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亚】十二位华人艺术家展览现场!!
发起人:大熟鼠  回复数:33   浏览数:3229   最后更新:2011/01/22 15:28:56 by guest
[楼主] 大熟鼠 2011-01-07 01:10:55


艺 术 家:白双全、陈界仁、冯梦波、高世强、谷文达、刘小东、焦应奇、舒群、王广义、汪建伟、王音、郑国谷

学术顾问:费大为
总策展人:夏季风
策 展 人:董冰峰
展览开幕:2011年1月6日星期四下午四点
展览时间:2010年1月6日—2011年3月6日
展览地点: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在两次工作坊之后,伊比利亚的这个杂志展览升级成了“双年展”。在纸上美术馆的网络下,各大熟透的艺术家汇集在一起,跳出来,豁然跃于纸上,活生生的落到我们的面前。一个有别一般展览的形式的纸上美术,转了一圈之后又堕回人间。。。

根据前沿介绍,展览想呈现一个华人艺术家的概貌。这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概貌,也许真真的很困难,若真的描绘出来了,那只能说明描绘对象已经各屁翘辫子了。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但是手一伸,猴子捞月,滑过指缝间,烟消云散。。。不是不能说,而是不应该归纳总结的说。

其次对于华人这二字来说,在这里有何意义?在艺术家三个前面加上一个状语从语言上来只是为了引起大家用不一样的注意而已。反倒是局限做了艺术家三字的含义。有意无意的引导观众用状语的标准来断定后面的艺术家三个字。其次这华人二字,对于乡里乡亲的大家伙这个状语是不是显得有点多余?也许原本就打算是用全球化的格局来看待这个展览定位吧。

在一个巨大的标题与庆典借口下的展览,热热闹闹的拉开2011的序幕。深挖其中关联,会有点什么?除去都是一群略有姿态的大叔之外,很难找到点什么了。在这堆大叔里面最年轻的小白叔叔,带来的是带艺术家回家,他说艺术家不等于艺术品,也因此希望吧艺术家带回家。这句话倒是比较新鲜,不过小白叔叔看来也老了,体力不支,只能招来替身,踢他履行这个艺术家的职责了。。那么另外11的大叔里面这些艺术品要先观众展现点什么?大叔们在利比多长时间分泌之后日趋也显得安详了很多,祥和的无比深刻。祥和的忘却了生活中难能可贵的那点活力和希望。。。


‘’‘’‘’‘’‘’‘’‘’‘’‘’‘’‘’‘’‘’‘’
新闻稿:

由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和《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共同主办、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承办的“纸上美术馆:12位华人艺术家”即将在2011年1月6日至3月6日在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与展览开幕同时,举行《艺术与投资》杂志社成立5周年(2006-2011)的盛大庆典。

“纸上美术馆:12位华人艺术家”展览,邀请了2009和2010年度与《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纸上美术馆”栏目(封面艺术家)合作的12位华人艺术家参展,也是《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杂志-策展实践”的重要项目,计划自2011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
本次展览邀请了白双全、陈界仁、冯梦波、高世强、谷文达、刘小东、焦应奇、舒群、王广义、汪建伟、王音、郑国谷等12位华人艺术家参加。他们虽居住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海外不同的地理空间展开创作实践,活跃全球,在以共通的华人文化背景下构建全新的文化疆界。

======================================================

“华人艺术”,作为一个定义和描述的概念,产生于1990年代初期华人当代艺术始与西方“遭遇”后的命名,尤其是面对以西方为主的展呈和论述中心而言,更多带有是对待“他者”的定见。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首次规模化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东方之路”(还包括亚洲其他国家),还停留在传统“东方学”式的分类惯性时,或带有“后89”冷战思维下的政治意识,那整合了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当代艺术为主体的“蜕变与突破:华人新艺术”展览(高名潞策划),是首次自我发声的正名;同时,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更多的在香港、台湾等地以“华人”为名的摄影展和艺术展,尽管在频繁的交流背后也涵盖了更多地区经济利益、政治和解的深层动机。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官方对当代艺术的解禁、政策积极扶持,内地各大城市纷纷举办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双/三年展以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设立,都使的国际语境中的“华人艺术”又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意涵和现实性,不仅针对主要的华族文化区域,而且甚至表现在国际舞台上之间的微妙的角力(90年代后期回归中国的香港和澳门,和台湾作为“地区”频繁参与国际交流)。中国艺术及市场的急速发展令全球瞩目,也使其成为“华人艺术”的真正的主体性景观,超越简单“中国性”的文化定义和艺术观念,是全球化生存中最为明确和开放性的思考,“华人艺术”如何转化、置身和共享于世界视野之中,而不仅作为一种文化的、艺术的、意识形态的样态,是非常关键的议题。

事实上,通过“纸上美术馆:12位华人艺术家”展览邀请的12位华人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和特别项目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前述议题的各个层面的思考,甚至可以表现为一种“矛盾中”碰撞的对话的激活。

作为展览项目的构成,本次展览的展示形态涉及雕塑、装置、油画、电影、互动游戏,包括一个艺术家主导的“工作坊”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展览期间每天发生的现场艺术“行为”。这些作品形态的构成,不仅使观众停留在视觉、听觉的感知和享受,也深入到一种全新的知识场域中。而随着展览的进行,与我们通常理解下的艺术的定义及其可能性的边界的分裂,也会产生出丰富的、往复循环的思考。

我们希望由作品引发的这些“讨论”和“思考”会是举办本次展览项目的核心命题,同样期冀在当下的艺术生态环境中,《当代艺术与投资》的工作不仅局限为一个静态的纸媒,而是完全的参与到了艺术生产的各个重要环节和机制化工作中,并不断产生积极意涵。


[沙发:1楼] 大熟鼠 2011-01-07 01:14:23
一进们就汪老师的大柜子垒起来的“碉堡”一样的结果,观众只有从里面穿过才能进入展厅。













造字对于大叔级的“华人”艺术家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就好比80后画卡通一样理所应该,焦老师90年代开始放弃了一般艺术形式的创作,专心的吧很多意义合并起来造出具有复杂意义的文字,这些文字推广起来估计会不会增加更大的社会成本?哦,对了艺术家有不需要检验的特权/

















[板凳:2楼] 大熟鼠 2011-01-07 01:27:08
看着王老师那些画上那张茫然销魂的脸蛋,一切言说都显得多余,尽情的沉醉在那些微妙的色彩关系和精心营造的笔触与块面里面吧。
















谷文达这个录像融汇了他在华侨城的项目和红灯笼计划。











算上长征的帝国边界,和这次展览的放映,基本上可以吧陈老师的大部分作品好好的过一遍了。不来则已,一来就来个彻底。。









[地板:3楼] 大熟鼠 2011-01-07 01:38:34
郑国谷似乎很独钟自动门,在ucca的那个中坚上的油画门,也是感应的来来回回的移动,这次来自北大男女同学误报失踪,二人世界之后网络上爆发的各种文章戏说。有易中天,琼瑶,赵老师的动物世界,红楼梦。。。详见谷歌~












刘小东的易马图,上面几个字说是他以前印象很深刻的书籍名称与画面无关。。。当然大叔的美丽一方面是技巧一方面还得靠文献的滋补,手稿是肯定不能少,特别是对于特别特别优雅的大叔而言。。。






















[4楼] 大熟鼠 2011-01-07 01:47:29
冯叔叔玩心不减,这么多年情迷像素游戏,这次听说是个巨大的工程要吧很多都做进这个游戏,玩起来的确很嗨,整个房子这么大,还是双投影,经过折射在场景上产生立体效果。
















正午的画面内容是一对凌乱的屋子里,采用倒放一样的手法,物品自动的回到人物的手里回到原来的位置。而日蚀上的那些水也是倒放反重力,难道是给比尔维拉致敬?


















[5楼] 大熟鼠 2011-01-07 01:55:25
舒老师的这些文字和几何形状的绘画显示了他无比深刻和严肃的想法。。













小白叔叔,的所有作品都和他身体有关系,从头到脚,能用全用上 ,这个词带艺术家回家,展示了他在各地被带回去的记录,看来是身心疲惫,这次大叔控的萝莉们别做梦了,只能带他的替身Mm回家,好舒服啊,居然沙发在最后~~,还有糖果,靠依靠。。。展览终于转完了,还能捡个艺术家回家。。。


















[6楼] guest 2011-01-07 02:10:44
沙发了再说。
[7楼] guest 2011-01-07 07:22:30
只有王因的画值得多看看
[8楼] guest 2011-01-07 13:46:28
同意7楼.
[9楼] guest 2011-01-07 14:02:48
烂画有何看,都是别人玩剩下的,焦应奇的国字创意不错,延续汉字,以字代词句,很有效率
[10楼] guest 2011-01-07 14:08:15

[11楼] guest 2011-01-07 14:51:03

[12楼] guest 2011-01-07 22:02:26

[quote]引用第7楼guest于2011-1-7 7:22:31发表的:
只有王因的画值得多看看...[/quote]

跟着王兴伪跑,猪脑子
[13楼] guest 2011-01-08 01:15:30

[quote]引用第12楼guest于2011-1-7 22:02:27发表的:

[quote]引用第7楼guest于2011-1-7 7:22:31发表的:
只有王因的画值得多看看[/quote]

跟着王兴伪跑,猪脑子...[/quote]
王兴卫算个吊

[14楼] guest 2011-01-08 13:06:18
王因的画在技术处理上比较隐藏.决不是没有观念,他所说的对观念的警惕是耐人寻味的,关键是很多人不会看画.
[15楼] guest 2011-01-08 18:29:37

观念算个吊。什麽年代了还他妈观念。闻臭脚的时间还不够啊,接这当鸡。
[16楼] guest 2011-01-08 21:29:06
王因的画好就好在对认识的体会,这样他就具有了一种把观念做活的可能。因此,他能够即形成观念而又在非观念的层面上工作。但问题在于体会传达方式即语言的不同时代性,又使之陷入传统语言的解读范围(虽然有策略性的选择)。分裂是他们这一代有深入思考的艺术家的处境。
[17楼] guest 2011-01-08 21:45:34
14楼是王兴伟,16楼是张慧
[18楼] guest 2011-01-09 00:27:20
华人艺术家?
黑人艺术家?白人艺术家?
[19楼] guest 2011-01-09 01:22:26
不喜欢华人这种提法,不自信
[20楼] guest 2011-01-09 18:45:34
雷声大,雨点小—“12位华人艺术家”
作者:庄轩辕 概·中国 2011-01-08


听过摇滚乐,就不想再听哼哼唧唧、软趴趴的通俗音乐;尝过了山珍海味,就不想吃粗茶淡饭了;见识了国外的展览,再反观国内的某些展览自然觉得很不入流,如双年展和三年展就已形成巨大反差。当然,通俗音乐也有耐听的,粗茶淡饭也有耐嚼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也许只有一纸之隔。之前,曾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即798艺术区内外资美术馆或画廊学术性会稍强些,当然,某些本土画廊也不差。不过,2011年1月6日由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和《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共同主办、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承办的“纸上美术馆:12位华人艺术家”群展,总觉得不够给力,或是缺少了些什么,虽然艺术家个个都是国内的大牌,而其作品力度包括展示力度却弱了许多。可谓“雷声大,雨点小”。



焦应奇“国”字研究


王广义的温度计装置


刘小东作品

值得肯定的是,参展艺术家是与《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纸上美术馆”栏目合作的封面艺术家,这也开创了高水准的“杂志-策展实践”的先河,这也得力于伊比利亚艺术中心自身的展馆场地资源。我们了解到,一些媒体会为自己客户互换广告的作品做展览宣传,最终的目的是卖出作品谋利。而此展不同的是,以“学术”为标杆,专为艺术家们打造一个交流的平台,推广艺术家的新作并邀请批评家等进行学术研讨。

此次展览在布展方面实属耗费人力、物力,比如汪建伟用箱子、桌椅堆叠出的“布达拉宫”矗立在展场入口,让人惊叹。焦应奇的造字艺术品“以爱、环保、世界大同为材料进行的“国”字表达研究”,观众可以根据自己对国家概念的理解重新创造“国”字,这时,文字作为一种图像语言再次被创造,观众通过参与互动,帮助艺术家进一步完成创作,此作品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国家的语言。

雷声大,雨点小之王广义:
眼看着昔日并称“四大金刚”的方力钧、张晓刚近两年一直新作不断,纷纷办展,频频出镜,王广义再也按捺不住了,他的大型温度计装置赫然占据着展厅一整面墙,暂且不论作品呈现的视觉效果,就其观念而言,似乎有些落后。观看此作,笔者第一时间联想到“85新潮”时期的“新刻度小组”的创作,他们将触觉、嗅觉、味觉等非视觉感受用绘图方式描绘出来,王广义的作品虽然关乎温度,在观念上已毫无新意。此外,从材料上讲,日本艺术家诸泉茂,早就开始使用温度计进行创作,他喜欢将温度计一字排放,放在森林中,持续观察温度计在日光和夜光以及人工光源下的变化。他同样是将细微的温度变化视觉化。

张晓刚和方力钧的新作与过去的成名作之间有内在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当然,与过去作品有无关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要表达什么。不晓得王广义自己对这件作品是否满意,昔日“政治波普”的辉煌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

雷声大,雨点小之谷文达:
我一直以来就对谷文达的艺术持有深深的怀疑态度,85时期的误读系列在此就不多说了,日前,他又轰轰烈烈的开展起“红灯笼计划”版图扩张计划。中国的红灯笼铺满了大江大河,铺遍了高楼大厦,又铺向了国外的高楼大厦……难道这就种方式可以解决中国文化枯竭的现状吗?难道大红灯笼高高挂,挂在国内,挂在国外,能挂在人们心里吗?它到底能代表什么,说明什么?


郑国谷作品细节

雷声大,雨点小之郑国谷:
郑国谷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就是四个字“刻意、僵硬”,并且非常的做作,总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不知是否因为他太年轻,过于追求表面浮夸的东西,作品没有给人以感染和触动。上次在唐人举办的展览《松园今日猛于虎2》也是同样不知所云,让你极不舒服。这次展览同样的一个大型的装置,上面密密麻麻的堆满晃动的文字,有话就不能好好说吗?非要搞得声势浩大,这就叫“费力不讨好”,一件作品可以用简单的方式做得很聪明,也可以用复杂的方式搞得很笨拙。郑国谷还是嫩了点吧。

雷声大,雨点小之冯梦波:
我劝大家到优酷网搜搜,08年中央美术学院新年晚会上版画系的贺岁视频短片“中央武院”,看过这个视频后,再来看看冯梦波的作品,就不会觉得稀奇了。落入窠臼、复制自己的过去、复制别人的成名作……著名艺术家转型遭遇了众多障碍。我想一个艺术家对待艺术要秉着负责的态度,无论这件作品完成多么耗时、耗力,都不能成为评判其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对于这一类“艺术家”也只能用勤奋来形容了。

雷声大,雨点小之舒群
唉,舒群作品就一句话,继续搞“85”,没啥变化。

还剩下几位艺术家就不一一分解了。



[21楼] guest 2011-01-09 21:17:40

[quote]引用第17楼guest于2011-1-8 21:45:35发表的:
14楼是王兴伟,16楼是张慧...[/quote]

一个比一个没心没肺,装洋的酸,还以为很明白。
[22楼] guest 2011-01-16 19:57:12
今天看了,王因的画,说一下看法。感觉他跟很多时髦的事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于现在看似有希望(正确)的事保持警惕,甚至采取矫枉过正的方式。他的作品像是无言的躲在一边,告诉人们:有点过了,对于过热要时刻保持清醒。
[23楼] guest 2011-01-16 21:12:29

策展人很牛B
[24楼] guest 2011-01-16 21:17:52

[quote]引用第22楼guest于2011-1-16 19:57:13发表的:
今天看了,王因的画,说一下看法。感觉他跟很多时髦的事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于现在看似有希望(正确)的事保持警惕,甚至采取矫枉过正的方式。他的作品像是无言的躲在一边,告诉人们:有点过了,对于过热要时刻保持清醒。...[/quote]
搞个人崇啊。他是你祖宗,不是大家的。
[25楼] guest 2011-01-17 10:45:42

一位王兴韦就够了,搞那麽多有必要吗?假如连起码的独立性与判断力都不具备,还谈什麽艺术啊。京城的艺术家靠人搞‘学术’,把人家的全临一遍又如何?参加双年又怎样呐?还是二百五一个。搞的鸡跳狗飞的还是二百五。
[26楼] guest 2011-01-17 22:50:11

牛B的策展人
[27楼] guest 2011-01-18 18:16:27
牛逼啊,算的上是“2011”年开始的第一个最牛逼的当代艺术展。顶你
[28楼] guest 2011-01-20 12:47:41

伟大的东北领军策划人
[29楼] guest 2011-01-20 17:30:47

[30楼] guest 2011-01-20 23:23:57
王行为和王因还掐呢?老艾和稀客把你们操出来也不容易,俩2B该知足了,那烂画说什么也没用,在那摆着呢
[31楼] guest 2011-01-22 15:00:54

[32楼] guest 2011-01-22 15:10:46
好展览,那帮年轻批评家都没戏,就看你的了!
[33楼] guest 2011-01-22 15:28:56
顶董冰峰!以后我们就跟你混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