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画廊:光芒------黄宇兴绘画展
光芒——黄宇兴绘画展
Light---Huang Yuxing’s drawing exhibition
展览时间:
开幕(Opening):2010年9月9日 19:00
展期(Duration):2010年9月10日-10月8日 10:00-18:00
地点(address):红桥画廊 (上海市淮海西路570号A3-103)
联系方式(Contact):
联系人:田晓雪 Emma Tian
电话: 021-6280 1089
传真: 021-6280 5361
地址:上海市淮海西路570号A3-103
A3-103, No.570 West Huaihai Road, Shanghai, China
邮箱:redbridgegallery@vip.163.com
网址:www.redbridge.com.cn
展览简介:
2010年9月9日至10月8日,黄宇兴个展“光芒”将于上海红桥画廊开幕。此次个展囊括了黄宇兴自08年以来的新作,时隔两年,依然延续了前次的主题,以黑暗与身体双重元素来展开艺术家对消费时代个体命运的私人解读。对应于意识,身体的政治自柏拉图以来一直作为哲学思辨的焦点,身体作为个人可把握的权力工具一直承担其自身以外的功能性职责。面对个体意识的抑制或激发,身体如何作出反馈,它又是如何获得本体内在的自有和独立,黄宇兴将拿起手术刀,揭示身体哲学的“光芒”所在。
星空与血液:黄宇兴访谈
文:倪有鱼 & 黄宇兴 图:黄宇兴
倪有鱼(以下简称倪):我们俩认识多年,倒是很少有机会以这种方式一起探讨一些东西,我事前隐隐觉得这是一次别有意义的交谈,其间应该会涉及到一些让彼此感到兴奋的话题。记得多年以前因为一些工作的机缘,我开始注意到你的创作,后来我自己画画,玩,随着彼此熟悉,越发喜欢你的作品。不同的阶段,你的画面总是有能够吸引我的地方。比如说来自于技巧的,大家都是同行,活干得漂亮当然是很值得学习,而我觉得最难得的还是态度。在中国,有较好的绘画能力的艺术家并不少,但是像你这样真诚而严肃地对待每一张画布的艺术家其实并不多。我们的传统里面有很多张扬才情的东西,同时我们的传统里也有不少江湖城府。很多画家善于捣浆糊,应酬,自作聪明,我觉得你作为70末80初这一代新的艺术家,没有沾染到这种习气是很难的也很重要的。
黄宇兴(以下简称黄):我羡慕善于交际的艺术家。我并不是不想应酬,有时候甚至在应酬面前热情高涨,只是常应酬不来,拿捏不好,甚至往往传达了错误讯息。尤其那些礼节需要的真诚的小假话,一说出来,眼神就开始躲闪,或者听上去感觉偏硬,对方一定能感觉到,不如不说的好。这总让我觉得不太能原谅自己,我不想给自己的缺点镀金。我的社会生存能力不强,不够坦诚,又不够虚伪,不极端,所以最不好。我喜欢以自己的角度缓慢的了解和观察身边的人,我发现,有人善于“捣糨糊”,仅仅是他们表现为善于捣糨糊,其实捣的并不好,真实的人格往往隐藏在床下,这吸引着我,我也愿意为此付出时间感知和了解。而我没有沾染到他们的习气,很可能是因为我在另一种习气里,我落后于这个时代的整体社交语境,这非常值得检讨,但不太容易改进。
倪:我能理解你的意思。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和过去的中国画家生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过去中国的艺术大家,往往遁世、隐逸,而当代的艺术圈实际就是一个“名利场”,我们厌恶很多东西,看不惯,但又深陷期其间,和很多不喜欢的人打交道,看见很多不靠谱的事情,慢慢学习“装憨”,学习“虚伪”,所谓“独善其身”已经成为最后的标准。
所以我对于你所说的很有感触,事实上在今天要成为一个精彩的艺术家,最大的阻碍恐怕并不是他能不能被发现,更不是价位的认定,而是如何在各种逆境甚至是顺境中保持自我,甚至在今天,顺境从某种角度说有可能比逆境更容易磨损一个人,这些是不一样的考验。
黄:我并不赞同“独善其身”,但也觉得不必为当下的生态太过忧虑。顺境其实抹杀不了好艺术家,只会产生一些质次价高的作品。而且“顺境”“逆境”的说法,常被利用为剥削艺术家的依据。
倪:呵呵,好,那么让我们谈谈你9月在上海红桥画廊的展览。今年展览的名字以及近来的一系列作品的名字都叫“光芒”,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
黄:光芒是闪现在生命中一切美好而突然的事件,它是意外的来访者,带点粗暴又让人愉悦。比起2008年的个展“改变中的生命史”,“光芒”是一个更朴素和自我的主题。是弃置在树林间的生命个体,在浸淫着黑暗的同时,目睹或接受的一次洗礼。
倪:从“改变中的生命史”到“光芒”时隔两年,我能从你的作品里隐隐感受到你的一些变化。仅仅从画面特征上看,“改变中的生命史”的展览中,很多重要的作品都是银底黑灰的大调子,色彩相对较少,大量的黑色画面给人神秘,沉重的感觉;而新的“光芒”这一批,色彩上有大跳跃的起落感。这是很不一样的感觉,是否暗示着两种不一样的状态?那是来自于什么?比如不同的经历,或是内心中的不同感受?能不能理解为你在从一种带有压抑性的自闭状态,随着某种孤独感的逐渐积累,转化成一种带有压抑性的交流欲?
黄:“改变中的生命史”到“光芒”,始终贯穿和渗透着对两种关系的表达。海洋,树林,夜空,与人体,器官,血液,这些主题吸引我的原因,可以用康德的一段话来解释: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2007年,我还沉浸在对性取向的关注与情爱表达引发的快乐中,2008年初,我却因为一个与西藏有关的恶意玩笑,以涉嫌颠覆国家政权罪关进国家安全局的看守所,之后有了“改变中的生命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无人知晓,但一次突发的事件对人类生命个体轨迹的改变可想而知的触动了我。2009年,我有了更为开阔舒适的工作空间,感情生活也更趋于稳定,在完成了《饲虎图》与《自由》两张大画后,我几乎没有怎么画画,十月份,我经历了喜马拉雅山区的长途旅行之后,渐渐舒缓,再次有了画画的强烈而舒畅的愿望,这时候我发现,颜色如同光芒,从一个角落开始,慢慢照射进了我的画布。
倪:你觉得这两年自己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黄:我的青春正被铁腕的力量消磨着,我意识到绘画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自我折磨的快感越来越少,我渐渐的把热情放在越来越集中和具体的事情上,我越来越关心身边的人和我能做好的仅有的工作,同时面对以前充斥和澎湃着的某些热情,行注目礼。
倪:回到画面本身呢?柠檬黄和各种荧光色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黄:这些颜色一直都有,它们明亮,新鲜,他们在我的画面里由来已久,最初像是闯入者,随后慢慢变得舍不得离开了。
倪:你的很多作品中都描绘了人或者人体的形象,在我的理解,描绘特定环境中人的符号是表象的,你其实是希望作品中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黄:那些肢体,面容和零散的器官,都是以解剖方式呈现的,是叫做“人”的动物体在自然世界前的对峙,我感兴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动物性的人与文明角色的扮演者之间的关系。
倪:另外只有熟悉你的朋友才知道,你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都是和你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两三个人,你在画面中反反复复描绘他们,有时候甚至像是一种剖析,对于这种超常规的表述方式,有什么更深的意义?
黄:他们是与我生命直接关联的、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我对他们的描绘和剖析是别无选择的。另外,每一张画,从挑选画布,定制内框,绷布上框,到反复几十遍的刮刷基底,打磨,都渗透着我们的合力劳动。而绘画以及围绕着绘画劳动展开的生活,令我们的心灵得以栖息其中。在我的画《栖息地》中,你能看到我个人生活的碎片。
倪:我觉得现在很多人看画往往有一个误区,对于一幅画,大家关注的兴趣往往停留在一些所谓的“概念”,而忽略绘画本身的很多特性,比如绘画语言,技法之类的东西,这也误导了很多艺术家在进行创作过多关注于一个小的“想法”而忽略了承载这些好想法的好表达。事实上我在阅读你的作品时,绘画语言传递出来的抽象情绪往往比一个图像的简单概念要来的生动具体。或者说,单从概念上阅读你的作品,是表面空泛的,我能看到你其实在绘画里面有很多用心良苦的东西。
黄:其实只是这些绘画的特性,暂时不再吸引他们了,但仍强烈的、而且越来越吸引我。艺术家群体里有不少“服务型艺术家”,藏家想听相声,他们就抖包袱;藏家想做传销,他们就要学习洗脑。我和他们的差别在于,我缺乏服务意识,我面对的只有具体的视觉接受和处置器官。还有,我会给特别眷恋我绘画的人们,准备他们独享的晚餐,那就是你所说的“用心良苦的东西”,我叫它绘画的潜语言。
倪:我的理解是绘画语言本身就是潜在的,就好比好的具象绘画,最终传递的往往是抽象的信息。比如挥洒、刻画、流淌等等,都是很准确的信息。我多年来始终很怀疑“人民艺术家”、“雅俗共赏”这些词,就像你说的,这些词里面好像隐含着一种“服务意识”,我始终觉得好的艺术就是小众的,“曲高和寡”是一个显示的词汇,其实同样是画画的人,对你说的“潜语言”有敏感度的却很少。
黄:我的画不属于快餐视觉,因此需要花费时间和心思的人们,这是个问题但又不是个问题。艺术品对观众没有门槛,但总有人进来、跨进来和不进来,我更倾向于艺术和他的欣赏者是相互选择,自由恋爱的。
倪:我知道你显然是一个在画面上强调精确控制力的艺术家,甚至连一些表面上看来的偶然性效果都是你有意为之的。你觉得这和性格有没有关系?
黄:这是个气质性的问题,像强迫症,它每次都给作品的拍摄和印刷过程带来无限的纠结和烦恼,很难完美。
倪:你在表达过程中顺畅吗?目前在绘画的技法语言上你有没有某方面的瓶颈?
黄:是的,总有不顺畅的时候,就是不能淋漓尽致或者对误读的顾虑。我认为技法瓶颈其实不存在。艺术家只有想画的时候和不想画的时候。不想画的时候偏又不得要画,才有了“瓶颈”,有了愿望,自然就有了方法。
倪:你有没有想过尝试绘画以外的语言媒介?
黄:想过装置,觉得有意思,画过几个草图,没机会完成。
倪:你的那张《自由》给我很深的印象。那是很好的一张画,是你度假的岛吗?
黄:“改变中的生命史”展览完成之后,朋友邀请我去巴厘岛度假,在飞机上俯瞰海洋,让我坚定的想完成这样一张大画,让它和之前的另外一幅大画《饲虎图》相呼应。空中俯瞰的岛屿,在2004年关于性与隐秘私生活的系列作品《日志》中就出现过,之后,2010年的《肖像》里,它还在一幅解剖后的侧面人像的背景中出现过。
倪:里面好像有一段藏文。
黄:对,那可不是一句经文或咒语,他是我喜爱的流行乐歌手周杰伦在《稻香》的一句歌词:珍惜一切,就算没有拥有。其实人们很难了解藏文的意思,他们只看见喜马拉雅山区的古老文字,出现在辽阔汪洋中的岛屿上。
倪: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由”?
黄:古拉丁语里,“自由”( Liberta )的含义是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古希腊古罗马时候,“自由”与“解放”同义。对生命个体而言,这绝对是一种致命的享受。
倪:虽然前面谈到了你近年来创作上的一些转变,但这些恰恰是你在两个不同展览中以一贯制的东西。
黄:是的,线索一直非常连贯而且清晰,如同河流与血液的流淌。
倪:我和艺术家聊天,在最后我往往最想问的问题是:在目前阶段,你觉得你自己面对的比较大的问题(或困难)都有哪些?
黄:经济问题,我快要生活不下去了,呵呵。
















Light---Huang Yuxing’s drawing exhibition
展览时间:
开幕(Opening):2010年9月9日 19:00
展期(Duration):2010年9月10日-10月8日 10:00-18:00
地点(address):红桥画廊 (上海市淮海西路570号A3-103)
联系方式(Contact):
联系人:田晓雪 Emma Tian
电话: 021-6280 1089
传真: 021-6280 5361
地址:上海市淮海西路570号A3-103
A3-103, No.570 West Huaihai Road, Shanghai, China
邮箱:redbridgegallery@vip.163.com
网址:www.redbridge.com.cn
展览简介:
2010年9月9日至10月8日,黄宇兴个展“光芒”将于上海红桥画廊开幕。此次个展囊括了黄宇兴自08年以来的新作,时隔两年,依然延续了前次的主题,以黑暗与身体双重元素来展开艺术家对消费时代个体命运的私人解读。对应于意识,身体的政治自柏拉图以来一直作为哲学思辨的焦点,身体作为个人可把握的权力工具一直承担其自身以外的功能性职责。面对个体意识的抑制或激发,身体如何作出反馈,它又是如何获得本体内在的自有和独立,黄宇兴将拿起手术刀,揭示身体哲学的“光芒”所在。
星空与血液:黄宇兴访谈
文:倪有鱼 & 黄宇兴 图:黄宇兴
倪有鱼(以下简称倪):我们俩认识多年,倒是很少有机会以这种方式一起探讨一些东西,我事前隐隐觉得这是一次别有意义的交谈,其间应该会涉及到一些让彼此感到兴奋的话题。记得多年以前因为一些工作的机缘,我开始注意到你的创作,后来我自己画画,玩,随着彼此熟悉,越发喜欢你的作品。不同的阶段,你的画面总是有能够吸引我的地方。比如说来自于技巧的,大家都是同行,活干得漂亮当然是很值得学习,而我觉得最难得的还是态度。在中国,有较好的绘画能力的艺术家并不少,但是像你这样真诚而严肃地对待每一张画布的艺术家其实并不多。我们的传统里面有很多张扬才情的东西,同时我们的传统里也有不少江湖城府。很多画家善于捣浆糊,应酬,自作聪明,我觉得你作为70末80初这一代新的艺术家,没有沾染到这种习气是很难的也很重要的。
黄宇兴(以下简称黄):我羡慕善于交际的艺术家。我并不是不想应酬,有时候甚至在应酬面前热情高涨,只是常应酬不来,拿捏不好,甚至往往传达了错误讯息。尤其那些礼节需要的真诚的小假话,一说出来,眼神就开始躲闪,或者听上去感觉偏硬,对方一定能感觉到,不如不说的好。这总让我觉得不太能原谅自己,我不想给自己的缺点镀金。我的社会生存能力不强,不够坦诚,又不够虚伪,不极端,所以最不好。我喜欢以自己的角度缓慢的了解和观察身边的人,我发现,有人善于“捣糨糊”,仅仅是他们表现为善于捣糨糊,其实捣的并不好,真实的人格往往隐藏在床下,这吸引着我,我也愿意为此付出时间感知和了解。而我没有沾染到他们的习气,很可能是因为我在另一种习气里,我落后于这个时代的整体社交语境,这非常值得检讨,但不太容易改进。
倪:我能理解你的意思。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和过去的中国画家生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过去中国的艺术大家,往往遁世、隐逸,而当代的艺术圈实际就是一个“名利场”,我们厌恶很多东西,看不惯,但又深陷期其间,和很多不喜欢的人打交道,看见很多不靠谱的事情,慢慢学习“装憨”,学习“虚伪”,所谓“独善其身”已经成为最后的标准。
所以我对于你所说的很有感触,事实上在今天要成为一个精彩的艺术家,最大的阻碍恐怕并不是他能不能被发现,更不是价位的认定,而是如何在各种逆境甚至是顺境中保持自我,甚至在今天,顺境从某种角度说有可能比逆境更容易磨损一个人,这些是不一样的考验。
黄:我并不赞同“独善其身”,但也觉得不必为当下的生态太过忧虑。顺境其实抹杀不了好艺术家,只会产生一些质次价高的作品。而且“顺境”“逆境”的说法,常被利用为剥削艺术家的依据。
倪:呵呵,好,那么让我们谈谈你9月在上海红桥画廊的展览。今年展览的名字以及近来的一系列作品的名字都叫“光芒”,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
黄:光芒是闪现在生命中一切美好而突然的事件,它是意外的来访者,带点粗暴又让人愉悦。比起2008年的个展“改变中的生命史”,“光芒”是一个更朴素和自我的主题。是弃置在树林间的生命个体,在浸淫着黑暗的同时,目睹或接受的一次洗礼。
倪:从“改变中的生命史”到“光芒”时隔两年,我能从你的作品里隐隐感受到你的一些变化。仅仅从画面特征上看,“改变中的生命史”的展览中,很多重要的作品都是银底黑灰的大调子,色彩相对较少,大量的黑色画面给人神秘,沉重的感觉;而新的“光芒”这一批,色彩上有大跳跃的起落感。这是很不一样的感觉,是否暗示着两种不一样的状态?那是来自于什么?比如不同的经历,或是内心中的不同感受?能不能理解为你在从一种带有压抑性的自闭状态,随着某种孤独感的逐渐积累,转化成一种带有压抑性的交流欲?
黄:“改变中的生命史”到“光芒”,始终贯穿和渗透着对两种关系的表达。海洋,树林,夜空,与人体,器官,血液,这些主题吸引我的原因,可以用康德的一段话来解释: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2007年,我还沉浸在对性取向的关注与情爱表达引发的快乐中,2008年初,我却因为一个与西藏有关的恶意玩笑,以涉嫌颠覆国家政权罪关进国家安全局的看守所,之后有了“改变中的生命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无人知晓,但一次突发的事件对人类生命个体轨迹的改变可想而知的触动了我。2009年,我有了更为开阔舒适的工作空间,感情生活也更趋于稳定,在完成了《饲虎图》与《自由》两张大画后,我几乎没有怎么画画,十月份,我经历了喜马拉雅山区的长途旅行之后,渐渐舒缓,再次有了画画的强烈而舒畅的愿望,这时候我发现,颜色如同光芒,从一个角落开始,慢慢照射进了我的画布。
倪:你觉得这两年自己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黄:我的青春正被铁腕的力量消磨着,我意识到绘画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自我折磨的快感越来越少,我渐渐的把热情放在越来越集中和具体的事情上,我越来越关心身边的人和我能做好的仅有的工作,同时面对以前充斥和澎湃着的某些热情,行注目礼。
倪:回到画面本身呢?柠檬黄和各种荧光色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黄:这些颜色一直都有,它们明亮,新鲜,他们在我的画面里由来已久,最初像是闯入者,随后慢慢变得舍不得离开了。
倪:你的很多作品中都描绘了人或者人体的形象,在我的理解,描绘特定环境中人的符号是表象的,你其实是希望作品中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黄:那些肢体,面容和零散的器官,都是以解剖方式呈现的,是叫做“人”的动物体在自然世界前的对峙,我感兴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动物性的人与文明角色的扮演者之间的关系。
倪:另外只有熟悉你的朋友才知道,你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都是和你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两三个人,你在画面中反反复复描绘他们,有时候甚至像是一种剖析,对于这种超常规的表述方式,有什么更深的意义?
黄:他们是与我生命直接关联的、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我对他们的描绘和剖析是别无选择的。另外,每一张画,从挑选画布,定制内框,绷布上框,到反复几十遍的刮刷基底,打磨,都渗透着我们的合力劳动。而绘画以及围绕着绘画劳动展开的生活,令我们的心灵得以栖息其中。在我的画《栖息地》中,你能看到我个人生活的碎片。
倪:我觉得现在很多人看画往往有一个误区,对于一幅画,大家关注的兴趣往往停留在一些所谓的“概念”,而忽略绘画本身的很多特性,比如绘画语言,技法之类的东西,这也误导了很多艺术家在进行创作过多关注于一个小的“想法”而忽略了承载这些好想法的好表达。事实上我在阅读你的作品时,绘画语言传递出来的抽象情绪往往比一个图像的简单概念要来的生动具体。或者说,单从概念上阅读你的作品,是表面空泛的,我能看到你其实在绘画里面有很多用心良苦的东西。
黄:其实只是这些绘画的特性,暂时不再吸引他们了,但仍强烈的、而且越来越吸引我。艺术家群体里有不少“服务型艺术家”,藏家想听相声,他们就抖包袱;藏家想做传销,他们就要学习洗脑。我和他们的差别在于,我缺乏服务意识,我面对的只有具体的视觉接受和处置器官。还有,我会给特别眷恋我绘画的人们,准备他们独享的晚餐,那就是你所说的“用心良苦的东西”,我叫它绘画的潜语言。
倪:我的理解是绘画语言本身就是潜在的,就好比好的具象绘画,最终传递的往往是抽象的信息。比如挥洒、刻画、流淌等等,都是很准确的信息。我多年来始终很怀疑“人民艺术家”、“雅俗共赏”这些词,就像你说的,这些词里面好像隐含着一种“服务意识”,我始终觉得好的艺术就是小众的,“曲高和寡”是一个显示的词汇,其实同样是画画的人,对你说的“潜语言”有敏感度的却很少。
黄:我的画不属于快餐视觉,因此需要花费时间和心思的人们,这是个问题但又不是个问题。艺术品对观众没有门槛,但总有人进来、跨进来和不进来,我更倾向于艺术和他的欣赏者是相互选择,自由恋爱的。
倪:我知道你显然是一个在画面上强调精确控制力的艺术家,甚至连一些表面上看来的偶然性效果都是你有意为之的。你觉得这和性格有没有关系?
黄:这是个气质性的问题,像强迫症,它每次都给作品的拍摄和印刷过程带来无限的纠结和烦恼,很难完美。
倪:你在表达过程中顺畅吗?目前在绘画的技法语言上你有没有某方面的瓶颈?
黄:是的,总有不顺畅的时候,就是不能淋漓尽致或者对误读的顾虑。我认为技法瓶颈其实不存在。艺术家只有想画的时候和不想画的时候。不想画的时候偏又不得要画,才有了“瓶颈”,有了愿望,自然就有了方法。
倪:你有没有想过尝试绘画以外的语言媒介?
黄:想过装置,觉得有意思,画过几个草图,没机会完成。
倪:你的那张《自由》给我很深的印象。那是很好的一张画,是你度假的岛吗?
黄:“改变中的生命史”展览完成之后,朋友邀请我去巴厘岛度假,在飞机上俯瞰海洋,让我坚定的想完成这样一张大画,让它和之前的另外一幅大画《饲虎图》相呼应。空中俯瞰的岛屿,在2004年关于性与隐秘私生活的系列作品《日志》中就出现过,之后,2010年的《肖像》里,它还在一幅解剖后的侧面人像的背景中出现过。
倪:里面好像有一段藏文。
黄:对,那可不是一句经文或咒语,他是我喜爱的流行乐歌手周杰伦在《稻香》的一句歌词:珍惜一切,就算没有拥有。其实人们很难了解藏文的意思,他们只看见喜马拉雅山区的古老文字,出现在辽阔汪洋中的岛屿上。
倪: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由”?
黄:古拉丁语里,“自由”( Liberta )的含义是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古希腊古罗马时候,“自由”与“解放”同义。对生命个体而言,这绝对是一种致命的享受。
倪:虽然前面谈到了你近年来创作上的一些转变,但这些恰恰是你在两个不同展览中以一贯制的东西。
黄:是的,线索一直非常连贯而且清晰,如同河流与血液的流淌。
倪:我和艺术家聊天,在最后我往往最想问的问题是:在目前阶段,你觉得你自己面对的比较大的问题(或困难)都有哪些?
黄:经济问题,我快要生活不下去了,呵呵。

















又一个 PETER DIOG

这种傻逼画还敢拔出来忽悠人,你也把台巴子看的太低了吧!
中国当代艺术的西化确实是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中国当代艺术需要自己民族的声音,山寨西方是很难走下去的!学习没有错,重要的是要消化掉,转变为营养,创造出自己的艺术。黄在这个过程中已经算非常优秀的年轻艺术家了,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加油!
红巧就出一窝风,伪绘画
伪艺术就伪艺术勒,还伪绘画。。。
1111
人家想做愿意做另外一个 PETER DIOG
,你们是较的什么劲,嫉的什么妒!哼!
,你们是较的什么劲,嫉的什么妒!哼!
没有灵魂的人怎么读得懂这些作品的内涵。瞧你们几位评论者,少得可怜的几个卖弄的词汇,耍嘴皮子很有快感对吧,装吧,假装特明白,特犀利,特艺术圈子,除了装还有什么路可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