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原形艺术中心是我国首家以挖掘、收藏、研究和推广精神病人艺术为主的非营利专业机构,其宗旨是“为精神病人与公众之间建立—个沟通交流的桥梁,让公众深入感受和理解人的非理性世界,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人的心灵和谐。”南京原形艺术中心开幕同时将向公众首次展示中国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和美国、智利、西班牙、古巴、日本等不同国家的精神病人艺术作品,以及国际机构捐赠给原形艺术开中心的文献资料。
敬请您的光临!
开幕时间:2010年11月18日下午3点
开幕展览地点:南京原形艺术中心(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白鹭村棋杆21号)
中心咨询电话:02586420212 联系人:张志伟
E-mail:art2010@yeah.net
祝贺

南京江心洲风景

南京原形艺术中心外景

南京原形艺术中展厅(一)

南京原形艺术中展厅(二)

南京原形艺术中心阳台

南京原形艺术中心画室(—)
祝贺

疯了
异想天开
一—南京原形艺术中心成立暨国际精神病人艺术展
文/郭海平
“异想天开”是中国的一个成语,通常情况下,这个成语又总是会与“脱离现实”、“痴心妄想”等连系在一起,以至于—提到“异想天开”,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好感,这是因为中国文化教育历来都教导国民要“务实”和“脚踏实地”。好就好在艺术是可以例外的,不仅如此,艺术还常常鼓励人们去幻想和超越现实,从而达到让人们从现实重压中解脱出来的目的。所以,当我们将“异想天开”、“痴心妄想”、“胡思乱想”与“艺术”联系在—起时,我们反而会觉得“异想天开”是—种难得的体验,正如郑板桥所说的“难得糊涂”,以及梵高所说的“我越是神智分裂,越是虚弱,越是能进入—种艺术的境界。”
今天,我们之所以用“异想天开”作为南京原形艺术中心成立暨国际精神病人艺术展的主题,是因为这个机构服务的对象和参展艺术家正是—些难以被社会现实接纳的人,即被我们称着是“精神病人”的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精神病人的思维总是脱离社会现实,他们终日沉浸在“异想天开”世界中,至于这些“异想天开”中是否存在着值得我们这些“正常人”重视的内容,恐怕就极少有人愿意去思考了。
我们在此使用“精神病人”这个概念实在是无奈,如果不用这个概念,我们暂时又找不到其它可以替代的词,我们曾想借鉴西方的“异己”、“界外者”、“边缘人”,但又觉得会产生更多的歧义,所以,在我们暂未找到合适的概念之前,还是希望精神病人和公众能够凉解。由此可见,“精神病人”已成为我们今天无法回避的问题,既然回避不了,还不如鼓足勇气正视这个现实,再说,现实中哪里还存在什么健全和完美无缺的精神呢?
南京原形艺术中心是我国首家以挖掘、收藏、研究和推广精神病人艺术为主的非营利专业机构。该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一个被长期忽略和遮蔽的精神原形从此开始进入中国公众的视野,对此,公众应该可以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一些过去不曾了解到的人的精神真相,如这些作品与人的心灵、潜能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等等,而这—切对于中国公众(包括艺术家和精神科医生)来说,想必都是陌生的。
在这次展示中,除了展示一部分中国精神病人的作品,同时,我们还为公众提供了一批美国、智利、西班牙、古巴、日本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精神病人作品,以及国际机构捐赠给我们的文献资料,其目的是为了告诉中国观众,精神病人艺术对于中国人而言虽然仍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在世界很多国家,他们已对此有了非常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比,大家会发现中国才刚刚起步,将来仍有—段艰难的历程有待我们去探寻,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对中国精神病人的艺术充满着许多期待,这是因为在精神病人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生命的潜能,他们或许能激励我们反思,或许能为我们走出今天的精神困境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艺术在今天承担着人与自身及自然联系的重要使命,而当代人的种种精神疾病恰恰是自然意志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肯定,因为正是这些“疾病”的发生才让人从一种危险的情境中逃离出来,从而避免我们走向毁灭,这就是生命与生俱来的防御机制,即迫使人的生命接受自然意志的拯救,精神分裂症、自闭症是如此,强迫症、抑郁症、狂躁症也都是如此。
2010-10-18
一—南京原形艺术中心成立暨国际精神病人艺术展
文/郭海平
“异想天开”是中国的一个成语,通常情况下,这个成语又总是会与“脱离现实”、“痴心妄想”等连系在一起,以至于—提到“异想天开”,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好感,这是因为中国文化教育历来都教导国民要“务实”和“脚踏实地”。好就好在艺术是可以例外的,不仅如此,艺术还常常鼓励人们去幻想和超越现实,从而达到让人们从现实重压中解脱出来的目的。所以,当我们将“异想天开”、“痴心妄想”、“胡思乱想”与“艺术”联系在—起时,我们反而会觉得“异想天开”是—种难得的体验,正如郑板桥所说的“难得糊涂”,以及梵高所说的“我越是神智分裂,越是虚弱,越是能进入—种艺术的境界。”
今天,我们之所以用“异想天开”作为南京原形艺术中心成立暨国际精神病人艺术展的主题,是因为这个机构服务的对象和参展艺术家正是—些难以被社会现实接纳的人,即被我们称着是“精神病人”的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精神病人的思维总是脱离社会现实,他们终日沉浸在“异想天开”世界中,至于这些“异想天开”中是否存在着值得我们这些“正常人”重视的内容,恐怕就极少有人愿意去思考了。
我们在此使用“精神病人”这个概念实在是无奈,如果不用这个概念,我们暂时又找不到其它可以替代的词,我们曾想借鉴西方的“异己”、“界外者”、“边缘人”,但又觉得会产生更多的歧义,所以,在我们暂未找到合适的概念之前,还是希望精神病人和公众能够凉解。由此可见,“精神病人”已成为我们今天无法回避的问题,既然回避不了,还不如鼓足勇气正视这个现实,再说,现实中哪里还存在什么健全和完美无缺的精神呢?
南京原形艺术中心是我国首家以挖掘、收藏、研究和推广精神病人艺术为主的非营利专业机构。该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一个被长期忽略和遮蔽的精神原形从此开始进入中国公众的视野,对此,公众应该可以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一些过去不曾了解到的人的精神真相,如这些作品与人的心灵、潜能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等等,而这—切对于中国公众(包括艺术家和精神科医生)来说,想必都是陌生的。
在这次展示中,除了展示一部分中国精神病人的作品,同时,我们还为公众提供了一批美国、智利、西班牙、古巴、日本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精神病人作品,以及国际机构捐赠给我们的文献资料,其目的是为了告诉中国观众,精神病人艺术对于中国人而言虽然仍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在世界很多国家,他们已对此有了非常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比,大家会发现中国才刚刚起步,将来仍有—段艰难的历程有待我们去探寻,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对中国精神病人的艺术充满着许多期待,这是因为在精神病人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生命的潜能,他们或许能激励我们反思,或许能为我们走出今天的精神困境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艺术在今天承担着人与自身及自然联系的重要使命,而当代人的种种精神疾病恰恰是自然意志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肯定,因为正是这些“疾病”的发生才让人从一种危险的情境中逃离出来,从而避免我们走向毁灭,这就是生命与生俱来的防御机制,即迫使人的生命接受自然意志的拯救,精神分裂症、自闭症是如此,强迫症、抑郁症、狂躁症也都是如此。
2010-10-18
真疯子出来了假疯子怎么办

面对真疯子,在西方的历史上,—部分是老老实实地向真疯子学习,拜真疯子为师,还有—部分会被淘汰,该干吗干吗去,当然学真疯子是极其危险的,它至少需要—些勇气和牺牲精神,不过,西方有求真的传统和土壤,中国没有,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我会让你们学么? 明白么 你们很落后 我是指的艺术 我可以不理你们这些人 你们什么都不是
10楼的话什么意思?
《异想天开》目录
1、南京原形艺术中心图片集
2、原形艺术网介绍
3、南京原形艺术中心地图
4、中外精神病人作品
5、迟到的敬意
文/曾丽华
6、异想天开
一—南京原形艺术中心成立暨国际精神病人艺术展
文/郭海平
7、发现精神病人艺术
文/麦基高/译文/许孜奕
8、精神科医生与精神病人艺术
文/麦基高/译文/张志伟
9、西方原生艺术年表/界外艺术手册/译文/郭梅 沈颖
很有意义的工作,天才与疯子只是一线之隔,从圣雄甘地到微软比尔盖茨。

“原形艺术网”开始试运行
http://art2010.net
http://art2010.net
11月18日
文/卢娜娜
艺术家郭海平从2006年就开始筹备的原形艺术中心终于建成了——南京原形艺术中心,这是国内第一家。中心定于今天下午开幕。原形艺术,用郭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没有受过外界干扰的、原生态的艺术。
下午1:30,152公交终点——南京江心洲,我们今天是来给原形艺术中心开幕做志愿者的。与郭老师约好两点到达的,下了公交之后,同行的朋友说几天前来过,就在附近,所以就没有再打车,而是一路走来。成片的葡萄园映入了眼帘,虽已是深秋,葡萄藤的叶子基本凋尽,但仔细看时会发现在葡萄藤的最莫稍部分,生长最小的叶子的地方,仍有点点绿意,几片叶子虽然微小却依然顽强的绿着,最能经受深秋的寒凉。友给郭老师打电话想问问具体地点,估计是太忙了没有听到我们的电话,于是就在友的指引下向着一个大体的方位继续走着,虽然担心会迟到,但是路边惬意的景象还是分散了注意力。朋友说,如果以后有机会来此,而且这里若有网络,会上网累了之后时不时的出来透透气,我想象着自己真的会在这里生活时的情景对她说,如果我能住于此,就会整天待在葡萄园中,我想即使无事可做也可与天地相近。一路走来,看到路边好多老人闲聊或者打牌,身旁的葡萄藤上晾晒着洗好的衣物,今天的天气格外好,阳光洒在他们身上,让人看了有一种宁静的感觉。我们看着他们,而他们也在我们走近时看着我们,忽然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冒昧的闯入者,这么宁静惬意的生活就被我们两个陌生人打破了,但是看到他们的眼神时却又坦然了,因为他们的眼神还是那样闲静。
来南京两个月了,这座城市给我的一个很大感觉就是老人很多,听一个家在南京的同学说过,在南京出门做公交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年轻的人要么挤地铁要么自己开车,当时听来不以为意,两个月的生活才真的发现果然。南京的老人特别热情,刚来时自认为很记路的我忽然似乎成了路痴,只要一出校门,就找不到回来的路了。一次我转到了鼓楼公园那边,完全辨不清方向了,正在像个没头苍蝇似的到处找方向的时候一个老人过来问我是哪个学校的学生,我答南大,她说一看我就是刚来到南京,就给我指了方向还问我是什么专业的,当时急于回来就感谢之后匆匆离开,现在想来很温暖的感觉。
走着走着,看表,已经快两点了,忽然记起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南京原型艺术中心,和郭老师约好的时间是两点,就真的急了,从观赏惬意之景中回来,但不知道具体位置,忙去问路人,终于知道了怎么走,但还得至少走半小时,无奈只好拦了辆面的,葡萄园从眼前成片飞过。
还好没有太晚到了原型艺术中心,同行的朋友前几天来此采访过郭老师,就介绍我。郭老师真的是很热情的一个人,虽我们是学生身份但老师依然跟我们握手欢迎我们的加入。郭海平老师有大多数艺术家特有的外形,但是我觉得他身上有种不一样的气质,眼神中有东西,也许是对心灵,也许是对自由的追求。
我们的工作是负责接待来参观者和来采访的媒体记者,我感觉来的艺术家不是很多,来人大部分是媒体记者。工作的间隙我进去参观了一下展出的画作,作品有大部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和躁郁症患者所作。看那些画真的能感觉到那是一颗颗自由的心灵的杰作,虽然我不懂画,但是我能感觉到画中流泻出来的作画者的精神内心世界,没有外界的干扰与束缚,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挥洒出来的东西。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幅画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画者所作的《无题》,颜色是鲜亮的红和黑的搭配,在整个画纸上随意的摊开颜色,整体上看似是一个大脑,但又不那么明确,就像是一团油彩被无意识的泼在了纸上,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在看画时却能强烈的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冲突,心灵想自由驰骋但身体似乎又成了束缚,只有宣泄在了画纸上。还有一幅是躁郁症患者所作《呐喊》,这也是被郭老师很看重的一幅作品,画面很简单,中间有一个似是个人,身体很小但却张着占了大半个身躯的嘴,观赏时耳边似乎响起了一声声声嘶力竭的呐喊。画中人想喊什么呢,作者又是想喊什么呢,也许是自由的心灵对远方的向往吧。听到现代快报的一个记者说了一句话“肉体是痛苦的,心灵是自由的”,或许他们很幸福,因为他们起码在心灵上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信息泛滥,技术主义带来的后现代外界环境,使人们已然分不清什么是本真的东西,只为外界的繁华眼花缭乱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心,心灵被外物所左右,那又从何去获得心灵的自由。庄周梦蝶是心灵自由的极致,现实中无法获得只能去梦中寻觅,但现在人是直接没有去寻觅的意识。
也许自由是一个国度,走进去之后才能驰骋心灵,我们一般人受到过多外界的干扰,与外界有太多的联系,做事总是追求理性,其实就像郭海平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的“完整的人性是不能排斥非理性的,人为切除了非理性的一面,理性的部分将危机重重。我们都是分裂的,但分裂的形态不一样,病人与社会分裂,但他们与自我和自然是统一的,我们虽然与社会在表面上是统一的,但与自我和自然却是分裂的,或许就是因为精神病人太直接、太自然了,才让我们讨厌和排斥他们,精神分裂者是我们欲望的英雄”。我认为人的理性和艺术有时是矛盾冲突的,理性会有一系列的规则需要去遵守,心便会受到束缚,心一旦受到束缚,一切所谓的创作便只是一堆外物的堆积而已,是外在机械性的,而不是内在灵魂的流露与展现。
启蒙时代开启了理性的世界,理性的思维成为人们参与世界必须具备的,确实,理性思维是建构外部世界时所需的,外部世界是有规则的,是具体的有形式的,理性会满足外部世界的这种特质,而一旦把理性加之于内在心理,就会束缚心灵,因为心灵是四处飘散,需要无拘无束的。
下午5:30,大家都散去了,郭老师要留我们一起吃饭,但我们怕回来没有车了,就没有留下。其实还想徒步的,但看着已将黑的天和长的路我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是一个老师开车送我们去的152公车站点,还是走的来时的路,葡萄园已经笼上了黑色,园边悠闲的人们也都不在了,估计是回家煮饭了。葡萄藤尖上的片片顽强小叶子的绿色叶也隐没在了黑色的空气中。
文/卢娜娜
艺术家郭海平从2006年就开始筹备的原形艺术中心终于建成了——南京原形艺术中心,这是国内第一家。中心定于今天下午开幕。原形艺术,用郭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没有受过外界干扰的、原生态的艺术。
下午1:30,152公交终点——南京江心洲,我们今天是来给原形艺术中心开幕做志愿者的。与郭老师约好两点到达的,下了公交之后,同行的朋友说几天前来过,就在附近,所以就没有再打车,而是一路走来。成片的葡萄园映入了眼帘,虽已是深秋,葡萄藤的叶子基本凋尽,但仔细看时会发现在葡萄藤的最莫稍部分,生长最小的叶子的地方,仍有点点绿意,几片叶子虽然微小却依然顽强的绿着,最能经受深秋的寒凉。友给郭老师打电话想问问具体地点,估计是太忙了没有听到我们的电话,于是就在友的指引下向着一个大体的方位继续走着,虽然担心会迟到,但是路边惬意的景象还是分散了注意力。朋友说,如果以后有机会来此,而且这里若有网络,会上网累了之后时不时的出来透透气,我想象着自己真的会在这里生活时的情景对她说,如果我能住于此,就会整天待在葡萄园中,我想即使无事可做也可与天地相近。一路走来,看到路边好多老人闲聊或者打牌,身旁的葡萄藤上晾晒着洗好的衣物,今天的天气格外好,阳光洒在他们身上,让人看了有一种宁静的感觉。我们看着他们,而他们也在我们走近时看着我们,忽然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冒昧的闯入者,这么宁静惬意的生活就被我们两个陌生人打破了,但是看到他们的眼神时却又坦然了,因为他们的眼神还是那样闲静。
来南京两个月了,这座城市给我的一个很大感觉就是老人很多,听一个家在南京的同学说过,在南京出门做公交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年轻的人要么挤地铁要么自己开车,当时听来不以为意,两个月的生活才真的发现果然。南京的老人特别热情,刚来时自认为很记路的我忽然似乎成了路痴,只要一出校门,就找不到回来的路了。一次我转到了鼓楼公园那边,完全辨不清方向了,正在像个没头苍蝇似的到处找方向的时候一个老人过来问我是哪个学校的学生,我答南大,她说一看我就是刚来到南京,就给我指了方向还问我是什么专业的,当时急于回来就感谢之后匆匆离开,现在想来很温暖的感觉。
走着走着,看表,已经快两点了,忽然记起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南京原型艺术中心,和郭老师约好的时间是两点,就真的急了,从观赏惬意之景中回来,但不知道具体位置,忙去问路人,终于知道了怎么走,但还得至少走半小时,无奈只好拦了辆面的,葡萄园从眼前成片飞过。
还好没有太晚到了原型艺术中心,同行的朋友前几天来此采访过郭老师,就介绍我。郭老师真的是很热情的一个人,虽我们是学生身份但老师依然跟我们握手欢迎我们的加入。郭海平老师有大多数艺术家特有的外形,但是我觉得他身上有种不一样的气质,眼神中有东西,也许是对心灵,也许是对自由的追求。
我们的工作是负责接待来参观者和来采访的媒体记者,我感觉来的艺术家不是很多,来人大部分是媒体记者。工作的间隙我进去参观了一下展出的画作,作品有大部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和躁郁症患者所作。看那些画真的能感觉到那是一颗颗自由的心灵的杰作,虽然我不懂画,但是我能感觉到画中流泻出来的作画者的精神内心世界,没有外界的干扰与束缚,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挥洒出来的东西。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幅画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画者所作的《无题》,颜色是鲜亮的红和黑的搭配,在整个画纸上随意的摊开颜色,整体上看似是一个大脑,但又不那么明确,就像是一团油彩被无意识的泼在了纸上,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在看画时却能强烈的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冲突,心灵想自由驰骋但身体似乎又成了束缚,只有宣泄在了画纸上。还有一幅是躁郁症患者所作《呐喊》,这也是被郭老师很看重的一幅作品,画面很简单,中间有一个似是个人,身体很小但却张着占了大半个身躯的嘴,观赏时耳边似乎响起了一声声声嘶力竭的呐喊。画中人想喊什么呢,作者又是想喊什么呢,也许是自由的心灵对远方的向往吧。听到现代快报的一个记者说了一句话“肉体是痛苦的,心灵是自由的”,或许他们很幸福,因为他们起码在心灵上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信息泛滥,技术主义带来的后现代外界环境,使人们已然分不清什么是本真的东西,只为外界的繁华眼花缭乱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心,心灵被外物所左右,那又从何去获得心灵的自由。庄周梦蝶是心灵自由的极致,现实中无法获得只能去梦中寻觅,但现在人是直接没有去寻觅的意识。
也许自由是一个国度,走进去之后才能驰骋心灵,我们一般人受到过多外界的干扰,与外界有太多的联系,做事总是追求理性,其实就像郭海平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的“完整的人性是不能排斥非理性的,人为切除了非理性的一面,理性的部分将危机重重。我们都是分裂的,但分裂的形态不一样,病人与社会分裂,但他们与自我和自然是统一的,我们虽然与社会在表面上是统一的,但与自我和自然却是分裂的,或许就是因为精神病人太直接、太自然了,才让我们讨厌和排斥他们,精神分裂者是我们欲望的英雄”。我认为人的理性和艺术有时是矛盾冲突的,理性会有一系列的规则需要去遵守,心便会受到束缚,心一旦受到束缚,一切所谓的创作便只是一堆外物的堆积而已,是外在机械性的,而不是内在灵魂的流露与展现。
启蒙时代开启了理性的世界,理性的思维成为人们参与世界必须具备的,确实,理性思维是建构外部世界时所需的,外部世界是有规则的,是具体的有形式的,理性会满足外部世界的这种特质,而一旦把理性加之于内在心理,就会束缚心灵,因为心灵是四处飘散,需要无拘无束的。
下午5:30,大家都散去了,郭老师要留我们一起吃饭,但我们怕回来没有车了,就没有留下。其实还想徒步的,但看着已将黑的天和长的路我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是一个老师开车送我们去的152公车站点,还是走的来时的路,葡萄园已经笼上了黑色,园边悠闲的人们也都不在了,估计是回家煮饭了。葡萄藤尖上的片片顽强小叶子的绿色叶也隐没在了黑色的空气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