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成都双年展:拒绝一成不变的安全感
发起人:570F  回复数:6   浏览数:2002   最后更新:2013/08/22 19:06:54 by guest
[楼主] 570F 2013-08-20 10:54:07

青年向心力
拒绝一成不变的安全感

几乎不假思虑地,当被问及为何参与成都双年展的策划工作时,赵力回答道:“如果它不做青年的,我不会接受。”理由也没多么复杂,因为推广年轻艺术家是他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习惯成自然。而对这次成都双年展策划人之一的李峰来说,推广青年艺术虽然在学术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却意味着与时代潮流和艺术的未来同在。“青年决定未来”看起来虽然像是一个口号,但也绝对是经得起推敲的道理,有理无理则需要时间沉淀。对赵力、李峰这些推动者们来说,推广青年艺术的魅力之处也许正是因为它远离固化的,远离一成不变的“安全感”。

Hi艺术=Hi 赵力=李峰=

不是推广年轻人我不会介入

Hi:青年艺术是这一届成都双年展的典型特色。你们作为参与者怎么看?

赵:这个平台是因为定位要做年轻艺术才找了我,并不是说我要给它做成一个青年的。而是如果它不做青年的,我不会接受。理由很简单,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年轻艺术家的推广工作。

李:我参与了一些历史性梳理的展览。过程中逐渐发现今天的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们,他们最有力量、最富影响力的作品往往完成于30岁左右。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年轻,于是推动年轻艺术很快成为我的工作重点之一。年轻不一定在年龄,但大部分的年轻艺术是由年轻人创造的。

Hi:在策划主题展“万有引力”时,赵老师是如何考虑的?

赵:主要的逻辑并不是在我们现有的情况对它进行归纳和定义,在我看来,比较真实地呈现就行了。因为年轻艺术家谁行谁不行,不是说我们这个时代马上就能明确的。我们只需要把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展现出来,让别人能够看到就很好。

Hi:李老师你怎么看?你又如何考虑你所策划的“传统想象力”单元的?

李:传统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但我也比较反对言必称传统,它必须转化成为今天的所思所感,落实到个人具体的感受,而不是简单依样画葫芦。这次成都双年展“传统想象力的当代转换”部分我选择的这11位艺术家,除倪有鱼外,你甚至看不到一点中国传统艺术的样式。每一位艺术家的选择都有极为具体的理由,无论是从精神上的继承,还是技法上的再利用。传统是内在的,具体的,多样的,它并非概念性的大帽子,不存在一个完整的、一成不变的传统。

Hi:有人反馈这届成都双年展架上绘画太多了。

赵:这个问题我们也考虑过。成都双年展是一个作品类型的展览,前几届其实更保守,我觉得这是它的特色,不是所有的展览都要做成一个进行时的东西,这个平台上能够把最好的作品化的东西展示出来就很好。其实,以我们现在的策划团队,我们可以做很多种类型的展览,但是得针对这个空间、这个场合,成都双年展的特点就是要做作品。

李:我一直都认为采用哪种艺术方式并不重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认知才是首要。我个人比较喜欢绘画,但在我这部分(“传统想象力的当代转换”)恰恰是架上绘画最少,严格意义上说只有马轲、康海涛、倪有鱼三位。除了装置、影像之外,我还邀请了建筑师韩文强、设计师李晓明参展,他们的观察和处理的方式同纯艺术又会有所不同。是不是绘画并不重要,能否将有价值的问题提示出来最重要。另外,很多人喜欢新作,我觉得和艺术形式的新旧一样,所有新作都将成为旧,成为过去式,只有新的才是好的这一逻辑不应当是选择作品的首要标准。


一时的脱颖不具备代表性


Hi:青年艺术家推广工作吸引你们的原因是什么?

赵:推广年轻艺术家太正常不过了。一方面是出于一种责任感,你会想要去帮助他;另外,年轻艺术家处在成长期,他需要帮忙;第三,年轻艺术家代表了将来的可能性,值得去做推广。

李:首先是因为年轻人需要支持。其次年轻意味着在难以预知中藏着未来。一个展览一听名字就知道大概什么面貌、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我想很多人是没兴趣去看的。

Hi:你们倾向于推广哪一类艺术家?

李:基于个人的独立表达都值得去关注。面对争议、误解和不入时流,他敢于坚持自己的思考,能够独立判断,有一种内在的从容和自信。

赵:每个人可能都不太一样,立足点也不一样。我比较关注整体面貌,而不是关注哪几个艺术家。因为我想了解年轻艺术家的想法和他们的创作,而只有通过展览或者其他推广方式,才能有计划有系统地去了解这个面。

Hi:你所了解的青年艺术家的面貌又是什么样的?

赵:年轻艺术家还是比较个性,他不像传统的艺术家那样仅仅关注作品本身,他们在作品中承载的信息更丰富,也很关注自我创作的实验性、开放性。我们这次在双年展中就设置了几个单元,联合年轻策展人来做,主要也是想做一些基本的归纳,呈现一个开放的结果。但虽然开放,相互之间又是有联系的。

Hi:在这样的集体推广活动中,个体青年艺术家要如何脱颖而出?

赵:关键还是在于作品。青年艺术100设置有“百里挑一”的子项目,如果从一百个人中再挑出一个,那我会选择某一个类型中做得比较完整的那一个。他得有一批作品而不是单一的一件作品,也就是说有比较完整的个人面貌吧。

还是要拿出经得起推敲的作品,并且他/她的工作要有持续性,一时的脱颖远说明不了什么。艺术应该是观察和理解社会的方式,个人的生活方式,它不是竞赛。

Hi:你们会在期望推广的名单中排除掉哪些?

赵:重复的,跟着别人去做的,或者不够成熟的。虽然观念上有些个人特色,但是完整度不够,表达不清晰的。

太过自然主义的,图解性地说故事,说外在,而不是真正个人感受的艺术。艺术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但毕竟不是生活直接的原样呈现。基于真实并拉开了同真实距离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艺术。


年轻人还没到拒绝的时候


Hi:现在推广年轻艺术家的平台那么多,包括画廊、机构、双年展、艺博会等等。对年轻艺术家来说,什么样的机会才是更适合的?

赵:我觉得没有什么更适合,有机会就不错了。实际上对年轻艺术家来说,展示机会还是比较少的。大的环境来说,可能有的人是特别有机会,年轻艺术家也有一些是被过度消费的,什么展览都有他,但大的面上来说,也不说所有人都机会。

李:现在展览机会不缺,缺持续的惊喜,持续的好作品。所以艺术家能够持续创造惊喜,或者说出手便不凡,才是最重要。这就需要艺术家找到能够同你持续对话的人、能见证和推动自己成长的专业画廊,它比一时的展览机会可能要重要得多。以前我曾经对一个艺术家朋友说“适当参加联展,重点筹备个展”,也许这对很多艺术家都适用。

Hi:赵老师,你提到的“过度消费”,对年轻艺术家来说是好事情吗?

赵:这个是必然的。总需要有一些人冒头,他才有带领、引领的作用。但是光有这些人是不够的,还是要有一些能够让年轻艺术家广泛参与的机;然后有一些人出头,有部分人很快地冒出来成为明星也是正常的。

李:过度消费当然是危险的。欲速反而不达。最重要还是要有好作品,有好作品就不缺展览机会。

Hi:不需要拒绝一些展览机会吗?

赵:这是艺术家的事情,我可以邀请他,不参加是他的事情。但是,广泛意义而言,对年轻艺术家来说,现在更应该强调的还是要有参与的机会,还没有到拒绝的时候。

李:看情况。主要还是看实力,看自己够不够强。打个比方,有些电影明星,天天各种秀场,广告、party、绯闻、晚会等等,曝光度很高,很热闹,可是如果最后没有拍出好片子,拿得出手的代表作,一样不会有人去找他/她。


半瓶水有需要,也有容量


Hi:对你们而言,将青年艺术推广工作持续进行下去的理由是什么?

赵:这是艺术自有的生态,它是一个不断地自我更新的生态,这个挺重要。后浪推前浪,才能持续地发展。

李:参与未来、身在过程的幸福感。我们不仅可以坐享其成,赞叹之前艺术的伟大,也可以和很好的艺术家一起存在,交往交流,亲见他/她的成长,甚至帮助和支持他。

Hi:阻力呢?

:阻力?实际上阻力来自于自己的坚持。外界的影响是很难掌控的,做艺术的事情不要看外界,如果你非常坚持要做一件事情,外界的影响不算什么。而且,做项目如果是出于商业的考虑,或者去考虑项目本身的盈利,很难做长了。为什么挣钱少、又怎样挣钱多,按照此来计算的话,很难把事情持续地做下去。

李:做成事总有它的难度,但真正的阻力应该是来自内在:是不是习惯了既往的工作经验,既往的判断?是不是不再频繁地访问工作室?是不是一办展览就是固定的几个熟面孔……

艺术的工作,做美术史已经被认可的艺术家,相对来说犯错的几率会低,但也容易平淡,让人觉得不鲜活,没有现时的力量。推动年轻艺术家,可能会犯错,但也可能创造奇迹。一个瓶子如果已经很满了,就没必要往里面加水了。但半满或只有一点水的瓶子,有需要,也有容量。




[沙发:1楼] guest 2013-08-21 21:00:18
??
[板凳:2楼] guest 2013-08-21 22:16:05
一堆学生画
[地板:3楼] guest 2013-08-21 23:03:45
传销初学者都是这样滴
[4楼] guest 2013-08-22 11:17:07
8错
[5楼] guest 2013-08-22 11:18:35
去了现场.胜往年
[6楼] guest 2013-08-22 19:06:54
第一张图胖胖露点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