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鸿:“泼妇”式批评
来源:吴鸿的艺术空间
本来是几个朋友玩笑式的“芜湖宣言”,已经被一些人无意或有意地进行曲解,作为当事人,不得不说几句话。
1、缘起
说到几个朋友之间的玩笑,倒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任何一件事情的产生必须要还原到它当初产生的语境中。“芜湖宣言”的缘起是那天在吃饭的时候,起先有人说到现在展览必须要有研讨会的方式不环保,一帮人坐飞机、火车跑来跑去,太“高碳”了(请注意“高碳”这个词在稍后的谈话中出现的前提性语境)。接着殷双喜说;如果说到高碳,现在有人的发言也是“高碳”的。因为你发言的时间太长,用词过于玄奥,就会增加别人脑细胞的活动量,也会增加“碳”的排放量(明眼人一看都会知道,话题说到这里,基本上还是在一个玩笑式的逻辑中;而且,所谓“高碳”、“低碳”也无非是一个比喻)。这个时候鲁虹说:双喜你这个提议很好,应该写一篇文章具体陈述一下。殷双喜说:呵呵,一个玩笑,我没时间写,不过这个可以叫“芜湖宣言”。
2、发酵
虽然当时在场的几个人都觉得这个玩笑开得好,但是每个人理解的方式和角度都不尽相同。而且,也正因为是一个玩笑,所以也没有人会想到要统一立场、斟酌用词。
饭后,杨小彦将这个玩笑式的“宣言”发了一条微博;同时,因为他手机有这个功能,所以,他又将他的微博转成一条短信发给大家。
那么,在稍后出现的“大词化”、“哲学化”等等,都是杨小彦个人的发挥了。熟悉小彦的也知道,他说的这些个“大词化”、“哲学化”,其实都是有所特指的,而非一般性的泛指。比方说,他说的“大词化”,是特指某些人动辄类似“国家遗产”这样的概念表达;他说的“哲学化”是特指某些人号称哲学家的人,动辄一边在艺术研讨会上说“我不懂艺术”,一边却又可以滔滔不绝一两个小时。也可能是因为微博的字数限制,也可能是杨小彦自己也觉得到这个时候为止,还是在一个“玩笑”的范畴中,所以就止于一个“微博式”表述方式而已。事后,几个朋友,包括我自己,也是从玩笑的角度,把杨小彦的短信转发在自己的博客或微博中。
3、变异
但是当事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几天之后,不少人就此写了一些文字,且都是属于东扯西拉的性质。要么是把这个玩笑扯到云端,好使它摔下来的时候砸得很重;要么是借着这个“题”来发自己的其它牢骚。
我也提醒过殷双喜、杨小彦二位先生:目前的议论所针对的几个名词都是你们二位先生说的,能否写一篇稍微详细一点的文章具体阐述一下你们相对系统一点的观点(因为,说白了,除二位之外的其他人都是“在场者”,不便于借他们的名义发表具体的意见)。而他们二位都认为事情本来就是一个玩笑,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而且有些人的文章本身就属于东扯西拉,早已离题万里,接着讨论纯属浪费时间。
4、发泼
所谓“泼妇式的批评”是我提出来的一个说法,这种“批评”就如村妇打架:一边揪住对方的头发(薄弱环节),一边破口大骂。是有些人因为惯使此招而博了些虚名,也引得了一些闲人跟着学,动辄跳脚大骂,吐沫四溅,貌似羊角风发作……
上述的殷、杨二位先生拒绝正面回应这些“泼妇式的批评”的原因,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批评”的惯用手法就是东扯西拉,不顾前因后果,把一堆相关、不相关的问题都扯在一起,让你无从下手,继而达到他的用“道德批评”以一招胜万招的目的。
5、声明
就像你们所惯用的自由主义的态度一样,批评家也是个体的。我本人并不能代表其他几位“芜湖宣言”的当事者,同时,我们几个“芜湖宣言”的当事者也同样不能代表整个“批评界”。同理,你如果对批评界有看法,不要泼妇式地硬要从这个事情上找“发力点”;如果对我本人有意见,也没有必要只是按照你自己的理解去扯上那个玩笑式的“芜湖宣言”。
下面援引的就是这么一篇发表在《东方早报》上的“泼妇式批评”,这个自称为是“书画评论家”的“高鸿”,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好像貌似某人的笔名。我一贯认为,如我等之无名小辈,搞那些个唬人的笔名纯属多余吧?
我在此要告诉这个署名为“高鸿”的人,如果你仅仅是想用一篇东扯西拉凑字数的文章去换取报纸的稿费,倒也有情可原;但是如果你想利用此事上纲上线,那就用你的真名放马过来吧。本人已经“学好”了很多年,不再去使那些街头的招数;但是你非得要跟我发泼骂人的话,我只能告诉,你丫还嫩了点!
-----------------------------------------------------------
以下内容为转载自《东方早报》的文章:
因果颠倒的“芜湖宣言”
高鸿
包括吴鸿在内的七位艺术批评家前不久发出“芜湖宣言”,宣言的“纲领”是:“提倡艺术批评的‘低碳化’——用朴素的语言,回到艺术现场,回到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身;反对艺术批评的‘高碳化’:也就是反对‘大词化’、哲学化、‘老外化’和翻译化的艺术批评写作风气。”如果稍加分析,这一看似振振有辞的“宣言”,实则是一段因果颠倒的扯淡。
批评当下的玄乎而又浮躁且近似悼词和墓志铭的批评文风,无疑是值得称道的。既然提出“用朴素的语言”来批评,并反对“大词化”等等,提出者就应该做出一个表率来,滑稽的是,提出者却不尽然,俨然以救世主的腔调来了一个“宣言”。姑且不论这个所谓的“宣言”算不算得上是一个“宣言”,需要厘清的是,这个“宣言”一词究竟属于“低碳化”还是属于“高碳化”呢?稍有语文知识的人可能都清楚“宣言”这个词的词性,它,一定不是“小词”,而是一个惊世骇俗且具有振聋发聩效应的“大词”。既然是“大词”,那它就有“大词化”之嫌,其与提出者提出的“用朴素的语言”似乎有点背道而驰了,说其前言不搭后语,可能并不为过。
更为有趣的是,竟有人为之附和,即“大概是长时间出台习惯了艺术批评家内心真的寂寞了,这次他们真的想回到批评之家的那条路,所以很知民意地鼓捣了寥寥像微博140字般简短的艺术批评‘芜湖宣言’,我觉得一定是受到了芜湖当地土特产老燕子赵薇娱乐化精神的鼓舞,批评家终于在地球2012可能毁灭的前夕自觉放下了哲学般的架子,大词化的风格,老外化的不知所云,翻译化的前言不搭后语,回到了自然的状态。我觉得也算是在2011年批评界在干燥的冬天下了一场安慰人心的雪,虽然雪下得有些安静。如果再不这样做,那么让全体艺术家憋太久委屈太久了,结果恐怕要四处散步了——因为艺术界的体温俨然等同于批评家的体温,如果批评家的体温不正常的话,所有艺术家体温也变得很不正常,这就是我们万恶的艺术体制衍生出的心理暗示和需求,这也是中国艺术家离开批评家不知道怎么活,而批评家又被少数明星艺术家光环所麻醉的现实纠结。这个宣言看似简单的几句话,但是它终于把我们今天的批评存在的问题非常准确地归纳出来。”
诚然,作为艺术批评家我一直不赞成“哲学般的架子,大词化的风格,老外化的不知所云,翻译化的前言不搭后语”的批评文风,问题是,“芜湖宣言”和附和者只知道谴责当下的批评文风,并自信“宣言”“终于把我们今天的批评存在的问题非常准确地归纳出来”,但是,他们却因果颠倒,硬是混淆了产生这一批评文风的根源所在。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提出者之所以提出反对“哲学化”的理由所在呢?一笑。
要言之,所谓“艺术批评”,应该是先有艺术,后有批评。所谓存在决定意识,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艺术才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批评。这,好像与“低碳化”“高碳化”没有什么关联。如果硬要牵扯到什么“低碳化”“高碳化”的话,那么,也只能是“低碳作品”产生“低碳批评”,“高碳作品”衍生“高碳批评”。
如果说,要实事求是地“把我们今天的批评存在的问题非常准确地归纳出来”的话,那我们就应该正视今天的艺术创作出问题在先这一现实。这就如同我们面对一个畸形儿,我们总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畸形儿你为什么是畸形吧!
有鉴于此,我在这里想套用附和者的那句话,即:因为批评家的体温俨然等同于艺术家的体温,如果艺术家的体温不正常的话,所有批评家体温也变得很不正常,这就是我们万恶的艺术体制衍生出的心理暗示和需求,这也是中国批评家离开艺术家不知道怎么活,而艺术家又被少数明星批评家光环所麻醉的现实纠结。
君不见,现如今的艺术创作究竟有多少可以入目的作品?又究竟有多少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苛求批评家“用朴素的语言,回到艺术现场,回到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身”,请问:即便批评家“回到艺术现场,回到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身”,又有多少艺术家是在用朴素的艺术语言观照自然、关注人生和社会?装神弄鬼、张牙舞爪、故弄玄虚、自我标榜、重复自我、抄袭古人等等庸俗化、拼凑化的“高碳作品”还少吗?
(作者系书画评论家)
本来是几个朋友玩笑式的“芜湖宣言”,已经被一些人无意或有意地进行曲解,作为当事人,不得不说几句话。
1、缘起
说到几个朋友之间的玩笑,倒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任何一件事情的产生必须要还原到它当初产生的语境中。“芜湖宣言”的缘起是那天在吃饭的时候,起先有人说到现在展览必须要有研讨会的方式不环保,一帮人坐飞机、火车跑来跑去,太“高碳”了(请注意“高碳”这个词在稍后的谈话中出现的前提性语境)。接着殷双喜说;如果说到高碳,现在有人的发言也是“高碳”的。因为你发言的时间太长,用词过于玄奥,就会增加别人脑细胞的活动量,也会增加“碳”的排放量(明眼人一看都会知道,话题说到这里,基本上还是在一个玩笑式的逻辑中;而且,所谓“高碳”、“低碳”也无非是一个比喻)。这个时候鲁虹说:双喜你这个提议很好,应该写一篇文章具体陈述一下。殷双喜说:呵呵,一个玩笑,我没时间写,不过这个可以叫“芜湖宣言”。
2、发酵
虽然当时在场的几个人都觉得这个玩笑开得好,但是每个人理解的方式和角度都不尽相同。而且,也正因为是一个玩笑,所以也没有人会想到要统一立场、斟酌用词。
饭后,杨小彦将这个玩笑式的“宣言”发了一条微博;同时,因为他手机有这个功能,所以,他又将他的微博转成一条短信发给大家。
那么,在稍后出现的“大词化”、“哲学化”等等,都是杨小彦个人的发挥了。熟悉小彦的也知道,他说的这些个“大词化”、“哲学化”,其实都是有所特指的,而非一般性的泛指。比方说,他说的“大词化”,是特指某些人动辄类似“国家遗产”这样的概念表达;他说的“哲学化”是特指某些人号称哲学家的人,动辄一边在艺术研讨会上说“我不懂艺术”,一边却又可以滔滔不绝一两个小时。也可能是因为微博的字数限制,也可能是杨小彦自己也觉得到这个时候为止,还是在一个“玩笑”的范畴中,所以就止于一个“微博式”表述方式而已。事后,几个朋友,包括我自己,也是从玩笑的角度,把杨小彦的短信转发在自己的博客或微博中。
3、变异
但是当事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几天之后,不少人就此写了一些文字,且都是属于东扯西拉的性质。要么是把这个玩笑扯到云端,好使它摔下来的时候砸得很重;要么是借着这个“题”来发自己的其它牢骚。
我也提醒过殷双喜、杨小彦二位先生:目前的议论所针对的几个名词都是你们二位先生说的,能否写一篇稍微详细一点的文章具体阐述一下你们相对系统一点的观点(因为,说白了,除二位之外的其他人都是“在场者”,不便于借他们的名义发表具体的意见)。而他们二位都认为事情本来就是一个玩笑,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而且有些人的文章本身就属于东扯西拉,早已离题万里,接着讨论纯属浪费时间。
4、发泼
所谓“泼妇式的批评”是我提出来的一个说法,这种“批评”就如村妇打架:一边揪住对方的头发(薄弱环节),一边破口大骂。是有些人因为惯使此招而博了些虚名,也引得了一些闲人跟着学,动辄跳脚大骂,吐沫四溅,貌似羊角风发作……
上述的殷、杨二位先生拒绝正面回应这些“泼妇式的批评”的原因,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批评”的惯用手法就是东扯西拉,不顾前因后果,把一堆相关、不相关的问题都扯在一起,让你无从下手,继而达到他的用“道德批评”以一招胜万招的目的。
5、声明
就像你们所惯用的自由主义的态度一样,批评家也是个体的。我本人并不能代表其他几位“芜湖宣言”的当事者,同时,我们几个“芜湖宣言”的当事者也同样不能代表整个“批评界”。同理,你如果对批评界有看法,不要泼妇式地硬要从这个事情上找“发力点”;如果对我本人有意见,也没有必要只是按照你自己的理解去扯上那个玩笑式的“芜湖宣言”。
下面援引的就是这么一篇发表在《东方早报》上的“泼妇式批评”,这个自称为是“书画评论家”的“高鸿”,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好像貌似某人的笔名。我一贯认为,如我等之无名小辈,搞那些个唬人的笔名纯属多余吧?
我在此要告诉这个署名为“高鸿”的人,如果你仅仅是想用一篇东扯西拉凑字数的文章去换取报纸的稿费,倒也有情可原;但是如果你想利用此事上纲上线,那就用你的真名放马过来吧。本人已经“学好”了很多年,不再去使那些街头的招数;但是你非得要跟我发泼骂人的话,我只能告诉,你丫还嫩了点!
-----------------------------------------------------------
以下内容为转载自《东方早报》的文章:
因果颠倒的“芜湖宣言”
高鸿
包括吴鸿在内的七位艺术批评家前不久发出“芜湖宣言”,宣言的“纲领”是:“提倡艺术批评的‘低碳化’——用朴素的语言,回到艺术现场,回到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身;反对艺术批评的‘高碳化’:也就是反对‘大词化’、哲学化、‘老外化’和翻译化的艺术批评写作风气。”如果稍加分析,这一看似振振有辞的“宣言”,实则是一段因果颠倒的扯淡。
批评当下的玄乎而又浮躁且近似悼词和墓志铭的批评文风,无疑是值得称道的。既然提出“用朴素的语言”来批评,并反对“大词化”等等,提出者就应该做出一个表率来,滑稽的是,提出者却不尽然,俨然以救世主的腔调来了一个“宣言”。姑且不论这个所谓的“宣言”算不算得上是一个“宣言”,需要厘清的是,这个“宣言”一词究竟属于“低碳化”还是属于“高碳化”呢?稍有语文知识的人可能都清楚“宣言”这个词的词性,它,一定不是“小词”,而是一个惊世骇俗且具有振聋发聩效应的“大词”。既然是“大词”,那它就有“大词化”之嫌,其与提出者提出的“用朴素的语言”似乎有点背道而驰了,说其前言不搭后语,可能并不为过。
更为有趣的是,竟有人为之附和,即“大概是长时间出台习惯了艺术批评家内心真的寂寞了,这次他们真的想回到批评之家的那条路,所以很知民意地鼓捣了寥寥像微博140字般简短的艺术批评‘芜湖宣言’,我觉得一定是受到了芜湖当地土特产老燕子赵薇娱乐化精神的鼓舞,批评家终于在地球2012可能毁灭的前夕自觉放下了哲学般的架子,大词化的风格,老外化的不知所云,翻译化的前言不搭后语,回到了自然的状态。我觉得也算是在2011年批评界在干燥的冬天下了一场安慰人心的雪,虽然雪下得有些安静。如果再不这样做,那么让全体艺术家憋太久委屈太久了,结果恐怕要四处散步了——因为艺术界的体温俨然等同于批评家的体温,如果批评家的体温不正常的话,所有艺术家体温也变得很不正常,这就是我们万恶的艺术体制衍生出的心理暗示和需求,这也是中国艺术家离开批评家不知道怎么活,而批评家又被少数明星艺术家光环所麻醉的现实纠结。这个宣言看似简单的几句话,但是它终于把我们今天的批评存在的问题非常准确地归纳出来。”
诚然,作为艺术批评家我一直不赞成“哲学般的架子,大词化的风格,老外化的不知所云,翻译化的前言不搭后语”的批评文风,问题是,“芜湖宣言”和附和者只知道谴责当下的批评文风,并自信“宣言”“终于把我们今天的批评存在的问题非常准确地归纳出来”,但是,他们却因果颠倒,硬是混淆了产生这一批评文风的根源所在。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提出者之所以提出反对“哲学化”的理由所在呢?一笑。
要言之,所谓“艺术批评”,应该是先有艺术,后有批评。所谓存在决定意识,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艺术才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批评。这,好像与“低碳化”“高碳化”没有什么关联。如果硬要牵扯到什么“低碳化”“高碳化”的话,那么,也只能是“低碳作品”产生“低碳批评”,“高碳作品”衍生“高碳批评”。
如果说,要实事求是地“把我们今天的批评存在的问题非常准确地归纳出来”的话,那我们就应该正视今天的艺术创作出问题在先这一现实。这就如同我们面对一个畸形儿,我们总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畸形儿你为什么是畸形吧!
有鉴于此,我在这里想套用附和者的那句话,即:因为批评家的体温俨然等同于艺术家的体温,如果艺术家的体温不正常的话,所有批评家体温也变得很不正常,这就是我们万恶的艺术体制衍生出的心理暗示和需求,这也是中国批评家离开艺术家不知道怎么活,而艺术家又被少数明星批评家光环所麻醉的现实纠结。
君不见,现如今的艺术创作究竟有多少可以入目的作品?又究竟有多少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苛求批评家“用朴素的语言,回到艺术现场,回到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身”,请问:即便批评家“回到艺术现场,回到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身”,又有多少艺术家是在用朴素的艺术语言观照自然、关注人生和社会?装神弄鬼、张牙舞爪、故弄玄虚、自我标榜、重复自我、抄袭古人等等庸俗化、拼凑化的“高碳作品”还少吗?
(作者系书画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