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6-16 心智与欲望”当代艺术展
发起人:2w5 回复数:0
浏览数:2004
最后更新:2008/01/30 08:05:56 by
展览空间:感觉艺术空间
展览名称:心智与欲望”当代艺术展
展览开幕日期:2007-6-16
展览开始日期:2007-6-16
展览结束日期:2007-7-1
展览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正街108号四川美术学院
策划人:管郁达
艺术家:兰艳(装置)、雷炜(雕塑)、张兴旺(油画)、和丽斌(综合材料)
官方网站:
备注:
相关链接:[url]http://exhibit.artron.net/zl.php?zlid=3057
展览前言:
一些碎屑的“心事”
——关于“心智与欲望”的策展笔记
管郁达
引言
五月下旬和几个朋友去了趟丽江、大理。本来是为了留云小憩,游山玩水,放松一下被城市的喧嚣追赶得如同丧家犬一般疲惫不堪的身心。但是,世事无常,不尽人意:身体好像并不听从大脑的指挥。每天虽然喝得大醉而归,但脑子里仍装的是一些纠缠我许久的“心事”(Heart)。就像“诗人”许巍在歌里唱的那样:“很多事来不及思考,就这样自然发生了……”(《漫步》)。
下面记下的是我那些天在丽江、大理客栈、街头为策划“心智与欲望”这个展览留下的一些思绪的碎屑,为了使文本便于阅读,我虚拟了一个关于“心智”(Mind)与“欲望”(Desire)的对话。在这些对话中,碍于心——身二元结构的强迫性习惯使我把“欲望”处理成更像是一个敏于行动的人,口气中流露出一种肉感的妩媚和妖气;而“心智”则像是肉身的管理者和立法者,高高在上,多少显得有些傲慢和冷漠。我感到很遗憾,也很苦恼。思想的实际情形不应该是这样的。在日后阅读和丽斌、张兴旺、雷炜和兰艳几位艺术家作品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感同身受,挣扎、徘徊于肉身与理性、心智与欲望的矛盾之中。所以,我更希望读者将这个文本看成是与艺术家的创作平行的一种实验,而不要把它当作一种看图索骥式的解读。
5月26日,昆明至丽江的路上
甲:唉,我的脑子都快炸了。这些天老是睡不好。身体也不配合,总出问题。动不动就拉肚子,拉得我都快虚脱啦。就这样,你还喝酒……还抽烟!唉,听见没有?把音乐关了,把窗子摇起来。不要说话,安静些。没见我在思考吗?
乙:哼,思考?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也发笑。抽烟、喝酒,怎麼啦?你管不着!拉肚子?肚子是我的,你也管不着。“让我怎麼说,我不知道。太多的语言,消失在胸口。头顶的蓝天,沉默高远……”。哈哈,好美的天空和阳光啊!
甲:好了好了,别疯了!好好开你的车吧,系好安全带。否则,出了事我们谁也跑不了,谁让我们在一辆车上呢。而且为什麼这年头总是疯子开车、带路?
乙:路是想出来的吗?路是走出来的。所以,我相信脚,不相信大脑。
甲:问题是方向错了怎麼办?
乙:也许根本就找不到一个正确的方向。所以只要走,条条大路通罗马。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身体力行。
5月26日晚,丽江狮子山上客栈
甲:都两点钟了,你还不睡啊?在看什麼书?
乙:《爱情是这个样子的》,蒙巴那斯的吉吉(KiKi)写的。
甲:吉吉(KiKi)是谁?
乙:吉吉(KiKi)是妓女?是情妇?是艺术家的缪斯?抑或她自己就是艺术家?不好说。她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巴黎蒙巴那斯的“王后”,她当过人体模特儿、电影演员、夜总会歌星,最后成为巴黎夜生活的顶梁柱。见证和参与了那个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时代。
甲:你好像很喜欢这种女人啊,也许你和她就是一类人。
乙:是啊。她不是淑女,也不是正人君子。她是你所鄙视的那种粗野、快乐、本能的人。但是,她美丽感人、赏心悦目,她有姣好的身材和纯美的声音……。
甲:你错了。这些天你总是把心灵简化为只关心知识的理性,同时把欲望简化为肉体,这是双重的错误理解,你应该知道,那些持久的、深刻的生活动力、对生活意义的体会——不管它是肯定的或否定的、对各种价值的理解,最终都是在精神、情感生活中形成的。如果某种肉体或物质的欲望不是同时变成一种深刻的情感动力的话,就不可能永远被追求下去,像在莎士比亚笔下,葛郎台的守财奴欲望就必须被理解为深刻的精神追求,尽管它是变态的,否则我们不能理解。
乙:你的意思是,心智并非单指理性思维,还有一个由诸如热情、愿望、梦想、感情和经验方式等构成的涉及一切事情的情感世界?理性之外的其它那些心理活动、各种感觉以及像弗洛伊德发现的那些非理性的、无意识的欲望和冲动,也不能完全被定位为肉体性的(body)?
甲:是的,难得你能听懂我的一次话。像吉吉(KiKi),也不仅仅是一个“美丽感人、赏心悦目”的身体,美丽的身体同深刻的情感生活就是精神生活,也就是心事(heart)。
乙:呵,说得太玄了,还是不太懂。
5月27日,丽江古城
乙:张兴旺的画和雷炜的雕塑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体”特点,他们两人的作品都是可以“抚摸”的,充满一种身体的欲望。
甲:和张兴旺不同,雷炜的作品还是要天真一些。雷炜将女人与花嫁接在一起,给人一种生命如花、美丽如花的情色意象,虽然不无伤感的意味,但还是充满了对欲望的赞美。而张兴旺则要虚无一些,他画的那些气球美丽、性感、张扬,但无一不是膨胀的、破碎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张兴旺的想法更近于佛教的“色空”观。
乙:你是说雷炜比较积极,张兴旺比较悲观?
甲:也可以这样说。打个比方,雷炜有点像薄伽丘《十日谈》故事里那个被父亲蒙骗的把女人当成白鹅的孩子,他不是不知道欲望的危险,但他还是正面肯定了欲望的价值。而张兴旺看得太明白了,一眼就看穿了“色”、“欲”诸法的“空相”,他对欲望的看法要理性一点。
乙:但是张兴旺和雷炜的作品都有一种转瞬即逝的美感,一种花开花落的伤感。
甲:这是一种身体感觉,也是一种积淀很久的孤独的“心事”(Heart)和往事。
5月28日,丽江拉什海、束河旅马客栈
甲:我的印象中,和丽斌一直是一个很矛盾的艺术家,不但在性格上,在创作媒介的选择上都是。不了解他的人,常常会被他那些在艺术上互相矛盾的作为吓一跳。
乙:我觉得和丽斌其实是一个真正具有实验精神的艺术家。他什麼都做,架上、装置、影像、行为、写作……。他是个多面手,表面看上去很沉静理性,其实内心炽热如火,很感性的一个人。
甲:他早先的绘画作品带有一种强烈的表现主义张力,表现云南原始地域的风景,强调笔触和绘画性,画得很好。但不知什麼原因,他放弃了这条道路。转向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批用报纸制作的综合材料作品,这批作品最初是回归到中国古典山水、书法的图式,后来慢慢地加入了一些天安门之类的现代内容。与此同时又画了一些表现性很强的,具有抽象意味的风景。
乙:和丽斌好像一直试图在心智与欲望、身体与大脑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种矛盾和张力既是艺术家创作的动力,也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一大障碍。
甲:你好像在解剖艺术家。把艺术家分成了两半,一般心智,一半欲望;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哈哈!
乙:不是解剖,是分析。面对和丽斌这样复杂多变的艺术家,只有一种观察角度是不行的。
5月29日晚,大理洱海
甲:兰艳的作品以前我看过一些,像《月,经常高高地挂在天上》做得就很诡异、也很时尚、很炫耀、很聪明。但就是说得太清楚了些,有些过了。
乙:是有些鬼精灵的感觉。手上感觉也好,对材料的把握也很到位。她们这一拨人基本上是“物质主义”的,所以使用材料的态度是中性的,不加判断,不加褒贬。不像张兴旺、雷炜,对物质主义有所保留:既怕又爱,所以态度有些暧昧。和丽斌更极端矛盾一些,要求保留材料的“气息”和“温度”。
甲:兰艳虽然是赞美“物质主义”的,但却将身体的欲望隐藏起来,她的“心智”也不是一种冷冰冰的计算性思维,而是一种带有童话般色彩的情感空间。体现在作品中就是一种单纯、绚丽的抒情气质。
乙:身心二元论的确不适合兰艳她们。或者说她们这一代人已经开始在一种新的方法论中重构了身心。在这个方法论中“心智与欲望”不是二元对立的,两者之间还有一大片模糊不清的地带。
甲:就是说没有对抗。相反具有一种“新物质主义”的游戏精神。
乙:对!更物质,也更感性。有娱乐精神,没有负担,更好玩了。不像和丽斌那样有历史的深度,也不像张兴旺、雷炜那样“暧昧”。
结语
“心智与欲望”在文化领域中是一对永远的冤家。每一种文化都在寻求理解欲望的经历,希望通过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媒介重新学习和体验那些经历。和丽斌、张兴旺、雷炜和兰艳几位艺术家也不例外,将他们集合在这个展览的理由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心智试图理解欲望的那些故事。我曾经陪九岁的女儿看过童话《美女与野兽》,我觉得那是一种非常特别的阅读体验。在本质上,每个灵魂注定要在孤独中受苦而欢喜。我相信,这也是我策划这个展览一个隐秘的动机。
2007年5月26日—30日于昆明、大理、丽江旅次
展览名称:心智与欲望”当代艺术展
展览开幕日期:2007-6-16
展览开始日期:2007-6-16
展览结束日期:2007-7-1
展览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正街108号四川美术学院
策划人:管郁达
艺术家:兰艳(装置)、雷炜(雕塑)、张兴旺(油画)、和丽斌(综合材料)
官方网站:
备注:
相关链接:[url]http://exhibit.artron.net/zl.php?zlid=3057
展览前言:
一些碎屑的“心事”
——关于“心智与欲望”的策展笔记
管郁达
引言
五月下旬和几个朋友去了趟丽江、大理。本来是为了留云小憩,游山玩水,放松一下被城市的喧嚣追赶得如同丧家犬一般疲惫不堪的身心。但是,世事无常,不尽人意:身体好像并不听从大脑的指挥。每天虽然喝得大醉而归,但脑子里仍装的是一些纠缠我许久的“心事”(Heart)。就像“诗人”许巍在歌里唱的那样:“很多事来不及思考,就这样自然发生了……”(《漫步》)。
下面记下的是我那些天在丽江、大理客栈、街头为策划“心智与欲望”这个展览留下的一些思绪的碎屑,为了使文本便于阅读,我虚拟了一个关于“心智”(Mind)与“欲望”(Desire)的对话。在这些对话中,碍于心——身二元结构的强迫性习惯使我把“欲望”处理成更像是一个敏于行动的人,口气中流露出一种肉感的妩媚和妖气;而“心智”则像是肉身的管理者和立法者,高高在上,多少显得有些傲慢和冷漠。我感到很遗憾,也很苦恼。思想的实际情形不应该是这样的。在日后阅读和丽斌、张兴旺、雷炜和兰艳几位艺术家作品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感同身受,挣扎、徘徊于肉身与理性、心智与欲望的矛盾之中。所以,我更希望读者将这个文本看成是与艺术家的创作平行的一种实验,而不要把它当作一种看图索骥式的解读。
5月26日,昆明至丽江的路上
甲:唉,我的脑子都快炸了。这些天老是睡不好。身体也不配合,总出问题。动不动就拉肚子,拉得我都快虚脱啦。就这样,你还喝酒……还抽烟!唉,听见没有?把音乐关了,把窗子摇起来。不要说话,安静些。没见我在思考吗?
乙:哼,思考?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也发笑。抽烟、喝酒,怎麼啦?你管不着!拉肚子?肚子是我的,你也管不着。“让我怎麼说,我不知道。太多的语言,消失在胸口。头顶的蓝天,沉默高远……”。哈哈,好美的天空和阳光啊!
甲:好了好了,别疯了!好好开你的车吧,系好安全带。否则,出了事我们谁也跑不了,谁让我们在一辆车上呢。而且为什麼这年头总是疯子开车、带路?
乙:路是想出来的吗?路是走出来的。所以,我相信脚,不相信大脑。
甲:问题是方向错了怎麼办?
乙:也许根本就找不到一个正确的方向。所以只要走,条条大路通罗马。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身体力行。
5月26日晚,丽江狮子山上客栈
甲:都两点钟了,你还不睡啊?在看什麼书?
乙:《爱情是这个样子的》,蒙巴那斯的吉吉(KiKi)写的。
甲:吉吉(KiKi)是谁?
乙:吉吉(KiKi)是妓女?是情妇?是艺术家的缪斯?抑或她自己就是艺术家?不好说。她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巴黎蒙巴那斯的“王后”,她当过人体模特儿、电影演员、夜总会歌星,最后成为巴黎夜生活的顶梁柱。见证和参与了那个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时代。
甲:你好像很喜欢这种女人啊,也许你和她就是一类人。
乙:是啊。她不是淑女,也不是正人君子。她是你所鄙视的那种粗野、快乐、本能的人。但是,她美丽感人、赏心悦目,她有姣好的身材和纯美的声音……。
甲:你错了。这些天你总是把心灵简化为只关心知识的理性,同时把欲望简化为肉体,这是双重的错误理解,你应该知道,那些持久的、深刻的生活动力、对生活意义的体会——不管它是肯定的或否定的、对各种价值的理解,最终都是在精神、情感生活中形成的。如果某种肉体或物质的欲望不是同时变成一种深刻的情感动力的话,就不可能永远被追求下去,像在莎士比亚笔下,葛郎台的守财奴欲望就必须被理解为深刻的精神追求,尽管它是变态的,否则我们不能理解。
乙:你的意思是,心智并非单指理性思维,还有一个由诸如热情、愿望、梦想、感情和经验方式等构成的涉及一切事情的情感世界?理性之外的其它那些心理活动、各种感觉以及像弗洛伊德发现的那些非理性的、无意识的欲望和冲动,也不能完全被定位为肉体性的(body)?
甲:是的,难得你能听懂我的一次话。像吉吉(KiKi),也不仅仅是一个“美丽感人、赏心悦目”的身体,美丽的身体同深刻的情感生活就是精神生活,也就是心事(heart)。
乙:呵,说得太玄了,还是不太懂。
5月27日,丽江古城
乙:张兴旺的画和雷炜的雕塑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体”特点,他们两人的作品都是可以“抚摸”的,充满一种身体的欲望。
甲:和张兴旺不同,雷炜的作品还是要天真一些。雷炜将女人与花嫁接在一起,给人一种生命如花、美丽如花的情色意象,虽然不无伤感的意味,但还是充满了对欲望的赞美。而张兴旺则要虚无一些,他画的那些气球美丽、性感、张扬,但无一不是膨胀的、破碎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张兴旺的想法更近于佛教的“色空”观。
乙:你是说雷炜比较积极,张兴旺比较悲观?
甲:也可以这样说。打个比方,雷炜有点像薄伽丘《十日谈》故事里那个被父亲蒙骗的把女人当成白鹅的孩子,他不是不知道欲望的危险,但他还是正面肯定了欲望的价值。而张兴旺看得太明白了,一眼就看穿了“色”、“欲”诸法的“空相”,他对欲望的看法要理性一点。
乙:但是张兴旺和雷炜的作品都有一种转瞬即逝的美感,一种花开花落的伤感。
甲:这是一种身体感觉,也是一种积淀很久的孤独的“心事”(Heart)和往事。
5月28日,丽江拉什海、束河旅马客栈
甲:我的印象中,和丽斌一直是一个很矛盾的艺术家,不但在性格上,在创作媒介的选择上都是。不了解他的人,常常会被他那些在艺术上互相矛盾的作为吓一跳。
乙:我觉得和丽斌其实是一个真正具有实验精神的艺术家。他什麼都做,架上、装置、影像、行为、写作……。他是个多面手,表面看上去很沉静理性,其实内心炽热如火,很感性的一个人。
甲:他早先的绘画作品带有一种强烈的表现主义张力,表现云南原始地域的风景,强调笔触和绘画性,画得很好。但不知什麼原因,他放弃了这条道路。转向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批用报纸制作的综合材料作品,这批作品最初是回归到中国古典山水、书法的图式,后来慢慢地加入了一些天安门之类的现代内容。与此同时又画了一些表现性很强的,具有抽象意味的风景。
乙:和丽斌好像一直试图在心智与欲望、身体与大脑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种矛盾和张力既是艺术家创作的动力,也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一大障碍。
甲:你好像在解剖艺术家。把艺术家分成了两半,一般心智,一半欲望;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哈哈!
乙:不是解剖,是分析。面对和丽斌这样复杂多变的艺术家,只有一种观察角度是不行的。
5月29日晚,大理洱海
甲:兰艳的作品以前我看过一些,像《月,经常高高地挂在天上》做得就很诡异、也很时尚、很炫耀、很聪明。但就是说得太清楚了些,有些过了。
乙:是有些鬼精灵的感觉。手上感觉也好,对材料的把握也很到位。她们这一拨人基本上是“物质主义”的,所以使用材料的态度是中性的,不加判断,不加褒贬。不像张兴旺、雷炜,对物质主义有所保留:既怕又爱,所以态度有些暧昧。和丽斌更极端矛盾一些,要求保留材料的“气息”和“温度”。
甲:兰艳虽然是赞美“物质主义”的,但却将身体的欲望隐藏起来,她的“心智”也不是一种冷冰冰的计算性思维,而是一种带有童话般色彩的情感空间。体现在作品中就是一种单纯、绚丽的抒情气质。
乙:身心二元论的确不适合兰艳她们。或者说她们这一代人已经开始在一种新的方法论中重构了身心。在这个方法论中“心智与欲望”不是二元对立的,两者之间还有一大片模糊不清的地带。
甲:就是说没有对抗。相反具有一种“新物质主义”的游戏精神。
乙:对!更物质,也更感性。有娱乐精神,没有负担,更好玩了。不像和丽斌那样有历史的深度,也不像张兴旺、雷炜那样“暧昧”。
结语
“心智与欲望”在文化领域中是一对永远的冤家。每一种文化都在寻求理解欲望的经历,希望通过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媒介重新学习和体验那些经历。和丽斌、张兴旺、雷炜和兰艳几位艺术家也不例外,将他们集合在这个展览的理由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心智试图理解欲望的那些故事。我曾经陪九岁的女儿看过童话《美女与野兽》,我觉得那是一种非常特别的阅读体验。在本质上,每个灵魂注定要在孤独中受苦而欢喜。我相信,这也是我策划这个展览一个隐秘的动机。
2007年5月26日—30日于昆明、大理、丽江旅次
作品图片
[attachment=79803]
[attachment=79804]
[attachment=79805]
[attachment=79806]
[attachment=79807]
[attachment=79808]
[attachment=79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