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势所迫,势无必行————转自老邱的blog
发起人:顶贴帅哥丈人 回复数:0
浏览数:2276
最后更新:2006/02/22 13:36:36 by
为势所迫,势无必行
作者:admin 日期:2006-02-22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我们在创作之前所拥有的一切构成了我们的形势,它包括此时此地的社会情境、我们所能够获得的条件、我们所要面对的观众的属性、我们自己的愿望等要素。这些形势构造了我们的创作冲动和创作的模式,使我们开始猜测创作将会产生的效果。错误的艺术理论所犯的错误,往往是将这个形势和猜测当作作品本身的“意义”。
形势总会迫使我们有所行动,我们的行动受到形势的影响、逼迫,甚至决定,但形势并不因此成为作品中的某种内核,就像基因存在于人的身体当中,发动机在汽车当中那样。一颗乒乓球受到球拍的击打改变了飞行方向,我们并不因此说球拍的击打是球的“意义”。对手一个炮2平5,我们飞上一个象去档一下。对手炮2平5这个局势迫使我们出了飞象这一招,我们也并不因此说飞象这一招的“意义”是对手的炮2平5。我们可以说,这一招的目的是使对手的炮2平5未遂,我们甚至也可以说这一招的“意义”是使对手的将军失去威胁。这时候,“意义”这个词就相当于“效果”。
我们是用这一招“再现”或“表现”了这个势么?或者这一招乃是“再现”或“表现”了这个势的影响吗?这一招确实受到局势的影响而发,但它的意图恰恰在于反过来影响这个势。
要始终注意:情景影响着作品,但作品也是影响力的一个源。作品一旦成型,立刻改变了原有的情景。创造了新的情景。
我们猜测这一招能够化解对手的进攻,使其进攻无效。这时候我们几乎可以说,这种猜测就是这一招的“意义”。在简单的局面中这几乎不是一种猜测而是一种常识。但更多的时候,在更复杂的局面中,我们所猜测的是对手接下来可能的反应。而在整个棋局开始之前,我们所怀有的意图,只是一种“求胜意志”,我们总不能说,下棋的“意义”是“想要赢”吧?
在艺术创作之前的猜测,则完全是关于观众将会如何对你所提供的物态和事态做出反应。这时候,我们就很难说这些猜测是一种“意义”了。
我们不管在任何情境下开始做东西,都面对着一个局势,也就是面对着一个局限,这个局势必然对我们有所要求。
我在课堂上要求大家每个人各自选用身体的一个局部来写字,而且每个人之间不得重复。我们发现这个游戏越往后面就变得越难,当每个身体器官都被别人使用来写过字了,不能再用手,再用鼻子等,我们就渐渐感觉到了一种逼迫。其实这就是我们在艺术史中所面对的面对的基本局势,必须另辟蹊径,这是游戏的规则。要标新立异,这也是我们的意志。
这种局面下,所有这些条件决定了我们该怎么做,这是“势所必然”,而我们自己只起了很小的作用,这个局面,这个势与许我们选择要怎么做,但是提前规定了我们不可以怎么做。你必须另辟蹊径。
“作品一旦成型,立刻改变了原有的情景。创造了新的情景”。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现象的形成方式。“现”作为一个动词,是把不可见的变成可见的,把隐的变成显的,把已存在变为可感知的,把你们一直没有注意的东西变成了被关注的。这个过程叫做“现”,国手之为国手,在于他对于可能世界中存在着的不可见的棋局,有着比我们更强的成象能力。被构造起来的是一个新的局面,也就是新的象。现象的过程,也是把本来是游散的东西变成了聚,把本来没有关系的事物变成具有关系,这是一个组织化的过程。你们原来是来自河北的, 或是山东的,你们原本各不相关,现在你们获得了一种组织性,互相建立起关系,变成综合艺术系总体艺术工作室的学生,“总体艺术工作室”于是成为一个现实,一种关系。
所以,我们对局势进行反应,我们的反应的任务是:
一, 对局势进行修改、调整;
我们所做的这件事情必然改造这个势,使旧势不能维持,所以这是一个人和情境不断互动的过程。我每一做,都是为势所迫之举,然而这个局势因这一做业而变了;然则局势一变,我又只能那么做,局势又进一步因之而变。这才是对生活的真实描述,镜子从不能真实描述生活。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两套完全不同的艺术理论。
二, 在本来不存在的事物之间建立起关系,使其获得关系。
获得关系的过程就是建立组织性的过程,生命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你我本都只是一堆碳水化合物,四大皆空。我身上这块肉割下来,和一块猪肉一块鱼肉的成分恐怕没有什么两样,但是我们的组织关系比他们高级,比他严密,所以你我比一只猪和一条鱼要高级。组织越复杂就越高级,等我死了,我的组织瓦解了,那些不灭的物质又回到了泥土中去了。组织性只能在时间中存在一段,现象成住灭坏,成象的过程只是一时的聚,一时的构成关系,已使的可见。相同的物质,在可能时接种,尽可以现出别样的象。
我们一旦明了了,我们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出于为势所迫,我们便比较不会轻易地说,我们之所以在作品中要这么这么做,是因为我的潜意识我的情绪我的灵感,我们就知道这么说没劲。比如,“情雨”,我一看到你就像领了一场雨一样,这不一定是因为我内心的冲动要这样做,我还得尊重人对雨这个词的感觉,雨这个词在目前的用法,这两个词以前有没人这么组合过?我得参照着整个局势。
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势所迫,却并非势所必然。我们要知道一个势在啃呢过世界中有诸多行为可以应对。我们择其善者而用之,这却不是某种“势在必行”之举。相反,我们知道“势无必行”。
作者:admin 日期:2006-02-22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我们在创作之前所拥有的一切构成了我们的形势,它包括此时此地的社会情境、我们所能够获得的条件、我们所要面对的观众的属性、我们自己的愿望等要素。这些形势构造了我们的创作冲动和创作的模式,使我们开始猜测创作将会产生的效果。错误的艺术理论所犯的错误,往往是将这个形势和猜测当作作品本身的“意义”。
形势总会迫使我们有所行动,我们的行动受到形势的影响、逼迫,甚至决定,但形势并不因此成为作品中的某种内核,就像基因存在于人的身体当中,发动机在汽车当中那样。一颗乒乓球受到球拍的击打改变了飞行方向,我们并不因此说球拍的击打是球的“意义”。对手一个炮2平5,我们飞上一个象去档一下。对手炮2平5这个局势迫使我们出了飞象这一招,我们也并不因此说飞象这一招的“意义”是对手的炮2平5。我们可以说,这一招的目的是使对手的炮2平5未遂,我们甚至也可以说这一招的“意义”是使对手的将军失去威胁。这时候,“意义”这个词就相当于“效果”。
我们是用这一招“再现”或“表现”了这个势么?或者这一招乃是“再现”或“表现”了这个势的影响吗?这一招确实受到局势的影响而发,但它的意图恰恰在于反过来影响这个势。
要始终注意:情景影响着作品,但作品也是影响力的一个源。作品一旦成型,立刻改变了原有的情景。创造了新的情景。
我们猜测这一招能够化解对手的进攻,使其进攻无效。这时候我们几乎可以说,这种猜测就是这一招的“意义”。在简单的局面中这几乎不是一种猜测而是一种常识。但更多的时候,在更复杂的局面中,我们所猜测的是对手接下来可能的反应。而在整个棋局开始之前,我们所怀有的意图,只是一种“求胜意志”,我们总不能说,下棋的“意义”是“想要赢”吧?
在艺术创作之前的猜测,则完全是关于观众将会如何对你所提供的物态和事态做出反应。这时候,我们就很难说这些猜测是一种“意义”了。
我们不管在任何情境下开始做东西,都面对着一个局势,也就是面对着一个局限,这个局势必然对我们有所要求。
我在课堂上要求大家每个人各自选用身体的一个局部来写字,而且每个人之间不得重复。我们发现这个游戏越往后面就变得越难,当每个身体器官都被别人使用来写过字了,不能再用手,再用鼻子等,我们就渐渐感觉到了一种逼迫。其实这就是我们在艺术史中所面对的面对的基本局势,必须另辟蹊径,这是游戏的规则。要标新立异,这也是我们的意志。
这种局面下,所有这些条件决定了我们该怎么做,这是“势所必然”,而我们自己只起了很小的作用,这个局面,这个势与许我们选择要怎么做,但是提前规定了我们不可以怎么做。你必须另辟蹊径。
“作品一旦成型,立刻改变了原有的情景。创造了新的情景”。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现象的形成方式。“现”作为一个动词,是把不可见的变成可见的,把隐的变成显的,把已存在变为可感知的,把你们一直没有注意的东西变成了被关注的。这个过程叫做“现”,国手之为国手,在于他对于可能世界中存在着的不可见的棋局,有着比我们更强的成象能力。被构造起来的是一个新的局面,也就是新的象。现象的过程,也是把本来是游散的东西变成了聚,把本来没有关系的事物变成具有关系,这是一个组织化的过程。你们原来是来自河北的, 或是山东的,你们原本各不相关,现在你们获得了一种组织性,互相建立起关系,变成综合艺术系总体艺术工作室的学生,“总体艺术工作室”于是成为一个现实,一种关系。
所以,我们对局势进行反应,我们的反应的任务是:
一, 对局势进行修改、调整;
我们所做的这件事情必然改造这个势,使旧势不能维持,所以这是一个人和情境不断互动的过程。我每一做,都是为势所迫之举,然而这个局势因这一做业而变了;然则局势一变,我又只能那么做,局势又进一步因之而变。这才是对生活的真实描述,镜子从不能真实描述生活。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两套完全不同的艺术理论。
二, 在本来不存在的事物之间建立起关系,使其获得关系。
获得关系的过程就是建立组织性的过程,生命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你我本都只是一堆碳水化合物,四大皆空。我身上这块肉割下来,和一块猪肉一块鱼肉的成分恐怕没有什么两样,但是我们的组织关系比他们高级,比他严密,所以你我比一只猪和一条鱼要高级。组织越复杂就越高级,等我死了,我的组织瓦解了,那些不灭的物质又回到了泥土中去了。组织性只能在时间中存在一段,现象成住灭坏,成象的过程只是一时的聚,一时的构成关系,已使的可见。相同的物质,在可能时接种,尽可以现出别样的象。
我们一旦明了了,我们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出于为势所迫,我们便比较不会轻易地说,我们之所以在作品中要这么这么做,是因为我的潜意识我的情绪我的灵感,我们就知道这么说没劲。比如,“情雨”,我一看到你就像领了一场雨一样,这不一定是因为我内心的冲动要这样做,我还得尊重人对雨这个词的感觉,雨这个词在目前的用法,这两个词以前有没人这么组合过?我得参照着整个局势。
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势所迫,却并非势所必然。我们要知道一个势在啃呢过世界中有诸多行为可以应对。我们择其善者而用之,这却不是某种“势在必行”之举。相反,我们知道“势无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