹的危险并不是那些什么博士所说的“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阉割孔子”,也不是什么对古代经典著作的误读。于丹站在一个学者的位置上去自我解读那些圣贤之作,不是一个什么标新立异的行为,更不是做了什么天下大不韪的事,简单一点说就是,任何人对任何现象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力,只要你拥有一些基本的判断力能力。
于丹的危险在于,她虽在回应广泛质疑时声称这是她一家之言(就《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而言),但这一家之言倘若是自己关起门在家里说,那到也无甚紧要,但于丹却把自己放到了一个貌似权威的大众传媒平台上——央视上,来说她那些一家之言,有无数的“老弱妇孺”坐在电视机前听她的讲座。于丹的确是从自己的角度讲出了对孔庄的理解——这或许给那些从没读过原著的人省去了很多麻烦,也会让很他们很自然地觉得,原来孔子、庄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啊(因为于丹是北师大教授,更因为于丹是站在央视某个旮旯里讲的呀)!
于丹的危险恰恰就在于她开启了一种自我读解孔庄的可能,同时她又遮蔽了其它解读孔庄的可能——这就是一种话语暴力,媒体和商业是于丹的同谋!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于丹这个做法并不利于我们对古代经典文本的阅读和开发,她这样快餐式的制造,在根本上就不能把她和历史上对孔孟注疏的朱熹等人放在一起来说了,问题不在于丹的水平和他们这些人相比有多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主要在于朱熹等人和于丹的根本诉求就是南辕北辙的,历代注释孔孟的人都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适度阐述,他们的劳作诉求都不约而同的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无限接近孔孟,在帮助人们了解孔孟最初原意的同时,留有余地得希望人们形成自己的孔孟体味。
于丹不是这样的,而且远远不是这样的,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她的这些说法不是注疏,更不是考据,这些个关于孔子、庄子的东西,只是她的个人心得,说具体一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这两本东西,就是于丹结合她个人独特的人生况味,而得出的个人体味,她对此运作的目标不是无限接近圣贤,而是要让圣贤无限接近她!
当于丹教授认真斟酌了当下人焦虑并且困顿的症结所在时,她给我们下了一剂猛药,这剂猛药就是《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她在这剂猛药里预设了一个个命题,然后便趴在孔庄堆里扒拉来她想要的东西。我们要感谢于丹教授,也要感谢中央电视台,更要感谢那些为了推动祖国传统文化建设而日夜操劳的出版商们,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有了这剂猛药呀,尽管我们明明知道这剂猛药是无济于事的,甚至是要毒火攻心的!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于丹是一个真诚的人,是一个真诚的老师,但现代传媒和商业规则所认准的行事逻辑中却没有这一道德基点,它们所追求的只是眼球和利润,这才是它们最终的诉求,可怜的于丹教授充其量也只是它们利润生产中的一个零件而已。
回到于丹所使用的伎俩,我突然想起一个人——康有为,这个曾假借孔圣之道,宣传自己维新之术的人,历史的巧合在于一百多年后,一个姓于的女人,也深谙此术,为她赢得了大批粉丝和大把钞票,我想此时泉下有知的康有正在暗暗悔恨自己生不逢时吧!或许在这里我把他和于丹相比是显然不恰当的,至少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带有公共诉求的,于丹教授有吗?
当我们洗完脚后,舒服地趴在床上看着于教授一个个直击心灵要害的观点,不禁要暗暗庆幸自己看到了她的大作,多好呀,原来一个晚上我们就可以掌握孔子、庄子一生琢磨出来的东西,这要感谢于丹教授,感谢中央电视台,感谢出版商,!
于丹的危险:她制造了一个不太容易控制的话语暴力,放大或简约了一个时代人心的病灶。
在这场话语暴力制造中,身份、媒体、古代经典文本和大众传媒缺一不可,大众就在这样的话语暴力中或死去、或成为信徒!
险
——陈云昭
于丹的危险并不是那些什么博士所说的“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阉割孔子”,也不是什么对古代经典著作的误读。于丹站在一个学者的位置上去自我解读那些圣贤之作,不是一个什么标新立异的行为,更不是做了什么天下大不韪的事,简单一点说就是,任何人对任何现象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力,只要你拥有一些基本的判断力能力。
于丹的危险在于,她虽在回应广泛质疑时声称这是她一家之言(就《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而言),但这一家之言倘若是自己关起门在家里说,那到也无甚紧要,但于丹却把自己放到了一个貌似权威的大众传媒平台上——央视上,来说她那些一家之言,有无数的“老弱妇孺”坐在电视机前听她的讲座。于丹的确是从自己的角度讲出了对孔庄的理解——这或许给那些从没读过原著的人省去了很多麻烦,也会让很他们很自然地觉得,原来孔子、庄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啊(因为于丹是北师大教授,更因为于丹是站在央视某个旮旯里讲的呀)!
于丹的危险恰恰就在于她开启了一种自我读解孔庄的可能,同时她又遮蔽了其它解读孔庄的可能——这就是一种话语暴力,媒体和商业是于丹的同谋!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于丹这个做法并不利于我们对古代经典文本的阅读和开发,她这样快餐式的制造,在根本上就不能把她和历史上对孔孟注疏的朱熹等人放在一起来说了,问题不在于丹的水平和他们这些人相比有多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主要在于朱熹等人和于丹的根本诉求就是南辕北辙的,历代注释孔孟的人都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适度阐述,他们的劳作诉求都不约而同的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无限接近孔孟,在帮助人们了解孔孟最初原意的同时,留有余地得希望人们形成自己的孔孟体味。
于丹不是这样的,而且远远不是这样的,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她的这些说法不是注疏,更不是考据,这些个关于孔子、庄子的东西,只是她的个人心得,说具体一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这两本东西,就是于丹结合她个人独特的人生况味,而得出的个人体味,她对此运作的目标不是无限接近圣贤,而是要让圣贤无限接近她!
当于丹教授认真斟酌了当下人焦虑并且困顿的症结所在时,她给我们下了一剂猛药,这剂猛药就是《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她在这剂猛药里预设了一个个命题,然后便趴在孔庄堆里扒拉来她想要的东西。我们要感谢于丹教授,也要感谢中央电视台,更要感谢那些为了推动祖国传统文化建设而日夜操劳的出版商们,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有了这剂猛药呀,尽管我们明明知道这剂猛药是无济于事的,甚至是要毒火攻心的!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于丹是一个真诚的人,是一个真诚的老师,但现代传媒和商业规则所认准的行事逻辑中却没有这一道德基点,它们所追求的只是眼球和利润,这才是它们最终的诉求,可怜的于丹教授充其量也只是它们利润生产中的一个零件而已。
回到于丹所使用的伎俩,我突然想起一个人——康有为,这个曾假借孔圣之道,宣传自己维新之术的人,历史的巧合在于一百多年后,一个姓于的女人,也深谙此术,为她赢得了大批粉丝和大把钞票,我想此时泉下有知的康有正在暗暗悔恨自己生不逢时吧!或许在这里我把他和于丹相比是显然不恰当的,至少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带有公共诉求的,于丹教授有吗?
当我们洗完脚后,舒服地趴在床上看着于教授一个个直击心灵要害的观点,不禁要暗暗庆幸自己看到了她的大作,多好呀,原来一个晚上我们就可以掌握孔子、庄子一生琢磨出来的东西,这要感谢于丹教授,感谢中央电视台,感谢出版商,!
于丹的危险:她制造了一个不太容易控制的话语暴力,放大或简约了一个时代人心的病灶。
在这场话语暴力制造中,身份、媒体、古代经典文本和大众传媒缺一不可,大众就在这样的话语暴力中或死去、或成为信徒!
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