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k: 重要的是避免东西方之间的对立
Nick: 重要的是避免东西方之间的对立
Nick: it’s important not to set up a kind of oppositional conflict between East and West.
采编:今 风 妍 婷 by Jin Feng & Ivy
被访者: 高古轩董事总经理(亚洲) Nick Simunovic
Interviewee:Managing Director of Gagosian Gallery Asia Nick Simunovic
《画廊》:曾梵志是中国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高古轩进入亚洲市场,选择了曾梵志作为代理的第一位中国艺术家,请问当初选择曾梵志的出发点是什么?
Nick:高古轩画廊一直在积极地寻找世界各地最重要的艺术家,不管他们的国籍是什么。现阶段,画廊代理了将近80位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我们全球11家画廊轮流展出。任何时候,我们都希望能为收藏家及公众推出丰富多采而具有美术馆品质的展览。
毫无疑问,60后的曾梵志是与他同辈的中国艺术中最重要一位,他凭一己之力改变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和方向。他的作品有着非同寻常的力量感和高深的美感,以及他的雄心勃勃都展现出与高古轩的完美契合。
《画廊》:这么多年来,高古轩主要代理的是成名艺术家,不知你们是如何保持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的?一般来说,艺术家会由不同区域的画廊代理,但高古轩遍布全世界,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跟高古轩签约,就是全球代理?
Nick:我们的主要责任是为我们的艺术家设想,任何时候都以他们为前提。拉里•高古轩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了,没有我们的艺术家,画廊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和繁荣。我们的责任就是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展示平台,其中的方法是我们不计成本地投资最好的空间,让艺术家们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示。
高古轩画廊发展至今,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并不需要去“发掘”新的人才。连我们的年轻艺术家们都已经在学术上和市场上获得一定的成功。我们很荣幸可以接触这些成功的艺术家,和他们达成共识并邀请他们加入我们的团队。现阶段,我们拥有完整而稳定的艺术家团队,他们晋级国际舞台,是评论家们笔下常提到的人物,与此同时,他们的作品被重要的收藏家所购买。高古轩对旗下艺术家的支持,不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组织运作方面,都是富传奇性的。
高古轩对艺术家的地域代理是取决于不同的个案而定。有些艺术家我们会在全球范围里代理,而有些我们可能只代理于某些特定的城市。但随着时间增长,我们与艺术家的关系将日益国际化,因为世界上并没有别的画廊能媲美高古轩画廊的地理覆盖以及建筑品质。
《画廊》:高古轩自从80年代建立第一间画廊以来,今年落户香港,是高古轩的第11间分店,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进入亚洲,而不是在当代艺术最旺盛的2006、2007年?
Nick:我想必须强调的是高古轩没有为进入亚洲市场“选择时机”。我们并不想在短期的经济机遇中获利,相反,高古轩是想在亚洲建立一个可持续而长期的发展。因此,我们很少关注市场的起落。当然,像其他人一样,我们注意底线,并试图去思考我们的成长和如何以最佳方式管理并使之盈利。但我们知道,我们不能缩短这条漫长的道路,同时我们也非常看好亚洲短、中、长期的发展。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在2007年从纽约搬到中国居住了4年。
毫无疑问,亚洲的地缘政治、经济、甚至文化方面都日益重要。尽管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挑战,令人鼓舞的是我们在亚洲的表现一年胜一年。艺术品收藏的现象并没有消失,亚洲收藏家也接踵而来——收藏品味都很高,而且不断提升。所以如果你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如高古轩一如既往的做法,亚洲的艺术市场将保持强健是很显然的事。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在香港物色合适的空间。回想起来,我很欣喜我们的耐性。画廊坐落在香港中环的中心地带,在历史悠久的毕打街毕打行。它建于1923年,是于中环尚存的战前建筑物,与此同时也是香港殖民历史的标志性建筑。空间灵活而明亮的画廊占据500平方米,并享有4米高的天花,这在香港是非常难得的。空间格外优雅,是理想的展示空间。
《画廊》:高古轩香港空间成立以后,听说Damien Hirst的展览第一炮打得很响,Nick曾说估计15%到20%的客户来自大中华区,那么您觉得这部分的客户有什么特点?相较于欧美其他地方的藏家有什么不同?
Nick:香港高古轩画廊并没有典型的藏家的类型。我们合作的对象是那些从来没有购买过艺术品的新收藏家,以及那些寻找特定艺术品的经验收藏家。我们不会设定他们对当代艺术的背景知识及认知,並且欢迎与首次接触当代艺术的藏家进行对话,例如,有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客户,收藏了一位德国著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件收藏品,对双方都是一次珍贵的经历。
总体而言,中国收藏家日趋成熟,他们对各种各样的作品涉及广泛的兴趣,不论是卷轴画、古董还是到西方当代艺术与设计。他们每天都在学习更多有关亚洲和西方的艺术。中国收藏家纷纷前往海外艺术博览会,并出席美术馆和画廊的展览,以及在全球各地的双年展和三年展。他们对全球艺术市场运作机制的理解变得更加深远和透澈,看得出来他们下了不少苦功。当西方藏家对亚洲艺术家的支持日益以及亚洲藏家购买越来越多的西方艺术品时,最终的结果定必增加对优质艺术的需求。这种交流和沟通会给全球当代艺术家们带来最佳效果。
我不希望在西方和亚洲的收藏家之间作出失实的比较,但通常最美丽的收藏是那些结合不同原素的作品。我认识一位收藏家,他融合亚洲山水画与和当代设计,以收藏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和安瑟伦•基弗(Anselm Kiefer)等的当代画作为主。当看到不同时期及不同地方的美丽作品聚首一堂时,我不能言谕那种震撼和视觉所产生的冲击力,是极之扣人心弦的。所以我认为,重要的是避免建立一种东西方之间的对立冲突。
《画廊》:选择香港作为进入亚洲市场的第一站,接下来打算怎么样开拓中国市场?香港距离北京、上海只是咫尺之遥,不知高古轩如何看待中国国内市场,是否会有进一步的策略进攻?
Nick:过去几年香港在艺术界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把自己建立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艺术中心。越来越多的世界级画廊进驻香港,新兴的香港国际艺术展已经成为亚洲最重要和最成功的艺术博览会、频创纪录的拍卖会和西九龙文化中心的发展,诸多的因素促使香港的地位日益巩固,香港已经成为了收藏家、策展人和评论家在全球艺术航道上必到的目的地。
香港的优势是多方面的。作为亚洲的门户,它为这个快速发展且具前瞻性地区的藏家们,提供了理想的合作平台。继纽约和伦敦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艺术市场的香港享有额外的好处,而这个城市的自由税制也明显使藏家们获利。两者合见,在可预见的将来,香港将在亚洲市场继续主宰西方现代和当代艺术。
当然,如此接近中国大陆,是画廊重要的营运策略。中国的文化生态,我指的是中国“艺术界”中的艺术家、画廊、收藏家、批评家、策展人和博物馆,日益扩大和深入。在文化输出方面,北京仍然是亚洲第一和最重要的城市。我们可以以香港为基地瞄准这个机遇。与此同时,我们不排除在中国建立一个更长久的据点,不论是通过开设新画廊,特别展览,组织更大的团队,或上述的某种组合。
Nick: it’s important not to set up a kind of oppositional conflict between East and West.
采编:今 风 妍 婷 by Jin Feng & Ivy
被访者: 高古轩董事总经理(亚洲) Nick Simunovic
Interviewee:Managing Director of Gagosian Gallery Asia Nick Simunovic
《画廊》:曾梵志是中国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高古轩进入亚洲市场,选择了曾梵志作为代理的第一位中国艺术家,请问当初选择曾梵志的出发点是什么?
Nick:高古轩画廊一直在积极地寻找世界各地最重要的艺术家,不管他们的国籍是什么。现阶段,画廊代理了将近80位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我们全球11家画廊轮流展出。任何时候,我们都希望能为收藏家及公众推出丰富多采而具有美术馆品质的展览。
毫无疑问,60后的曾梵志是与他同辈的中国艺术中最重要一位,他凭一己之力改变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和方向。他的作品有着非同寻常的力量感和高深的美感,以及他的雄心勃勃都展现出与高古轩的完美契合。
《画廊》:这么多年来,高古轩主要代理的是成名艺术家,不知你们是如何保持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的?一般来说,艺术家会由不同区域的画廊代理,但高古轩遍布全世界,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跟高古轩签约,就是全球代理?
Nick:我们的主要责任是为我们的艺术家设想,任何时候都以他们为前提。拉里•高古轩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了,没有我们的艺术家,画廊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和繁荣。我们的责任就是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展示平台,其中的方法是我们不计成本地投资最好的空间,让艺术家们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示。
高古轩画廊发展至今,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并不需要去“发掘”新的人才。连我们的年轻艺术家们都已经在学术上和市场上获得一定的成功。我们很荣幸可以接触这些成功的艺术家,和他们达成共识并邀请他们加入我们的团队。现阶段,我们拥有完整而稳定的艺术家团队,他们晋级国际舞台,是评论家们笔下常提到的人物,与此同时,他们的作品被重要的收藏家所购买。高古轩对旗下艺术家的支持,不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组织运作方面,都是富传奇性的。
高古轩对艺术家的地域代理是取决于不同的个案而定。有些艺术家我们会在全球范围里代理,而有些我们可能只代理于某些特定的城市。但随着时间增长,我们与艺术家的关系将日益国际化,因为世界上并没有别的画廊能媲美高古轩画廊的地理覆盖以及建筑品质。
《画廊》:高古轩自从80年代建立第一间画廊以来,今年落户香港,是高古轩的第11间分店,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进入亚洲,而不是在当代艺术最旺盛的2006、2007年?
Nick:我想必须强调的是高古轩没有为进入亚洲市场“选择时机”。我们并不想在短期的经济机遇中获利,相反,高古轩是想在亚洲建立一个可持续而长期的发展。因此,我们很少关注市场的起落。当然,像其他人一样,我们注意底线,并试图去思考我们的成长和如何以最佳方式管理并使之盈利。但我们知道,我们不能缩短这条漫长的道路,同时我们也非常看好亚洲短、中、长期的发展。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在2007年从纽约搬到中国居住了4年。
毫无疑问,亚洲的地缘政治、经济、甚至文化方面都日益重要。尽管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挑战,令人鼓舞的是我们在亚洲的表现一年胜一年。艺术品收藏的现象并没有消失,亚洲收藏家也接踵而来——收藏品味都很高,而且不断提升。所以如果你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如高古轩一如既往的做法,亚洲的艺术市场将保持强健是很显然的事。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在香港物色合适的空间。回想起来,我很欣喜我们的耐性。画廊坐落在香港中环的中心地带,在历史悠久的毕打街毕打行。它建于1923年,是于中环尚存的战前建筑物,与此同时也是香港殖民历史的标志性建筑。空间灵活而明亮的画廊占据500平方米,并享有4米高的天花,这在香港是非常难得的。空间格外优雅,是理想的展示空间。
《画廊》:高古轩香港空间成立以后,听说Damien Hirst的展览第一炮打得很响,Nick曾说估计15%到20%的客户来自大中华区,那么您觉得这部分的客户有什么特点?相较于欧美其他地方的藏家有什么不同?
Nick:香港高古轩画廊并没有典型的藏家的类型。我们合作的对象是那些从来没有购买过艺术品的新收藏家,以及那些寻找特定艺术品的经验收藏家。我们不会设定他们对当代艺术的背景知识及认知,並且欢迎与首次接触当代艺术的藏家进行对话,例如,有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客户,收藏了一位德国著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件收藏品,对双方都是一次珍贵的经历。
总体而言,中国收藏家日趋成熟,他们对各种各样的作品涉及广泛的兴趣,不论是卷轴画、古董还是到西方当代艺术与设计。他们每天都在学习更多有关亚洲和西方的艺术。中国收藏家纷纷前往海外艺术博览会,并出席美术馆和画廊的展览,以及在全球各地的双年展和三年展。他们对全球艺术市场运作机制的理解变得更加深远和透澈,看得出来他们下了不少苦功。当西方藏家对亚洲艺术家的支持日益以及亚洲藏家购买越来越多的西方艺术品时,最终的结果定必增加对优质艺术的需求。这种交流和沟通会给全球当代艺术家们带来最佳效果。
我不希望在西方和亚洲的收藏家之间作出失实的比较,但通常最美丽的收藏是那些结合不同原素的作品。我认识一位收藏家,他融合亚洲山水画与和当代设计,以收藏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和安瑟伦•基弗(Anselm Kiefer)等的当代画作为主。当看到不同时期及不同地方的美丽作品聚首一堂时,我不能言谕那种震撼和视觉所产生的冲击力,是极之扣人心弦的。所以我认为,重要的是避免建立一种东西方之间的对立冲突。
《画廊》:选择香港作为进入亚洲市场的第一站,接下来打算怎么样开拓中国市场?香港距离北京、上海只是咫尺之遥,不知高古轩如何看待中国国内市场,是否会有进一步的策略进攻?
Nick:过去几年香港在艺术界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把自己建立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艺术中心。越来越多的世界级画廊进驻香港,新兴的香港国际艺术展已经成为亚洲最重要和最成功的艺术博览会、频创纪录的拍卖会和西九龙文化中心的发展,诸多的因素促使香港的地位日益巩固,香港已经成为了收藏家、策展人和评论家在全球艺术航道上必到的目的地。
香港的优势是多方面的。作为亚洲的门户,它为这个快速发展且具前瞻性地区的藏家们,提供了理想的合作平台。继纽约和伦敦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艺术市场的香港享有额外的好处,而这个城市的自由税制也明显使藏家们获利。两者合见,在可预见的将来,香港将在亚洲市场继续主宰西方现代和当代艺术。
当然,如此接近中国大陆,是画廊重要的营运策略。中国的文化生态,我指的是中国“艺术界”中的艺术家、画廊、收藏家、批评家、策展人和博物馆,日益扩大和深入。在文化输出方面,北京仍然是亚洲第一和最重要的城市。我们可以以香港为基地瞄准这个机遇。与此同时,我们不排除在中国建立一个更长久的据点,不论是通过开设新画廊,特别展览,组织更大的团队,或上述的某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