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者 ——肖武聪访谈
李鲁鄂:绘画语言上讲,你的作品画面上有着水墨的流淌与氤氲和浓郁的速写味道,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绘画语言?
肖武聪:许多人在我的作品中看到了淋漓的表象,我却感觉流淌有如“迷宫”——繁复、枯燥、冗长、沉闷、无尽的压抑和孤独,看不到希望。它反映我的某种生活的状态与情绪。总有种身处悬崖的感觉,我们几个都深切地感受到那份面对虚无的恐惧力量。我们的生活是扑朔迷离的,也是荒诞的,却有着有无数个答案。生活的琐碎,暧昧,灰暗和隐隐作痛,就像做画时流淌的不确定性和无法直达目的的煎熬以及漫长的等待。这是对意志的消磨。而速写是对流淌的干预,它们是矛盾的。同时速写有种直达目的的便捷,是对“缓慢”的反抗和怀疑。当然它们是矛盾的,就像我自己一样。
李鲁鄂:从《怀疑者》中看,难以相信你是“具象写实”出身,基本功过硬,为什么会转变
画风,从《逃离系列》转变到现在的这组作品中?
肖武聪:你想完全一点不变是做不到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思想的进一步
成熟无不影响着你的思考。一个艺术家一生并不是要不断突破什么,而是要不断地去找自己
到底要做什么,这条路应该越走越窄,而不是越走越宽。
李鲁鄂:你在毕业创作阶段的作品为了表达一种对人性欲望的逃离或者说是一种对欲望的欲罢不能。“逃离”具有典型的自我净化和反思的寓意,从过去观察别人,转而自省其身。这次要展出的作品你开始更多的面对内心感情世界,是什么促使你从忠诚描绘对象中逐步走了出来?使创作进一步面对自己的内心。
肖武聪:四年美院的学院教育,学院提供的只是一个大概的氛围,一种大概的感受的能力;在美院学习期间,我们平时画的都是习作,这也使写实的技巧成为了一个基本的表达能力的工具,转眼毕业创作了,面临了新的挑战和生活,过去的表达方式显然是不能应付这一切的。当时也是急于要摆脱一种学生气,《逃离系列》作品也是我那个时候为此而作的种种尝试与努力。毕业之后进入一个大的环境里头,一个人呆久了,深刻地感受着寂寥和无奈,更多面对是自己的内心。进而不断的自我修正。
李鲁鄂:当一切技艺变得驾轻就熟的时候,你开始放弃娴熟的造型,寻找最初作画的冲动和梦想,追求一种艺术的原始性,你为什么又开始回归?
肖武聪:我一直认为熟练不是好事,因为创造性的消弱与娴熟是共同相长的,它是一种惯性,一种麻木。所以我时常怀疑一种方法或方式是否超出我想要说的话。艺术的力量在于突破,而我此刻能作的只是放弃熟练的惯性,用一种微观个人的视角关注这个世界包括内心世界,回到感受的本初。
李鲁鄂:《怀疑者》、《无名火》、《快乐不多》这系列作品的背景都设在水墨晕染效果制造的灰暗森林里,几株白色极致写意的树,速写勾勒的木讷的人和一束电筒光,成为画面共同的主体。为什么选择表达这样的主题?
肖武聪:严格来说,那是关于一种情绪。当时我毕业之后到了一个名叫小洲的地方,四周环绕万亩果林,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而对于生活却感到没有方向,看不到那种光明的前景,一种漂浮的感觉。这些作品的画都是特别灰暗的,所谓颜色用的是比较脏的颜色,艺术里就说这个是脏颜色,但是我想用这种脏的颜色,表达那种比较能触动我的感觉。这与我当时的心里状态是吻合的。水墨晕染让画面延伸一股诗意的力量。森林和树,光以及木讷的人,属于我的个人绘画世界。
李鲁鄂:画面中都有一个直视观者的人,如《怀疑者》中的人物似乎是在质疑在找寻,为什么要坚持选择这样的怀疑态度?画面中的人物是在象征着什么?是你自己么?在找寻什么?
肖武聪:我从小学到大学毕业都是生活在校园的大温室里,毕业后,发现自己不断地处于惊恐之中,我开始怀疑过去所热爱的一切,我过去崇拜的大师,包括我的信仰。那木讷的人就像“镜像之中”的自己一样,无助和卑微,手里揣着的一束光,我把它隐喻成希望,欺骗自己让自己坚信。生活中的百般无奈既然摆脱不了矛盾和痛苦的折磨从容地生活,就在画面上的寻找一个能把生命里所有的不安与忧虑安置的栖居地。
李鲁鄂:情绪化和生活化的制作能够活跃你的油画语言,使原本模糊的技巧和灵感得以实现。你是怎么达到这样的一种平衡技巧和灵感之间的关系的?
肖武聪: 对我来讲,不存在什么技巧和灵感,我一直想把它们“归零”,注重技巧和灵感的艺术家都不是真正的艺术家!技术这个东西它是无限的,技巧永远都是相对的,技术是为适当地帮助艺术家完成作品。它和普通的语言一样,意达就够了。不过,当精神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你也会迫切地感觉到技术也需要升级或者换代的。我觉得这跟艺术家个人情况有关。
李鲁鄂:你在处理《快乐不多》画面时,把画面的人物置于一个压抑的空间,四周流淌的液体涌向中间的人物,强烈的抑郁的气质从你的画面散发出来,为什么会选择表达这种精神上的生活?
肖武聪: 在似乎空旷又无数障碍的画面空间中, 正徘徊于画面中央,只是不敢贸然进入而已,害怕里面可能发生的一切,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远远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我把个体的感受压缩在这样的一个语境中,表现人在现实生存空间中的处境。表达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最隐秘、最脆弱的心灵伤痛。
李鲁鄂:艺术家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自身问题,因为我们一开始思考就产生了偏差,需要我们照顾的除艺术观念外,还有对美和生命的体会。只有这样,当我们回首这个年代时,一切才变得真实。你是怎么看待我们这个时代?又是如何在这个时代把握自己的?
肖武聪:在这个时代,一切的感觉和情绪都是微不足道的,艺术已成为大众可以共享的艺术消费对象,我们已进入了全面娱乐化的时代。而这种暂时的画面固定能使我有一会儿满足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快乐!
李鲁鄂:绘画语言上讲,你的作品画面上有着水墨的流淌与氤氲和浓郁的速写味道,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绘画语言?
肖武聪:许多人在我的作品中看到了淋漓的表象,我却感觉流淌有如“迷宫”——繁复、枯燥、冗长、沉闷、无尽的压抑和孤独,看不到希望。它反映我的某种生活的状态与情绪。总有种身处悬崖的感觉,我们几个都深切地感受到那份面对虚无的恐惧力量。我们的生活是扑朔迷离的,也是荒诞的,却有着有无数个答案。生活的琐碎,暧昧,灰暗和隐隐作痛,就像做画时流淌的不确定性和无法直达目的的煎熬以及漫长的等待。这是对意志的消磨。而速写是对流淌的干预,它们是矛盾的。同时速写有种直达目的的便捷,是对“缓慢”的反抗和怀疑。当然它们是矛盾的,就像我自己一样。
李鲁鄂:从《怀疑者》中看,难以相信你是“具象写实”出身,基本功过硬,为什么会转变
画风,从《逃离系列》转变到现在的这组作品中?
肖武聪:你想完全一点不变是做不到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思想的进一步
成熟无不影响着你的思考。一个艺术家一生并不是要不断突破什么,而是要不断地去找自己
到底要做什么,这条路应该越走越窄,而不是越走越宽。
李鲁鄂:你在毕业创作阶段的作品为了表达一种对人性欲望的逃离或者说是一种对欲望的欲罢不能。“逃离”具有典型的自我净化和反思的寓意,从过去观察别人,转而自省其身。这次要展出的作品你开始更多的面对内心感情世界,是什么促使你从忠诚描绘对象中逐步走了出来?使创作进一步面对自己的内心。
肖武聪:四年美院的学院教育,学院提供的只是一个大概的氛围,一种大概的感受的能力;在美院学习期间,我们平时画的都是习作,这也使写实的技巧成为了一个基本的表达能力的工具,转眼毕业创作了,面临了新的挑战和生活,过去的表达方式显然是不能应付这一切的。当时也是急于要摆脱一种学生气,《逃离系列》作品也是我那个时候为此而作的种种尝试与努力。毕业之后进入一个大的环境里头,一个人呆久了,深刻地感受着寂寥和无奈,更多面对是自己的内心。进而不断的自我修正。
李鲁鄂:当一切技艺变得驾轻就熟的时候,你开始放弃娴熟的造型,寻找最初作画的冲动和梦想,追求一种艺术的原始性,你为什么又开始回归?
肖武聪:我一直认为熟练不是好事,因为创造性的消弱与娴熟是共同相长的,它是一种惯性,一种麻木。所以我时常怀疑一种方法或方式是否超出我想要说的话。艺术的力量在于突破,而我此刻能作的只是放弃熟练的惯性,用一种微观个人的视角关注这个世界包括内心世界,回到感受的本初。
李鲁鄂:《怀疑者》、《无名火》、《快乐不多》这系列作品的背景都设在水墨晕染效果制造的灰暗森林里,几株白色极致写意的树,速写勾勒的木讷的人和一束电筒光,成为画面共同的主体。为什么选择表达这样的主题?
肖武聪:严格来说,那是关于一种情绪。当时我毕业之后到了一个名叫小洲的地方,四周环绕万亩果林,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而对于生活却感到没有方向,看不到那种光明的前景,一种漂浮的感觉。这些作品的画都是特别灰暗的,所谓颜色用的是比较脏的颜色,艺术里就说这个是脏颜色,但是我想用这种脏的颜色,表达那种比较能触动我的感觉。这与我当时的心里状态是吻合的。水墨晕染让画面延伸一股诗意的力量。森林和树,光以及木讷的人,属于我的个人绘画世界。
李鲁鄂:画面中都有一个直视观者的人,如《怀疑者》中的人物似乎是在质疑在找寻,为什么要坚持选择这样的怀疑态度?画面中的人物是在象征着什么?是你自己么?在找寻什么?
肖武聪:我从小学到大学毕业都是生活在校园的大温室里,毕业后,发现自己不断地处于惊恐之中,我开始怀疑过去所热爱的一切,我过去崇拜的大师,包括我的信仰。那木讷的人就像“镜像之中”的自己一样,无助和卑微,手里揣着的一束光,我把它隐喻成希望,欺骗自己让自己坚信。生活中的百般无奈既然摆脱不了矛盾和痛苦的折磨从容地生活,就在画面上的寻找一个能把生命里所有的不安与忧虑安置的栖居地。
李鲁鄂:情绪化和生活化的制作能够活跃你的油画语言,使原本模糊的技巧和灵感得以实现。你是怎么达到这样的一种平衡技巧和灵感之间的关系的?
肖武聪: 对我来讲,不存在什么技巧和灵感,我一直想把它们“归零”,注重技巧和灵感的艺术家都不是真正的艺术家!技术这个东西它是无限的,技巧永远都是相对的,技术是为适当地帮助艺术家完成作品。它和普通的语言一样,意达就够了。不过,当精神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你也会迫切地感觉到技术也需要升级或者换代的。我觉得这跟艺术家个人情况有关。
李鲁鄂:你在处理《快乐不多》画面时,把画面的人物置于一个压抑的空间,四周流淌的液体涌向中间的人物,强烈的抑郁的气质从你的画面散发出来,为什么会选择表达这种精神上的生活?
肖武聪: 在似乎空旷又无数障碍的画面空间中, 正徘徊于画面中央,只是不敢贸然进入而已,害怕里面可能发生的一切,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远远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我把个体的感受压缩在这样的一个语境中,表现人在现实生存空间中的处境。表达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最隐秘、最脆弱的心灵伤痛。
李鲁鄂:艺术家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自身问题,因为我们一开始思考就产生了偏差,需要我们照顾的除艺术观念外,还有对美和生命的体会。只有这样,当我们回首这个年代时,一切才变得真实。你是怎么看待我们这个时代?又是如何在这个时代把握自己的?
肖武聪:在这个时代,一切的感觉和情绪都是微不足道的,艺术已成为大众可以共享的艺术消费对象,我们已进入了全面娱乐化的时代。而这种暂时的画面固定能使我有一会儿满足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快乐!
基本功过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