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4 “Spin”洪东禄、李晖双人展
发起人:two万五 回复数:0
浏览数:1871
最后更新:2008/01/30 06:01:16 by
“Spin”洪东禄、李晖双人展
策 展 人: 韩之演
展览时间: 2007-11-24~2007-12-15
开幕酒会: 2007-11-24 16:00
展览地点: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本次展览的主题是“spin”,这一主题源于艺术家的创作隐喻及艺术表达的形式,“spin”在中文字面上的意义具有“回旋”、“旋转”意思,通常用于形容陀螺的自转,又称螺旋。米兰昆德拉曾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提出了类似的想法,他引用尼采“永劫回归”的概念: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不断地重演,形成了微妙的螺旋。这种回归,循着特定周期再现,不断重复。因此人的存在,被巴什拉称为“螺旋型的存有”:人的存有是一种变动不居的存有,任何表达形式都抓不住它,在想象力的支配下,虽然某一种表达方式已经进驻,但它需要另一种方式的表达,存有必然需要另一种表达方式的存有。
洪东禄试图藉由佛教唐卡里的图样,理解天体自然的运行规则,万物犹陀螺的意像,李晖则由拼贴方式,让四分五裂的对象,再度回归到整合为一的状态。两人的创作主题皆都存在环形的意象。然而两人的表现形式,却都利用新的媒体技术和媒材来表现。加拿大媒体学者麦克鲁汉曾经提出“后视镜理论”,虽然车子不断前进,后照镜却始终映照着过往。同样地,虽然科技不断演进,我们却经常在新的发展当中,看到历史的倒影。文明中最精华的部分会被不断融入新技术中,属于未来的进步,其实是站在旧有的基础上,如同镜子一般,反射着过去的美好。
此次展览将全面整体呈现艺术家洪东禄和李晖的艺术创作理念与艺术语言,更希望能体会到艺术家所展现的媒体演进的“永劫回归”。、
早在古典时代,希腊哲人早已开始探讨人的精神性与肉体性,“身心二元论”成为人类哲学中恒久不衰的辩论话题。“身心二元论”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十六世纪的笛卡尔,他将人看作是身、心两种截然不同的最切实的结合,是一个能思维的主体自我。诸如灵魂(anima)、精神(esprit)、心灵(mens),这是没有物体性、不依赖他物而自存的实体;肉体,则是具广延性而能思维的主体,全然是一架机器,与动物属同类。惊、喜、憎、悲、快乐这些精神的活动与体验,形成后能引起相应的生理变化。但是当我们试图提出人类为什么会有欲望?这是单凭思考力和理性就永远无法解答的疑问。欲望是什么?弗洛伊德的名著《梦的解析》讲,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弗洛伊德相信人类由相冲突的两种中心欲望所驱动:原欲能量“爱欲”与死亡驱力“死欲”。死亡驱力(Death Drive)(或死亡本能)代表一切有生之物内在的冲动,欲回归至平静状态,甚至最终回到不再存在。而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又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人类的欲望。他认为人类欲脱离某种缺乏状态的要求或愿望都视为欲望的原始所在,如果人类的欲望是源于某种缺乏的话,那么所有的生命体,都将面临生命诞生与生命死亡的问题。可对于人类而言,生命与死亡,相对而言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命题,欲逃避此难题的人类,更直接地把永生的欲望寄托于宗教中,因此宗教中所提及的天堂或是轮回的概念,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人类对于永生的渴求。洪东禄和李晖的作品中,对于灵魂、身体及永生都有各自的切入点,洪东禄的创作题材深入探讨另一个虚空间的可能性以及人与机械人的命题;李晖则是紧扣着时间的快速流转,与生命的永恒性这两个冲突的命题,作为自己的创作概念。
虚拟现实中的人类 vs 合成人
“人间”两个字就字面上的意义而言,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意义。就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而言,与他人的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人际关系,已变成社会生存的必修课程,群居原本就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因此当人类脱离群体,人类本身就显的无能且不完整,但是随着因特网的高度发展,人类与人类之间的关连越来越疏离,但是人与虚拟社会间的关系却越来越亲密,虚拟社会利用多媒体科技为基础。构建三维虚空间,进入虚空间后的人类开始与形象化的虚拟人物进行沟通,人类无须再透过实体的空间便可进行许多日常生活的活动,利用网络浏览商品,购买所需物品的电子商务等各种服务。这样的技术环境促使我们脱离肉体移动为前提的生活方式,虚拟人类与环境早已变成社会生活中不可取代的一部份。人类的肉体逐渐穿梭于真实与虚拟间,然而,这种虚拟现实技术的大众化,无疑将主导人类未来文明的走向。那么,基于虚拟真实的虚拟文化其实际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
虚拟世界的本质虽然是虚拟性,但是其建构出来的世界却又带有真实性,这种虚实间的模糊地带,导致人们将虚空间当作危险而且不安的地方,我们一般认为的虚拟是非真实的,真实以物质的方式出现,带有可触摸可看见的物理特性。一般认为虚拟是真实的反面,但是从哲学角度上来理解虚拟的特性,我们可以宣称,如果该一物体,目前不存在,但是未来将具有成为真实的可能性,这种潜在的可能性不是我们在真实中认知的,所以可能视为虚拟,但某一天会成为真实,所以区别于与真实对立的非真实概念并非是对立的,实际上与虚拟对立的是“什么时候成为真实”的真实时间性。如果种子是真实,那么果实就是虚拟。虽然该果实现在还不存在于真实中,但我们不能把果实视为真实的反面,非现实。
现代社会中虚拟文化就像庞大的恐龙一样自行扩大,人类,正被虚拟文化不加选择地’殖民地化’。现在,只要是现代人,都可以透过虚拟的方式,进入各种不同的虚拟族群。正在被编入虚拟世界人类的我们,正在转变为将自己彻底交给虚拟文化秩序的虚拟人类。成为虚拟人类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生化人正是我们逐渐开始面对存在意义的问题所在。洪东禄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其试图探讨生化人的存在的可能性,《Innocence》中,仿若真人的合成人或是仿若合成人的真人,我们不得而知,作品暗示着人类和生化人的分界早已模糊两可,揭示人类与机器人的共存社会观。“Android”在希腊语汇中,含有“像人的”的意思,十九世纪法国作家维利耶‧德‧利尔-阿达姆(Villiers de L’Isle Adam, Auguste de)在其小说《未来的夏娃,L’Eve future》中首次使用此词汇,小说中描写一贵公子与合成人失败的爱情故事,透露出作者对人类厌恶的哲学想法。人类为什么会与机械人发生情感?人类为什么把机器人制作成具有人类形象的外观?这些疑问表达了合成人与人类之间的矛盾。作品《Matrix》中表现控制人类记忆的虚拟真实,虚拟的空间中置入含有佛教意象的莲花,具体表现AI(人造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控制的世界或许早已深入人类的精神层面,讨论了人类未来极有可能遭遇的问题。《Beautiful chaos》作品中,浑沌(chaos)意味着创造天地之前,黑暗空荡的浑沌状态,浑沌意味着无序。希腊人在宇宙论(Kosmogonia)中表现万物发生之前的原初状态。并非不是像佛教所说的无明,即,世界和万物的根源的概念,是为迷惑众生界所产生的。这件作品隐约暗喻着世界万物遵循着天体运行的法则,终究会从浑沌无序的状态再度回归到清明有序的状态。对于虚拟世界的建构与重现,洪东禄似乎抱持着一种乐观的态度。
虚拟真实(virtual reality)中的灵魂
笛卡儿主张这个世界有两大实体,物质与灵魂。而人就是由这两大实体所组成,物质组成身体而灵魂组成心灵世界。因此人们相信灵魂的存在,非物质的灵魂寄身于物质的身体上并且掌管着身体的运作,如果像许多科幻小说所说的,心灵是一种纯能量形式,因为能量能够影响物质,而物质也能影响能量那么,这个心物作用就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了。而且目前的科学的确有所谓的纯能量形式的存在﹐也就是光或称为光子,既然已经有这样的东西存在,假设灵魂是一种纯能量形式似乎也不为过。李晖的作品中,总是装置着大量的灯光,不管是激光或是霓红灯也好,的确让人感性直观地认为那是某种灵魂的意象,虽然作品中除了光以外,也大量地使用不同的媒材,但是当这些看的见摸的到的媒材,结合看的见却摸不到的光,作品本身似乎开始掉入一种本体论(ontology) 的争论中,ontology最早均来自拉丁文“ontologia”一词,而拉丁文又源自希腊文。 就希腊文的字面意思说, 它是指关于on的logos——研究存在的学问,汉译为“存在论”似乎较妥。但是,在希腊文中,表示“存在”的“on ”是双义的:它既可以指“存在者的共性”(being-in-general),又可以指“存在”的基础(ground-of-being)。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什么是存在者之为存在者(being as being)?”此问题又衍生区别出两个问题来:一是为什么会有存在者存在这一事实;二是什么是存在者。 李晖的作品似乎给了这个问题明确的答案,《F1》作品中,四分五裂的散列的车身,把这些散列的块状车身拼合起来,原本应为一完整的赛车,但是里头却镶入了大量象征死亡的骷髅头,联想到的是那些,收入最高生命最危险的F1赛车手,李晖把这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精神性,利用外在形状与内在形状的冲突性,创造出一个虚拟的真实空间,把这遗留的精神性保留在这些显而易见的存在物上。某种特定的“存在者”作为追求对象而没有达到“存在”的层次,它其实仍然停留在“形而下”的水平,简单而言,存在者之所以为存在者是因为其存在精神性。
《佛龛》这件作品亦然,外型为一象征战争的坦克,四分五裂散落着,里头镶入大量的佛头和紫色霓虹灯,然而佛龛一词,原为民间信仰中,供奉神明所使用供桌,也就是神明的居所。李晖把如此冲突性极强的象征物摆置一起,创造出另一种警世寓言的意味,也表现了对于战争反感和出自佛心的人道关怀。这些看似冷峻的材质,藉由光线的特质呈现一种罕有的生命力。《无题》这件装置作品则是结合激光,烟雾和车祸过的车子三种材料,试图还原车祸现场给人的感觉,结合激光的效果,呈现一种灵魂上升的意象,让人有种时空错置的真实感。从早期的《琥珀》作品中,李晖把久远年代的消失恐龙骨镶入现代汽车为形体的雕塑中<
策 展 人: 韩之演
展览时间: 2007-11-24~2007-12-15
开幕酒会: 2007-11-24 16:00
展览地点: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本次展览的主题是“spin”,这一主题源于艺术家的创作隐喻及艺术表达的形式,“spin”在中文字面上的意义具有“回旋”、“旋转”意思,通常用于形容陀螺的自转,又称螺旋。米兰昆德拉曾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提出了类似的想法,他引用尼采“永劫回归”的概念: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不断地重演,形成了微妙的螺旋。这种回归,循着特定周期再现,不断重复。因此人的存在,被巴什拉称为“螺旋型的存有”:人的存有是一种变动不居的存有,任何表达形式都抓不住它,在想象力的支配下,虽然某一种表达方式已经进驻,但它需要另一种方式的表达,存有必然需要另一种表达方式的存有。
洪东禄试图藉由佛教唐卡里的图样,理解天体自然的运行规则,万物犹陀螺的意像,李晖则由拼贴方式,让四分五裂的对象,再度回归到整合为一的状态。两人的创作主题皆都存在环形的意象。然而两人的表现形式,却都利用新的媒体技术和媒材来表现。加拿大媒体学者麦克鲁汉曾经提出“后视镜理论”,虽然车子不断前进,后照镜却始终映照着过往。同样地,虽然科技不断演进,我们却经常在新的发展当中,看到历史的倒影。文明中最精华的部分会被不断融入新技术中,属于未来的进步,其实是站在旧有的基础上,如同镜子一般,反射着过去的美好。
此次展览将全面整体呈现艺术家洪东禄和李晖的艺术创作理念与艺术语言,更希望能体会到艺术家所展现的媒体演进的“永劫回归”。、
早在古典时代,希腊哲人早已开始探讨人的精神性与肉体性,“身心二元论”成为人类哲学中恒久不衰的辩论话题。“身心二元论”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十六世纪的笛卡尔,他将人看作是身、心两种截然不同的最切实的结合,是一个能思维的主体自我。诸如灵魂(anima)、精神(esprit)、心灵(mens),这是没有物体性、不依赖他物而自存的实体;肉体,则是具广延性而能思维的主体,全然是一架机器,与动物属同类。惊、喜、憎、悲、快乐这些精神的活动与体验,形成后能引起相应的生理变化。但是当我们试图提出人类为什么会有欲望?这是单凭思考力和理性就永远无法解答的疑问。欲望是什么?弗洛伊德的名著《梦的解析》讲,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弗洛伊德相信人类由相冲突的两种中心欲望所驱动:原欲能量“爱欲”与死亡驱力“死欲”。死亡驱力(Death Drive)(或死亡本能)代表一切有生之物内在的冲动,欲回归至平静状态,甚至最终回到不再存在。而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又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人类的欲望。他认为人类欲脱离某种缺乏状态的要求或愿望都视为欲望的原始所在,如果人类的欲望是源于某种缺乏的话,那么所有的生命体,都将面临生命诞生与生命死亡的问题。可对于人类而言,生命与死亡,相对而言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命题,欲逃避此难题的人类,更直接地把永生的欲望寄托于宗教中,因此宗教中所提及的天堂或是轮回的概念,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人类对于永生的渴求。洪东禄和李晖的作品中,对于灵魂、身体及永生都有各自的切入点,洪东禄的创作题材深入探讨另一个虚空间的可能性以及人与机械人的命题;李晖则是紧扣着时间的快速流转,与生命的永恒性这两个冲突的命题,作为自己的创作概念。
虚拟现实中的人类 vs 合成人
“人间”两个字就字面上的意义而言,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意义。就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而言,与他人的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人际关系,已变成社会生存的必修课程,群居原本就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因此当人类脱离群体,人类本身就显的无能且不完整,但是随着因特网的高度发展,人类与人类之间的关连越来越疏离,但是人与虚拟社会间的关系却越来越亲密,虚拟社会利用多媒体科技为基础。构建三维虚空间,进入虚空间后的人类开始与形象化的虚拟人物进行沟通,人类无须再透过实体的空间便可进行许多日常生活的活动,利用网络浏览商品,购买所需物品的电子商务等各种服务。这样的技术环境促使我们脱离肉体移动为前提的生活方式,虚拟人类与环境早已变成社会生活中不可取代的一部份。人类的肉体逐渐穿梭于真实与虚拟间,然而,这种虚拟现实技术的大众化,无疑将主导人类未来文明的走向。那么,基于虚拟真实的虚拟文化其实际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
虚拟世界的本质虽然是虚拟性,但是其建构出来的世界却又带有真实性,这种虚实间的模糊地带,导致人们将虚空间当作危险而且不安的地方,我们一般认为的虚拟是非真实的,真实以物质的方式出现,带有可触摸可看见的物理特性。一般认为虚拟是真实的反面,但是从哲学角度上来理解虚拟的特性,我们可以宣称,如果该一物体,目前不存在,但是未来将具有成为真实的可能性,这种潜在的可能性不是我们在真实中认知的,所以可能视为虚拟,但某一天会成为真实,所以区别于与真实对立的非真实概念并非是对立的,实际上与虚拟对立的是“什么时候成为真实”的真实时间性。如果种子是真实,那么果实就是虚拟。虽然该果实现在还不存在于真实中,但我们不能把果实视为真实的反面,非现实。
现代社会中虚拟文化就像庞大的恐龙一样自行扩大,人类,正被虚拟文化不加选择地’殖民地化’。现在,只要是现代人,都可以透过虚拟的方式,进入各种不同的虚拟族群。正在被编入虚拟世界人类的我们,正在转变为将自己彻底交给虚拟文化秩序的虚拟人类。成为虚拟人类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生化人正是我们逐渐开始面对存在意义的问题所在。洪东禄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其试图探讨生化人的存在的可能性,《Innocence》中,仿若真人的合成人或是仿若合成人的真人,我们不得而知,作品暗示着人类和生化人的分界早已模糊两可,揭示人类与机器人的共存社会观。“Android”在希腊语汇中,含有“像人的”的意思,十九世纪法国作家维利耶‧德‧利尔-阿达姆(Villiers de L’Isle Adam, Auguste de)在其小说《未来的夏娃,L’Eve future》中首次使用此词汇,小说中描写一贵公子与合成人失败的爱情故事,透露出作者对人类厌恶的哲学想法。人类为什么会与机械人发生情感?人类为什么把机器人制作成具有人类形象的外观?这些疑问表达了合成人与人类之间的矛盾。作品《Matrix》中表现控制人类记忆的虚拟真实,虚拟的空间中置入含有佛教意象的莲花,具体表现AI(人造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控制的世界或许早已深入人类的精神层面,讨论了人类未来极有可能遭遇的问题。《Beautiful chaos》作品中,浑沌(chaos)意味着创造天地之前,黑暗空荡的浑沌状态,浑沌意味着无序。希腊人在宇宙论(Kosmogonia)中表现万物发生之前的原初状态。并非不是像佛教所说的无明,即,世界和万物的根源的概念,是为迷惑众生界所产生的。这件作品隐约暗喻着世界万物遵循着天体运行的法则,终究会从浑沌无序的状态再度回归到清明有序的状态。对于虚拟世界的建构与重现,洪东禄似乎抱持着一种乐观的态度。
虚拟真实(virtual reality)中的灵魂
笛卡儿主张这个世界有两大实体,物质与灵魂。而人就是由这两大实体所组成,物质组成身体而灵魂组成心灵世界。因此人们相信灵魂的存在,非物质的灵魂寄身于物质的身体上并且掌管着身体的运作,如果像许多科幻小说所说的,心灵是一种纯能量形式,因为能量能够影响物质,而物质也能影响能量那么,这个心物作用就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了。而且目前的科学的确有所谓的纯能量形式的存在﹐也就是光或称为光子,既然已经有这样的东西存在,假设灵魂是一种纯能量形式似乎也不为过。李晖的作品中,总是装置着大量的灯光,不管是激光或是霓红灯也好,的确让人感性直观地认为那是某种灵魂的意象,虽然作品中除了光以外,也大量地使用不同的媒材,但是当这些看的见摸的到的媒材,结合看的见却摸不到的光,作品本身似乎开始掉入一种本体论(ontology) 的争论中,ontology最早均来自拉丁文“ontologia”一词,而拉丁文又源自希腊文。 就希腊文的字面意思说, 它是指关于on的logos——研究存在的学问,汉译为“存在论”似乎较妥。但是,在希腊文中,表示“存在”的“on ”是双义的:它既可以指“存在者的共性”(being-in-general),又可以指“存在”的基础(ground-of-being)。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什么是存在者之为存在者(being as being)?”此问题又衍生区别出两个问题来:一是为什么会有存在者存在这一事实;二是什么是存在者。 李晖的作品似乎给了这个问题明确的答案,《F1》作品中,四分五裂的散列的车身,把这些散列的块状车身拼合起来,原本应为一完整的赛车,但是里头却镶入了大量象征死亡的骷髅头,联想到的是那些,收入最高生命最危险的F1赛车手,李晖把这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精神性,利用外在形状与内在形状的冲突性,创造出一个虚拟的真实空间,把这遗留的精神性保留在这些显而易见的存在物上。某种特定的“存在者”作为追求对象而没有达到“存在”的层次,它其实仍然停留在“形而下”的水平,简单而言,存在者之所以为存在者是因为其存在精神性。
《佛龛》这件作品亦然,外型为一象征战争的坦克,四分五裂散落着,里头镶入大量的佛头和紫色霓虹灯,然而佛龛一词,原为民间信仰中,供奉神明所使用供桌,也就是神明的居所。李晖把如此冲突性极强的象征物摆置一起,创造出另一种警世寓言的意味,也表现了对于战争反感和出自佛心的人道关怀。这些看似冷峻的材质,藉由光线的特质呈现一种罕有的生命力。《无题》这件装置作品则是结合激光,烟雾和车祸过的车子三种材料,试图还原车祸现场给人的感觉,结合激光的效果,呈现一种灵魂上升的意象,让人有种时空错置的真实感。从早期的《琥珀》作品中,李晖把久远年代的消失恐龙骨镶入现代汽车为形体的雕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