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被山脉阻隔造成气候不同,山就是分水岭,民族行政管理区域不同,国界就是分水岭,朝代更替,事件就是分水岭,人出生前与人临终前,由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自然就是分水岭,这是被动的分水岭;选择生还是死,选择前进还是后退,选择骄横还是谦虚,选择快速还是缓慢,选择糊涂还是精明,选择滞后还是超前,思考就是分水岭,这是主动的分水岭;我们选择主动还是被动,相信自然还是人为?
“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确是句“鬼话”。这句话模糊了人的主观能动判断,艺术什么都可以是什么都可以不是,让艺术的特点消失,让感觉失灵,让思维懒惰,让意识迟钝,让思考停滞,让想象逃脱,让创造庸俗,让理想泯灭,让心理侥幸,与人有关的一切都是“社会雕塑”,不管堕落还是败坏、丑恶还是憎恨、血腥还是狠毒、疲软还是无聊等等等等都是“心理雕塑”的现成品,仿佛人已不再需要创造,因为“人一思考,上帝便发笑”,选择更是误入歧途,因为“顺其自然”是最高境界。找一些让人庸懒、颓废、保守的理由真是连眼都不用眨一下就能找出一大堆。物质生活是“屁话”,精神生活是“鬼话”,我们还能需要什么?今天,选择成为了艺术,准确地说选择是艺术的开始。站在分水岭上左右逢源、左顾右盼,中庸变成了立场。是的,社会需要中庸,那是为了很好的解决社会问题;态度需要中庸,是为了很好地处理交流障碍;艺术需要中庸,只是为了得到社会的暂时认可,然而我们的思想、精神追求却无所谓中庸,中庸的后果是使精神受挫,这种障碍已是被明眼人仕广为认可的事实。
分水岭只是个平台,从这个平台上滚下去还是站起来狂欢,我们的认识和选择决定精神取向,主动出击决定价值成果。岳路平的“分水岭”是个好方案,好在能站在西安这个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又能针对中国的当代艺术现状拿出了具体的构思,相对于中国这几年来诸多的“点子”策划,此案实为难得。然而,当一个相对成熟、完整的策划方案由策划人拿出来了,艺术家又该如何应对呢?是友情参展还是政治性参展,是命题性创作还是保持个人风格,策展的学术性解决了,艺术家的学术问题呢?从某角度说,策展是为艺术家服务的。是服务在先,还是艺术家要解决学术问题在先?或者策展是在引导学术方向?面临种类、风格多样的作品在一个展览中呈现,我们是在检阅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面貌还是在考验艺术家的具体作法。如果两者兼而有之,艺术家要进入这个“考场”就不会轻松。
功利的展览导致艺术家功利的策略,这种司空见惯的展览模式已不在少数,导致本来以交流性为主的展览几乎变异为政治性和功利性的角逐,所谓的“学术研讨会”亦变成毫无意义的过场,艺术家有选择性的私下探讨才变得让人感动、向往。难道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术交流真的不存在?了解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固然重要,但了解他的思想更为重要。展览很重要,艺术家的思考更重要。所谓的“田野考古”针对的是什么,是表面现状还是最新思考体系?现实的问题很多,有多少人能安下心来认真思考和整理,方法论的投机取巧,思想体系的软弱无力,政治环境的自我封闭已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通病,在此情况下,一个“分水岭”的一年计划还不足以改变现状,需要十个,甚至更多。
“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确是句“鬼话”。这句话模糊了人的主观能动判断,艺术什么都可以是什么都可以不是,让艺术的特点消失,让感觉失灵,让思维懒惰,让意识迟钝,让思考停滞,让想象逃脱,让创造庸俗,让理想泯灭,让心理侥幸,与人有关的一切都是“社会雕塑”,不管堕落还是败坏、丑恶还是憎恨、血腥还是狠毒、疲软还是无聊等等等等都是“心理雕塑”的现成品,仿佛人已不再需要创造,因为“人一思考,上帝便发笑”,选择更是误入歧途,因为“顺其自然”是最高境界。找一些让人庸懒、颓废、保守的理由真是连眼都不用眨一下就能找出一大堆。物质生活是“屁话”,精神生活是“鬼话”,我们还能需要什么?今天,选择成为了艺术,准确地说选择是艺术的开始。站在分水岭上左右逢源、左顾右盼,中庸变成了立场。是的,社会需要中庸,那是为了很好的解决社会问题;态度需要中庸,是为了很好地处理交流障碍;艺术需要中庸,只是为了得到社会的暂时认可,然而我们的思想、精神追求却无所谓中庸,中庸的后果是使精神受挫,这种障碍已是被明眼人仕广为认可的事实。
分水岭只是个平台,从这个平台上滚下去还是站起来狂欢,我们的认识和选择决定精神取向,主动出击决定价值成果。岳路平的“分水岭”是个好方案,好在能站在西安这个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又能针对中国的当代艺术现状拿出了具体的构思,相对于中国这几年来诸多的“点子”策划,此案实为难得。然而,当一个相对成熟、完整的策划方案由策划人拿出来了,艺术家又该如何应对呢?是友情参展还是政治性参展,是命题性创作还是保持个人风格,策展的学术性解决了,艺术家的学术问题呢?从某角度说,策展是为艺术家服务的。是服务在先,还是艺术家要解决学术问题在先?或者策展是在引导学术方向?面临种类、风格多样的作品在一个展览中呈现,我们是在检阅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面貌还是在考验艺术家的具体作法。如果两者兼而有之,艺术家要进入这个“考场”就不会轻松。
功利的展览导致艺术家功利的策略,这种司空见惯的展览模式已不在少数,导致本来以交流性为主的展览几乎变异为政治性和功利性的角逐,所谓的“学术研讨会”亦变成毫无意义的过场,艺术家有选择性的私下探讨才变得让人感动、向往。难道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术交流真的不存在?了解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固然重要,但了解他的思想更为重要。展览很重要,艺术家的思考更重要。所谓的“田野考古”针对的是什么,是表面现状还是最新思考体系?现实的问题很多,有多少人能安下心来认真思考和整理,方法论的投机取巧,思想体系的软弱无力,政治环境的自我封闭已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通病,在此情况下,一个“分水岭”的一年计划还不足以改变现状,需要十个,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