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参展艺术家全介绍(之三)
发起人:见所未见  回复数:5   浏览数:2715   最后更新:2012/09/19 12:25:12 by 见所未见
[楼主] 见所未见 2012-09-04 13:18:36

[第四届广三]参展艺术家:刘韡

 

“我觉得明确的东西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使作品里的概念会流露出来,我也会慢慢把它去掉,不会留下很多概念的痕迹,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要复杂,一复杂就没有意思了。”
——刘韡

刘韡,1972年出生于北京,1996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刘韡以大型装置闻名,其创作方式多样,创作类型包括绘画、影像、装置、素描及雕塑,等等。他喜欢用多种方法对一件单独的作品进行不同的艺术创作和试验,注重对社会和审美秩序的深刻思考,努力去颠覆旧的秩序,创造全新的具象化的秩序。他认为,应该有一种井井有条的社会秩序,去改变某些混乱的状态,这样才能让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发挥。因为秩序,物本身的美才能够得以展现。刘韡关注当代社会与现实,与其他艺术家的深思熟虑相比,他的作品主题往往更直接地反映当下的环境和社会生活。

《紫气》(油画,2008)


“紫气”系列油画作品,是表现刘韡对城市环境恶化的关注。他从城市生活的瞬息万变中去寻找一种视觉符号,去揭露当代中国生活环境的恶化。丰富的颜色和几何图案是艺术家对当代大城市恢宏壮丽表面下自然环境破败的暗示。

 

《瓷器》(装置,2010)


《瓷器》系列作品结合了古典美学理论和高技术火箭引擎原理。试图在视觉转化中用艺术手法把瓷器的各部分组合在一起,是关于美学历史的对话。

 

【刘韡说】
我觉得明确的东西是不可能的。我们看哲学,接受很多其它的知识训练,但是最后跟呈现你的创作其实是无关的。看哲学书,了解的所有的知识,是为了怎么从视觉和心理上去看这个世界,怎么去看所有的事情和事物,这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对于我来说,做艺术就是我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一个方式。虽然到最后是一个成品,但只是我通过它来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这个过程,这其实跟理论没关系。如果一个作品,可以用一个哲学概念来把它套住,那作品就没有任何意义。经常想切掉作品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不想让作品变成一个具有被消费可能的现成的东西,被商品消费和被理论消费是一样的,感觉一样糟。其实商业很现实,我一点儿也不会回避这个问题,因为所有的价值都生长在商业社会里,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资本社会,根本绕不过去。所以你要相信这个,但是不能被它给玩掉,要有点挑逗的感觉,或者是去反思这个东西。所以即使作品里的概念会流露出来,我也会慢慢把它去掉,不会留下很多概念的痕迹,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要复杂,一复杂就没有意思了。

————————————————————
关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官网
关注【UNSEEN•参展艺术家】介绍项目:网站/微博/豆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统筹: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编辑:孙莹辉、叶小青 / 校对:陈彧、陈碧霞
————————————————————

[沙发:1楼] 见所未见 2012-09-04 13:31:35

[第四届广三]参展艺术家:沈少民

 

“(艺术手法、观念等嬗变的状况)这些与艺术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有关,也与艺术家的性格有关。我习惯于每一阶段用不同的材料,这种材料用完后就不再用。”
——沈少民

 

沈少民,1956年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81年毕业于中国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艺术系。上世纪80年代末旅居澳大利亚,现为澳籍华人,在中国北京和澳大利亚悉尼工作和生活。


 

沈少民没有经过正式的艺术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木匠,因而在他开始创作生涯的时候,选择了版画这种讲求技艺的艺术门类,并一直保持着注重手艺的习惯。沈少民的艺术创作涉及版画、影像、装置等方面,其中以装置最为闻名。科技、图纸、工艺、生命,这些都是他作品中常见的素材;而对人类未来、人类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强烈的社会关怀、社会责任感,则是他作品中不变的主题。他从来不局限于一种艺术形式,坚持“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创作原则。从对制度的不满而出走他国,到不安稳的国外生活,再到作品的中国转向,他的作品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形式和越来越深刻的内涵。

《实验田》系列(雕塑/装置)


《实验田》系列表达了对文化系统虚构性的暗示——豆荚、罂粟花、大白菜中生长出动物骨骼,使作品的内涵从生物科技(层面)转向深层的文化领域。

 

《盆景》系列(雕塑/装置,2007)


为了获得一个符合某种审美标准的盆景,人们不惜为本质自然的植物套上层层枷锁,这样做好吗?艺术家把制作盆景的细节通过装置设计反映出来,那些类似于刑具的铁器,冰冷而强硬,与鲜活却备受摧残的植物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盆景塑型过程的残忍。

 

【沈少民说】
(艺术手法、观念等嬗变的状况)这些与艺术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有关,也与艺术家的性格有关。我习惯于每一阶段用不同的材料,这种材料用完后就不再用。

————————————————————
关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官网
关注【UNSEEN•参展艺术家】介绍项目:网站/微博/豆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统筹: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编辑:周旖旎、叶小青 / 校对:陈彧、陈碧霞
————————————————————

[板凳:2楼] 见所未见 2012-09-04 13:36:21

[第四届广三]参展艺术家:菲利斯•比亚图(英国)

 

“十九世纪中叶,菲利斯•比亚图以英法远征军的随军记者身份来到了中国。在他停留广东的几个月间,制作了大约一百张大幅(10乘12英寸)城市景象照片。这些幸存在私人相册里的照片成了最早的有关中国的影像。”
——姜节泓

 

菲利斯•比亚图(Felice BEATO,1832 -1909),英国籍意大利人,摄影史上最早拍摄东亚和战争影像的摄影师之一。他革新了摄影技法,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意大利语里面felice和beato都带有幸福的意思,所以Felice BEATO这个名字可谓是“幸福到漏油”。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现了摄影术,1839年,摄影术被公之于众,开始逐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据说,菲利斯•比亚图在1851年买了第一个镜头,从此开始走上摄影的道路。此时,摄影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摄影者有着诸多限制。比亚图是一位敢于创新的摄影师,他成功地超越了当时的技术局限,大量使用湿火棉负片和蛋白银印法,创作出一批弥足珍贵的蛋白照片。使用湿火棉负片拍摄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曝光才能获得清晰准确的影像,因此,若在拍摄过程中物体或者人物发生移动,则会变成模糊的团块甚至消失不见。因此,比亚图在拍摄之前就要认真考虑画面成像的效果,有时甚至需要安排一些人物在场景中以获取理想的照片。在技术上,菲利斯•比亚图的手工上色彩色照片和全景照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带有革命性的意义。经他手工着色的风景照片色泽洵美自然,人物肖像色泽上虽然会较真实颜色浓郁,却仍是非常美观。通过拍摄几张连续的图片然后将拼接冲印形成全景图像的方式,他展现了恢弘广阔的历史场景。菲利斯•比亚图的摄影题材包括风景、风俗、战地、人像等类别。跟随英法远征军的经历给了他进行新闻纪实摄影的机会,也让他得以把第一批真实的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的影像带回欧洲。比亚图和他的照片对后世的许多摄影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津北塘全景图》


这是位于中国的天津北塘,菲利斯•比亚图把七张照片拼接起来,细致地还原了当时的景色。

 

《1860年的广州》


1860年,菲利斯•比亚图来到中国,在香港上岸,取道广州北上进入内地,拍摄了有史以来最早记录中国影像的清晰照片。在他的镜头下,广州宁静而祥和,让人难以想象当时的中国正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阴霾之中。

 

【小知识】蛋白照片
蛋白照片是指用蛋清混合感光剂涂抹在纸基上制作成相纸而印制的照片,是在硬板照片后最流行的印制方式。1900年前的绝大多数照片和照片册都是蛋白照片。由于显影材料感光度低,无法进行放大操作,所以蛋白照片是从底版直接晒印的,照片的尺寸和底版的大小也就是完全相同的了。蛋白照片一般呈棕褐暖色,和硬板照片相比,影响层次的丰富性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蛋白照片的缺点是稳定性不高,比较容易受保存环境的影响,照片中的高调部分容易变色。
更多介绍可见:http://www.hudong.com/wiki/蛋白相纸

————————————————————
关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官网
关注【UNSEEN•参展艺术家】介绍项目:网站/微博/豆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统筹: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编辑:叶小青、黎星宏 / 校对:陈碧霞
————————————————————

[地板:3楼] 见所未见 2012-09-04 13:43:46

[第四届广三]参展艺术家:戴亚尼塔•斯音(印度)

 

“摄影只是一个工具。我(进行创作)的参照物和灵感来自文学、电影、音乐。摄影只是我用来探索我所在的世界时使用的词汇或媒介。”
——戴亚尼塔•斯音


 

戴亚尼塔•斯音(Dayanita SINGH),1961年出生于印度新德里,在位于阿默特巴德的国家设计学院学习过视觉传达,之后在纽约的国际摄影中心学习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她是多家国际著名报纸的签约摄影记者,现在印度的新德里工作和生活。

 

戴亚尼塔•斯音的创作表现出她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好奇之心,其内容多取材于她的个人经历及生活的城市。斯音出生于印度中产阶级家庭,在年幼时,她的父母常常鼓励她要坚持自由和快乐,不要屈从于男权,也不坚持让她嫁人。父母的态度对她的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她的创作是以拍摄细腻的印度中产阶级黑白肖像照开始的,通过这些照片,她向观众呈现出这一阶层的丰富情感和精神面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她成为专业的摄影记者,与多家国际性的杂志和媒体签约,如纽约的《时代》杂志。在这期间,她逐渐形成了纪实摄影和人像摄影的风格,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居住在圣城的底层人民和更为广阔的印度日常生活,扩大了创作的题材。1999年,斯音游历了印度果阿地区,得到了重要的启发,开始拍摄没有人在其中的照片。在此之前,她觉得自己“无法想象要去拍摄没有人在其中的照片”。戴亚尼塔•斯音是摄影师,同时也是著书人,她用照片来叙事,至今已经出版了10本书。她的书具有“影像小说”的特征,常常是摄影、写作、记忆的综合体。她在照片的构图和叙事角度上独具特色,完全不需要文字就能够完美地讲述故事和表达情感。在她的书里,图像和少量的文字相得益彰,从而产生了梦幻般的叙事效果。在最近的创作中,斯音利用彩色胶片的特质和可能性来拍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照片。这些图像根本不像是现实中存在的风景,而更像是来自艺术家脑海中的想象,是梦境一般的存在。

 

《我之如我》(2001)


戴亚尼塔•斯音的父母是Anandamayi Ma 的追随者,她也终身受到这位印度著名的女灵修大师的影响。这本书中照片的拍摄地正是Anandamayi Ma在圣城贝拿勒斯的灵修院,一群女孩决定将生命奉献给信仰,追随自由和快乐。

 

《爱的小屋》(2011)


《爱的小屋》是一件通过摄影进行叙事的虚构作品,包含了九个小故事。这本书模糊了摄影图像和文学虚构的界限,产生了有趣的视觉词汇。在这件作品中,戴亚尼塔•斯音探索了摄影、记忆和写作之间的关系。

 

【戴亚尼塔•斯音说】
(您是怎样开始摄影的?)
在18岁的时候,我去听Zakir HUSSAIN的音乐会,组织者禁止我在现场拍照。因此我很生气,就去找Zakir说了这个事情。他建议我第二天再来,让我在他排练的时候拍照。为此,我和我的三个好朋友一起讨论了一整个晚上,决定要不要去。最后我还是去了。他邀请我和他的乐师们一起去短期旅行。这就是我从事摄影的开端。(在旅途中,)我意识到摄影能让我获得超出社会规范之外的自由。后来,我连续6个冬季都跟他们旅行,并把旅途中拍摄的照片汇集成为一本书——那就是我的毕业作品。但是,摄影只是一个工具。我(进行创作)的参照物和灵感来自文学、电影、音乐。摄影只是我用来探索我所在的世界时使用的词汇或媒介。

————————————————————
关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官网
关注【UNSEEN•参展艺术家】介绍项目:网站/微博/豆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统筹: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编辑:黄亚群/ 校对:叶小青、陈碧霞
————————————————————

[4楼] 见所未见 2012-09-19 12:18:00

[第四届广三]参展艺术家:荣•特拉达(加拿大)

 

“荣•特拉达创作绘画、摄影、户外标识等作品的基本方式,是让语言变成一组‘空间中的日常物品’而产生差异和不协调。”
——Anne Low

荣•特拉达(Ron TERADA),1969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主要从事绘画、摄影、影像、声音装置、图书和平面设计创作。现在加拿大温哥华工作和生活。

 

荣•特拉达的早期作品往往就是将一个简单有力、短小精悍的文本印刷在单色背景上,通过字体的变化而使其产生抽象的自律性。这些作品所选用的文本可能是来自某位艺术家或名人的话语,也可能是某首歌歌词的截取片段,又或者是某些有意味的词句。在他这些早期单色画中,文本是作为颠覆自律性最终阶段策略的一种途径,这一系列文本效仿当时广受欢迎的美国游戏节目《快问快答》。现在,这些小字符式的绘画形式已经在特拉达经过对标牌、广告、宣传材料等的充分探索后逐渐消退,而广告牌、霓虹灯成为了他的经典素材和表现形式。特拉达的作品揭示了一种与地域背景相关的矛盾关系,一方面拒绝呈现,另一方面却试图超越既定的边界,这种尝试在《欢迎来到温哥华》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件作品中,特拉达划定了新的领地以取代原有的地理背景,这种新的界限划定以动人的幽默、忧郁及哀婉柔和了鲜明的临界点。这些作品所选取的文本不仅有通俗的文化内容,而且也有跟艺术史相关联的内容,它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迫使观众陷入思考。艺术家Anne Low曾在文章中指出,“荣•特拉达创作绘画、摄影、户外标识等作品的基本方式,是让语言变成一组‘空间中的日常物品’而产生差异和不协调。”通过符号化和互文的方式,荣•特拉达探讨着“艺术”、“自我”等本质问题。

《远离寂静之地》(2005)

《远离寂寞之地》将被挂在伯明翰东部居民区的小教堂和主日学校上,这个标题来自Willie NELSON的一首歌的歌词。特拉达选择这句话,实际上是将其看作一句富含反讽与辛酸意味的警语,这句语焉不详的标语在社区周边的广告宣传告示牌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当夜幕降临,社区里的公司和工厂都下班之后,这句彻夜通明的标语为黑夜平添了一丝眷恋与浪漫。

 

《我觉得我是谁》(2011)


每一次收到出版社寄来的书,都会看到一堆盒子上面印刷着书名等信息。如果说书就是我,那我又是谁呢?

 

————————————————————
关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官网
关注【UNSEEN•参展艺术家】介绍项目:网站/微博/豆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统筹: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编辑:陈彧、李劲峰 / 校对:叶小青、陈碧霞
————————————————————

 

 

 

[5楼] 见所未见 2012-09-19 12:25:12

[第四届广三]参展艺术家:马塞尔•扎马(加拿大)

 

“我做艺术主要是为了自己和给我的朋友们看,所以我觉得做一些跟他们有关系的东西是挺重要的。怀旧的感觉增添了作品的趣味,让它们变得熟悉,尽管它们的风格并非契合主流。”
——马塞尔•扎马

马塞尔•扎马(Marcel DZAMA),1974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尼伯,在马尼托巴大学获得艺术学士学位,现在纽约工作和生活。

 

马塞尔•扎马是一个“非主流”的插画家,以创作色彩独特的小幅水彩画闻名,同时也创作雕塑、短片、透视画等。他的绘本也同样地“非主流”。读者拿到的不是一本普通的出版物,而可能是带有声音、视频、立体绘画的一个大盒子。马塞尔•扎马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梦境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风格受到漫画故事和因纽特人艺术风格的影响。他的大幅作品多是描绘场景,小幅作品则是描述故事,这些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荒诞的角色,它们可能是人类、动物、树木,也可能是各种物种的杂交体。乍看之下,这些作品给人儿童般纯真的感觉,但在进一步审视之后,就会发现它们揭示了成年世界中黑暗、阴险的一面,给人奇怪而熟悉的感觉。在颜色上,马塞尔•扎马特别喜欢使用暗红色、淡棕色、军绿色、灰色等暗淡的色彩。值得一提的是,他偶然发现蜜糖或根汁饮料干了之后会留下好看的淡棕色,此后便开始寻找和使用接近这种感觉的色彩进行创作。

《象棋游戏》(2012)


爆炸的象,跳舞的白色女皇和拿着枪的戴面具女孩,在这个棋盘上进行着怎样的一场游戏呢?

 

《预言者之歌》(2011)

《预言者之歌》是一幅立体画,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耐人寻味的姿态。

 

————————————————————
关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官网
关注【UNSEEN•参展艺术家】介绍项目:网站/微博/豆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统筹: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编辑:李姗姗、李劲峰 / 校对:叶小青、陈碧霞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