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北京画廊疯 转tom
发起人:批评家  回复数:0   浏览数:2752   最后更新:2006/07/29 06:28:47 by
[楼主] 批评家 2006-07-29 06:28:47
当下的北京艺术市场终于迎来了画廊产业的繁荣期,艺术社区、画廊街轰轰烈烈,分散各点的也色彩斑斓,画廊真正迎来了它第一产业的名分被认同的时期。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踩点摸底,不免有些疑虑,这个现象有些“疯”。

问题集中为几点:

1、各个有实力的画廊都在齐做成名艺术家,几乎在好几家空间都可以看到诸如当代艺术的F4什么的作品在摊售,让人几乎无悔这些都是该艺术家的连锁店面。这个有两个解释:要么是国内的画廊之间发挥社会主义朋友的亲密无间的友谊,大家领距离合作,有钱大家赚,利益均沾;要么是在跟着拍卖指数走,谁火卖谁,赚钱运转快就可以。但是总的印象就是风格模糊,而且大家现在也不再热衷代理制,只要给我画就好。相应的推广的责任也就少些。但画廊产业的狼性发展还是需要一些定位清晰、风格控制有序的画廊来支撑的,而不是大家一起沦为画店。这反映了画廊的品味、层次和文化抱负。

2、各种人等齐挤画廊这个蛋糕。画廊的门槛就是比较低,但很难维持。不过也许有些人们也没想要有多长的支撑,趁买气旺盛赚一把就闪人了 。至于什么是好的艺术,那些是应该支持的艺术家则不在考虑范围。还有些是满严肃的在开画廊,可是实在不入门,结果满腔热情和投入常常被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利用,搞得乱七八糟。一个画廊老总、艺术总监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做的。

近日接触到很多画廊老总,确实感觉有些高兴,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教育和向心力,因为他们所有的人都在整齐划一的热衷于谈文化理想。这真的很好。但画廊毕竟是个经营实体,所有的都要计入成本,要规避资金风险。实际上一般可看到几种经营策略:

台系画廊一般起家于收藏,手头有大批中国民国时期和后来一段的近现代知名艺术家的作品,甚至有的可能有大批西方艺术名家的作品,这成为画廊运营和品牌号召力的支撑。在这个基础上来介入中国当代艺术运营,加上原有的画廊产业的经验和实务的积累,因而他们勇于在大陆市场试水抢滩。比较知名的有:帝门艺术中心、亚洲艺术中心、第雅艺术和索卡艺术中心以及林明哲的山艺术基金会。

外资背景的画廊则是立足北京手伸到原属国,两边推介,文化交流贡献的同时也在提升画廊的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至于市场,当然是牢牢把握原属国的市场并在此基础上辐射。而且可以起到为其国内的艺术机构、学术机构提供信息和展览合作的便利优势。所以一般是画廊开在中国,市场却远在海外。

本土画廊则是各拼资源强项,要么是家族优势,要么是由学术群体的关系网络,要么是 文化名人交游广泛的,要么是半道出家利用其他生意支撑借助艺术总监来经营产业。要么起到扩张主产业文化形象‘增加高含金量社交接触的作用,要么就是真的以此为产业,在这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另类圈子里玩的高兴,换换五脏六腑的被主流产业摧残的伤痕累累的状态。

但是不是这是个只能这么走的轨道?肯定有别的路数可以玩得更加轻松自在而大家都可以各获所需,而且也并不是个象要发明上帝显形器或者让中国足球冲击四强那么困难,比如俱乐部形式,比如短期基金,呵呵,暂时想的不是很周全,所以不便于向外人讲啊。
转自个人博客:[url]http://artflats.mypoco.cn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