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白 ————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策展:了了 艺术家: 房圣易 , 叶凌瀚 , 徐世君 ,张如怡, 胡诚, 张婧 , 孙彪 , 刘毅,孔嵠 时间:2011,10,8-10,30 开幕:2011,10,30下午3:00 主办:一三一二艺术空间 1312 Art Space 地址:中国广州市新港中艺苑南路13号大院12栋203




控白
————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时间:2011年9月20日星期二
参与:了了 (策展人,国家美术杂志主编)
房圣易 (青年艺术家,祖籍内蒙古翁牛特旗,生于大庆)
叶凌瀚 (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1985 出生于浙江丽水,现工作和生活于杭州)
徐世君 (当代艺术家,毕业于中国美院,现生活于杭州)
张如怡 (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现生活于上海)
胡诚 (青年艺术家,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院,现生活于广州)
张婧 (2011年毕业于广州美院,1986年生于湖南长沙,现生活于广州)
孙彪 (2011年毕业于广州美院,1986年生于湖南长沙,现生活于广州)
刘毅 (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院,1984年生于湖南郴州,现生活于广州)
孔嵠 (2009现就读于广州美院,1986年生于山东菏泽,现生活于广州)
(以下名字以单字代替)
了: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的开场白就写到“有个人,您或者我,站起身说:‘最终,我当然希望学会生活。’”首先,“学会生活”究竟是什么意思?而这个展览定名为“控白”。那么,“控白”又是什么意思?控,其意为控制,监控,或者说控诉;白,则是指单一的,相对黑来讲,也近无色,单纯的。简单从字面意思解释,就是控制在一种简单的弱化的状态中。这就是我们所要的“学会生活”吗?那么,你们对这一主题是如何看待的呢?
房:我并不清楚这位后现代大师为什么写出这句“学会生活”,西方哲人喜欢解剖式地分析人的思想与心灵,我总是愿意设想,如果西方的哲学家遇到东方的禅师,例如六祖慧能,那他们将如何对话?
德里达:我当然希望学会生活……
慧能:该吃午饭了!
关于“控白”,如果你说“白控”的话更容易理解,因为我知道有萝莉控、丝袜控。对于任何单一目标或单一方式的执着都是一种执迷,面对生活,当我们执意把它控制在一种简单弱化的状态下时,这和一个人痴迷于小女孩或者丝袜一样,都是一种非常态。生活是无形之物,如同心灵。人生若能感受到心灵的自由,那么就有可能学会,或说接近生活。为心灵做减法,只去接受一些框架之内的生活,淡然恬适,也是一种方法,但无疑要以忽略更多作为代价。
我更愿意把“白”理解为“空”,控白=控空。生活去留随意,你我品味就好。
了:房兄所说的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最初我想把展览的题目定为《空白》,它更接近你所说的淡然恬适,生命如空空的容器这层意思。但后来还是决定改成了《控白》,首先我承认我的有限性,我是现代生活下的人,根本做不到无为。我们有许多的欲望,时时刻刻被各种各样的欲望所控制,人类是这么的低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甚至低于动物。其次,我也怀疑世界上是否有真正的“空白”,我是带了许多问题和困惑来策划这个展览的。
叶:“控白”,我更愿意理解为白色之“控”。即对一种回归,空无状态的疯狂迷恋。现在生活在这样混乱和嘈杂社会中的群体,更像是被注满了肾上腺素的动物。每个人都在拼命的向前冲,但浑然不知自己在做着什么。当下人包括我自己,最缺失的是,孤独,宁静,思考。在这里的孤独绝对不是一个人待着,也绝对不是寂寞,孤独是一种自我的享受,是独立的人格。宁静是一种状态,它不被环境所干扰。思考当然就是在孤独和宁静的前提下,所进行的。白对我来说就像是这样的一种体验,一种接近虚无的体验,在孤独宁静的状态下思考。
了:如果白是一种存在,那么它更是一种“虚无”。就像萨特认为的,虚无是提问的最初的条件,为了提问,就必须有否定的可能,回到儿童般的好奇,和初始状态。
徐:对!白是一个初始的状态,一种无的体现。但又有“大象无形”所以白却涵盖了万物,有无声胜有声的感觉。白也含有一种包容的意思,正所谓“上善若水”,水是一种具有包容的物质,但凡具有包容的物质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白”。常有道:“淡如白水”。“控白”我的理解既是一种对白的把握,要适度,因为在艺术创作上面最难的就是一种把握,可以“矫枉”但是不能“过正”,否则味道全变,感觉就适得其反。“控白”的另一层意思,也是我强调的,那就是“包容”,包容就像一张内心的白纸,但可能这张白纸会随着时间慢慢就变小了,变小的原因是因为有其他的东西填充了它。但是,无论什么时候,白纸都会有那白色的地方,那么人的想象力就不会枯竭,你可以无限地寻找更多更新的东西。所谓是“有容乃大”,只有包容的作品才会具有生命力。对于“白”我们有太多的解释了。
怡:其实,对我来说“控白”没有太多复杂的解释,所有的陈述也都只是人为的定义。在这些定义之外的态度与意识形态才是自身创作中更为关注的。在我的逻辑中“控白”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极其简单的主客体之间的加减法。人的独立性本身与周遭环境,社会生活之间的潜移默化的联系与无意义的拒绝。在我的创作过程里控制这个行为方式所呈现更多的是一种封闭式的修炼,不断地需要内收,排减外露。对我来说隐秘便是暴露,拒绝便是接受,抵抗便是体察。
在我的作品中,本该是与生命体征,人的味道密切相关的媒介,治疗物品,补充能量的营养,与外界沟通的通道(门,窗)等等工具,在我这里用自己的“陈述”方式将其转化成没有任何意义,客观,冷漠,安静的物理性物体。我反而更加强调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生存空间中基本的结构扩大,显得有另外一种抵抗的意义。
了:我在网上看到了你在香瓜侠公社做的《我所不能了解的事》-----项目个展。在现代社会里,艺术难以逃脱被商品化的厄运。而你用自己的“陈述”方式,借助这种无意义的言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批判的、否定的世界。因此,这是一种充满否定和批判力量的艺术。而惠能禅宗的理论核心是解脱,认为凡夫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为对于诸法心有贪染、执著,从而不能自见本性。你执着于抵抗,一方面你努力摆脱艺术被商品化的厄运,而另一方面你关注自身,这样的矛盾你是怎么看的?
怡:其实我并没有刻意地去摆脱什么,对于艺术被商品化的厄运也并非是艺 术家可以控制的,这和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本身没有太多的关系。
对于我来说关注更多的还是艺术家作为一个独立性的人的生存状态和外界规则之间的变化与联系。我认为任何矛盾都是一切事物持续发展的根源,矛盾就是意味着统一。在这次的展览中,我很幸运地能有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空间来让进行一种新的尝试。我也是试图运用我自己的一种角度和方式将一种普遍习惯性的价值观放到一个似是而非的语境中,强调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主观存在状态与外界动态的一种暧昧的关系,我们通常不假思索地在接受的东西就是否是正确的?那些真正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情却没有力量去改变,任由其发展而无能为力,那么我就想寻找有没有一种方式把这种无能为力转换成一种客观现实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见得能有实质性的帮助,但它可以让你变得坚韧,或者说是另外的一种回归方式。这次通过对一个普通人居住的老式空间中,门,窗的封堵来强调那些毫无意义,却被非常重视的生活方式的质疑。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故事对我们的人生起着一种非常隐性的影响和促进,我觉得在很多时候大部分人的生活处境很像仙人掌,以一种静止的动态在流失。而这种静止的后劲往往更足,更带劲。这就好比说,在我看来一个拳头的力量抵不过一个雨滴从窗户上滑下来的速度与痕迹来的打动人是一样的。
对于艺术家来说其实没有太多的权力,只是用自己的一种“语言陈述”方式把自己潜意识里的形态进行物化,最后呈现成一个客观物体或是一个空间。只是在通过一种个人化的途径把所经历的和所想的凝固在一个物体里面,而一张绘画,一件雕塑,一个装置也都只是这个物体的外部呈现而已。
胡:张如怡的话给我许多启发,我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不正常的人”。我这种人就是过不得安稳日子,一天不折腾,我就闹心,我挥金如土,似乎口袋里有钱不用掉, 就没办法安下心来画画。我像被魔咒了一般,我试图制造所有的刺激和惊喜,但是越是如此,越是感觉到有限和压迫。我的内心充满了邪恶的念头,还有仇恨,让我无法自拔,让我陷入欲望的深渊,其中包含了纠结和羁绊,对待艺术我变得贪得无厌的,可以说自私到极点。
了:我倒没看出你是这样的人,一般来说,人总是虚伪的,内心常常藏着一个“恶魔”。那么,你是怎么看“控白”这两个字的?
胡:我喜欢控白这两个字,对我来说,是一种警醒,它是一种对当下艺术状况中“抢眼球,艳俗,花哨”等等现象的反动。我认为,控白即空白。“控”有提手旁,从中也就内涵了人为的,个人的东西。空白的意思讲是空着的,没有填满的。我从大二开始就放弃了形体,明暗,厚度这些实在的东西,寻找一种简单的涂抹。不少人问我“你的作品为什么留那么多的空白”?似乎有一种偷工减料的感觉。我从来不想去解释什么,解释就像把空白清空一样多余。或许欲望太强的人失望就才会越大。渐渐地我的画变得空洞和残缺,留下一片片空白。
我突然发现艺术终归是艺术,是未知虚无的,我永远只能接近,却永远不能触及,我甚至不知道下一笔该怎么画。我不想被洗脑,既定的模式,我觉得所有既定的方式都是错误的,所有的想象和思维被终结了,永远不要去追问,就像追一个女孩子,追不到反倒是件好事,还留有美好模糊的印象。我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骗局,事实我们也不应该刨根问底,就像不能跟魔术师刨根问底一样,我反倒是希望生活在这样的谎言当中,我相信这样的谎言。
了:相信谎言,如同怀疑自己,怀疑那不确定的未来,你的画风格都不一样,但我们能一眼看出是你画的。你的画中有一种纯真的气息,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是一样的?
胡:对待朋友,我重情重义,可是结果却往往让人失望,我知道这是我的错,后来我也变的虚伪 ,变的冷漠,变得麻木不仁。到最后面就轻轻的关上门,我知道人无完人,人是可怕的欲望集合体,疏远如水不是一件坏事。关上门我才是皇帝,至少不需要冲突。在似与不似之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都是低级的言论,让他们见鬼去吧,毕竟艺术品不是 一次性的消费品。我试图去表现一种明确,可是越是明确越是残酷, 我也试图去表现一种“简单”,可是越是要简单,反倒一切变得更为复杂,我明白所有的一切只是一种“感觉”。
了:对,这也是我上一年策划胡诚个展的时候题目定为《减化》的原因之一。有很多时候,“多”不见得是好事。这也体现了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后现代无止尽的喧哗,让每一个人都迷失了自我,一切回到“感觉”就好。而我从胡诚的画里看到了一种空灵和安静的力量,有如毁灭后的重生的微笑。
张:我们一直在悲叹“绘画的消亡”。“艺术的消亡”指的不是朝向死亡,而是朝向一种生命的延续,我们如何找到剩余,“无”与“有”之间必定存在某个精神,如同经历了生死。在每一个的创造时刻,在每一次的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我们必定执迷于事物的原初状态,试图回到起点。从“原点”出发,那里一切都未开始,一切皆有可能。
至于“控白”,让我想起网络上很流行的叫“微博控”,“单反控”,“网游控”等等什么控。如此多的“控”,也可以折射出现代人在喧嚣背后的一种无聊空虚。而从另一角度讲,我们展览的主题恰恰是一种控诉,一种警告。是对当下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反思。而“白”我认为是一种陈述。对白,可以理解为动词“把····弄白”,或“把····弄明白”,是对现在混沌状态的一种梳理,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可以说是一种澄清,对“真”的一种还原。
了:你说控白是有控诉的陈述,和从你画面中看到的语言也是相符合的。在《国家美术》杂志第一次看到你的画,我感觉你是从日常网游经验中得到的灵感,来表达未来人类世界的物种异化的种种寓言。但是我们感兴趣的是你的作品中的叙事逻辑以及空间结构的处理,乃至自然流露出的年青一代敏锐而纯真的气质。当然这也是你对于自我现实生活的控诉。至于选用以铅笔来绘制,有意压制了自己控诉的激情。正是这种矛盾的产生,呈现了无色,简单,变形,异化,梦幻等特征。
孔:了了你说张婧的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控诉,那么,我却认为他的画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茫然,在这里,人类的未来是一种空白,我们走向了深渊,或者说它更像是最盛开、绽放后的荒芜。空白涉及了许多私人生活的瞬间,它以缺席的方式出现。晦涩地抹去了我们许多自己的琐碎的私人生活。因为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没有比爱更为重要的了。远去的爱,或是得不到的爱,让我们沉浸在感伤之中,而时间可以稀释一切,让一切变得空白和安静。
胡:哈哈! 记得,某天在学校室外雕塑系有一选修焊接展览,同学硬说陪他去看看,很多长桌一排排摆放了很多小雕塑和装置,到处转满了人,我也转来转去,那些生了锈的铁皮,和一些废旧的瓶瓶罐罐,看着这些破铜烂铁感觉真恶心,我丝毫没心思看这些东西,想荡一圈就回去。百无聊赖之时,突然展览上的一个女同学瞬时间把我们穿透,实在是漂亮啊!那可爱的脸蛋,红润的嘴唇,丰满的身材, 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美,然后从身边划过,芬芳顿时让我们倾倒,还没回过神她要走了,顿时我感到莫名的悲伤和无限的遗憾。同学说你去留个电话号码,我说算了,我们还是走吧。
孙:俗话说得不到的一定是最好的,而艺术却是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太多观念和流派都来自西方,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艺术如何去处?是融入潮流之中,还是另辟蹊径只为那一点新的建树?
在自己生活的空气和世界里,我经常感到一种莫名的东西存在,在喧嚣的世界是不易看到的。因为只有当我一个人坐着冥想,才会感觉得到的。它也有别于超现实幻想异化类的东西,也有别于已存在的物体。它让我感觉它很真实地存在着,但却无法言状。我对这种若有若无的感觉很迷恋,我想这可能有我避世的一种态度吧。同时,世界如同碎片一般,我们不可能认清它的全貌。我平时的作品就是试图以日记的形式记载喧嚣“世界”之外属于自己 “局部” 的世界。
这次展览,我做的这件作品是以三件貌似同样的东西,一件是我的原作,一件是作品的照片,还有一件是在墙壁上对原件的手工复制。我的每幅作品也只代表它自身,它描述不了世界,它们之间不能互相诠释。这就像黑格尔说的绝对理念不能被解说,世界五彩缤纷本也不能被形容。这其中隐藏一种无形的“白”的关系,有一种无需解释的原始感。
我认为白同时可以代表了死亡,三件作品,就像三件毫不相干的死物,它们之间是没有“生命”联系的。选择这件作品,是一种自我反省的态度,也是我对我大学里逝去的爱的一种特殊的纪念。
了: 德里达也经常使用“死亡”,它表示着消失、突然缺席或枯竭。也经常表示意义的无解,意义的无和我们无法抵达意义的彼岸。死亡也就是空白,当我们试图抹去所有的东西,包括了真实生活历史的缺席。我们用无穷无尽的反复无意义的方式不表示任何的意义。你的作品是你复制的作品,你作品的照片以及原件,你认为它们三者互不解释,毫无关系,是一种空白关系。而从你的作品中我看到了这“无限的替代过程不断对在场造成损害,它始终铭记着重复的空间和自我的分裂”。我从你作品中看到了矛盾和挣扎,这些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能再说说你平时的生活吗?
孙:在我长大的过程中,我就心理上拒绝过长大,因为人越长越累。明明是一的东西,随着我的长大它可以是二,也可以是三,变得复杂了。这和我们的社会一样虽然发明了各种方便的手段,但随之而来的是东西越来越多和复杂,许多东西是无法搞清楚的,所以人们的生活也未曾轻松过。记得我有时约会和逛街或是在其他热闹场合我都喜欢坐着不动,不想去计较什么。不希望自己被打扰,因为觉得这个时候我是最幸福的。
了:哈哈!,你这种状态叫“发呆”,这个时候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幸福在于你是自由的,可以相对自由独立的思考。同时就作品而言,都是每个艺术家独立思考的产物。在现在所有的展览中,每件作品呈现的都是独立于空间的存在。而我们今天讨论的展览却不同于以往。我一直想把复杂万变的世界化为简单的“一”。可以说,整个展览作为一件完整的作品。这样就对我自己之前的策展方式提出了质疑。所以,你们每个人的作品,包括展厅中的一切都是和谐的,平等的。
刘:整个展览作为一个作品出现确实很少,我们的这个展览方式也符合我们的主题。如果你在空里面说“空”,就不能说成是纯粹的空无一物,说“有”时也要说“非有”,说“空”时也要说“非空”。那么,“有”与“没有”之间的界限不是那么确定的,世界就是以不确定来组成的,所以我认为艺术只是一个冒险性的游戏。在我看来生活原本就是一个对未知时间和空间的行为。而未知的事物本身就是在一个混沌的方式下发展,也就具有其不确定性。“控白”即有清空重新整合之意,而重新整合就意味着有更多不确定的因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却有太多的被界定,如某某文化,某某派,某某主义等,在此情形下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好比填空一般对号入座。在这样的一个统一的语境下我似乎感受不到另外一个自我的存在,处于一个被蒙蔽的状态。重新清空已有概念去思考世界,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意识到世界的多面性。
在我的此件作品中,我以书的形式呈现,但省略了作为书籍必备的文字和图像,将其原有的说教功能消失,保留其成为一个可以独立承载的空间。而且这个空间是变动的。你可以翻阅,它在变动。它不断地显现,不断地消失,有如“存在的虚无”。这件作品中我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我对空的态度,空即为更多的有,也就是其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了:不确定性可能是后现代艺术最主要的特征。整个后现代艺术发展中更多关注的是艺术职能的不断转变。从古典,浪漫,印象,立体派,野兽派,到达达,抽象表现,激浪,极少主义,光效应等等。从单纯视觉到后来艺术对社会和政治的有效介入,以及后来的跨领域,跨学科的特点。艺术已变成一个过程,一种生活方式,可能与不可能的界限本来就是不确定的。后现代艺术诉诸于实践,尤其诉诸于冒险性的游戏,正是因为他们坚信:唯有实践,唯有冒险性的游戏,才是确定上述不确定性的唯一场所。我始终相信,人和人的自由,其珍贵之处,正是在于其不可界定性。这种不可界定性,把人和人的自由提升到极为崇高的地位,从而也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人是目的自身。
张:我很认同了了老师说的人才是目的自身。就像我吧,住在广州4号线地铁第四站,学校在8号线附近 ,曾经实习的地方在2号线。我从1号开始工作, 早上9点半出门,上8号线 ,到晚上7点收工 ,上2号线 ,中途再换乘。天天在这样有规律中度过。我坚信“人就是机器”,生活不知究竟为了什么?没有思考,没有出错,在线性的轨道中消耗着每一天,每一秒。
我一般穿黑色外套 ,灰色T恤 ,牛仔裤,背灰色单肩包 ,还有我每天都带着耳机 ,白色头戴式的,其他没什么特点了 ,我就是这样一个很普通的人。这就是我的生活,平淡,简单,像白开水一样,我极力的维持着这样一种状态,喜欢可爱且单纯的东西,也尽力想做个单纯的人,我不想把那些过于复杂的一切留在我的生活中,所以我选择把它们放到我的画里去。过滤掉色彩,技法,一切表面的东西。用铅笔,这种最简单的工具去传达,每一张画的开始都是一个讲述自我的开始。
每个人都曾无数次的仰望星空,神往浩瀚星河,并在这种仰望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而某些人的生命一定是以理想主义的方式呈现,以执着与倔强的方式诠释,我从来不敢说自己是执着的,也不是理想主义, 作为学艺术的,我想我永远也讲不出“我就是为艺术而生”此类的话 ,面对许多的冷嘲热讽,虽然我觉得自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但我并未身披戎装,手持长剑,我被极大的文化,思维以及语言上的反差攻击到无力坚持。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时候,我选择沉默,不语,用‘空白’来抗击一切。
刘:当然,我也是这“沉默的大多数”,艺术本来就不是靠说就能解释清楚的事情,更多的是以图像和空间这种特有的视觉艺术形式和观众直接的对话,我们搞视觉的还是要回到视觉上来,徐世君师兄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徐:我视觉上的白色是具有诱惑性的,就像某些人生理上的一个癖好。这个当然不是一个爱好,它有点像佛洛伊德心理上的潜意识。白色就像一个瘾。就像同一个东西,如果它有很多颜色(包括白色),我会理所当然地选择白色。并不是说白色能给我带来心理上的视觉反映。譬如说,有些人觉得白色的出现会让人平静,减轻心理负担。就像医院,精神病院里的东西都是白色那样。我所说的潜意识其实是一种诱惑,就像一块蛋糕那样,如果你是喜欢巧克力味,那你肯定喜欢挑选棕色的蛋糕,哪怕那个蛋糕最后是抹茶味。当你看到蛋糕的时候,你的潜意识里已经对棕色在流口水了。所以,白色是一个能让我彻底尽兴的潜意识反应。是某种体验的峰值,甚至是可以带动性器官的感受。控白在我心理反应出的是一个动词,使一个心理的动词。一个能使我颤抖的动词。
孔:我也认同它是个动词,“控”可以解释为修行。这种修行如同佛教讲的“戒定”一样,有戒有定,而生白。白即明白,觉悟。如同贡布里希说的,艺术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对我而言,与其说喜欢做艺术家不如说我更喜欢艺术的生活——一种明白的活着。如同我的作品一样,削弱其繁琐的细节直至化为一种符号。
对于我而言,自然我的作品关注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如果说作品中要有所指向,有所质疑的话,则或多或少会与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相关联。我的作品是三个白色的手臂,其特征而近乎雷同。我试图表达一种人的生活的一种千篇一律,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的一种雷同和僵化,因为人在我眼中有时候是很渺小和一个像机器的容器一般。而我最初的目的很简单,以三条手臂代表三个人,以胜利为题,又加入了很多利益转换的问题。形状很薄,如同一个盘子,是对真实的某种消解,让其意义接近于白的境地。毛的红色时代的逝去,正验证了白。其实喧哗就像是彩虹,已过就没有了,虽然遇到天雨又出来,但都不是可靠的,最真实和最亲近还是我们平淡的生活。所以寓意胜利的手臂现在也只剩下苍白的轮廓。我的作品也是在这里质疑中国的一些问题。
三个手臂讲述的是自我复制,以及人生的自我的解脱。人生的痛苦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生老病死及自性无常,而且还是心灵上的空虚、荒诞、失落和绝望等无量诸苦。这些触目即是苦的现象和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我们所要解决的生死大事。然而在解决这些以“苦”为主要特征的生死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这些苦是何以产生的,以便从根源上永断无量诸苦,认识到人生的脆弱,也认识到人生如梦。其实说来就如“白”。 我们如何看待和掌握好自己的生命?我的作品算是给自己一个提示。
了:单单就其本身而言,脱离了语境,就像孔嵠 的作品吧,脱离了这个时代,脱离了历史,根本是看不懂的。但是一种语境常常是开放性的,讲“空”和“白”,一定要讲“满”和“黑”。一定要讲“欲望”,讲“苦”,讲“无边的黑暗”。我们人类作为卑微的个体,“时时刻刻生活在最低的、卑贱的、潮湿的和丢人的地方。我们必须经过这里,我们也要经过这里,我们必须悄无声息地穿过这低得不能再低的地面,经历着一种动物式的返回,”在这种不合时代的错误中,在我们所共享的时代和世界,我们的每一天,我们的现在,作为我们的在场的现在。尤其当我们的“一切变得糟糕透顶”的时候,宣告了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以及合理性。
孔:一切的存在皆是合理的,就像人生是痛苦的,同样也是虚无的,“我们是被虚无包围着”,“虚无纠缠着存在”。就像古人认为世间是流转生死的,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空。如果说“我说即是空”。这空是存在认识之中,以言语表现出来的,所以说“我说”。万物本身无所谓空与不空。如果光说空,就否定了一切,世界上何以又有千差万别的事物呢?要不让人误解,应先了解空的本身是什么,同时要知道为什么要讲空,最后还要了解空的实际应用和它的意义所在。空的意义是“清空”之意,“清空”知识权威。因为“权威话语”是僵化的,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遮蔽了普通人的智慧。
胡:对!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一具驱壳,而不是一个幽灵,更不是一份诅咒,永远的缠绕着这个麻木,无动于衷的世界。鲁迅先生试图去骂醒这群牲畜,我知道人只不过是高级一点的动物,我已不再失望 ,对待这些人我希望给他们恐惧,迷信,教宗。艺术就像一场闹剧,艺术家不是用来被践踏的,艺术家不应该被艺术愚弄了,艺术就像潘多拉一样,哪怕有再可怕的事情,我也会不顾一切的打开它 。我试图去表现世界的真实,可是那还是真实吗?
房:世界辗转往复,如同齿轮上的链条,生命同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但你我只是链条上终将磨碎脱落的一丝铁屑。一切都将继续,但你我不能奉陪到底,死亡将终结我们的生活,也将展开他人的生命。艺术创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卖身是妓女生活的一部分,本无所谓高尚与低贱,但艺术家愿意认为自己的工作更接近灵魂。了了,我喜欢你说的“整个展览作为一件完整的作品”,这充满理想主义的色彩;至于“学会生活”,我相信对于任何具有反省精神的人,提问都可以促成生命的完整,你对大家的提问会使有些人受益。
了:绵延不绝的、不可分割的,不可测量的“真正的时间”是否存在?“生命之流”的奔腾不息,生命的冲动以及房兄,你前面提到的禅宗,强调的是人的个体,弱化的或者说拒绝的是物质的世界。至于艺术抵制了意义,而哲学拒绝了对事物的直接把握。也就是说,这两者连同精神都是通过自身的反面来显示自身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只有遭遇了毁灭(确切地说是,是幻觉的毁灭)之后才能显现。我在这里希望我们的“控白”展览成功。
徐:最后,我想补充下,如果把"控白"这两个字放到我的作品里的话就有点像是相纸显影的一个过程,玩过摄影的朋友都知道,暗房里最重要的东西是要把握好时间,相纸在与药水接触的一霎那,时间过去的每一秒都会成为成像的一个关键。放到创作里,就像我前面所说的,那是对作品的一种把握吧。每个人对事物的感觉都不一样,艺术虽然是“非线性”的,但是却是有它的单位和刻度的,它就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了: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我的心里,回到我们的作品上来。纵观整个现代艺术,青年艺术家的发展生存一直都是自身最大的难题。如果像艾未未的作品《一千零一个童话》,耗资几千万,跨领域,如此的大投资大制作是不现实的。但在这种经济匮乏,涉世未深的状态下来探索艺术的语言,只有去思考到自身的局限性来做实验作品。这种近似于贫困艺术的矛盾境地,这种近似于空白的身份特征,也是自身现实的真实写照。由此,作品也透露出艺术家在两难的心态下的自娱自乐。我们要有“白干,白玩”的勇气,像我们上海话说的“白相”一下。对作品而言,这一切又变得自然而然了。创作理念对于艺术自身而言,是时代的产物。如同安迪沃霍尔,达明赫斯特,可以说他们是某个特定时代和特定空间的存在。这一切相对于中国的青年艺术家来说则是过去的思考。如果非要有所比较的话,最大的差异则是作品背后的资本。恰恰就是由于这种产生的矛盾,使得青年艺术家则更直观的体现出反抗。正是因为这种态度,使得你们走向了资本艺术家的反面——以无资本或反资本来思考作品。这不是被迫,相反,这是中国这个时代赋予我们自然地改变。
怡: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真正地回归到本身。在当代的语境里,转换和辩证统一成为了一种很好的途径去解读一些物体之外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真实存在但又不可言说。
了:如同罗伯格里耶说到,艺术不是证明已经明了的真理,而是为世界提出一些新的疑问(或许,还有答案)。控白,如果以此去阐释“空白”,则变得毫无意义。相反,我们是对空白的质疑,是对已经有的对空白的补充或解释的不认同。也可以说我们的这个展览表明了我们对已经存在事物的态度。
孔:对一切意识形态的质疑,其中也包括对自我的怀疑,这样往往会使自己处于一种无望之中。
了:前卫艺术是最突出的对主流社会文化模式的挑战。有时甚至,无意义便是唯一可能的意义。对无望的勇敢呈现才是唯一可能出现希望的契机。学习或从事艺术,确切的说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在从事艺术的,只是在过这样的生活,我们应该更多的是对自己生活的体验。最后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艺术的历史是否就是关于自由和偶然性的思想的历史,“空白”是一切的开始,同时又是一切的归宿,“控白”只是“空白”的某一部分,是开始的开始。那么“学会生活”,从自身且靠自己完全独自一人学会生活,或者说自己教会自己怎么生活?若是没有至少有一种独立精神,我们的“学会生活”就不可能得到解决。 这也正是这个“控白”展览的用意之处。
————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时间:2011年9月20日星期二
参与:了了 (策展人,国家美术杂志主编)
房圣易 (青年艺术家,祖籍内蒙古翁牛特旗,生于大庆)
叶凌瀚 (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1985 出生于浙江丽水,现工作和生活于杭州)
徐世君 (当代艺术家,毕业于中国美院,现生活于杭州)
张如怡 (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现生活于上海)
胡诚 (青年艺术家,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院,现生活于广州)
张婧 (2011年毕业于广州美院,1986年生于湖南长沙,现生活于广州)
孙彪 (2011年毕业于广州美院,1986年生于湖南长沙,现生活于广州)
刘毅 (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院,1984年生于湖南郴州,现生活于广州)
孔嵠 (2009现就读于广州美院,1986年生于山东菏泽,现生活于广州)
(以下名字以单字代替)
了: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的开场白就写到“有个人,您或者我,站起身说:‘最终,我当然希望学会生活。’”首先,“学会生活”究竟是什么意思?而这个展览定名为“控白”。那么,“控白”又是什么意思?控,其意为控制,监控,或者说控诉;白,则是指单一的,相对黑来讲,也近无色,单纯的。简单从字面意思解释,就是控制在一种简单的弱化的状态中。这就是我们所要的“学会生活”吗?那么,你们对这一主题是如何看待的呢?
房:我并不清楚这位后现代大师为什么写出这句“学会生活”,西方哲人喜欢解剖式地分析人的思想与心灵,我总是愿意设想,如果西方的哲学家遇到东方的禅师,例如六祖慧能,那他们将如何对话?
德里达:我当然希望学会生活……
慧能:该吃午饭了!
关于“控白”,如果你说“白控”的话更容易理解,因为我知道有萝莉控、丝袜控。对于任何单一目标或单一方式的执着都是一种执迷,面对生活,当我们执意把它控制在一种简单弱化的状态下时,这和一个人痴迷于小女孩或者丝袜一样,都是一种非常态。生活是无形之物,如同心灵。人生若能感受到心灵的自由,那么就有可能学会,或说接近生活。为心灵做减法,只去接受一些框架之内的生活,淡然恬适,也是一种方法,但无疑要以忽略更多作为代价。
我更愿意把“白”理解为“空”,控白=控空。生活去留随意,你我品味就好。
了:房兄所说的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最初我想把展览的题目定为《空白》,它更接近你所说的淡然恬适,生命如空空的容器这层意思。但后来还是决定改成了《控白》,首先我承认我的有限性,我是现代生活下的人,根本做不到无为。我们有许多的欲望,时时刻刻被各种各样的欲望所控制,人类是这么的低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甚至低于动物。其次,我也怀疑世界上是否有真正的“空白”,我是带了许多问题和困惑来策划这个展览的。
叶:“控白”,我更愿意理解为白色之“控”。即对一种回归,空无状态的疯狂迷恋。现在生活在这样混乱和嘈杂社会中的群体,更像是被注满了肾上腺素的动物。每个人都在拼命的向前冲,但浑然不知自己在做着什么。当下人包括我自己,最缺失的是,孤独,宁静,思考。在这里的孤独绝对不是一个人待着,也绝对不是寂寞,孤独是一种自我的享受,是独立的人格。宁静是一种状态,它不被环境所干扰。思考当然就是在孤独和宁静的前提下,所进行的。白对我来说就像是这样的一种体验,一种接近虚无的体验,在孤独宁静的状态下思考。
了:如果白是一种存在,那么它更是一种“虚无”。就像萨特认为的,虚无是提问的最初的条件,为了提问,就必须有否定的可能,回到儿童般的好奇,和初始状态。
徐:对!白是一个初始的状态,一种无的体现。但又有“大象无形”所以白却涵盖了万物,有无声胜有声的感觉。白也含有一种包容的意思,正所谓“上善若水”,水是一种具有包容的物质,但凡具有包容的物质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白”。常有道:“淡如白水”。“控白”我的理解既是一种对白的把握,要适度,因为在艺术创作上面最难的就是一种把握,可以“矫枉”但是不能“过正”,否则味道全变,感觉就适得其反。“控白”的另一层意思,也是我强调的,那就是“包容”,包容就像一张内心的白纸,但可能这张白纸会随着时间慢慢就变小了,变小的原因是因为有其他的东西填充了它。但是,无论什么时候,白纸都会有那白色的地方,那么人的想象力就不会枯竭,你可以无限地寻找更多更新的东西。所谓是“有容乃大”,只有包容的作品才会具有生命力。对于“白”我们有太多的解释了。
怡:其实,对我来说“控白”没有太多复杂的解释,所有的陈述也都只是人为的定义。在这些定义之外的态度与意识形态才是自身创作中更为关注的。在我的逻辑中“控白”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极其简单的主客体之间的加减法。人的独立性本身与周遭环境,社会生活之间的潜移默化的联系与无意义的拒绝。在我的创作过程里控制这个行为方式所呈现更多的是一种封闭式的修炼,不断地需要内收,排减外露。对我来说隐秘便是暴露,拒绝便是接受,抵抗便是体察。
在我的作品中,本该是与生命体征,人的味道密切相关的媒介,治疗物品,补充能量的营养,与外界沟通的通道(门,窗)等等工具,在我这里用自己的“陈述”方式将其转化成没有任何意义,客观,冷漠,安静的物理性物体。我反而更加强调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生存空间中基本的结构扩大,显得有另外一种抵抗的意义。
了:我在网上看到了你在香瓜侠公社做的《我所不能了解的事》-----项目个展。在现代社会里,艺术难以逃脱被商品化的厄运。而你用自己的“陈述”方式,借助这种无意义的言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批判的、否定的世界。因此,这是一种充满否定和批判力量的艺术。而惠能禅宗的理论核心是解脱,认为凡夫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为对于诸法心有贪染、执著,从而不能自见本性。你执着于抵抗,一方面你努力摆脱艺术被商品化的厄运,而另一方面你关注自身,这样的矛盾你是怎么看的?
怡:其实我并没有刻意地去摆脱什么,对于艺术被商品化的厄运也并非是艺 术家可以控制的,这和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本身没有太多的关系。
对于我来说关注更多的还是艺术家作为一个独立性的人的生存状态和外界规则之间的变化与联系。我认为任何矛盾都是一切事物持续发展的根源,矛盾就是意味着统一。在这次的展览中,我很幸运地能有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空间来让进行一种新的尝试。我也是试图运用我自己的一种角度和方式将一种普遍习惯性的价值观放到一个似是而非的语境中,强调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主观存在状态与外界动态的一种暧昧的关系,我们通常不假思索地在接受的东西就是否是正确的?那些真正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情却没有力量去改变,任由其发展而无能为力,那么我就想寻找有没有一种方式把这种无能为力转换成一种客观现实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见得能有实质性的帮助,但它可以让你变得坚韧,或者说是另外的一种回归方式。这次通过对一个普通人居住的老式空间中,门,窗的封堵来强调那些毫无意义,却被非常重视的生活方式的质疑。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故事对我们的人生起着一种非常隐性的影响和促进,我觉得在很多时候大部分人的生活处境很像仙人掌,以一种静止的动态在流失。而这种静止的后劲往往更足,更带劲。这就好比说,在我看来一个拳头的力量抵不过一个雨滴从窗户上滑下来的速度与痕迹来的打动人是一样的。
对于艺术家来说其实没有太多的权力,只是用自己的一种“语言陈述”方式把自己潜意识里的形态进行物化,最后呈现成一个客观物体或是一个空间。只是在通过一种个人化的途径把所经历的和所想的凝固在一个物体里面,而一张绘画,一件雕塑,一个装置也都只是这个物体的外部呈现而已。
胡:张如怡的话给我许多启发,我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不正常的人”。我这种人就是过不得安稳日子,一天不折腾,我就闹心,我挥金如土,似乎口袋里有钱不用掉, 就没办法安下心来画画。我像被魔咒了一般,我试图制造所有的刺激和惊喜,但是越是如此,越是感觉到有限和压迫。我的内心充满了邪恶的念头,还有仇恨,让我无法自拔,让我陷入欲望的深渊,其中包含了纠结和羁绊,对待艺术我变得贪得无厌的,可以说自私到极点。
了:我倒没看出你是这样的人,一般来说,人总是虚伪的,内心常常藏着一个“恶魔”。那么,你是怎么看“控白”这两个字的?
胡:我喜欢控白这两个字,对我来说,是一种警醒,它是一种对当下艺术状况中“抢眼球,艳俗,花哨”等等现象的反动。我认为,控白即空白。“控”有提手旁,从中也就内涵了人为的,个人的东西。空白的意思讲是空着的,没有填满的。我从大二开始就放弃了形体,明暗,厚度这些实在的东西,寻找一种简单的涂抹。不少人问我“你的作品为什么留那么多的空白”?似乎有一种偷工减料的感觉。我从来不想去解释什么,解释就像把空白清空一样多余。或许欲望太强的人失望就才会越大。渐渐地我的画变得空洞和残缺,留下一片片空白。
我突然发现艺术终归是艺术,是未知虚无的,我永远只能接近,却永远不能触及,我甚至不知道下一笔该怎么画。我不想被洗脑,既定的模式,我觉得所有既定的方式都是错误的,所有的想象和思维被终结了,永远不要去追问,就像追一个女孩子,追不到反倒是件好事,还留有美好模糊的印象。我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骗局,事实我们也不应该刨根问底,就像不能跟魔术师刨根问底一样,我反倒是希望生活在这样的谎言当中,我相信这样的谎言。
了:相信谎言,如同怀疑自己,怀疑那不确定的未来,你的画风格都不一样,但我们能一眼看出是你画的。你的画中有一种纯真的气息,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是一样的?
胡:对待朋友,我重情重义,可是结果却往往让人失望,我知道这是我的错,后来我也变的虚伪 ,变的冷漠,变得麻木不仁。到最后面就轻轻的关上门,我知道人无完人,人是可怕的欲望集合体,疏远如水不是一件坏事。关上门我才是皇帝,至少不需要冲突。在似与不似之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都是低级的言论,让他们见鬼去吧,毕竟艺术品不是 一次性的消费品。我试图去表现一种明确,可是越是明确越是残酷, 我也试图去表现一种“简单”,可是越是要简单,反倒一切变得更为复杂,我明白所有的一切只是一种“感觉”。
了:对,这也是我上一年策划胡诚个展的时候题目定为《减化》的原因之一。有很多时候,“多”不见得是好事。这也体现了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后现代无止尽的喧哗,让每一个人都迷失了自我,一切回到“感觉”就好。而我从胡诚的画里看到了一种空灵和安静的力量,有如毁灭后的重生的微笑。
张:我们一直在悲叹“绘画的消亡”。“艺术的消亡”指的不是朝向死亡,而是朝向一种生命的延续,我们如何找到剩余,“无”与“有”之间必定存在某个精神,如同经历了生死。在每一个的创造时刻,在每一次的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我们必定执迷于事物的原初状态,试图回到起点。从“原点”出发,那里一切都未开始,一切皆有可能。
至于“控白”,让我想起网络上很流行的叫“微博控”,“单反控”,“网游控”等等什么控。如此多的“控”,也可以折射出现代人在喧嚣背后的一种无聊空虚。而从另一角度讲,我们展览的主题恰恰是一种控诉,一种警告。是对当下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反思。而“白”我认为是一种陈述。对白,可以理解为动词“把····弄白”,或“把····弄明白”,是对现在混沌状态的一种梳理,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可以说是一种澄清,对“真”的一种还原。
了:你说控白是有控诉的陈述,和从你画面中看到的语言也是相符合的。在《国家美术》杂志第一次看到你的画,我感觉你是从日常网游经验中得到的灵感,来表达未来人类世界的物种异化的种种寓言。但是我们感兴趣的是你的作品中的叙事逻辑以及空间结构的处理,乃至自然流露出的年青一代敏锐而纯真的气质。当然这也是你对于自我现实生活的控诉。至于选用以铅笔来绘制,有意压制了自己控诉的激情。正是这种矛盾的产生,呈现了无色,简单,变形,异化,梦幻等特征。
孔:了了你说张婧的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控诉,那么,我却认为他的画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茫然,在这里,人类的未来是一种空白,我们走向了深渊,或者说它更像是最盛开、绽放后的荒芜。空白涉及了许多私人生活的瞬间,它以缺席的方式出现。晦涩地抹去了我们许多自己的琐碎的私人生活。因为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没有比爱更为重要的了。远去的爱,或是得不到的爱,让我们沉浸在感伤之中,而时间可以稀释一切,让一切变得空白和安静。
胡:哈哈! 记得,某天在学校室外雕塑系有一选修焊接展览,同学硬说陪他去看看,很多长桌一排排摆放了很多小雕塑和装置,到处转满了人,我也转来转去,那些生了锈的铁皮,和一些废旧的瓶瓶罐罐,看着这些破铜烂铁感觉真恶心,我丝毫没心思看这些东西,想荡一圈就回去。百无聊赖之时,突然展览上的一个女同学瞬时间把我们穿透,实在是漂亮啊!那可爱的脸蛋,红润的嘴唇,丰满的身材, 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美,然后从身边划过,芬芳顿时让我们倾倒,还没回过神她要走了,顿时我感到莫名的悲伤和无限的遗憾。同学说你去留个电话号码,我说算了,我们还是走吧。
孙:俗话说得不到的一定是最好的,而艺术却是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太多观念和流派都来自西方,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艺术如何去处?是融入潮流之中,还是另辟蹊径只为那一点新的建树?
在自己生活的空气和世界里,我经常感到一种莫名的东西存在,在喧嚣的世界是不易看到的。因为只有当我一个人坐着冥想,才会感觉得到的。它也有别于超现实幻想异化类的东西,也有别于已存在的物体。它让我感觉它很真实地存在着,但却无法言状。我对这种若有若无的感觉很迷恋,我想这可能有我避世的一种态度吧。同时,世界如同碎片一般,我们不可能认清它的全貌。我平时的作品就是试图以日记的形式记载喧嚣“世界”之外属于自己 “局部” 的世界。
这次展览,我做的这件作品是以三件貌似同样的东西,一件是我的原作,一件是作品的照片,还有一件是在墙壁上对原件的手工复制。我的每幅作品也只代表它自身,它描述不了世界,它们之间不能互相诠释。这就像黑格尔说的绝对理念不能被解说,世界五彩缤纷本也不能被形容。这其中隐藏一种无形的“白”的关系,有一种无需解释的原始感。
我认为白同时可以代表了死亡,三件作品,就像三件毫不相干的死物,它们之间是没有“生命”联系的。选择这件作品,是一种自我反省的态度,也是我对我大学里逝去的爱的一种特殊的纪念。
了: 德里达也经常使用“死亡”,它表示着消失、突然缺席或枯竭。也经常表示意义的无解,意义的无和我们无法抵达意义的彼岸。死亡也就是空白,当我们试图抹去所有的东西,包括了真实生活历史的缺席。我们用无穷无尽的反复无意义的方式不表示任何的意义。你的作品是你复制的作品,你作品的照片以及原件,你认为它们三者互不解释,毫无关系,是一种空白关系。而从你的作品中我看到了这“无限的替代过程不断对在场造成损害,它始终铭记着重复的空间和自我的分裂”。我从你作品中看到了矛盾和挣扎,这些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能再说说你平时的生活吗?
孙:在我长大的过程中,我就心理上拒绝过长大,因为人越长越累。明明是一的东西,随着我的长大它可以是二,也可以是三,变得复杂了。这和我们的社会一样虽然发明了各种方便的手段,但随之而来的是东西越来越多和复杂,许多东西是无法搞清楚的,所以人们的生活也未曾轻松过。记得我有时约会和逛街或是在其他热闹场合我都喜欢坐着不动,不想去计较什么。不希望自己被打扰,因为觉得这个时候我是最幸福的。
了:哈哈!,你这种状态叫“发呆”,这个时候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幸福在于你是自由的,可以相对自由独立的思考。同时就作品而言,都是每个艺术家独立思考的产物。在现在所有的展览中,每件作品呈现的都是独立于空间的存在。而我们今天讨论的展览却不同于以往。我一直想把复杂万变的世界化为简单的“一”。可以说,整个展览作为一件完整的作品。这样就对我自己之前的策展方式提出了质疑。所以,你们每个人的作品,包括展厅中的一切都是和谐的,平等的。
刘:整个展览作为一个作品出现确实很少,我们的这个展览方式也符合我们的主题。如果你在空里面说“空”,就不能说成是纯粹的空无一物,说“有”时也要说“非有”,说“空”时也要说“非空”。那么,“有”与“没有”之间的界限不是那么确定的,世界就是以不确定来组成的,所以我认为艺术只是一个冒险性的游戏。在我看来生活原本就是一个对未知时间和空间的行为。而未知的事物本身就是在一个混沌的方式下发展,也就具有其不确定性。“控白”即有清空重新整合之意,而重新整合就意味着有更多不确定的因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却有太多的被界定,如某某文化,某某派,某某主义等,在此情形下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好比填空一般对号入座。在这样的一个统一的语境下我似乎感受不到另外一个自我的存在,处于一个被蒙蔽的状态。重新清空已有概念去思考世界,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意识到世界的多面性。
在我的此件作品中,我以书的形式呈现,但省略了作为书籍必备的文字和图像,将其原有的说教功能消失,保留其成为一个可以独立承载的空间。而且这个空间是变动的。你可以翻阅,它在变动。它不断地显现,不断地消失,有如“存在的虚无”。这件作品中我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我对空的态度,空即为更多的有,也就是其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了:不确定性可能是后现代艺术最主要的特征。整个后现代艺术发展中更多关注的是艺术职能的不断转变。从古典,浪漫,印象,立体派,野兽派,到达达,抽象表现,激浪,极少主义,光效应等等。从单纯视觉到后来艺术对社会和政治的有效介入,以及后来的跨领域,跨学科的特点。艺术已变成一个过程,一种生活方式,可能与不可能的界限本来就是不确定的。后现代艺术诉诸于实践,尤其诉诸于冒险性的游戏,正是因为他们坚信:唯有实践,唯有冒险性的游戏,才是确定上述不确定性的唯一场所。我始终相信,人和人的自由,其珍贵之处,正是在于其不可界定性。这种不可界定性,把人和人的自由提升到极为崇高的地位,从而也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人是目的自身。
张:我很认同了了老师说的人才是目的自身。就像我吧,住在广州4号线地铁第四站,学校在8号线附近 ,曾经实习的地方在2号线。我从1号开始工作, 早上9点半出门,上8号线 ,到晚上7点收工 ,上2号线 ,中途再换乘。天天在这样有规律中度过。我坚信“人就是机器”,生活不知究竟为了什么?没有思考,没有出错,在线性的轨道中消耗着每一天,每一秒。
我一般穿黑色外套 ,灰色T恤 ,牛仔裤,背灰色单肩包 ,还有我每天都带着耳机 ,白色头戴式的,其他没什么特点了 ,我就是这样一个很普通的人。这就是我的生活,平淡,简单,像白开水一样,我极力的维持着这样一种状态,喜欢可爱且单纯的东西,也尽力想做个单纯的人,我不想把那些过于复杂的一切留在我的生活中,所以我选择把它们放到我的画里去。过滤掉色彩,技法,一切表面的东西。用铅笔,这种最简单的工具去传达,每一张画的开始都是一个讲述自我的开始。
每个人都曾无数次的仰望星空,神往浩瀚星河,并在这种仰望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而某些人的生命一定是以理想主义的方式呈现,以执着与倔强的方式诠释,我从来不敢说自己是执着的,也不是理想主义, 作为学艺术的,我想我永远也讲不出“我就是为艺术而生”此类的话 ,面对许多的冷嘲热讽,虽然我觉得自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但我并未身披戎装,手持长剑,我被极大的文化,思维以及语言上的反差攻击到无力坚持。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时候,我选择沉默,不语,用‘空白’来抗击一切。
刘:当然,我也是这“沉默的大多数”,艺术本来就不是靠说就能解释清楚的事情,更多的是以图像和空间这种特有的视觉艺术形式和观众直接的对话,我们搞视觉的还是要回到视觉上来,徐世君师兄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徐:我视觉上的白色是具有诱惑性的,就像某些人生理上的一个癖好。这个当然不是一个爱好,它有点像佛洛伊德心理上的潜意识。白色就像一个瘾。就像同一个东西,如果它有很多颜色(包括白色),我会理所当然地选择白色。并不是说白色能给我带来心理上的视觉反映。譬如说,有些人觉得白色的出现会让人平静,减轻心理负担。就像医院,精神病院里的东西都是白色那样。我所说的潜意识其实是一种诱惑,就像一块蛋糕那样,如果你是喜欢巧克力味,那你肯定喜欢挑选棕色的蛋糕,哪怕那个蛋糕最后是抹茶味。当你看到蛋糕的时候,你的潜意识里已经对棕色在流口水了。所以,白色是一个能让我彻底尽兴的潜意识反应。是某种体验的峰值,甚至是可以带动性器官的感受。控白在我心理反应出的是一个动词,使一个心理的动词。一个能使我颤抖的动词。
孔:我也认同它是个动词,“控”可以解释为修行。这种修行如同佛教讲的“戒定”一样,有戒有定,而生白。白即明白,觉悟。如同贡布里希说的,艺术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对我而言,与其说喜欢做艺术家不如说我更喜欢艺术的生活——一种明白的活着。如同我的作品一样,削弱其繁琐的细节直至化为一种符号。
对于我而言,自然我的作品关注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如果说作品中要有所指向,有所质疑的话,则或多或少会与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相关联。我的作品是三个白色的手臂,其特征而近乎雷同。我试图表达一种人的生活的一种千篇一律,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的一种雷同和僵化,因为人在我眼中有时候是很渺小和一个像机器的容器一般。而我最初的目的很简单,以三条手臂代表三个人,以胜利为题,又加入了很多利益转换的问题。形状很薄,如同一个盘子,是对真实的某种消解,让其意义接近于白的境地。毛的红色时代的逝去,正验证了白。其实喧哗就像是彩虹,已过就没有了,虽然遇到天雨又出来,但都不是可靠的,最真实和最亲近还是我们平淡的生活。所以寓意胜利的手臂现在也只剩下苍白的轮廓。我的作品也是在这里质疑中国的一些问题。
三个手臂讲述的是自我复制,以及人生的自我的解脱。人生的痛苦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生老病死及自性无常,而且还是心灵上的空虚、荒诞、失落和绝望等无量诸苦。这些触目即是苦的现象和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我们所要解决的生死大事。然而在解决这些以“苦”为主要特征的生死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这些苦是何以产生的,以便从根源上永断无量诸苦,认识到人生的脆弱,也认识到人生如梦。其实说来就如“白”。 我们如何看待和掌握好自己的生命?我的作品算是给自己一个提示。
了:单单就其本身而言,脱离了语境,就像孔嵠 的作品吧,脱离了这个时代,脱离了历史,根本是看不懂的。但是一种语境常常是开放性的,讲“空”和“白”,一定要讲“满”和“黑”。一定要讲“欲望”,讲“苦”,讲“无边的黑暗”。我们人类作为卑微的个体,“时时刻刻生活在最低的、卑贱的、潮湿的和丢人的地方。我们必须经过这里,我们也要经过这里,我们必须悄无声息地穿过这低得不能再低的地面,经历着一种动物式的返回,”在这种不合时代的错误中,在我们所共享的时代和世界,我们的每一天,我们的现在,作为我们的在场的现在。尤其当我们的“一切变得糟糕透顶”的时候,宣告了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以及合理性。
孔:一切的存在皆是合理的,就像人生是痛苦的,同样也是虚无的,“我们是被虚无包围着”,“虚无纠缠着存在”。就像古人认为世间是流转生死的,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空。如果说“我说即是空”。这空是存在认识之中,以言语表现出来的,所以说“我说”。万物本身无所谓空与不空。如果光说空,就否定了一切,世界上何以又有千差万别的事物呢?要不让人误解,应先了解空的本身是什么,同时要知道为什么要讲空,最后还要了解空的实际应用和它的意义所在。空的意义是“清空”之意,“清空”知识权威。因为“权威话语”是僵化的,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遮蔽了普通人的智慧。
胡:对!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一具驱壳,而不是一个幽灵,更不是一份诅咒,永远的缠绕着这个麻木,无动于衷的世界。鲁迅先生试图去骂醒这群牲畜,我知道人只不过是高级一点的动物,我已不再失望 ,对待这些人我希望给他们恐惧,迷信,教宗。艺术就像一场闹剧,艺术家不是用来被践踏的,艺术家不应该被艺术愚弄了,艺术就像潘多拉一样,哪怕有再可怕的事情,我也会不顾一切的打开它 。我试图去表现世界的真实,可是那还是真实吗?
房:世界辗转往复,如同齿轮上的链条,生命同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但你我只是链条上终将磨碎脱落的一丝铁屑。一切都将继续,但你我不能奉陪到底,死亡将终结我们的生活,也将展开他人的生命。艺术创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卖身是妓女生活的一部分,本无所谓高尚与低贱,但艺术家愿意认为自己的工作更接近灵魂。了了,我喜欢你说的“整个展览作为一件完整的作品”,这充满理想主义的色彩;至于“学会生活”,我相信对于任何具有反省精神的人,提问都可以促成生命的完整,你对大家的提问会使有些人受益。
了:绵延不绝的、不可分割的,不可测量的“真正的时间”是否存在?“生命之流”的奔腾不息,生命的冲动以及房兄,你前面提到的禅宗,强调的是人的个体,弱化的或者说拒绝的是物质的世界。至于艺术抵制了意义,而哲学拒绝了对事物的直接把握。也就是说,这两者连同精神都是通过自身的反面来显示自身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只有遭遇了毁灭(确切地说是,是幻觉的毁灭)之后才能显现。我在这里希望我们的“控白”展览成功。
徐:最后,我想补充下,如果把"控白"这两个字放到我的作品里的话就有点像是相纸显影的一个过程,玩过摄影的朋友都知道,暗房里最重要的东西是要把握好时间,相纸在与药水接触的一霎那,时间过去的每一秒都会成为成像的一个关键。放到创作里,就像我前面所说的,那是对作品的一种把握吧。每个人对事物的感觉都不一样,艺术虽然是“非线性”的,但是却是有它的单位和刻度的,它就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了: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我的心里,回到我们的作品上来。纵观整个现代艺术,青年艺术家的发展生存一直都是自身最大的难题。如果像艾未未的作品《一千零一个童话》,耗资几千万,跨领域,如此的大投资大制作是不现实的。但在这种经济匮乏,涉世未深的状态下来探索艺术的语言,只有去思考到自身的局限性来做实验作品。这种近似于贫困艺术的矛盾境地,这种近似于空白的身份特征,也是自身现实的真实写照。由此,作品也透露出艺术家在两难的心态下的自娱自乐。我们要有“白干,白玩”的勇气,像我们上海话说的“白相”一下。对作品而言,这一切又变得自然而然了。创作理念对于艺术自身而言,是时代的产物。如同安迪沃霍尔,达明赫斯特,可以说他们是某个特定时代和特定空间的存在。这一切相对于中国的青年艺术家来说则是过去的思考。如果非要有所比较的话,最大的差异则是作品背后的资本。恰恰就是由于这种产生的矛盾,使得青年艺术家则更直观的体现出反抗。正是因为这种态度,使得你们走向了资本艺术家的反面——以无资本或反资本来思考作品。这不是被迫,相反,这是中国这个时代赋予我们自然地改变。
怡: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真正地回归到本身。在当代的语境里,转换和辩证统一成为了一种很好的途径去解读一些物体之外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真实存在但又不可言说。
了:如同罗伯格里耶说到,艺术不是证明已经明了的真理,而是为世界提出一些新的疑问(或许,还有答案)。控白,如果以此去阐释“空白”,则变得毫无意义。相反,我们是对空白的质疑,是对已经有的对空白的补充或解释的不认同。也可以说我们的这个展览表明了我们对已经存在事物的态度。
孔:对一切意识形态的质疑,其中也包括对自我的怀疑,这样往往会使自己处于一种无望之中。
了:前卫艺术是最突出的对主流社会文化模式的挑战。有时甚至,无意义便是唯一可能的意义。对无望的勇敢呈现才是唯一可能出现希望的契机。学习或从事艺术,确切的说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在从事艺术的,只是在过这样的生活,我们应该更多的是对自己生活的体验。最后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艺术的历史是否就是关于自由和偶然性的思想的历史,“空白”是一切的开始,同时又是一切的归宿,“控白”只是“空白”的某一部分,是开始的开始。那么“学会生活”,从自身且靠自己完全独自一人学会生活,或者说自己教会自己怎么生活?若是没有至少有一种独立精神,我们的“学会生活”就不可能得到解决。 这也正是这个“控白”展览的用意之处。








展览很好啊,怎么没人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