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劼:理智与情感汇流成河

在陈劼的作品中,理性思维与感性情绪交织共存。尽管没有绚丽的色彩效果,也无关乎东方图式的注解,却仍然掩饰不住艺术家内心的理想主义表达。西方现代主义的绘画语言技巧融合中国传统美学意境,陈劼用属于自己的辩证式哲学眼光对生活在周遭的现代人心灵轨迹进行一番逻辑性的体量与考察,意在引发包括艺术家在内以人为主体对象的一致反观自照。
商报:从《非常态链接》系列、《标本》系列到《欲望》系列,作品画面无一例外地呈现出某种凌乱纷繁与迷离颠倒,您的创作初衷是怎样的?
陈劼:我力图表现出在目前商业社会背景下大多数人内心深处的迷惘,这是一种人面对现实处境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以引起观者的思索。
商报:在绘画艺术语言的选择上,您似乎更注重作品背后的观念性阐释。
陈劼:是的,我倾向于冷静地思考问题,尤其是对人自身存在的探索,其中理性的成分要相对多一些。
商报:作品画面的整体色调或明或暗,这与创作主题的表达是否一致?
陈劼:从纯粹色调体系来看,单色能够更好地表达主题。例如明亮的色彩会冲击人的感官,“明”与“暗”如同人类情感中的“感性”与“理性”,二者时常矛盾,也互不相容。
商报:是否可以将您的这种观念性绘画理解为一种哲学样式的外在表现?
陈劼:我认为其中隐含了一些哲学意识或某种认知状态,但即便是观念性绘画也不可能承载更多的哲学观念。在艺术创作上,我坚持两条主线:一方面,我注重非逻辑,理性地将创作主题限定在某一知识或认知体系内;同时我尊重自己的感觉,允许偶然性的想法出现和存在,并自然地在作品中进行下去。依此方法,我交叉式地完成了近几年几个系列作品的创作。另一方面,我珍惜自己的情绪化反应,注重内心潜藏的无意识能量,并以即兴的方式,将某种情绪固化在不同的艺术媒介上,形成一些没有逻辑、规则、主题范围和艺术旨趣的小幅作品,它们是物化、零散的精神活动。总体看来,我创作中的“感性”和“理性” 依然彼此纠葛、相互渗透、水乳交融地融贯在这两种创作方法中,共同影响与促进着我的创作。
商报:您的新作《非常态链接》系列,将人视为表现主体,而人的状态是“无序”与“叠加”的,是刻意而为吗?
陈劼:这正是我对当下纷繁世界的认识以及时代特征的展现,当代艺术的职责在于发现问题与揭示问题,这也是当代艺术家的职责所在,从美学的角度讲,属于批判美学范畴。
商报:有人将您“链接”方式的艺术风格称为“存在的幻象”,您如何看待?
陈劼:其实幻象是存在的间接和直接的反应,它涵盖了个体真实的精神活动,我在创作中积极调动潜意识和充分发挥想像力,成为“链接”方式实现的最直接动力。日常生活由碎片化的形态和无以计数的局部组成。我选择诸多幻象进行“非常态”链接,想从风云变化和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现象中,抽象出一种社会人的身心状态,并作为一种特定叙说的线索,进行某些局部与整体的片段式描述,带着质疑的态度和主观化的倾向。
商报:据了解,您目前居住在宋庄,并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同时又兼任高校艺术专业教师,您认为职业艺术家与学院教师的社会角色冲突吗?
陈劼:这两种身份并不冲突,本质上是事业与职业的区分。作为老师,多年的教师职业生涯让我在教学方面得心应手,与学生也有很好的互动。平时,我的授课任务很重,除了素描、速写、色彩、材料试验等基础训练,还要带领学生进行创作,必然会占据一部分属于自己的创作时间,但是我很享受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也许与我的性格有关,即使内心始终秉持着对创作的热爱,也不会在教学上敷衍。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严谨与认真是基本的职业要求,也是做人的本分。但是,如今艺术家也需要面对艺术市场的洗礼,市场又时常要面临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高校教书也是一种生存保障,从事艺术教学工作十余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又一直在坚持艺术创作,这对于我的艺术实践有相当大的帮助。商报记者 丛晓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