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的裂变:黄世常访谈
廖上飞(以下简称廖):你是哪年毕业的?
黄世常(以下简称黄):09年。 廖:毕业后一直呆在广州画画?
黄:对。一直在广州画画。
廖:那边平时活动多不多?
黄:一般 。
廖:这边也是,全球金融危机扫荡了一回,现在越来越冷清了。
黄:都一样。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一直很冷清,所以这边的变化不那么明显。
廖:给你作品写过评论的人皆认为你的作品与性相关,你怎么看的?
黄:那是早期本科时的作品。那时候关注更多的是校园生活,性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对当时大学生存状态的迫切和焦虑。生活没有方向,看不到希望,感觉行尸走肉……生活赋予了我们什么?作品的身体只是对社会的一个隐喻。虚幻的故事情节,现实的场景,构思的是一种错位的生活。作品中的身体是片断破碎的身体,同时还是一个等待“他者”闯入的身体。身体是一个媒介,一条通道,连接着自身和他者,个体和社会的命运。我的故事可能不是宏大的,但它是“真实”的同时也是“荒谬”的。当时,在07-08年,我有个感觉,越是“真实”的世界,越显得“荒谬”。 廖:就是07-08年创作的那一批?那时正在谈恋爱? 黄:是那时的作品。迷恋,失去,我错过了大学的恋爱…
廖:为什么会对学生时期的生存状态极为关注,仅仅是因为你也是学生吗? 黄:学生只是当时的一种身份。我们这一代人被赋予太多的称号“垮掉的一代”、“叛逆”、“自私”、“ 浮躁”、“肤浅” 、“脆弱”等,身处在那种轻飘飘的大环境当中你找不到方向…那种生活诉求与生活意识形态特别地迫切。面对社会变革的残酷风雨感觉是一种挣扎,一种继续生存的方式,但又不断陷入“困境”后的思维方式。 廖:不过,若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画面,你07-08年那一批作品的确与性相关。但是,如果联系起你那段时间的创作意图,解读会不太一样。 黄:其实大学是一种无遮蔽的生活,那时候生活很轻松,好像飘在天空一样的感觉…但内心是一种孤立焦急与挣扎,这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我试图通过目击的场景去呈现这些群体存在的面貌,同时观众是“在场”的,也是“被迫”的。温暖人体和冰冷世界暴力的联系,身份不明人物的暴力“在场”,身体的不完整性粗暴介入是我想表现一种暴力,一种世界强加给个体的无情强暴的力量。总之,它是悲剧的。 廖:内心为何会孤立焦急与挣扎,什么东西促动了你的敏感神经? 黄:在大学里,大家都处于青春时期,都在谈恋爱,女生很时尚的打扮……非常美……妖娆的体形,但生活和内心很麻木。感觉生命是在不断的虚化、调节、删除……思维是游离的。那只是一种身体的在场。这种生活让我很不自在,你可能今天干了这个事情,明天就没办法继续了。作品场景的建构是现实与虚拟结合:树林、草堆、郊外等,身边这些触动我神经的事物让我有表现这种生命存在的语言,非常微细。 廖:你是说你那时看到了年轻人的生存状态——表面浮华,但内心异常空虚?的确,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黄:是我们这个成长时代的表象。站在了这个消费时代的最前沿却在无知中迷失身份。
廖:追逐所谓的时尚(物欲)是当下的一种普遍现象。你采用了比较率性、奔放的笔法,画面充满动荡的笔触。当时的创作有没有受到过其他艺术家的影响? 黄:其实当时的主流意识是比较流行卡通或平涂的图式,那种表现性——有点书写的方式是不被看好的,但它却能使我释放。其实这里更多的是个体的审美情趣。当然,回过头来看,当时的作品显得不太成熟,有许多人的影子。
廖:那最初创作的就是这个系列?最早创作的作品是哪一幅?一直接受学院教育,那时自己找到创作的方向应该很兴奋吧?
黄:其实我从大二就开始创作,但都是一些技法与样式的尝试。也谈不上高兴,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就想画好画。
廖: 08-09年创作的作品更抽象了,笔触更粗壮,色彩也很强烈。 黄:那时候想做一些减法。线和笔触都是随手画上去的,画面保持了一定的粗糙感。从绘画形式上删除了美感。这是一种自我应变和反思,是理性与无意识的矛盾冲突。强烈的色彩增强了人物的心理经验与多面性,毕业后的生活思考处于一种很不稳定的现实中,面对异化多样的社会意识,自我被架空。自己一直处于一种裂变中,那种感觉特别强烈。改变是一种自我的挑战,没想过要固定一种风格然后就这样画下去,当然对于需要风格的人来说这是个“问题”。 廖:创作表现性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要毫无保留。你09-10年创作的作品明显受过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 黄:其实毫无保留也是保留的一种。表现只是表象的一种形式,重要的是这种形式背后的埋伏。让我的创作生命有一种延续的可能性。德国从一战失败到成为世界军事第一强国花了二十几年。德意志民族是个异常理性的民族,可新表现却在那里出现,激昂和怒放。艺术本来就是没道理可讲的,至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连个体身份的存在一直都是焦虑。焦虑、压抑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特征,如何安全释放这种情绪是每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廖:你对表现性艺术是怎么认识的? 黄:它们和杜尚的“小便池”是一样的,就是一种更隐秘的“现成品”。我的作品很多人认为具有表现性,这是他们的“夸奖”。似乎是一种色彩语言、绘画语言与画家内心情绪的结合,实际我只是用了这“现成品”,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每次直面画布,努力“清空”记忆,特别是绘画记忆,寻找“偶然”。但就你刚才说的“毫无保留”,但却胜券在握。 廖:你的确做到了,你在创作前不喜欢打草稿,通常是想到哪画到哪,非常随性。 黄:是的。呵呵!
廖:同是年轻人,你对“卡通一代”怎么看? 黄:卡通当时的横空出世自有它针对当时艺术文化生态和主流艺术样式以及当时潮流社会的意义,但过度的阐述以及泛滥的绘画语言图式造成了视觉阅读的疲劳。一种后卡通很多只是一种纯粹的图式卡通,绘画语言是不带情感的。我个人觉得这种绘画方式比较被动会导致枯萎。我个人是没感觉的,再说卡通现在已经不是主流样式了,已经被消解了。其实那些年轻的卡通一代已经是卡通“之后”了,是在为老卡通们做贡献。批评家认为“他们是看漫画上网长大的,讲究时尚,追求刺激,作品当中缺少愤怒和对社会的反思及批判,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共性”。但我更多觉得他们还没来得及反思面对社会阻碍和压力的时候,就马上被固定了。 廖:在我看来,它们没什么不同。我想看看你对待这些非常商业的、流行的样式是怎么样的立场。 黄: 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种艺术样式的流行和商业的成功是一次合体或者是交媾的行为,高潮过后必定是空虚与衰退。 廖:我将之称为LOGO艺术,即商标绘画。其早已过气。除了画画,你平时有没有其它的爱好? 黄:钓鱼,跑步,音乐,看电影。呵呵! 廖:生活还是很有节奏的嘛!平时参加艺术展览多不多,离开广州去其它地方的机会多吗?
黄:展览不多,很少去别的地方。去年去了几次北京。 廖:你对现在的大环境怎么看?或者没看法,只是埋头在画画? 黄:大环境的变化在我们这边感觉不是很切确,其实我觉得现在都太浮躁,急功近利。当然这不完全是艺术家的责任,是商业社会导致的,这里有很深的社会根源。我觉得最后还是要看艺术家的艺术生涯以及他对艺术的态度。艺术是需要时间去建构的。不过现在已经沦落为一种速吃的时尚,其实我觉得背后是一种悲哀。 廖:完全赞同。就是艺术家一定要有个人的系统。要能做到不为风潮所动。 黄:是的。当然这个非常艰难。而且通常这样的艺术家都是贫困的。 廖:嗯。现在的大环境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画廊、拍卖行等商业机构的商业操作带有掠夺性。
黄:年轻人已经被窄干了,然后再晒干,最后消失。 廖:以前的老艺术家,他们至少自己在艺术上有十到二十年的探索时间,所以他们的艺术寿命一般都比较长。但现在的年轻艺术家,探索期是缺失的,所以一般艺术寿命比较短。 黄:是啊!过早的成熟也就是衰弱。所以现在我希望状态是一种缓慢的裂变、阶段性的。
廖上飞(以下简称廖):你是哪年毕业的?
黄世常(以下简称黄):09年。 廖:毕业后一直呆在广州画画?
黄:对。一直在广州画画。
廖:那边平时活动多不多?
黄:一般 。
廖:这边也是,全球金融危机扫荡了一回,现在越来越冷清了。
黄:都一样。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一直很冷清,所以这边的变化不那么明显。
廖:给你作品写过评论的人皆认为你的作品与性相关,你怎么看的?
黄:那是早期本科时的作品。那时候关注更多的是校园生活,性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对当时大学生存状态的迫切和焦虑。生活没有方向,看不到希望,感觉行尸走肉……生活赋予了我们什么?作品的身体只是对社会的一个隐喻。虚幻的故事情节,现实的场景,构思的是一种错位的生活。作品中的身体是片断破碎的身体,同时还是一个等待“他者”闯入的身体。身体是一个媒介,一条通道,连接着自身和他者,个体和社会的命运。我的故事可能不是宏大的,但它是“真实”的同时也是“荒谬”的。当时,在07-08年,我有个感觉,越是“真实”的世界,越显得“荒谬”。 廖:就是07-08年创作的那一批?那时正在谈恋爱? 黄:是那时的作品。迷恋,失去,我错过了大学的恋爱…
廖:为什么会对学生时期的生存状态极为关注,仅仅是因为你也是学生吗? 黄:学生只是当时的一种身份。我们这一代人被赋予太多的称号“垮掉的一代”、“叛逆”、“自私”、“ 浮躁”、“肤浅” 、“脆弱”等,身处在那种轻飘飘的大环境当中你找不到方向…那种生活诉求与生活意识形态特别地迫切。面对社会变革的残酷风雨感觉是一种挣扎,一种继续生存的方式,但又不断陷入“困境”后的思维方式。 廖:不过,若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画面,你07-08年那一批作品的确与性相关。但是,如果联系起你那段时间的创作意图,解读会不太一样。 黄:其实大学是一种无遮蔽的生活,那时候生活很轻松,好像飘在天空一样的感觉…但内心是一种孤立焦急与挣扎,这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我试图通过目击的场景去呈现这些群体存在的面貌,同时观众是“在场”的,也是“被迫”的。温暖人体和冰冷世界暴力的联系,身份不明人物的暴力“在场”,身体的不完整性粗暴介入是我想表现一种暴力,一种世界强加给个体的无情强暴的力量。总之,它是悲剧的。 廖:内心为何会孤立焦急与挣扎,什么东西促动了你的敏感神经? 黄:在大学里,大家都处于青春时期,都在谈恋爱,女生很时尚的打扮……非常美……妖娆的体形,但生活和内心很麻木。感觉生命是在不断的虚化、调节、删除……思维是游离的。那只是一种身体的在场。这种生活让我很不自在,你可能今天干了这个事情,明天就没办法继续了。作品场景的建构是现实与虚拟结合:树林、草堆、郊外等,身边这些触动我神经的事物让我有表现这种生命存在的语言,非常微细。 廖:你是说你那时看到了年轻人的生存状态——表面浮华,但内心异常空虚?的确,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黄:是我们这个成长时代的表象。站在了这个消费时代的最前沿却在无知中迷失身份。
廖:追逐所谓的时尚(物欲)是当下的一种普遍现象。你采用了比较率性、奔放的笔法,画面充满动荡的笔触。当时的创作有没有受到过其他艺术家的影响? 黄:其实当时的主流意识是比较流行卡通或平涂的图式,那种表现性——有点书写的方式是不被看好的,但它却能使我释放。其实这里更多的是个体的审美情趣。当然,回过头来看,当时的作品显得不太成熟,有许多人的影子。
廖:那最初创作的就是这个系列?最早创作的作品是哪一幅?一直接受学院教育,那时自己找到创作的方向应该很兴奋吧?
黄:其实我从大二就开始创作,但都是一些技法与样式的尝试。也谈不上高兴,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就想画好画。
廖: 08-09年创作的作品更抽象了,笔触更粗壮,色彩也很强烈。 黄:那时候想做一些减法。线和笔触都是随手画上去的,画面保持了一定的粗糙感。从绘画形式上删除了美感。这是一种自我应变和反思,是理性与无意识的矛盾冲突。强烈的色彩增强了人物的心理经验与多面性,毕业后的生活思考处于一种很不稳定的现实中,面对异化多样的社会意识,自我被架空。自己一直处于一种裂变中,那种感觉特别强烈。改变是一种自我的挑战,没想过要固定一种风格然后就这样画下去,当然对于需要风格的人来说这是个“问题”。 廖:创作表现性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要毫无保留。你09-10年创作的作品明显受过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 黄:其实毫无保留也是保留的一种。表现只是表象的一种形式,重要的是这种形式背后的埋伏。让我的创作生命有一种延续的可能性。德国从一战失败到成为世界军事第一强国花了二十几年。德意志民族是个异常理性的民族,可新表现却在那里出现,激昂和怒放。艺术本来就是没道理可讲的,至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连个体身份的存在一直都是焦虑。焦虑、压抑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特征,如何安全释放这种情绪是每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廖:你对表现性艺术是怎么认识的? 黄:它们和杜尚的“小便池”是一样的,就是一种更隐秘的“现成品”。我的作品很多人认为具有表现性,这是他们的“夸奖”。似乎是一种色彩语言、绘画语言与画家内心情绪的结合,实际我只是用了这“现成品”,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每次直面画布,努力“清空”记忆,特别是绘画记忆,寻找“偶然”。但就你刚才说的“毫无保留”,但却胜券在握。 廖:你的确做到了,你在创作前不喜欢打草稿,通常是想到哪画到哪,非常随性。 黄:是的。呵呵!
廖:同是年轻人,你对“卡通一代”怎么看? 黄:卡通当时的横空出世自有它针对当时艺术文化生态和主流艺术样式以及当时潮流社会的意义,但过度的阐述以及泛滥的绘画语言图式造成了视觉阅读的疲劳。一种后卡通很多只是一种纯粹的图式卡通,绘画语言是不带情感的。我个人觉得这种绘画方式比较被动会导致枯萎。我个人是没感觉的,再说卡通现在已经不是主流样式了,已经被消解了。其实那些年轻的卡通一代已经是卡通“之后”了,是在为老卡通们做贡献。批评家认为“他们是看漫画上网长大的,讲究时尚,追求刺激,作品当中缺少愤怒和对社会的反思及批判,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共性”。但我更多觉得他们还没来得及反思面对社会阻碍和压力的时候,就马上被固定了。 廖:在我看来,它们没什么不同。我想看看你对待这些非常商业的、流行的样式是怎么样的立场。 黄: 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种艺术样式的流行和商业的成功是一次合体或者是交媾的行为,高潮过后必定是空虚与衰退。 廖:我将之称为LOGO艺术,即商标绘画。其早已过气。除了画画,你平时有没有其它的爱好? 黄:钓鱼,跑步,音乐,看电影。呵呵! 廖:生活还是很有节奏的嘛!平时参加艺术展览多不多,离开广州去其它地方的机会多吗?
黄:展览不多,很少去别的地方。去年去了几次北京。 廖:你对现在的大环境怎么看?或者没看法,只是埋头在画画? 黄:大环境的变化在我们这边感觉不是很切确,其实我觉得现在都太浮躁,急功近利。当然这不完全是艺术家的责任,是商业社会导致的,这里有很深的社会根源。我觉得最后还是要看艺术家的艺术生涯以及他对艺术的态度。艺术是需要时间去建构的。不过现在已经沦落为一种速吃的时尚,其实我觉得背后是一种悲哀。 廖:完全赞同。就是艺术家一定要有个人的系统。要能做到不为风潮所动。 黄:是的。当然这个非常艰难。而且通常这样的艺术家都是贫困的。 廖:嗯。现在的大环境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画廊、拍卖行等商业机构的商业操作带有掠夺性。
黄:年轻人已经被窄干了,然后再晒干,最后消失。 廖:以前的老艺术家,他们至少自己在艺术上有十到二十年的探索时间,所以他们的艺术寿命一般都比较长。但现在的年轻艺术家,探索期是缺失的,所以一般艺术寿命比较短。 黄:是啊!过早的成熟也就是衰弱。所以现在我希望状态是一种缓慢的裂变、阶段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