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年青艺术家该怎么办!!!
发起人:中国移动  回复数:25   浏览数:3841   最后更新:2010/10/04 11:07:34 by guest
[楼主] 中国移动 2010-09-15 12:16:50
当一个年幼去留学的当代艺术学子回国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也许她的创作形式非常之西方,甚至好像很难和中国年轻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显得尤为突兀。

这是有理由的,中国80年代年轻艺术家开始进入当代艺术领域学习的时候,直接面对的是比他们稍年长的60,70后前卫艺术家,他们的的创作多半是以“解构”,“去视觉”的形态出现,是西方经历现代主义的极端的美学探究之后出现的反美学思潮。当艺术家们短暂的30年中完成了“解构”,“重构”的任务,即:“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 的命题后。西方的当代年青艺术家由于有强大的现代主义根基,所以作品并未显得空洞,一种形式的追求永远会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弥补短暂的内容缺失,而中国的80年代年青艺术家就显得尤为尴尬,他们不可能像70后艺术家一样通过解构和消解建立自己的方向,也不想去模仿西方成功的商业艺术,更不可能去简单的向西方现代主义“回归”。所以当我们看他们的群展的时候会发现,各种艺术形式仍然是困惑他们的主导。我一直认为解构之后必然是重构,在消解完艺术,并探讨完什么形式可以是艺术之后,应该开始重新建立艺术原本的功能——表达,即利用各种语言进行表达,语言本身已经不再是艺术,重要的是你拿这个语言说什么。

打个比方,就拿这次 “心境 Moca当代艺术馆文献展 ”上的年青艺术家作品说事,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个叫刘渤麟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身体画成一些城市的景观融入这个城市,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作品就显得滞后,他还在重复“什么是艺术”的尝试,“创造”了一个不错的形式,但是这个形式具体是在说什么,还是没有具体体现。
包括艺术家赵要的作品,划火柴在夜空中,哪怕他限定的是100根火柴,或者是一包火柴,这都是一个形式上的选择,并未体现一个内容上的思考。
还有潘小荣的作品,一些肌理在花布上,显然这是一种简单的“向西方现代主义回归”的方式与姿态。不具有任何建设性。

但也不乏通过实践开始尝试有建设性方向的。
陆扬的作品是具有其形式和内容的独特性的。她的作品所显现的是一个亚文化和科学的极端狂热分子的独特视角,无论这种观察的兴趣是有意或者无意的,但是从方向上来看,还是值得鼓励的。但她的作品很难被作为“工艺品”被流通,但优势就是也许带有了前瞻性,但是工艺性和科学性更注重哪个,这也许是她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其外就不一一例举了,但是总而言之,年青艺术家应该清楚自己的对抗和职责,面对艺术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去回应和探究,点子艺术不是问题,追求形式不是问题,但是只做这些都已经远远落后于历史,应该梳理清楚自己,利用用点子和形式去更好的表述内容了。
[沙发:1楼] guest 2010-09-15 13:21:02
80年代年轻艺术家多数还处在视觉图解的卡通画阶段吧。
当代艺术本质上是独立思考、思辩的能力,涉及到知识的储备与结构,他们年轻艺术家基本上还是学习和艺术探索的初级阶段。
[板凳:2楼] guest 2010-09-15 13:40:04
所以他们才尴尬,又不需要造字 又没有在写文章
[地板:3楼] guest 2010-09-15 18:04:33
你就装了一个形式———内容二元论的解码器,读出乱码了,还以为没“内容”。
[4楼] guest 2010-09-16 00:01:36
我想问下LZ 艺术品应该是销售流通 还是你说的前瞻性为先 要是艺术作品被做的无形了 无法销售所得 但产生的影响力影像到了某些范围 那你觉得在这样的前提下 在当今时代一个清平的艺术家有坚持的动力吗
[5楼] guest 2010-09-16 00:12:34
4楼是初级80后吧。
[6楼] guest 2010-09-16 00:16:56
何谓初级 坐等解答
[7楼] guest 2010-09-16 01:02:31
把艺术与商业等同起来,基本是初级的。现、当代艺术之所以变成反艺术和非艺术,就是反被商品化的结果。
[8楼] guest 2010-09-16 12:17:57
其实4楼说的问题是有道理的,这个社会越来越现实,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美好分明。

商业和艺术永远扯不完理不清的话题。
[9楼] guest 2010-09-16 12:28:30
楼主的一些观察很不错很到位分析也蛮贴切,值得反思一下。
但是对科学的理解太表面化,陆的作品我看到的只有形式和噱头,没有内容。
[10楼] guest 2010-09-18 15:19:19
难得一见的直白文章!
[11楼] guest 2010-09-18 15:21:34

[quote]引用第4楼guest于2010-9-16 0:01:36发表的:
我想问下LZ 艺术品应该是销售流通 还是你说的前瞻性为先 要是艺术作品被做的无形了 无法销售所得 但产生的影响力影像到了某些范围 那你觉得在这样的前提下 在当今时代一个清平的艺术家有坚持的动力吗...[/quote]


其实是销售为先还是前瞻性为先,最好的答案当然是兼顾?
但是往往事情不可能是兼顾的
那就要看你在这个产业内给自己的角色定位了

这个市场是需要运作的 ,大多数被操作的作品都不具备前瞻性,这直接取决于你想做什么类型的艺术家
[12楼] guest 2010-09-18 15:23:08

[quote]引用第1楼guest于2010-9-15 13:21:02发表的:
80年代年轻艺术家多数还处在视觉图解的卡通画阶段吧。
当代艺术本质上是独立思考、思辩的能力,涉及到知识的储备与结构,他们年轻艺术家基本上还是学习和艺术探索的初级阶段。...[/quote]

这位同邪你看到的只是那些用最常规的方式被操作起来的80年青艺术家“楷模”

[13楼] guest 2010-09-18 15:23:44
陆扬作品好在哪里?她根本没有在做当代艺术阿
[14楼] guest 2010-09-18 15:25:41
潘小荣根本谈不上是“回归”吧 你们太高估他了 他根本就不曾进入后现代的体系
[15楼] guest 2010-09-18 21:30:44
把分析建立在那个破镜子的基础上就是个错误。以看看那个海报,看的让人心碎。
要知道这个展览是策划人的意思,所以你看觉得年轻艺术家其实策展人想像的年轻艺术家的样子。

年轻艺术家根本就不是那个展览上的样子。

抽样都错了,所以分析可以忽略。
[16楼] guest 2010-09-18 22:23:43
100年后的艺术史学家们研究和评论我的时代时对他们来说理解我们的“文明创造”时:
会赞美我们的建筑新结构和材料;
会写文章评论我们的各种网络游戏的经典之处;
也会专著说明开心网和博客的区别;
会赞美服装设计师的天才之作;
会对宜家的人性化设计赞不绝口;
会惊叹于WIN的操作方式;
会称赞我们制造的各种多功能手机;
会称赞F1赛车的构造;
会著书研究空调和汽车的发明和城市节奏关系;
对于他们来说,艺术家们来自:微软、IBM、暴雪、西屋、西门子、苹果等等。
当然还是有人挖掘各种电子邮件和文件,试图搞清楚,在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有两群人在尝试各种材料的可能性,并以何种的方式游走于社会。该课题的副标题大概叫:艺术策略的社会成本。
[17楼] guest 2010-09-19 00:31:48

某策划人针对心境这个展览说:我觉得艺术家没有态度特别危险。其实他们不算很差的艺术家但是整个展览因为选的作品看上去不好。我觉得他们跟上一代有点对展览组织者没有要求了。就变得很随便的一个事情。其实很多随便会变成一个没有态度的态度
[18楼] guest 2010-09-19 09:48:06
去 死好 了 !矫情啥呀 !
[19楼] guest 2010-09-19 15:20:54
作品确实不咋迪,老套,太过时了。
[20楼] guest 2010-09-23 23:09:02
可是艺术不是只针对西方的艺术史啊,好一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逻辑
[21楼] joker 2010-10-03 19:31:48
得了!国人适合搞学术不适合做艺术
[22楼] guest 2010-10-03 19:43:14
人类只有一个艺术史
[23楼] guest 2010-10-04 00:40:56
集体自杀
[24楼] guest 2010-10-04 11:03:09
为什么要强调80后,还青年?
[25楼] guest 2010-10-04 11:07:34
不管你是80后的,还是70后、60后,再过50年,回头看今天的艺术阶段,都会划为一个整体,就象一个“厦门达达”,才过了20几年,还有几个人在?还是老老实实搞创作吧,别自我崇拜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