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谜面的秘密--陈卫评高盛婕个展“第一推动力”
发起人:DCA  回复数:0   浏览数:2339   最后更新:2011/03/30 17:08:45 by DCA
[楼主] DCA 2011-03-30 17:08:45
远离谜面的秘密
陈卫


高盛婕的作品规避着中国当代艺术的类型化,独立自足,清新沉静。她追索生命和大自然的关系,关注消失和呈现、隐匿和存在、偶然和必然,探求宇宙规律。她以趋近艺术核心的脉络直接呈现艺术,使求索艺术本质的人倍感亲切。

并不是所有艺术家的最初都能预示其未来,但一个并非以愤怒情绪作为反抗的起点及其确定下来的恒定的节律就不再是个偶然。高盛婕最初的一些作品,如《穿刺》(Puncture)、《向含羞草先生致敬》(Greetings to Mr. Coy),以仙人球、含羞草等植物为主要材料,体现人类日常轻视的生命体的反应,让人惊叹生命本质的精妙,同时感慨柔软细腻的生命关怀的必要。语言的简洁有效地保证了情感的传递,使之准确而不夸张,保持着女性缜密而静穆的优点,同时削减着“女性主义”的炫耀。

在这次被命名为“第一推动力”的个展中,原本宽敞的个展空间大门被封成狭窄的通道,通道的左侧墙上隐置着七个微型扬声器,里面播出微弱的“滋滋滋滋”声,由于声音是一段针对多年前的个案事实的取证录音,同时具有对当事人个体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上的失效性,为了展示这份录音复杂的矛盾因素,高盛婕把这段录音经过加密处理,使声音对在狭窄空间里行走的观众形成类似脑内电波的电信号,使他们产生轻微的怪异和不适感。证据在现实意义上的失效,使个体的创伤成为集体的隐秘疼痛。一个所谓“革命”的年代,人人有罪。陨石撞出月亮一个坑,地球也受伤。也许这正是这件作品充满宗教意味的命名——“窄门”——的由来:要经过多少不易察觉而连续不断的干扰,才能进入艺术之门;要经受多少不经意间受到的磨难,才能成其为人;这也不禁使人想到毛姆在《刀锋》题记引用的那句如今已广为流传的“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此次个展的主题作品《第一推动力》(First Cause),则考量着力量在缺席的情况下如何更具震撼地体现力量。这件占有证大当代艺术陈列馆个展空间三分之一强面积的作品,在整体幽暗的环境下显得庄严肃穆。展厅中央,一座圆形水池,一台卸除了外壳和音板、设置了自动演奏系统的钢琴孤零零地立于水池中央弹奏着练琴者耳熟能详的大师乐曲,水池里的水以每十分钟的速度升高直至淹没琴身,然后落下直至退至池底,水的上升和下降引起水压变化,琴的声音也必然地随之受到压迫、释放和变调,甚至只能发出一些金属的碰撞声。她通过音乐在物理和精神本质上与天体间的作用力的微妙契合,利用使因振动而发声的物体置于其中便具有不可抗和不可知的属性的媒介物——水,试图把握运动开端的“第一推动力”的概念。

如词组表面给人的印象,“第一推动力”确实是个物理概念,来自于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之后的牛顿,晚年在研究行星为什么会围绕太阳运转时,由于信奉上帝,认为除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有一个“切线力”,这个“切线力”只能是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否则,根据已知科学定理,没法解释我们的宇宙开端。高盛婕的作品显然不是、不能、也无意继续解决这个对凡人来说深奥的物理题,关键在于感知和追究“已知定理之外的力量”的思维方式,提示着观众像剥洋葱那样深入思考的必要及其乐趣。

秉持着作品的层次感,在材料、现象、影像之外,还在探求更为久远而亘古的动因,这一做法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艺术原本而必然的追求,只是这一做法在当代艺术中往往被简化成谜面和谜底般贴近。高盛婕以“第一推动力”作为自己第一个个展的名称,以水对钢琴声音的影响创作这件名为“第一推动力”的作品,更为重要的,以“第一推动力”的思维方式贯穿创作的思考,想来都在传达着即便再实验再当代的作品形象之下,她都仍旧怀抱着某种不容贬斥的古典情结。

出于对大自然无穷奥秘的追寻,高盛婕另一些作品关注着大海的潮汐、森林山体的声音,这使她走出工作室,面向少有现代人为痕迹、保持原始本色的大自然。这也同样使《地景》(Landscape)、《非线性》(Non-linearity )、《三月半》(A full moon in March)、《月亮》(The Moon)、《赋格》(Fugue)、《B.A.C.H》等作品传递出清新的自然气息,也使她的作品同时暗合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简洁”、“融于自然”的意旨精粹。2009年暮春,她在浙江沿海创作了《月亮》。这件作品由墙上两排小灯箱和正面墙上一屏录像组成。那些小灯箱蜿蜒曲折,灯箱画面是潮汐在沙滩上留下的一根细若游丝的曲线,而录像则是她在浙江沿海创作这件作品时对当地居民生活和她自己捕捉潮汐曲线的行为记录。这条曲线经过数十个灯箱参差不齐的排列得以隐现,在幽暗的展厅里具有神秘的力量,闪电,道路,心电图,生命线,K线……众多艰难推进所产生的曲折凝聚于一线,这看似单薄的线条,荡漾着旋律之美,饱含着书法的遒劲,更跳动着生命无尽的秘密。而在这无比简单的线条背后,作用于它、遥远却又最本质的力量却是:月亮。日内瓦大学艺术评论家Michel Jeanneret教授说:“这件作品的思绪既遥远又明确,不需要我们像做数学题一样去推算,也不是像政治外交那样意图直接。这正是艺术要做的事。”

《B.A.C.H.》由一面长墙上的四屏连在一起的录像组成,影像呈现了四匹各驼着一只小音箱的马,在草原上时而聚集时而散漫,它们背上的音箱里发出一种类似于我们耳鸣时听到的声音,而这声音随着马的走动、分散、集合,以及天气的变化,比如雨水的交融等等,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马,草原,天空,雨水,不必怀疑风景是优美的,但声音的变化似乎透着某种上天指令般的理性。作品的题目“B.A.C.H.”,是巴赫在他最后一首没有完成的赋格曲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的四个音符,而后人认为这是四声部的赋格作品最后的切入点,它重新诠释了赋格的艺术。为了体验音乐在宇宙理解和逻辑认知方面对自身的提示,她在内蒙古坝上这个同时具有草木水山的丰富而充满偶然性的环境里,把录有B音、A音、C音、H音的四组扬声器分别放置在四匹马身上,在马的充满戏剧性的走动中,同时由于环境湿度、风力、密度、速度中的声音的微差,获取一种声音在活的但疏密有致的介质中的共鸣。这样的体验对缺乏严格音乐训练的观众来说,几乎是无法感受的,只是影像本身提醒观众尽力去感受——哪怕是对未知结果的感受——的自我要求,成为作品弦外之音的张力。

由于少有同龄人作品中昭然若揭的“个性”,高盛婕的作品使人感到中国当代艺术不再需要以“地域兴奋”、“时代符号”、“意识形态”作为艺术交流的前提。让艺术回到艺术,让更多的机智回到生活或者生存,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自然流变,也许逐渐成为可能。

——————————————————————
“第一推动力”个展 高盛婕


证大当代艺术陈列馆 http://dca.zendaiart.com/zh-CN/Exhibition/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