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社
谁还能想得起广州三年展启动展的“元问题”是什么?这是一次与朋友聊天时问起的,当时我无言以对,因为我确实想不起。现在回想起那次对话,琢磨了一下,颇有一些感受。
当我们认真观看了三年展项目展“去魅”、“维度”、“第三自然:中国再造”的现场之后,再回想广州三年展的一些词汇,比如“元问题”、“艺术本体”、“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彼此博弈”、“未来的精神成果”等等。虽然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注意或相信过这些宏大的理论,但现在还是会有被欺骗的感觉。这种欺骗感来自于现场布展的粗劣与展厅的权术分配,也来自于广东美术馆毁灭了许多人基于同情的期待。
从目前三年展的两个项目展来看,“维度:三个案例的分析”展览的画册上除了那几篇华而不实的评论文章以外,并没有针对参展艺术家进行文献梳理与探讨,也没有阐述清楚他们为“传统绘画的当代转型”到底做出哪些较有成效的努力。难道这也叫案例的分析?“第三自然:中国再造”是一个让人有点恼怒的展览。听了策展人对“第三自然”的解释,读了数遍展览的前言,仍然是不知何为第三自然,为何会有第三自然。笼统来看,策展人是将“艺术回归传统”具体化了,认定“当代中国艺术家真正要做的是使我们成为自然的内在者”(意为使人们成为了解所有存在物内涵的人?),这显然是片面且极端的论述。
广东美术馆在不加以论证的情况下,断然笃信中国当代艺术界一部分人倡导的“艺术的中国性与回归传统”的转向,并连续用三个项目展来推重。有点常识的人应该知道,任何理论都有其不成立或相反的一面存在,何况是一个形式主义的口号。通常来说,批评家们从各个角度逻辑推导、分析艺术应该怎样做或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人们惯常的思维会是:他们这样说到底对不对。没有人会去想艺术是不是批评家们想它成为什么样子就(可以)应该成为什么样子。其实,这是艺术的常识性问题,这么简单的常理,只有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冲昏了头脑的艺术从业者才会被误导。
其实,我想不明白,为何人们会相信当代艺术这个不断扩宽其边缘的玻璃器皿注入老汤就会变成陶瓷?
广东美术馆的这段时期的行径会像这些口号一样,因急于需求“出路”而犯下“错误”,最终成为一个空洞的声响。不难想象的是,多年以后,艺术批评家们会像嘲讽中国当代艺术重演西方艺术史一样,标记这些让人失望的举动。我无法判断,广东美术馆对自身形象是否在意?因什么而在意?从人的角度来看广东美术馆,在其回过神之后,是得意于自己的“政绩”与“魄力”,还是为自己的“大话”、“错话”而感到脸红?在全球化的新语境中,所有这些不切实际、漫无边际的夸夸其谈,都可以归为欺骗。而作为公立机构的美术馆来说,这更应该是要十分警惕的。
我们的确要谨记所罗门·噶比罗的告诫:一句话一旦说出口,你就是它的奴隶。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广东美术馆是其抛出的“元问题”等宏大论题的奴隶,甚至可能是终身奴隶。
本届广州三年展的总策展人是广东美术馆的馆长罗一平,浪费纳税人的钱,应该被赶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