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现场”当代艺术项目
发起人:wenpeng  回复数:1   浏览数:1962   最后更新:2012/06/14 17:51:52 by guest
[楼主] wenpeng 2012-06-14 15:07:26

[url=http://blog.artintern.net/wyfwp个人形状的冗余
--“非现场”当代艺术项目
" Off-site" contemporary art project

长沙时间整个项目在去年沿续了十期,每一期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单独的小型个展。整体做下来后,我们发现艺术家的个体性被一个长时间态所消解、作品的物质化与实际空间有被动捆绑的可能,于是我们重新思考了项目的初衷,勾画出一张原始的示意图.

在整个项目叫做“长沙时间”的意图里,我们有过对城市“形状”的想象,那是一种基于特定时空下的空间触摸,就像许多历史学家一样,幻想着把某一具体时空用语词或是视觉来宏观观照。在原始的示意图出来的一瞬间,我们突然之间发现项目从构思的那一刻起便存在着某种“形状”。这太像今天到处开花的创意产业了。

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时候,我受邀参加一档有关行为艺术的电视节目录制。艺术家在其中不断的强调杜尚消解了现成品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博伊斯消解了行为雕塑的距离、安迪沃霍尔消解了工业与艺术的距离,而他自己所做的便是在博客背景下消解了艺术家与公众人物的距离。这种线性的理解法则来源于一种连续性的解读系统,如同丰田汽车生产线一般。在这个逻辑下,那些处于历史转折点的艺术家们像得到神助般引领了未来,这种以知识作为前提的分析深入人心。你不用担心某一个非重点历史期的艺术家的成就会超过他们,一部美术史便是一部连续性的逻辑史。

信息碎片化的作品、出现在网络上的奇异制造、以及在资本主义背景下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各类艺术家是非连续性的系统的产物。汽车的发动机在测试时,往往会设定某些具体的数值:1000转、1500转、2000转、2500转……。只要通过了抽样,那些处于测试点之间的数值便不再被单独重视。但事情却刚好相反,当你的发动机出现固障时,往往不是在特定的测试值上。如此一来,非连续性的系统便有了生存的空间。

我们按照非连续性的逻辑,准备将每位参与的艺术家进行个人形状化,把项目还原到复数的人,艺术家的重要性被换种方式重提。在考察艺术作品与创作者、观众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往往会按照下面的一个简化模型来理解:
素材---------------------压缩----------------解压缩--------------还原
(知识、图像、语词)    (创作)          (解读、感受)       (脑力、意义)

观众对于作品的解读如同电视机的信号转换,这套复杂的系统会因格式、电流大小、解码程序的区别而得出不同的答案。我们刚希望通过第二季的“长沙时间”来观看处于解码前的各个环节,在这一季中,我们准备让艺术家呆在自己的居所或别人居所的进行创作与展示,它区别于常规上艺术介入日常的方法,因为最终我们也不安排展示的空间。这种方法像是对于数据冗余的分析,在数字文件压缩时,常规上会采取一种舍弃多余、繁琐的数据应对方法,而在最后的解压缩时会根据原来的舍弃方式重新还原。作为策划人与艺术家无法对解压缩的方式强行摊派,唯一可控的便是自我的表述语法。

在这一季中,我们只安排一个固定的程序:在艺术家的创作地安装一个摄像头或DV机或照相机(作品制作地、何时打开设备都由艺术家自己决定),我们只要求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个作品,我们根据录制的内容展开一场讨论。展地变成一个发布和研讨,当然也可有现场小摆件,一切艺术家自己决定,我们再利用网媒放大,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承办机构:湖南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
发起人:何鹏 文鹏 姚益清
艺术家:姚益清 刘洵 何玲 霍斯特 唐建文 史智勇 文鹏 张震宇(北京) 刘旭东(北京) 欧劲(北京) 谢建波(广州) 喻旭东(广州) 

 

[沙发:1楼] guest 2012-06-14 17:51:52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