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声展当代艺术家的五场讲座(进行中)
场地:三里屯SOHO大声馆,工体北路南侧,VILLEG对面
2010-9-21 星期二
PM 2:00-3:00 | 大声馆
讨论:死亡让我如此美丽——Goth美学与巴塔耶
邬建安、黄然、李富春、刘卓全,主持人:汪民安
http://www.getitlouder.com/CnChair.aspx?ID=50
PM 6:00 | 大声馆
讨论: 品牌帝国——政治、经济、权利的体系
双飞小组、未知博物馆、雄黄社、高远,主持人:欧宁
http://www.getitlouder.com/CnChair.aspx?ID=51
2010-9-22 星期三
PM 3:00 | 大声馆
讨论:不会玩怎么办?关于玩乐主义的建构
梁硕、王郁洋、陈轴、胡筱潇、雷本本,主持人:付晓东
http://www.getitlouder.com/CnChair.aspx?ID=14
2010-9-23 星期四
PM 5:00 | 大声馆
绿校同学会
绿校
2010-9-27 星期一
PM 3:00-5:00 | 大声馆
讨论:下午茶与泡沫剧——日常体验的弥散
赵要、卢征远、方潞、苏文祥、forget art、陈轴,主持人:王德胜
http://www.getitlouder.com/CnChair.aspx?ID=52
小牛花使用手册:
1、口味三俗,请自带避雷针;
2、我真不是这个意思,您千万别往歪里想。
死亡让我如此美丽——GOTH美学与巴塔耶
2010年9月21日,下午2:00-3:00
地点:三里屯SOHO 大声馆
主持人:汪民安、付晓东
参与嘉宾:黄然、刘卓全、李富春

左一,汪民安,左二,李富春,左三,刘卓全,左四,黄然
(下面是现场节略版的梗概记录)
#大声展#Artist Talk:死亡让我如此美丽,主持人:付晓东、汪民安,参与嘉宾:黄然、刘卓全和李富春,讨论死亡美学与巴塔耶的关系。、
#大声展#首先发言的是刘卓全,他以瓶画系列为代表作,并伴随着死者的照片等黑暗色彩的作品为主。汪民安:为什么你会选择死亡题材作为你的创作灵感?刘:从小就喜欢看死者的照片,特别是墓地这种地方,在深圳大部分的公共墓园里,大多都能看到年轻人的遗照。
#大声展#汪民安:为什么深圳墓园的死者以年轻人为主,有些奇怪?我在学校教书,开学两周内出现了三起自杀事件,实在是高的有点可怕。刘卓全:现在八零九零后的年轻人,绝对不像上一代的人,这代人身上缺少一种忍耐力,去承受这个社会。
#大声展#付晓东:巴塔耶说”死亡一扇小小的窗户,他一直开在我们的心中。“汪民安:死亡时人类非常特殊的经验,没有人可以描述,是一个没有经验无法分析和判断的真实的过程。没有人搞清楚为什么他们(那些深圳墓园里的年轻死者)死亡,我们只能推测,他们怎么死去。
#大声展#黄然:本次大声展我的参展作品是”愉悦悲剧“,一部很长的影片,影片的画面我特意做的很漂亮,有感官上的愉悦感,但是文本本身却是非常悲剧。我在追求的是一个道德美学上的美化过程。
#大声展#黄然:除此之外,我还展示了一套版画,基于十八十九世纪的植物、生物科学研究绘图,到了现在已经没有了那种科学意义,但是更多的充斥着美学质量感,可技术层面上的愉悦感。但是在画面呈现上有个很深刻的不道德行为,是科学上的卓越,感官上的愉悦和文本上的不道德,这些都是很荒谬的组合
#大声展#付晓东:我想问一下,当初为什么对死亡的问题这么感兴趣?黄然:我一直觉得价值体系和文化层面有很大的联系,包括政治文化经济和价值体系的建立都是一个idea,从这个idea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样的现象,但是他们背后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这是个根本问题。
#大声展#汪民安:我倒是觉得你表达的东西太多了,表达的调性很好。你的作品跟你的论述还是有个断裂,不够完整。黄然:断裂是可以理解的,我追求的是一个视觉符号,思维上的精确性肯定会被图像上的肤浅和简单性所覆盖。
#大声展#付晓东:谢谢黄然,下面欢迎来自杭州的李富春。他在出现的时候就是以一种很”狠“的方式出现的。在学校的时候,他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一个人的头骨磨成了粉冲水喝了下去。汪民安:你从哪儿找到的头骨?李富春:从杭州殡仪馆的化妆师手上拿到的,在我手上玩了两个月,然后做了这个作品。
#大声展#李富春:这个头骨原本应该是属于侦查和警察的工作,到我这个已经失去了这个社会意义,所以我想用我的方式,让他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大声展#李富春:固定财产是一个跟国家机关有关系的作品,也是用骨灰的材料,在柜子上刷了一层清漆(掺了骨灰的),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
#大声展#另一个作品是骨灰麻将机:(我对机械还是很感兴趣的)用骨灰做了一套麻将牌,我觉得我们不用去讨论某种结果,只是对死亡的一个调侃吧!”一种状态 2“氢气球吊着一包袋泡茶,茶包里面也是骨灰。传达着一种悬浮的感觉。
#大声展#李富春:”知了“是用一个死掉的知了,火花了之后放回它出生之后的壳。
#大声展#汪民安:不知道历史上是否有吃人骨的这种记载?李富春:好像没有。汪民安:就是说你有感受,但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感受?李富春:是的。汪民安:你有些信仰?李富春:没有
#大声展#付晓东:在我的理解里,死亡是一条暗线,他一直出现在不同的作品里,死亡美学在流行文化中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引起关注,比如说现在非常火爆的Lady Gaga。这个话题在中国貌似还没有被怎么谈论过,之所以邀请汪民安老师来,也是这是由他翻译和探讨的论题。
#大声展#汪民安:我之前很少看年青艺术家的作品,这次看了这些八零后的作家觉得很喜欢。死亡题材在艺术领域我还没有仔细研究过,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跟大家探讨。(活动结束)
2010年9月21日,下午2:00-3:00
地点:三里屯SOHO 大声馆
主持人:汪民安、付晓东
参与嘉宾:黄然、刘卓全、李富春

左一,汪民安,左二,李富春,左三,刘卓全,左四,黄然
(下面是现场节略版的梗概记录)
#大声展#Artist Talk:死亡让我如此美丽,主持人:付晓东、汪民安,参与嘉宾:黄然、刘卓全和李富春,讨论死亡美学与巴塔耶的关系。、
#大声展#首先发言的是刘卓全,他以瓶画系列为代表作,并伴随着死者的照片等黑暗色彩的作品为主。汪民安:为什么你会选择死亡题材作为你的创作灵感?刘:从小就喜欢看死者的照片,特别是墓地这种地方,在深圳大部分的公共墓园里,大多都能看到年轻人的遗照。
#大声展#汪民安:为什么深圳墓园的死者以年轻人为主,有些奇怪?我在学校教书,开学两周内出现了三起自杀事件,实在是高的有点可怕。刘卓全:现在八零九零后的年轻人,绝对不像上一代的人,这代人身上缺少一种忍耐力,去承受这个社会。
#大声展#付晓东:巴塔耶说”死亡一扇小小的窗户,他一直开在我们的心中。“汪民安:死亡时人类非常特殊的经验,没有人可以描述,是一个没有经验无法分析和判断的真实的过程。没有人搞清楚为什么他们(那些深圳墓园里的年轻死者)死亡,我们只能推测,他们怎么死去。
#大声展#黄然:本次大声展我的参展作品是”愉悦悲剧“,一部很长的影片,影片的画面我特意做的很漂亮,有感官上的愉悦感,但是文本本身却是非常悲剧。我在追求的是一个道德美学上的美化过程。
#大声展#黄然:除此之外,我还展示了一套版画,基于十八十九世纪的植物、生物科学研究绘图,到了现在已经没有了那种科学意义,但是更多的充斥着美学质量感,可技术层面上的愉悦感。但是在画面呈现上有个很深刻的不道德行为,是科学上的卓越,感官上的愉悦和文本上的不道德,这些都是很荒谬的组合
#大声展#付晓东:我想问一下,当初为什么对死亡的问题这么感兴趣?黄然:我一直觉得价值体系和文化层面有很大的联系,包括政治文化经济和价值体系的建立都是一个idea,从这个idea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样的现象,但是他们背后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这是个根本问题。
#大声展#汪民安:我倒是觉得你表达的东西太多了,表达的调性很好。你的作品跟你的论述还是有个断裂,不够完整。黄然:断裂是可以理解的,我追求的是一个视觉符号,思维上的精确性肯定会被图像上的肤浅和简单性所覆盖。
#大声展#付晓东:谢谢黄然,下面欢迎来自杭州的李富春。他在出现的时候就是以一种很”狠“的方式出现的。在学校的时候,他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一个人的头骨磨成了粉冲水喝了下去。汪民安:你从哪儿找到的头骨?李富春:从杭州殡仪馆的化妆师手上拿到的,在我手上玩了两个月,然后做了这个作品。
#大声展#李富春:这个头骨原本应该是属于侦查和警察的工作,到我这个已经失去了这个社会意义,所以我想用我的方式,让他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大声展#李富春:固定财产是一个跟国家机关有关系的作品,也是用骨灰的材料,在柜子上刷了一层清漆(掺了骨灰的),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
#大声展#另一个作品是骨灰麻将机:(我对机械还是很感兴趣的)用骨灰做了一套麻将牌,我觉得我们不用去讨论某种结果,只是对死亡的一个调侃吧!”一种状态 2“氢气球吊着一包袋泡茶,茶包里面也是骨灰。传达着一种悬浮的感觉。
#大声展#李富春:”知了“是用一个死掉的知了,火花了之后放回它出生之后的壳。
#大声展#汪民安:不知道历史上是否有吃人骨的这种记载?李富春:好像没有。汪民安:就是说你有感受,但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感受?李富春:是的。汪民安:你有些信仰?李富春:没有
#大声展#付晓东:在我的理解里,死亡是一条暗线,他一直出现在不同的作品里,死亡美学在流行文化中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引起关注,比如说现在非常火爆的Lady Gaga。这个话题在中国貌似还没有被怎么谈论过,之所以邀请汪民安老师来,也是这是由他翻译和探讨的论题。
#大声展#汪民安:我之前很少看年青艺术家的作品,这次看了这些八零后的作家觉得很喜欢。死亡题材在艺术领域我还没有仔细研究过,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跟大家探讨。(活动结束)
小牛花使用手册:
1、口味三俗,请自带避雷针;
2、我真不是这个意思,您千万别往歪里想。
品牌帝国--政治、经济、权利的体系
时间:2010年9月21日,下午5:30——7:00
地点:三里屯SOHO大声馆
主持人:欧宁、付晓东
参与嘉宾:双飞艺术小组,未知博物馆、雄黄社、高远

左一、欧宁,左二、付晓东,右一、廖斐(未知博物馆)

左一、林科,左二、李富春(双飞艺术小组),左三、高远,右二、何迟,右一、吴海(雄黄社)
(以下为现场节略的梗概记录)
#大声展#品牌帝国--政治、经济、权利的体系”讨论即将开始。主持人:付晓东、欧宁,参与嘉宾:双飞艺术小组,未知博物馆、雄黄社、高远
#大声展#欧宁:今天的论题十分有趣,之前我们策划的时候,想邀请一位叫Naomi klein的作家,她有一本很著名的书叫《No Logo》反对品牌效应,虽然她因故不能出席,但是今天能邀请到诸位来一起讨论也十分有趣。
#大声展#付晓东:谢谢欧宁,双飞艺术中心成立于2008年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是张培力和耿建翌的嫡系门生。他们住在杭州的“双飞大厦”其实只有一个房间是他们的,不过被他们很恶搞的叫做了双飞大厦。
#大声展#李富春(双飞):其实双飞的行为都是很实验性的,比如说我们楼下有个在装修的工商银行。我们想做出一个有威胁性的行为作品,于是抢劫了这个在装修中的银行的沙子、水泥等物。
#大声展#付晓东:本次大声展双飞的作品是一套灯箱片,对所有的知名品牌进行扮演。他们长期利用一种自拍的粗糙效果表达了草根的反美学状态,从而呈现一种恶搞的精神状态。
#大声展#李富春(双飞):我们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作品,到一个足浴城里去洗脚,基于这种身体的接触我们发出了一些很夸张的声音,而表达这种接触状态。
#大声展#欧宁:很有意思,之前在我们在微薄上把你们的参展Vedio贴了上去,是对一首歌的恶搞(《爱情买卖》),表达了对体制的不满,想问一下你们,既然有如此态度,肯定对体制内外有自己的定义,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体制是你们可接受的,什么样的是不能接受的,是否有个标准?
#大声展#欧宁:我觉得你们这次的作品跟网络上的恶搞如出一辙,而且跟本次大声展的主题很切合。其实这种恶搞的本质就是一种分享的状态。同时你们对品牌的讽刺跟我们的构思,就是Naomi的那本书也很吻合。我想问一下,大声展到现在是否符合你们的标准?
#大声展#李富春(双飞):我觉得这个作品很符合。付晓东:谢谢双飞,下面有请未知博物馆来说一下。
#大声展#廖斐(未知博物馆):未知是邱黯雄组织的。它的建立一方面是基于对博物馆体制的反思,另一方面又是对未知的思考。
#大声展#廖斐(未知博物馆):未知博物馆不会去教育大众,而是对大众起到一个引导和启发式的功能。冥想台是我们的一个项目,它是什么?只是一个瞬间出现瞬间消逝的灵感。我们会邀请不同的艺术家,把冥想台当做一个平台,供大家展示。
#大声展#廖斐(未知博物馆):利用这个平台(更像一个命题作文),每个艺术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冥想空间和状态,用视觉语言和装置作品表达出来。
#大声展#廖斐(未知博物馆):最早做未知博物馆的时候,我们不想到一个体系下的空间去做这项目,只是找了一个随意的空间就开始做了展览,这个展览更多的是关于艺术标准的东西,这是当时的前言:“不是展览的展览,不是聚会的聚会,不是工作室的工作室,不是酒吧的酒吧......”
#大声展#廖斐(未知博物馆):邱黯雄做了一个很有趣的东西:根据哥德巴赫猜想做了一个雕塑,也没说是不是作品,很难猜测。
#大声展#廖斐(未知博物馆):我们还有一个称之为:“一句话”的项目,有些听上去正确的话,单独拿出来的时候会非常荒诞,这些都是很好的创造源泉,被我们拿出来再创作。例如“全球指纹相同的的几率是6400亿分之一,但是全球只有60亿人,所以不会有完全相同的质问。”
#大声展#廖斐(未知博物馆):本次大声展上,我们做的是“乌托邦房间”。做这个项目之前,我们还做了个文字的乌托邦实验,也就是一句话乌托邦,例如乌托邦式的煤气管道,乌托邦式的共产主义纪念碑等等;转化成视觉作品之后,我们做了一些例如方的地球仪,和同时能发出氟利昂和臭氧的机器等等。
#大声展#欧宁:很有意思,有些小细节我很喜欢,比如说那个冰冻的第三国际纪念碑等等,我觉得未知博物馆是个很宏大的想法,可能是你们参与的人太多了,有些表达还不够明确,可能还是需要好好丰富。但是在气质上最符合的还是你们印的那本手册。
#大声展#何迟(雄黄社):谢谢前面的艺术家,我们雄黄社有个宣言,包括了儒家文化、士人艺术等,整个宣言强调了在文化上的责任心。我们在去年的十一月份在某个沙场上做了一群房子,作品名叫“骄傲”,这是我们第一个展览。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在尝试怎么是创造性的展览活动。
#大声展#雄黄社:去年和一些艺术家联合做了一个名为《风流》的展览,地点选择了京郊,以被拆迁的建筑物为载体,包括了绘画、雕塑、行为、影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我们想展示的是做作品的过程,在大声展展厅展示完成后,还要运回我们在黑桥的工作室,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大声展#付晓东:其实微笑这个作品拿到三里屯SOHO来展示,是个很有意思的行为。今天参会的艺术家都很有意思,包括他们讨论的问题都是一些很重要的文化问题,这些组合的艺术家的身份也各不相同,他们有草根,有科班,比较知识分子,也有自学成才,他们的知识系统和背景都导致了他们创作形式和价值观系统的多元化。
#大声展#付晓东:接下来,我们邀请特别有特点的摄影师高远来讲一讲。高远是生活杂志的首席摄影师。
#大声展#高远:谢谢大家,身为一个在传播公司的摄影师,我们首先注重的是职务上的传播性,一种时尚和品牌结合的很紧密的做法。我们经常做一些很商业的拍摄,但是我们努力的想从形式上跟其他的拍摄区别开来。之前我们做过一个”@科学松鼠会 “的拍摄。
#大声展#高远:除了职务之外,我开始做一些创作,我在08年做了一个系列叫《混乱》,利用多重曝光的效果来表达一种政治状态。本次大声展我的参展项目叫《现如今》,其实跟双飞的恶搞有点像,表达了现今的人们通过一些畸形的状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说一个站在跑步机上的满身肌肉的蝙蝠侠...
#大声展#观众提问:我想问问双飞小组,你们的艺术(行为?或者别的什么)特别的反日常或者癫狂,让所谓的正常人有些难以接受,你们的这种做法是不是因为是年轻人的关系?随着你们年纪的增长,这个状态是有所放大还是会有所收敛?
#大声展#李富春(双飞):其实我们没有把它当做一个艺术品在做,只是想去这么做,在自己的状态下不被环境约束,和您说的年龄肯定有关系,不同的年纪状态肯定会不一样的。至于你说的锐气,估计就是荷尔蒙吧,是不是会放大,我们也很难知道。
#大声展#高远:我来问李富春一个问题吧,你刚刚谈到的体制外的状态,作为一个破局着,你们这个功能性在哪里?李富春:可能没有想过这个所谓的功能性,虽然客观上可能会被打上标签或者被定义为一些什么,但是我们主观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大声展#高远:是不是因为杭州这个环境?林科(双飞):其实我们的活动真正是一些主观乐趣和驱动所在,并没有收到什么环境或者什么的影响。高远:那你们怎么看待”山歌叫“这种行为?李富春:对,这种东西我们也看,不过我们还没有去做,因为可能环境的不同,它的出现在那个环境里肯定是有意义的。
时间:2010年9月21日,下午5:30——7:00
地点:三里屯SOHO大声馆
主持人:欧宁、付晓东
参与嘉宾:双飞艺术小组,未知博物馆、雄黄社、高远

左一、欧宁,左二、付晓东,右一、廖斐(未知博物馆)

左一、林科,左二、李富春(双飞艺术小组),左三、高远,右二、何迟,右一、吴海(雄黄社)
(以下为现场节略的梗概记录)
#大声展#品牌帝国--政治、经济、权利的体系”讨论即将开始。主持人:付晓东、欧宁,参与嘉宾:双飞艺术小组,未知博物馆、雄黄社、高远
#大声展#欧宁:今天的论题十分有趣,之前我们策划的时候,想邀请一位叫Naomi klein的作家,她有一本很著名的书叫《No Logo》反对品牌效应,虽然她因故不能出席,但是今天能邀请到诸位来一起讨论也十分有趣。
#大声展#付晓东:谢谢欧宁,双飞艺术中心成立于2008年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是张培力和耿建翌的嫡系门生。他们住在杭州的“双飞大厦”其实只有一个房间是他们的,不过被他们很恶搞的叫做了双飞大厦。
#大声展#李富春(双飞):其实双飞的行为都是很实验性的,比如说我们楼下有个在装修的工商银行。我们想做出一个有威胁性的行为作品,于是抢劫了这个在装修中的银行的沙子、水泥等物。
#大声展#付晓东:本次大声展双飞的作品是一套灯箱片,对所有的知名品牌进行扮演。他们长期利用一种自拍的粗糙效果表达了草根的反美学状态,从而呈现一种恶搞的精神状态。
#大声展#李富春(双飞):我们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作品,到一个足浴城里去洗脚,基于这种身体的接触我们发出了一些很夸张的声音,而表达这种接触状态。
#大声展#欧宁:很有意思,之前在我们在微薄上把你们的参展Vedio贴了上去,是对一首歌的恶搞(《爱情买卖》),表达了对体制的不满,想问一下你们,既然有如此态度,肯定对体制内外有自己的定义,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体制是你们可接受的,什么样的是不能接受的,是否有个标准?
#大声展#欧宁:我觉得你们这次的作品跟网络上的恶搞如出一辙,而且跟本次大声展的主题很切合。其实这种恶搞的本质就是一种分享的状态。同时你们对品牌的讽刺跟我们的构思,就是Naomi的那本书也很吻合。我想问一下,大声展到现在是否符合你们的标准?
#大声展#李富春(双飞):我觉得这个作品很符合。付晓东:谢谢双飞,下面有请未知博物馆来说一下。
#大声展#廖斐(未知博物馆):未知是邱黯雄组织的。它的建立一方面是基于对博物馆体制的反思,另一方面又是对未知的思考。
#大声展#廖斐(未知博物馆):未知博物馆不会去教育大众,而是对大众起到一个引导和启发式的功能。冥想台是我们的一个项目,它是什么?只是一个瞬间出现瞬间消逝的灵感。我们会邀请不同的艺术家,把冥想台当做一个平台,供大家展示。
#大声展#廖斐(未知博物馆):利用这个平台(更像一个命题作文),每个艺术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冥想空间和状态,用视觉语言和装置作品表达出来。
#大声展#廖斐(未知博物馆):最早做未知博物馆的时候,我们不想到一个体系下的空间去做这项目,只是找了一个随意的空间就开始做了展览,这个展览更多的是关于艺术标准的东西,这是当时的前言:“不是展览的展览,不是聚会的聚会,不是工作室的工作室,不是酒吧的酒吧......”
#大声展#廖斐(未知博物馆):邱黯雄做了一个很有趣的东西:根据哥德巴赫猜想做了一个雕塑,也没说是不是作品,很难猜测。
#大声展#廖斐(未知博物馆):我们还有一个称之为:“一句话”的项目,有些听上去正确的话,单独拿出来的时候会非常荒诞,这些都是很好的创造源泉,被我们拿出来再创作。例如“全球指纹相同的的几率是6400亿分之一,但是全球只有60亿人,所以不会有完全相同的质问。”
#大声展#廖斐(未知博物馆):本次大声展上,我们做的是“乌托邦房间”。做这个项目之前,我们还做了个文字的乌托邦实验,也就是一句话乌托邦,例如乌托邦式的煤气管道,乌托邦式的共产主义纪念碑等等;转化成视觉作品之后,我们做了一些例如方的地球仪,和同时能发出氟利昂和臭氧的机器等等。
#大声展#欧宁:很有意思,有些小细节我很喜欢,比如说那个冰冻的第三国际纪念碑等等,我觉得未知博物馆是个很宏大的想法,可能是你们参与的人太多了,有些表达还不够明确,可能还是需要好好丰富。但是在气质上最符合的还是你们印的那本手册。
#大声展#何迟(雄黄社):谢谢前面的艺术家,我们雄黄社有个宣言,包括了儒家文化、士人艺术等,整个宣言强调了在文化上的责任心。我们在去年的十一月份在某个沙场上做了一群房子,作品名叫“骄傲”,这是我们第一个展览。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在尝试怎么是创造性的展览活动。
#大声展#雄黄社:去年和一些艺术家联合做了一个名为《风流》的展览,地点选择了京郊,以被拆迁的建筑物为载体,包括了绘画、雕塑、行为、影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我们想展示的是做作品的过程,在大声展展厅展示完成后,还要运回我们在黑桥的工作室,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大声展#付晓东:其实微笑这个作品拿到三里屯SOHO来展示,是个很有意思的行为。今天参会的艺术家都很有意思,包括他们讨论的问题都是一些很重要的文化问题,这些组合的艺术家的身份也各不相同,他们有草根,有科班,比较知识分子,也有自学成才,他们的知识系统和背景都导致了他们创作形式和价值观系统的多元化。
#大声展#付晓东:接下来,我们邀请特别有特点的摄影师高远来讲一讲。高远是生活杂志的首席摄影师。
#大声展#高远:谢谢大家,身为一个在传播公司的摄影师,我们首先注重的是职务上的传播性,一种时尚和品牌结合的很紧密的做法。我们经常做一些很商业的拍摄,但是我们努力的想从形式上跟其他的拍摄区别开来。之前我们做过一个”@科学松鼠会 “的拍摄。
#大声展#高远:除了职务之外,我开始做一些创作,我在08年做了一个系列叫《混乱》,利用多重曝光的效果来表达一种政治状态。本次大声展我的参展项目叫《现如今》,其实跟双飞的恶搞有点像,表达了现今的人们通过一些畸形的状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说一个站在跑步机上的满身肌肉的蝙蝠侠...
#大声展#观众提问:我想问问双飞小组,你们的艺术(行为?或者别的什么)特别的反日常或者癫狂,让所谓的正常人有些难以接受,你们的这种做法是不是因为是年轻人的关系?随着你们年纪的增长,这个状态是有所放大还是会有所收敛?
#大声展#李富春(双飞):其实我们没有把它当做一个艺术品在做,只是想去这么做,在自己的状态下不被环境约束,和您说的年龄肯定有关系,不同的年纪状态肯定会不一样的。至于你说的锐气,估计就是荷尔蒙吧,是不是会放大,我们也很难知道。
#大声展#高远:我来问李富春一个问题吧,你刚刚谈到的体制外的状态,作为一个破局着,你们这个功能性在哪里?李富春:可能没有想过这个所谓的功能性,虽然客观上可能会被打上标签或者被定义为一些什么,但是我们主观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大声展#高远:是不是因为杭州这个环境?林科(双飞):其实我们的活动真正是一些主观乐趣和驱动所在,并没有收到什么环境或者什么的影响。高远:那你们怎么看待”山歌叫“这种行为?李富春:对,这种东西我们也看,不过我们还没有去做,因为可能环境的不同,它的出现在那个环境里肯定是有意义的。
小牛花使用手册:
1、口味三俗,请自带避雷针;
2、我真不是这个意思,您千万别往歪里想。
双飞必红!!
什么讨论?完全是做秀吹牛,没意思
开幕第二天,大声馆举行了三场讨论会,与此同时,大声馆影院也在今天举行了首场放映和导演杨蕊的见面会。![]() ![]() 4 小时前 第一场活动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汪民安主持的:死亡让我如此美丽——Goth美学与巴耶塔。 ![]() ![]() 4 小时前 参与讨论的艺术家黄然 ![]() ![]() 4 小时前 艺术家李富春 ![]() ![]() 4 小时前 艺术家刘卓全 ![]() ![]() 4 小时前 三位艺术家都以自己本次的参展作品为出发点,分别发表了自己对黑暗艺术和死亡的看法和理解。 《文学论坛:曝光焦虑》让作家韩东从“焦虑”说起,与文学策展人Eric Abrahamsen对话,讨论文学与写作现象。 ![]() |


4 小时前
作家韩东与策展人Eric Abrabamsen
《品牌帝国--政治、经济、权利的体系》是由艺术策展人付晓东发起的另一艺术家对话,邀请了一众反权威、草根的艺术家雄黄社、双飞艺术小组、未知博物馆等和摄影师高远加入,总策展人欧宁也参与了讨论。


4 小时前
总策展人欧宁、艺术单元策展人付晓东与艺术家廖斐(未知博物馆)


4 小时前
艺术家何迟(雄黄社)


4 小时前
摄影师高远
晚七点半,导演杨蕊的影片《翻山》在SOHO现代城的电影放映厅举行,会后还举行了导演见面和Q&A环节。


4 小时前
导演杨蕊


4 小时前
现场观众提问


4 小时前
电影放映售卖独立电影影碟
大声展艺术家讨论会第三场
不会玩,怎么办——玩乐主义的建构
时间:2010年9月22日下午3:30-5:00
地点:三里屯SOHO,大声展中庭
主持人:张朝晖、尤洋、付晓东
艺术家:梁硕、王郁阳、雷本本、陈轴(及三分钟小组)、王悦

全家福左起:张朝晖、@尤洋、@付晓东、@GIA殿下、@陈轴、粱硕、@雷本本
(注:以下内容仅为现场简单节录的无责任梗概)
#大声展#王悦:作为一个喜欢参与派对,组乐队的人,我可能不像其他艺术家,就是一个野路子,所以我想做的感觉就是一个在我们家开一个Party邀请我的朋友们来参加
#大声展#王悦:这次展览的展品大部分都是我平时生活中会用到的构件,包括墙上的照片,之前和付晓东讨论过,是我在club里的精彩生活
#大声展#王悦:艺术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而音乐部分就是我的一个工作,而我现在很希望我的“野路子”艺术作品也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我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当代艺术的教育,和其他在场的艺术家有所不同。
#大声展#王悦:我认为我与其他艺术家的区别,就是其他人对于作品意图的表达可能更明晰。
#大声展#参展嘉宾王悦因为前去准备长阳音乐界表演而先行离场。
#大声展#付晓东:梁硕曾经以现实主义彩雕出名于中国,在05年驻留荷兰2年之后,作品观念发生巨大转变,这个改变是怎么发生的?
#大声展#梁硕:我出去就是想去刷新自己,对自己很不满意,想试图再次充实自己。为什么会用现成品进行艺术创作?我自己很难说清,我认为现成品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我将这些组合起来,使之更加有趣
#大声展#梁硕(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现场解释):我平时比较喜欢关注随处可见的场景、构件,很多东西我都不知道是什么原理,我都没有办法理解,但是其实存在就有它的意义。我平常很喜欢逛小商品市场,我觉得比看展览要更有趣,我也很喜欢买各种各样的东西,后来我就把这些东西进行组合,很随意的,无规律性
#大声展#张朝晖:相对于他曾经成熟的作品,梁硕的现在作品都很有幽默感,他也充满好奇心,在处处发现各种细节并进行探究。这里我想梁硕在搜集材料并进行重装时,通过实践通过感受来表达,在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问题都是值得进行深究的。
#大声展#尤洋:“享乐主义”并不是追究快乐的层面,而是追求快感,对于艺术家,可能就是追求精神层面的快感。
#大声展#付晓东:进入消费时代,对于人最合适的生存状态有所迷茫,这可能是我们基础教育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因此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可能会有所体现
#大声展#梁硕:艺术可能永远解决不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大声展#雷本本:艺术其实涵盖很多门类,我大学在广州学习舞蹈,后来做了老师,但是后来发现在现今的教育体制内,我无法完成我想做的事情。我后来在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摄影,后来因为自己的一些作品得到鼓励而决定走上艺术道路。
#大声展#雷本本:我理想中的作品,是蕴含着“爱”这些词汇在里面,我希望透过我的作品将“幸福”这个理念表达出来,这就形成了我现在的作品
#大声展#付晓东:雷本本以手机摄影儿出名,她的第一个个展在798的罐子书屋进行展出,其实手机摄影也是一个玩乐态度。
#大声展#雷本本:手机是生活中不可离开的物件,而艺术也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将艺术与生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大声展#雷本本:我觉得现在人类的快乐更多的建构在消费之上,而我认为的快乐可能很简单,就是出门看看蓝天白云,这就是快乐
#大声展#尤洋:快乐是有多个层面的,是具有沟通性的,在信息社会,由于网络的无限发展,这些物质构筑的快乐与理想主义的快乐其实是不矛盾的。其实我们现在的快乐并不是我们主动选择的,是在商业包装的前提下,而有些可能艺术家可能更希望追溯的是那种本源的快乐。
#大声展#付晓东:下面我们有请此次大声展最年轻的艺术家陈轴,陈轴是87年出生的艺术家,创作以录象艺术为主,三分钟小组的重要组织者,去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大声展#陈轴(对其作品进行现场阐释):下面是我的作品,叫《人物C》,人物C是一个身着黑衣的演员穿梭在几件末端被安装了黑色巨大锥体的家具之间。家具由于人们所习惯的深度被无限的延展开,而带来一种强烈的神秘感、不安全感和陌生感。
#大声展#陈轴(现场阐释):人物C则如同哑剧一样,不用台词而凭借形体和表情叙述剧情的戏剧形式,与家具发生一切不确定的关系。
#大声展#陈轴:我对锥形体一直很感兴趣,我觉得椎体那些无限延伸的空间感很奇妙。我最初的作品都是录像作品,《讨论》系列作品发觉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细腻的情感,人物可能很激动,但是表达的感情却是平淡的;或者是人物很平淡,而感情很暴力很冲击感。
#大声展#付晓东:下面有请王郁洋,王郁洋是79年的年轻艺术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作品经常与天文、物理科技相结合,从看到的虚假和看不到的真实的悖论之间,对科技、历史和人类所信奉的判断提出质疑。周末他就会在798尤仑斯做一个个展。
#大声展#王郁洋(现场作品讲解):1 《再造登月》是我将美国的登月的影像进行一帧一帧的重摄,是一种对历史、对社会、对科学的一种质疑;2 《人造月》最早是歌德学院的一个文化项目;3 《灰尘》是将我床上的灰尘进行放大,形成一种陨石的状态,展览利用了很多物理技术
#大声展#付晓东:接下来介绍《三分钟小组》,三分钟小组是以北京为主的一群年轻录象艺术家自我组织的一项长期的地下放映交流活动,从09年5月开始,他们每月召集一次,每次按照所出题目准备一个长达三分钟的视频,进行集体放映。在大声展开幕的现场,三分钟小组召集了第九次活动,是首次公开的活动。
#大声展#陈轴:第九期的作品叫《武侠》,是我们当天在大声馆进行活动的。我们对于这个小组并没有进行多严肃的处理,就是大家好朋友们在一起玩。(现场进行影片放映)
#大声展#付晓东:艺术家胡筱潇由于有事无法到场,因此由陈轴对其作品进行现场阐述。她的作品是《开心芥子园》,胡筱潇刻意模仿开心农场网络游戏的规则,用宣纸与笔墨勾勒出屏幕上的农场样貌,并布置于厚重的白板上展出
#大声展#张朝晖:对于一些作品我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比如对于McDonald外送员的那段影像资料,我认为不能够对底层人士和普通的社会大众进行这样的渲染,我认为这些既然已经作为艺术品进行展出了,这就是我认为不合理的地方
#大声展#陈轴:对于您的批评我能够接受,我们当时也找到当事人进行道歉,但是我们没有任何对于社会人士的攻击意味,可能确实是有些不妥。
#大声展#付晓东:今天的讨论基本上就结束了,今天是中秋节,祝大家节日快乐!
不会玩,怎么办——玩乐主义的建构
时间:2010年9月22日下午3:30-5:00
地点:三里屯SOHO,大声展中庭
主持人:张朝晖、尤洋、付晓东
艺术家:梁硕、王郁阳、雷本本、陈轴(及三分钟小组)、王悦

全家福左起:张朝晖、@尤洋、@付晓东、@GIA殿下、@陈轴、粱硕、@雷本本
(注:以下内容仅为现场简单节录的无责任梗概)
#大声展#王悦:作为一个喜欢参与派对,组乐队的人,我可能不像其他艺术家,就是一个野路子,所以我想做的感觉就是一个在我们家开一个Party邀请我的朋友们来参加
#大声展#王悦:这次展览的展品大部分都是我平时生活中会用到的构件,包括墙上的照片,之前和付晓东讨论过,是我在club里的精彩生活
#大声展#王悦:艺术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而音乐部分就是我的一个工作,而我现在很希望我的“野路子”艺术作品也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我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当代艺术的教育,和其他在场的艺术家有所不同。
#大声展#王悦:我认为我与其他艺术家的区别,就是其他人对于作品意图的表达可能更明晰。
#大声展#参展嘉宾王悦因为前去准备长阳音乐界表演而先行离场。
#大声展#付晓东:梁硕曾经以现实主义彩雕出名于中国,在05年驻留荷兰2年之后,作品观念发生巨大转变,这个改变是怎么发生的?
#大声展#梁硕:我出去就是想去刷新自己,对自己很不满意,想试图再次充实自己。为什么会用现成品进行艺术创作?我自己很难说清,我认为现成品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我将这些组合起来,使之更加有趣
#大声展#梁硕(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现场解释):我平时比较喜欢关注随处可见的场景、构件,很多东西我都不知道是什么原理,我都没有办法理解,但是其实存在就有它的意义。我平常很喜欢逛小商品市场,我觉得比看展览要更有趣,我也很喜欢买各种各样的东西,后来我就把这些东西进行组合,很随意的,无规律性
#大声展#张朝晖:相对于他曾经成熟的作品,梁硕的现在作品都很有幽默感,他也充满好奇心,在处处发现各种细节并进行探究。这里我想梁硕在搜集材料并进行重装时,通过实践通过感受来表达,在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问题都是值得进行深究的。
#大声展#尤洋:“享乐主义”并不是追究快乐的层面,而是追求快感,对于艺术家,可能就是追求精神层面的快感。
#大声展#付晓东:进入消费时代,对于人最合适的生存状态有所迷茫,这可能是我们基础教育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因此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可能会有所体现
#大声展#梁硕:艺术可能永远解决不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大声展#雷本本:艺术其实涵盖很多门类,我大学在广州学习舞蹈,后来做了老师,但是后来发现在现今的教育体制内,我无法完成我想做的事情。我后来在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摄影,后来因为自己的一些作品得到鼓励而决定走上艺术道路。
#大声展#雷本本:我理想中的作品,是蕴含着“爱”这些词汇在里面,我希望透过我的作品将“幸福”这个理念表达出来,这就形成了我现在的作品
#大声展#付晓东:雷本本以手机摄影儿出名,她的第一个个展在798的罐子书屋进行展出,其实手机摄影也是一个玩乐态度。
#大声展#雷本本:手机是生活中不可离开的物件,而艺术也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将艺术与生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大声展#雷本本:我觉得现在人类的快乐更多的建构在消费之上,而我认为的快乐可能很简单,就是出门看看蓝天白云,这就是快乐
#大声展#尤洋:快乐是有多个层面的,是具有沟通性的,在信息社会,由于网络的无限发展,这些物质构筑的快乐与理想主义的快乐其实是不矛盾的。其实我们现在的快乐并不是我们主动选择的,是在商业包装的前提下,而有些可能艺术家可能更希望追溯的是那种本源的快乐。
#大声展#付晓东:下面我们有请此次大声展最年轻的艺术家陈轴,陈轴是87年出生的艺术家,创作以录象艺术为主,三分钟小组的重要组织者,去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大声展#陈轴(对其作品进行现场阐释):下面是我的作品,叫《人物C》,人物C是一个身着黑衣的演员穿梭在几件末端被安装了黑色巨大锥体的家具之间。家具由于人们所习惯的深度被无限的延展开,而带来一种强烈的神秘感、不安全感和陌生感。
#大声展#陈轴(现场阐释):人物C则如同哑剧一样,不用台词而凭借形体和表情叙述剧情的戏剧形式,与家具发生一切不确定的关系。
#大声展#陈轴:我对锥形体一直很感兴趣,我觉得椎体那些无限延伸的空间感很奇妙。我最初的作品都是录像作品,《讨论》系列作品发觉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细腻的情感,人物可能很激动,但是表达的感情却是平淡的;或者是人物很平淡,而感情很暴力很冲击感。
#大声展#付晓东:下面有请王郁洋,王郁洋是79年的年轻艺术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作品经常与天文、物理科技相结合,从看到的虚假和看不到的真实的悖论之间,对科技、历史和人类所信奉的判断提出质疑。周末他就会在798尤仑斯做一个个展。
#大声展#王郁洋(现场作品讲解):1 《再造登月》是我将美国的登月的影像进行一帧一帧的重摄,是一种对历史、对社会、对科学的一种质疑;2 《人造月》最早是歌德学院的一个文化项目;3 《灰尘》是将我床上的灰尘进行放大,形成一种陨石的状态,展览利用了很多物理技术
#大声展#付晓东:接下来介绍《三分钟小组》,三分钟小组是以北京为主的一群年轻录象艺术家自我组织的一项长期的地下放映交流活动,从09年5月开始,他们每月召集一次,每次按照所出题目准备一个长达三分钟的视频,进行集体放映。在大声展开幕的现场,三分钟小组召集了第九次活动,是首次公开的活动。
#大声展#陈轴:第九期的作品叫《武侠》,是我们当天在大声馆进行活动的。我们对于这个小组并没有进行多严肃的处理,就是大家好朋友们在一起玩。(现场进行影片放映)
#大声展#付晓东:艺术家胡筱潇由于有事无法到场,因此由陈轴对其作品进行现场阐述。她的作品是《开心芥子园》,胡筱潇刻意模仿开心农场网络游戏的规则,用宣纸与笔墨勾勒出屏幕上的农场样貌,并布置于厚重的白板上展出
#大声展#张朝晖:对于一些作品我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比如对于McDonald外送员的那段影像资料,我认为不能够对底层人士和普通的社会大众进行这样的渲染,我认为这些既然已经作为艺术品进行展出了,这就是我认为不合理的地方
#大声展#陈轴:对于您的批评我能够接受,我们当时也找到当事人进行道歉,但是我们没有任何对于社会人士的攻击意味,可能确实是有些不妥。
#大声展#付晓东:今天的讨论基本上就结束了,今天是中秋节,祝大家节日快乐!
小牛花使用手册:
1、口味三俗,请自带避雷针;
2、我真不是这个意思,您千万别往歪里想。
绿校同学会
时间:2010年9月23日下午5:30-7:30
地点:三里屯SOHO大声馆
主持人:狸空,封零, 付晓东
艺术家:象牙塔,楚楚,Joker_LK,
首先放映了绿校成员的9部动画作品,然后创作者与现场观众进行讨论.
左起:付晓东,狸空,封零 象牙塔,楚楚,Joker_LK
狸空和封零,她们合作的手绘动画<浅梦境>关于两个女孩的梦境和恐惧,曾经在同志酷儿活动中被放映过.

@绿校 的@象牙塔,她的片子关于一个童年回忆的琐事,全片用彩色铅笔绘制,完成了一个纯粹、单纯、甜美的世界。@楚楚 的定格漫画集华美的血腥和残忍的想象于一体,充满了敏感和灵气。@Joker_LK 是两部精致的3D动画,充满了涂鸦风格和机械游戏的元素。他们的复杂宏大的作品由四个人的团队完成。
(以下为现场节略无责任梗概记录)
#大声展#狸空:绿校是在2002年初由年轻漫画家发起的谁都可以参加的漫画社团,一群以“业余身份”进行创作的年轻漫画家可以自由的展示作品,通过展览、出版和在网络上发表来互相连接。已经出版了几本相关漫画,在大声展商店以及网上都有售卖,欢迎大家关注!
#大声展#封零:下面将播放我们绿校此次专门为大声展制作的视频,有包括我以及台下的几位参与者在内的一共9部作品,谢谢大家!
#大声展#观影结束,付晓东提问:绿校一直号称是独立漫画,那么跟商业漫画有什么区别?象牙塔:我觉得是一个设计思维的区别,如果有商业投资或多或少都会影响你的设计方式和内容。
#大声展#观众发问:为什么两位的作品跟本人很像?狸空:可能是个只会发生在动漫创造者身上很有意思的现象吧!象牙塔:这个动画我创作了两年的时间,其中停停补补,最总终于赶在大声展截稿前完成了。
#大声展#封零:很想知道柴柴说一下自己做这个片子的经过,是怎样的?柴柴:我的故事就是讲一个人失眠,尝试了很多方法让自己入睡,最终而失败了的故事。付晓东:我觉得你的片子有些“重口味”,场面中有比较血腥的场面,是你平常的喜好吗?柴柴:这确实是自己比较喜欢的东西,也参考了一些著名的短片
#大声展#封零:Joker.L.K请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吧 Joker:我们是以一个工作室的形式运行的,成片过程从剧本到二维,3D的逐渐推展,时间并不长。 付晓东:你们的第一个片子充满了漫画的风格,以及偶然性和必然性,这是怎样设置的? Joker:可能我们从小受手绘漫画的影响比较多,因此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大声展#付晓东:很想了解一下你们这种做独立漫画的现状?怎么来支持自己的创作? 象牙塔:这个问题确实很难,我们一直有很多想法,但是这些并不能让我们有饭吃,在我的片子的制作活动中也有一些停滞,但是最终还是完成了。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也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够继续做。
#大声展#狸空:下面要说明一下绿校的“Green计划”,这个出版计划希望集合了各位独立漫画家,将他们的作品制作出每个人单行本的独立漫画专辑,该计划已在此次大声展首次发生。具体的策划会在之后公布在绿校博客上,欢迎大家关注!今天的讨论也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时间:2010年9月23日下午5:30-7:30
地点:三里屯SOHO大声馆
主持人:狸空,封零, 付晓东
艺术家:象牙塔,楚楚,Joker_LK,
首先放映了绿校成员的9部动画作品,然后创作者与现场观众进行讨论.

左起:付晓东,狸空,封零 象牙塔,楚楚,Joker_LK

狸空和封零,她们合作的手绘动画<浅梦境>关于两个女孩的梦境和恐惧,曾经在同志酷儿活动中被放映过.

@绿校 的@象牙塔,她的片子关于一个童年回忆的琐事,全片用彩色铅笔绘制,完成了一个纯粹、单纯、甜美的世界。@楚楚 的定格漫画集华美的血腥和残忍的想象于一体,充满了敏感和灵气。@Joker_LK 是两部精致的3D动画,充满了涂鸦风格和机械游戏的元素。他们的复杂宏大的作品由四个人的团队完成。
(以下为现场节略无责任梗概记录)
#大声展#狸空:绿校是在2002年初由年轻漫画家发起的谁都可以参加的漫画社团,一群以“业余身份”进行创作的年轻漫画家可以自由的展示作品,通过展览、出版和在网络上发表来互相连接。已经出版了几本相关漫画,在大声展商店以及网上都有售卖,欢迎大家关注!
#大声展#封零:下面将播放我们绿校此次专门为大声展制作的视频,有包括我以及台下的几位参与者在内的一共9部作品,谢谢大家!
#大声展#观影结束,付晓东提问:绿校一直号称是独立漫画,那么跟商业漫画有什么区别?象牙塔:我觉得是一个设计思维的区别,如果有商业投资或多或少都会影响你的设计方式和内容。
#大声展#观众发问:为什么两位的作品跟本人很像?狸空:可能是个只会发生在动漫创造者身上很有意思的现象吧!象牙塔:这个动画我创作了两年的时间,其中停停补补,最总终于赶在大声展截稿前完成了。
#大声展#封零:很想知道柴柴说一下自己做这个片子的经过,是怎样的?柴柴:我的故事就是讲一个人失眠,尝试了很多方法让自己入睡,最终而失败了的故事。付晓东:我觉得你的片子有些“重口味”,场面中有比较血腥的场面,是你平常的喜好吗?柴柴:这确实是自己比较喜欢的东西,也参考了一些著名的短片
#大声展#封零:Joker.L.K请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吧 Joker:我们是以一个工作室的形式运行的,成片过程从剧本到二维,3D的逐渐推展,时间并不长。 付晓东:你们的第一个片子充满了漫画的风格,以及偶然性和必然性,这是怎样设置的? Joker:可能我们从小受手绘漫画的影响比较多,因此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大声展#付晓东:很想了解一下你们这种做独立漫画的现状?怎么来支持自己的创作? 象牙塔:这个问题确实很难,我们一直有很多想法,但是这些并不能让我们有饭吃,在我的片子的制作活动中也有一些停滞,但是最终还是完成了。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也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够继续做。
#大声展#狸空:下面要说明一下绿校的“Green计划”,这个出版计划希望集合了各位独立漫画家,将他们的作品制作出每个人单行本的独立漫画专辑,该计划已在此次大声展首次发生。具体的策划会在之后公布在绿校博客上,欢迎大家关注!今天的讨论也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小牛花使用手册:
1、口味三俗,请自带避雷针;
2、我真不是这个意思,您千万别往歪里想。
怎么那么多人
第五场讨论
下午茶与泡沫剧——日常体验的弥散
时间:2010-9-27 星期一 PM 3:30-5:50
地点:三里屯SOHO 大声馆
主持人:刘悦笛(《美学》杂志主编,中国美学协会副秘书长) 、付晓东(策展人《美术文献》执行主编)
,艺术家:卢征远、方潞、邓猗夫(D.S.G.Collection)、马永峰、吴小钧(forget art)、吴小钧、蒋鹏奕、邬建安
左起:@付晓东、刘悦笛、邬建安、卢征远
左起:马永峰、吴小钧、方璐、邓猗夫、蒋鹏奕
(以下为现场梗概版无责任直播)
#大声展#马永峰:大家好,我是Forget Art项目的发起人,这个项目是在我回国后,慢慢跳出艺术体制而发起的,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和界限。我们对作品持无所谓态度,你可以认为它是日常生活用品,也可以认为他是艺术品,我们自成立一共做了3个项目,第一个是在北京现代舞团现场的影像作品,是露天的。
#大声展#马永峰:第二个项目是在草场地的“龙泉洗浴”,我们重新利用这个特定的“公共性”私密空间,试图重新发现和定义这个空间的属性和存在于其中的特定环境,我们只是以一种可忽略的美学观在其中展开有针对性的“微干预”,从赋予特定意义的现成品进行重新抽离。
#大声展#马永峰:这次带给大声展的作品是“物体吞吐机”(object tansformer),重新理解和解构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体和商品,通过一种"去物体"的方式,剥离其内在的基本功能,为其设定一种新的意义。参展的艺术家通过选择和转换物品,以一种极简的方式,重新获得了一种“物体之后的物体”。
#大声展#马永峰:有人质疑我们的作品到底是不是艺术,我们并不是要带领什么,我们没有那么宏伟的目标,我们会继续做我们所认为的艺术。可能Forget Art 还能够理解为 For Get Art. 刘悦迪:我认为这恰恰体现出了当代艺术的生活化回归,这才是艺术最本源的东西,这是time based,也是需要test的。
#大声展#观众:我感觉您的作品和西方的“达达主义”有所相似,您是如何认为的呢? 马永峰:首先我认为我们并不是什么“达达主义”,也非“后现代”,我们比较无所谓的,最终Forget Art后,可能就重新进入生活了。“整个世界加作品等于整个世界”就是如此。
#大声展#付晓东:下面我们邀请卢远征来对他的作品进行一个阐释。他的作品是在开展前两二月基本上以每天一个作品的速度来完成整个作品的,下面我们请他来讲讲这段经历。 卢远征:大家好!我觉得我这短时间的创作经历不能说是在创作,我觉得用“吐”作品比较形象。很多作品都是在很随意的状态之下发生的
#大声展#方璐:今天我没有做太多准备,我想给大家放我的三个录像制品,从一开始我就希望能够在录像中寻求对于材料的解放,而不是以物质的媒介。早期的一个录像叫做《密度》,片中是我的两个朋友,预设是他们坐在凳子上并尝试搬起凳子向地面砸,而最后的成片效果却并不是完全在我的设想之内。
#大声展#方璐:第二个作品是受邀在朋友即将开业的酒店里做的一个尝试,我的预设是在酒店中模拟在家中的一切日常行为。第三个作品是近期做的一个,这个作品基本上用了我所有的衣服,在画面上我们很难分辨出到底演员是在穿衣服还是在脱衣服。 观众:您的作品算纪录片吗?
#大声展#方璐:其实这些作品都不是纪录片,我上个月做了一个个展,就叫做《非记录》。我认为摄像机、与我、与被拍摄者有一种亲密的关系,我觉得面对镜头人们就有一种惊人的爆发力,因此才有了我的作品。付晓东:下面请邬建安讲讲他的作品。
#大声展#邬建安:其实我的作品和今天的话题差的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我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现在我也基本上了解了这个交流主题是什么。我也讲一讲我之前的经历。前几年在望京的华堂我们做了一个项目,与传统意义上的促销有些差别,后来我们选择了食品区做这个项目,将食品摆放成了不同的造型。
#大声展#邬建安:后来经过计算,发现营销的效果出奇的好。后来我们也有所反思,这些有所疑问与思考。我们总是把自己设定为一种身份,而以这种身份去思考。而其实当我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之下,我们才能发掘出自己的潜在能力。我们艺术家的作品常常是用来被仰视的,而当他们被扔进老百姓身边又会怎样?
#大声展#邓漪夫:我现在介绍我的几个作品,之前我是在广州开书店的,我专门挑了一些书,将书做成枪械,我觉得我只要我们有想法,技术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还有一个未完成作品--《毛书》,是将我收集到的自己身体的毛发覆盖在书籍上。我在韩国参加一个展览,当时的作品名叫做《一颗泡菜砸在我的头上》
#大声展#蒋鹏奕:这是我最近一直在做的作品《不被注册的城市》。我将真实的城市景观缩小,置放于各种拆迁后破落的场景,在等待拆迁的危旧房里,昏暗的光线与城市里若隐若现的闪烁灯火形成明显反差。画面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我在拆迁区见回来的。
#大声展#付晓东:日常生活的这种“体验”意味着身体力行、亲身体验、身体经验、个人化的知识系统、感觉经验和生存经历,也许不登大雅之堂、未被开掘和解释。 刘悦笛:我们存在一个Art Circle,而其边界到底在哪里?像安迪沃霍尔把他的肥皂盒拿到美术馆和拿到超市的转换,艺术回到日常生活是一种诉求。
#大声展#刘悦笛:在中国,我们所接受到的艺术只是一个舶来品,而我们的生活经验才是我们中国化的艺术道路的最重要来源。 付晓东:”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个主题也是我近几年十分感兴趣,关于此文艺美学的最开始可能是福楼拜的著作。而生活作为一个感性化的体验,如何将其提炼转化,使其具备可读性。
#大声展#刘悦笛:我认为”生活美学“中的美学并不是“审美非功利”中的美学,不仅仅是日常生活审美化,而已经进入人类的无意识当中。这使我们看待当代艺术的眼光不断下拉,不断参与到生活当中。这是一个圈子,一个领域,一个空间,这可能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阶段,我们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大声展#付晓东:人的行动是一直被遮蔽的,类似于方璐的作品,把非常生活化的女性所做的琐事艺术化、甚至神圣化。还有龙泉洗浴和卢征远的一天一个作品。马永健:探讨自身经验与当代艺术本身的细微边界在哪里?这也是很多年轻艺术家现在正在关注的问题,从很多角度来研究,使其更加多元化。
#大声展#马永健:我们认为艺术对于生活是一种”微干预“,当自己把一个绘画作品带入一个空间,我们可能会发现旁边的插座更有可能被我们做为一个作品。 刘悦笛:艺术在终结之后是什么?过去其实没有艺术这个东西,其实类似于沙漏,我们只是在时间上把很多东西作为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筛过。
#大声展#刘悦笛:我认为艺术是有边界的,是有未来的。我想,观念、身体和自然可能是艺术未来终极的三个趋向。付晓东:大声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也是非体制化的,我们从艺术家的筛选就开始逃离体制,我们可能不会选择一些当红的艺术家,对于大声展的场地也是,我们选择的是shopping mall.
#大声展#方璐:我认为这种艺术的生活化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对于艺术环境的改变,诸如我们工作室的生活化,我的工作室可能就更像一个居住的地方。我希望艺术的生活化并不代表了对社会责任的逃离,可能只是要有一个更加自由的创作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进行更好的创作。
#大声展#付晓东:今天的讨论可能是最长的一回,很感谢刘悦笛先生能够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还很感谢能够到场参与讨论的艺术家和各位听众。本次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并希望大家在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中过的愉快!
下午茶与泡沫剧——日常体验的弥散
时间:2010-9-27 星期一 PM 3:30-5:50
地点:三里屯SOHO 大声馆
主持人:刘悦笛(《美学》杂志主编,中国美学协会副秘书长) 、付晓东(策展人《美术文献》执行主编)
,艺术家:卢征远、方潞、邓猗夫(D.S.G.Collection)、马永峰、吴小钧(forget art)、吴小钧、蒋鹏奕、邬建安

左起:@付晓东、刘悦笛、邬建安、卢征远

左起:马永峰、吴小钧、方璐、邓猗夫、蒋鹏奕
(以下为现场梗概版无责任直播)
#大声展#马永峰:大家好,我是Forget Art项目的发起人,这个项目是在我回国后,慢慢跳出艺术体制而发起的,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和界限。我们对作品持无所谓态度,你可以认为它是日常生活用品,也可以认为他是艺术品,我们自成立一共做了3个项目,第一个是在北京现代舞团现场的影像作品,是露天的。
#大声展#马永峰:第二个项目是在草场地的“龙泉洗浴”,我们重新利用这个特定的“公共性”私密空间,试图重新发现和定义这个空间的属性和存在于其中的特定环境,我们只是以一种可忽略的美学观在其中展开有针对性的“微干预”,从赋予特定意义的现成品进行重新抽离。
#大声展#马永峰:这次带给大声展的作品是“物体吞吐机”(object tansformer),重新理解和解构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体和商品,通过一种"去物体"的方式,剥离其内在的基本功能,为其设定一种新的意义。参展的艺术家通过选择和转换物品,以一种极简的方式,重新获得了一种“物体之后的物体”。
#大声展#马永峰:有人质疑我们的作品到底是不是艺术,我们并不是要带领什么,我们没有那么宏伟的目标,我们会继续做我们所认为的艺术。可能Forget Art 还能够理解为 For Get Art. 刘悦迪:我认为这恰恰体现出了当代艺术的生活化回归,这才是艺术最本源的东西,这是time based,也是需要test的。
#大声展#观众:我感觉您的作品和西方的“达达主义”有所相似,您是如何认为的呢? 马永峰:首先我认为我们并不是什么“达达主义”,也非“后现代”,我们比较无所谓的,最终Forget Art后,可能就重新进入生活了。“整个世界加作品等于整个世界”就是如此。
#大声展#付晓东:下面我们邀请卢远征来对他的作品进行一个阐释。他的作品是在开展前两二月基本上以每天一个作品的速度来完成整个作品的,下面我们请他来讲讲这段经历。 卢远征:大家好!我觉得我这短时间的创作经历不能说是在创作,我觉得用“吐”作品比较形象。很多作品都是在很随意的状态之下发生的
#大声展#方璐:今天我没有做太多准备,我想给大家放我的三个录像制品,从一开始我就希望能够在录像中寻求对于材料的解放,而不是以物质的媒介。早期的一个录像叫做《密度》,片中是我的两个朋友,预设是他们坐在凳子上并尝试搬起凳子向地面砸,而最后的成片效果却并不是完全在我的设想之内。
#大声展#方璐:第二个作品是受邀在朋友即将开业的酒店里做的一个尝试,我的预设是在酒店中模拟在家中的一切日常行为。第三个作品是近期做的一个,这个作品基本上用了我所有的衣服,在画面上我们很难分辨出到底演员是在穿衣服还是在脱衣服。 观众:您的作品算纪录片吗?
#大声展#方璐:其实这些作品都不是纪录片,我上个月做了一个个展,就叫做《非记录》。我认为摄像机、与我、与被拍摄者有一种亲密的关系,我觉得面对镜头人们就有一种惊人的爆发力,因此才有了我的作品。付晓东:下面请邬建安讲讲他的作品。
#大声展#邬建安:其实我的作品和今天的话题差的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我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现在我也基本上了解了这个交流主题是什么。我也讲一讲我之前的经历。前几年在望京的华堂我们做了一个项目,与传统意义上的促销有些差别,后来我们选择了食品区做这个项目,将食品摆放成了不同的造型。
#大声展#邬建安:后来经过计算,发现营销的效果出奇的好。后来我们也有所反思,这些有所疑问与思考。我们总是把自己设定为一种身份,而以这种身份去思考。而其实当我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之下,我们才能发掘出自己的潜在能力。我们艺术家的作品常常是用来被仰视的,而当他们被扔进老百姓身边又会怎样?
#大声展#邓漪夫:我现在介绍我的几个作品,之前我是在广州开书店的,我专门挑了一些书,将书做成枪械,我觉得我只要我们有想法,技术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还有一个未完成作品--《毛书》,是将我收集到的自己身体的毛发覆盖在书籍上。我在韩国参加一个展览,当时的作品名叫做《一颗泡菜砸在我的头上》
#大声展#蒋鹏奕:这是我最近一直在做的作品《不被注册的城市》。我将真实的城市景观缩小,置放于各种拆迁后破落的场景,在等待拆迁的危旧房里,昏暗的光线与城市里若隐若现的闪烁灯火形成明显反差。画面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我在拆迁区见回来的。
#大声展#付晓东:日常生活的这种“体验”意味着身体力行、亲身体验、身体经验、个人化的知识系统、感觉经验和生存经历,也许不登大雅之堂、未被开掘和解释。 刘悦笛:我们存在一个Art Circle,而其边界到底在哪里?像安迪沃霍尔把他的肥皂盒拿到美术馆和拿到超市的转换,艺术回到日常生活是一种诉求。
#大声展#刘悦笛:在中国,我们所接受到的艺术只是一个舶来品,而我们的生活经验才是我们中国化的艺术道路的最重要来源。 付晓东:”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个主题也是我近几年十分感兴趣,关于此文艺美学的最开始可能是福楼拜的著作。而生活作为一个感性化的体验,如何将其提炼转化,使其具备可读性。
#大声展#刘悦笛:我认为”生活美学“中的美学并不是“审美非功利”中的美学,不仅仅是日常生活审美化,而已经进入人类的无意识当中。这使我们看待当代艺术的眼光不断下拉,不断参与到生活当中。这是一个圈子,一个领域,一个空间,这可能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阶段,我们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大声展#付晓东:人的行动是一直被遮蔽的,类似于方璐的作品,把非常生活化的女性所做的琐事艺术化、甚至神圣化。还有龙泉洗浴和卢征远的一天一个作品。马永健:探讨自身经验与当代艺术本身的细微边界在哪里?这也是很多年轻艺术家现在正在关注的问题,从很多角度来研究,使其更加多元化。
#大声展#马永健:我们认为艺术对于生活是一种”微干预“,当自己把一个绘画作品带入一个空间,我们可能会发现旁边的插座更有可能被我们做为一个作品。 刘悦笛:艺术在终结之后是什么?过去其实没有艺术这个东西,其实类似于沙漏,我们只是在时间上把很多东西作为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筛过。
#大声展#刘悦笛:我认为艺术是有边界的,是有未来的。我想,观念、身体和自然可能是艺术未来终极的三个趋向。付晓东:大声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也是非体制化的,我们从艺术家的筛选就开始逃离体制,我们可能不会选择一些当红的艺术家,对于大声展的场地也是,我们选择的是shopping mall.
#大声展#方璐:我认为这种艺术的生活化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对于艺术环境的改变,诸如我们工作室的生活化,我的工作室可能就更像一个居住的地方。我希望艺术的生活化并不代表了对社会责任的逃离,可能只是要有一个更加自由的创作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进行更好的创作。
#大声展#付晓东:今天的讨论可能是最长的一回,很感谢刘悦笛先生能够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还很感谢能够到场参与讨论的艺术家和各位听众。本次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并希望大家在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中过的愉快!
小牛花使用手册:
1、口味三俗,请自带避雷针;
2、我真不是这个意思,您千万别往歪里想。
双飞傻逼
有討論的transcript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