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不如一代 转 转 转 转 转 转 转 转 转 转 转 转 转 转 转 转 转 转 转 转 转 转
发起人:叮叮 回复数:4
浏览数:2284
最后更新:2006/03/16 19:23:50 by
一代不如一代
2005年11月23日 10:56 《美术观察》
编者按:此文转载自《美术观察》杂志2005年11期“30年美术社会影响力评价”专题。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悄然发生了一个社会学转向。当代艺术在告别了现代艺术对艺术自律的单一要求,抛弃了90年代前期艺术界普遍存在的无聊情绪和迎合心理,以及大量非本真模仿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之后,开始重新走出象牙塔,关注社会、关注贫富差距拉大所造成的下层人民的遭遇(包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其实也就是对下层人民生存状况的考察)。因为当代社会更需要的是关注民族现状、关心人类的平等与自由、对下层人民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艺术,而不是仅仅为感官娱乐、捞取名利的媚俗把戏。
要求艺术关注下层的呼吁,也是向90年代初以来整个艺术界道义感滑坡、社会批判良知丧失而提出的警告;同时揭示了艺术自身的封闭性、对社会影响的微弱性——很少有艺术家把艺术作为参与社会民主化建设的一项公共事业。后来兴起的所谓“使馆艺术”、“公寓艺术”,也使得艺术与社会彻底绝缘,成为少部分人的“私事”和谋生发财的手段。93年以后发生在学术界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90年代中期发生在美术界关于“意义”、“水墨”等问题的争辩,也都提示了美术介入社会在当时的式微,这也正是批评界甘冒“庸俗社会学”之大不韪,而重提“艺术社会学”的由来。但这里的问题是:这种呼吁以及艺术本身,能对社会产生何种影响,还是不容乐观的。艺术不可能对社会构成直接干预—除非艺术家能够亲自进入政界发号施令;那种对艺术批判效力的缓慢性和长期性的强调,其实是有缓兵之计嫌疑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美术展览过剩、或说当代艺术过剩的时期,思想和影响更是朝生暮死,等着以后再慢慢来影响的遐想实在是太遥远了。
客观地讲:如果说这30年美术对社会还能有一些影响的话,那么’85新潮美术算是一个高潮。文革刚结束的70年代末期美术,基本上是时局变化的呈现,从“伤痕美术”开始,已经具备了艺术对现实社会和民族历史的干预因素。但严格地来说,“伤痕美术”对文革的批判和控诉,实际上还是对当时定论的图像注解。最早真正具有批判精神并产生具体社会效应的,还是星星美展。差不多同时进行的“形式美”讨论、“唯美风”、“乡土写实主义”等思潮,也对“政治标准第一”的艺术观念构成冲击,并开创了思想多元化的局面。
’85新潮时期,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如火如荼,美术界除了参照西方现代主义在形式上进行探索,更多地是直接参与社会问题、积极促成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85运动最大的功绩就在于它提示出:艺术应当与社会、文化问题同步。然而,美术对社会有限的影响力,在’85新潮时期达到了一个巅峰之后急剧下降。随着现代艺术大展的谢幕,艺术的颠覆精神逐渐被市场经济、商业文化、玩世泼皮、犬儒思潮、物质时代、海外展览、机会主义等因素诱惑并消解掉。艺术在整个90年代直至今天,依然在自娱自乐或自我放逐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当代艺术展已经成为艺术圈内甚至人士聚会喝酒吃饭、结识收藏家、画廊老板和策展人的最好由头,与艺术无干、也与大众无关。
美术影响社会的主要指标之一——对大众的启蒙,成为80年代中国现代美术最为显著的特征。然而,在9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创作理念中,观众群体却被简化为艺术家们一厢情愿的虚构对象。很多完全出自艺术家想象和经过艺术家、批评家一番苦心联合推导出来的作品价值,在最终大众并未参与的情况下无法达成。更可怕的是,部分艺术家甚至完全不顾作品有没有大众参与,就认定作品设定的价值实现了。包括后来的伪前卫艺术,其斗争对象往往是假想出来的,特别是夸大意识形态压力。某个展览被封、某件作品被禁,成为伪前卫艺术家们津津乐道的事情,真正的先锋派从来不夸耀这些。’85新潮时期艺术对大众、对社会的责任感,在90年代的意淫风气和艺术高高在上的良好自我感觉中几乎丧失殆尽,这也导致了目前大众与艺术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甚至是大众对艺术家工作的整体性质疑甚至谩骂:“这是什么狗屁艺术”,已经成为大众对当代艺术作品最为常用的评语。
近30年来,中国美术,包括其他艺术领域,从“对社会的影响”角度来讲,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尤其是90年代迄今,美术基本上没有对社会的现代性进程产生什么作用,“艺术如同匕首”的比喻实在是自欺欺人。这也只有真正身处艺术圈中的人,才能切实体会到的。艺术家们能做的很少,站在艺术之外说风凉话,强求艺术对社会起作用的想法是不知就里的。以女性主义艺术为例:9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艺术在当代艺术史中成为一个突出现象,但实际上女性主义艺术对于中国妇女权益和生存状况的改善并没有多大帮助,其意义仅局限在艺术内部——为女性艺术家争取了更多的参展机会和研讨会发言权。
世纪之交,一部分具有暴力倾向,或已踏涉“法律雷场”的行为艺术,因其“事件性”使得行为艺术一度引发社会讨论;但最终也仅作为闲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更不可能说这些“事件”的意义在于提高了公众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学界也并未就此做出回应或深入研究。未能出现大思想家,也是30年来美术界、甚至是整个艺术界的一个遗憾,这正说明了艺术对社会的影响是无法评估的。而社会意识形态却长期与艺术创作纠缠不清,一方面是主旋律美术的主动迎合,另一方面是先锋艺术与官方艺术“各玩各的”——实际上也还是在“先锋←→意识形态”这种二元折磨之中。抛却理想主义,美术影响不了社会,始终都是社会在影响着美术。
2005年11月23日 10:56 《美术观察》
编者按:此文转载自《美术观察》杂志2005年11期“30年美术社会影响力评价”专题。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悄然发生了一个社会学转向。当代艺术在告别了现代艺术对艺术自律的单一要求,抛弃了90年代前期艺术界普遍存在的无聊情绪和迎合心理,以及大量非本真模仿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之后,开始重新走出象牙塔,关注社会、关注贫富差距拉大所造成的下层人民的遭遇(包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其实也就是对下层人民生存状况的考察)。因为当代社会更需要的是关注民族现状、关心人类的平等与自由、对下层人民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艺术,而不是仅仅为感官娱乐、捞取名利的媚俗把戏。
要求艺术关注下层的呼吁,也是向90年代初以来整个艺术界道义感滑坡、社会批判良知丧失而提出的警告;同时揭示了艺术自身的封闭性、对社会影响的微弱性——很少有艺术家把艺术作为参与社会民主化建设的一项公共事业。后来兴起的所谓“使馆艺术”、“公寓艺术”,也使得艺术与社会彻底绝缘,成为少部分人的“私事”和谋生发财的手段。93年以后发生在学术界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90年代中期发生在美术界关于“意义”、“水墨”等问题的争辩,也都提示了美术介入社会在当时的式微,这也正是批评界甘冒“庸俗社会学”之大不韪,而重提“艺术社会学”的由来。但这里的问题是:这种呼吁以及艺术本身,能对社会产生何种影响,还是不容乐观的。艺术不可能对社会构成直接干预—除非艺术家能够亲自进入政界发号施令;那种对艺术批判效力的缓慢性和长期性的强调,其实是有缓兵之计嫌疑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美术展览过剩、或说当代艺术过剩的时期,思想和影响更是朝生暮死,等着以后再慢慢来影响的遐想实在是太遥远了。
客观地讲:如果说这30年美术对社会还能有一些影响的话,那么’85新潮美术算是一个高潮。文革刚结束的70年代末期美术,基本上是时局变化的呈现,从“伤痕美术”开始,已经具备了艺术对现实社会和民族历史的干预因素。但严格地来说,“伤痕美术”对文革的批判和控诉,实际上还是对当时定论的图像注解。最早真正具有批判精神并产生具体社会效应的,还是星星美展。差不多同时进行的“形式美”讨论、“唯美风”、“乡土写实主义”等思潮,也对“政治标准第一”的艺术观念构成冲击,并开创了思想多元化的局面。
’85新潮时期,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如火如荼,美术界除了参照西方现代主义在形式上进行探索,更多地是直接参与社会问题、积极促成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85运动最大的功绩就在于它提示出:艺术应当与社会、文化问题同步。然而,美术对社会有限的影响力,在’85新潮时期达到了一个巅峰之后急剧下降。随着现代艺术大展的谢幕,艺术的颠覆精神逐渐被市场经济、商业文化、玩世泼皮、犬儒思潮、物质时代、海外展览、机会主义等因素诱惑并消解掉。艺术在整个90年代直至今天,依然在自娱自乐或自我放逐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当代艺术展已经成为艺术圈内甚至人士聚会喝酒吃饭、结识收藏家、画廊老板和策展人的最好由头,与艺术无干、也与大众无关。
美术影响社会的主要指标之一——对大众的启蒙,成为80年代中国现代美术最为显著的特征。然而,在9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创作理念中,观众群体却被简化为艺术家们一厢情愿的虚构对象。很多完全出自艺术家想象和经过艺术家、批评家一番苦心联合推导出来的作品价值,在最终大众并未参与的情况下无法达成。更可怕的是,部分艺术家甚至完全不顾作品有没有大众参与,就认定作品设定的价值实现了。包括后来的伪前卫艺术,其斗争对象往往是假想出来的,特别是夸大意识形态压力。某个展览被封、某件作品被禁,成为伪前卫艺术家们津津乐道的事情,真正的先锋派从来不夸耀这些。’85新潮时期艺术对大众、对社会的责任感,在90年代的意淫风气和艺术高高在上的良好自我感觉中几乎丧失殆尽,这也导致了目前大众与艺术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甚至是大众对艺术家工作的整体性质疑甚至谩骂:“这是什么狗屁艺术”,已经成为大众对当代艺术作品最为常用的评语。
近30年来,中国美术,包括其他艺术领域,从“对社会的影响”角度来讲,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尤其是90年代迄今,美术基本上没有对社会的现代性进程产生什么作用,“艺术如同匕首”的比喻实在是自欺欺人。这也只有真正身处艺术圈中的人,才能切实体会到的。艺术家们能做的很少,站在艺术之外说风凉话,强求艺术对社会起作用的想法是不知就里的。以女性主义艺术为例:9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艺术在当代艺术史中成为一个突出现象,但实际上女性主义艺术对于中国妇女权益和生存状况的改善并没有多大帮助,其意义仅局限在艺术内部——为女性艺术家争取了更多的参展机会和研讨会发言权。
世纪之交,一部分具有暴力倾向,或已踏涉“法律雷场”的行为艺术,因其“事件性”使得行为艺术一度引发社会讨论;但最终也仅作为闲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更不可能说这些“事件”的意义在于提高了公众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学界也并未就此做出回应或深入研究。未能出现大思想家,也是30年来美术界、甚至是整个艺术界的一个遗憾,这正说明了艺术对社会的影响是无法评估的。而社会意识形态却长期与艺术创作纠缠不清,一方面是主旋律美术的主动迎合,另一方面是先锋艺术与官方艺术“各玩各的”——实际上也还是在“先锋←→意识形态”这种二元折磨之中。抛却理想主义,美术影响不了社会,始终都是社会在影响着美术。
艺术如同匕首”的比喻实在是自欺欺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
比首啊,杀人用的,sb 了吧, 连比手都8懂,还高艺术?
这他娘的是谁写的? sb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