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吃掉的艺术海带:艺术为了谁、面向谁、吃什么
被吃掉的艺术海带:艺术为了谁、面向谁、吃什么
顾金桉
最近,看了一本江苏美术出版社,以中英文双语对照出版的,很有意思的书:《晒太阳:跨越20年的艺术行动》,作者是郭海平、黄药。
“晒太阳”艺术行动,基于“人人都是艺术家”的信念,鼓励所有热爱自由的人,“在没有界限,也不受任何限制的完全开放状态下”,在“太阳下尽情展现自己的思想和身姿”,使人的自然意志可以因为这样的文化启示,有所觉悟和觉醒。
这次艺术活动1986年第一次举办,最近一次举办的时间是2007年,跨时20年之久,本书集中反映了“晒太阳”历史的文献资料,读者能够“通过这些史实去认识中国先锋艺术发展的一部分曲折历程”。
我是艺术爱好者,究竟是门外汉还是门里汉,我并不关心,我只知道艺术能丰富我的生活,比如这本关于艺术的书,能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合上书,大脑中仍有万千的感慨,即使过了很长时间,书中的某些片段,仍然能够在我失眠的某些夜晚,跳出来与我做伴,让失眠不那么无聊、恐怖和烦人。
这本书,以一个具体的艺术活动为载体,从活动的策划,到活动的现场,再到后期的媒体报道、社会影响等方面,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讲述了艺术圈的一些事儿,对于如何鉴赏先锋艺术这样高深的话题,也做了些深入浅出却能切中肯綮的解说。因其真实,所以可信;因其具体,所以可亲。
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引起内心震动和思考的片段有很多,先只挑最具幽默感的、有关艺术海带的来说说。综合与之相关的事件,使我对艺术家做了如下的解读:真正的艺术家们,就是一群至真至纯至情至善的孩子。
“于小雨的作品《人形水发物》是他请了民工在大塘金岛上靠近水面的一侧挖掘了一个长达5米、宽4米的人形土坑。坑里除了水之外,还撒满了正在发涨的海带,土坑的周围是一些已经生长起来的细绿的野草,与那些撒在人形土坑中的海带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P75
对于这个作品,比较专业的解读是这样的:
“这个作品也使我们联想到了除了人与环境这一单一的线索外,还涉及对事物本身的属性、差异和现象此三者之间诸多微妙关系的深入研究。人作为一种形状并不产生实际的意义,而发开的海带却随时要填满这种空虚与空白,但它却又要借助水的作用,还包括有必须的制约因素,因此,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简单因果,从而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形态和构成。”P76
看到解读之前,我对作品的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看不透这个作品表达了什么,看过这个解读之后,赞叹之情油然而生,如此深奥而丰富的哲理,艺术家竟然可以通过如此简单而直观的方式,传神地表达出来,表达得如此恰当又贴切。
在书中的第二章‘“晒太阳”艺术活动与公共媒体’中,我看到了群众针对这个作品的做出反应,群众的反应为这件艺术作品平添了巨大的幽默感,书中是这样写的:
“前卫艺术家们忙得不亦乐乎,小岛村民也终于发现活动的价值,送水帮忙都可得点报酬,不久,他们还发现一个艺术家在水中泡了很多海带,来表达生命、阳光与水之间的联系。趁作者到别处观赏作品时,他们一哄而上把海带抢光了”。
其实,群众的反应也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达了“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较为丰富的形态和构成”这一主题,群众与这件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并不象艺术家预想的那样,是:欣赏与被欣赏,引发思考与进入思考状态的关系,观众根本没有想到任何“关系”,观众只看到了能吃的海带,而不是艺术的海带。也许观众的反应并不在作者的意料之中,但作者的这个主题,也许本来就应该把群众的反应纳入其构思框架吧。
被吃掉的艺术海带,不由让我发问:艺术,为了谁,面向谁,吃什么?
说起来,艺术理应是为了普天下的芸芸众生。艺术面前,不分人的贫富高低贵贱。
艺术,为了谁?如果硬是在所有人中,为艺术划出一个特别的服务对象,那么这个群体应该是最需要艺术的群体,需求产生存在。哪个群体,相比较而言,更需要艺术?
表面上看,越是贫穷低贱、在现实中饱受煎熬的人,越需要艺术那来自精神层面的抚慰。照此推论,艺术,为的是劳苦大众。
可是,现实是,那些劳苦大众们,很有可能,终其一生,艺术的神经都在昏睡,现实种种的困境,使他们根本无闲暇更无心情去把它唤醒 ,看到艺术的海带,他们唯一的念头就是可以捞走做盘菜吃填肚子。看到别的艺术,如果没有什么可吃,也只会从可用这个角度去想吧,比如可以把画纸和木架拿去烧锅,金属类的东西可以拿去废品收购站卖俩钱儿。
劳苦大众对艺术视而不见,于是艺术与劳苦大众之间,渐行渐远,转而面对那些生活相对比较舒适安逸优越的群体。
艺术面向的群体不同,受到的待遇也不同,在劳苦大众面前,艺术是被吃的对象,可是,艺术由艺术家创造或是表达,艺术家是要吃饭要消费的,必须有人为艺术买单,在艺术面对的群体中,主观及客观的原因,肯为艺术买单的人,又减了大半。
原本想面对芸芸众生的艺术,经过这样一番在现实中的兜兜转转,最终,变成了奢侈品。
总有人责怪艺术高高在上,其实,在责怪艺术之前,真应该想想它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顾金桉
最近,看了一本江苏美术出版社,以中英文双语对照出版的,很有意思的书:《晒太阳:跨越20年的艺术行动》,作者是郭海平、黄药。
“晒太阳”艺术行动,基于“人人都是艺术家”的信念,鼓励所有热爱自由的人,“在没有界限,也不受任何限制的完全开放状态下”,在“太阳下尽情展现自己的思想和身姿”,使人的自然意志可以因为这样的文化启示,有所觉悟和觉醒。
这次艺术活动1986年第一次举办,最近一次举办的时间是2007年,跨时20年之久,本书集中反映了“晒太阳”历史的文献资料,读者能够“通过这些史实去认识中国先锋艺术发展的一部分曲折历程”。
我是艺术爱好者,究竟是门外汉还是门里汉,我并不关心,我只知道艺术能丰富我的生活,比如这本关于艺术的书,能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合上书,大脑中仍有万千的感慨,即使过了很长时间,书中的某些片段,仍然能够在我失眠的某些夜晚,跳出来与我做伴,让失眠不那么无聊、恐怖和烦人。
这本书,以一个具体的艺术活动为载体,从活动的策划,到活动的现场,再到后期的媒体报道、社会影响等方面,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讲述了艺术圈的一些事儿,对于如何鉴赏先锋艺术这样高深的话题,也做了些深入浅出却能切中肯綮的解说。因其真实,所以可信;因其具体,所以可亲。
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引起内心震动和思考的片段有很多,先只挑最具幽默感的、有关艺术海带的来说说。综合与之相关的事件,使我对艺术家做了如下的解读:真正的艺术家们,就是一群至真至纯至情至善的孩子。
“于小雨的作品《人形水发物》是他请了民工在大塘金岛上靠近水面的一侧挖掘了一个长达5米、宽4米的人形土坑。坑里除了水之外,还撒满了正在发涨的海带,土坑的周围是一些已经生长起来的细绿的野草,与那些撒在人形土坑中的海带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P75
对于这个作品,比较专业的解读是这样的:
“这个作品也使我们联想到了除了人与环境这一单一的线索外,还涉及对事物本身的属性、差异和现象此三者之间诸多微妙关系的深入研究。人作为一种形状并不产生实际的意义,而发开的海带却随时要填满这种空虚与空白,但它却又要借助水的作用,还包括有必须的制约因素,因此,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简单因果,从而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形态和构成。”P76
看到解读之前,我对作品的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看不透这个作品表达了什么,看过这个解读之后,赞叹之情油然而生,如此深奥而丰富的哲理,艺术家竟然可以通过如此简单而直观的方式,传神地表达出来,表达得如此恰当又贴切。
在书中的第二章‘“晒太阳”艺术活动与公共媒体’中,我看到了群众针对这个作品的做出反应,群众的反应为这件艺术作品平添了巨大的幽默感,书中是这样写的:
“前卫艺术家们忙得不亦乐乎,小岛村民也终于发现活动的价值,送水帮忙都可得点报酬,不久,他们还发现一个艺术家在水中泡了很多海带,来表达生命、阳光与水之间的联系。趁作者到别处观赏作品时,他们一哄而上把海带抢光了”。
其实,群众的反应也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达了“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较为丰富的形态和构成”这一主题,群众与这件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并不象艺术家预想的那样,是:欣赏与被欣赏,引发思考与进入思考状态的关系,观众根本没有想到任何“关系”,观众只看到了能吃的海带,而不是艺术的海带。也许观众的反应并不在作者的意料之中,但作者的这个主题,也许本来就应该把群众的反应纳入其构思框架吧。
被吃掉的艺术海带,不由让我发问:艺术,为了谁,面向谁,吃什么?
说起来,艺术理应是为了普天下的芸芸众生。艺术面前,不分人的贫富高低贵贱。
艺术,为了谁?如果硬是在所有人中,为艺术划出一个特别的服务对象,那么这个群体应该是最需要艺术的群体,需求产生存在。哪个群体,相比较而言,更需要艺术?
表面上看,越是贫穷低贱、在现实中饱受煎熬的人,越需要艺术那来自精神层面的抚慰。照此推论,艺术,为的是劳苦大众。
可是,现实是,那些劳苦大众们,很有可能,终其一生,艺术的神经都在昏睡,现实种种的困境,使他们根本无闲暇更无心情去把它唤醒 ,看到艺术的海带,他们唯一的念头就是可以捞走做盘菜吃填肚子。看到别的艺术,如果没有什么可吃,也只会从可用这个角度去想吧,比如可以把画纸和木架拿去烧锅,金属类的东西可以拿去废品收购站卖俩钱儿。
劳苦大众对艺术视而不见,于是艺术与劳苦大众之间,渐行渐远,转而面对那些生活相对比较舒适安逸优越的群体。
艺术面向的群体不同,受到的待遇也不同,在劳苦大众面前,艺术是被吃的对象,可是,艺术由艺术家创造或是表达,艺术家是要吃饭要消费的,必须有人为艺术买单,在艺术面对的群体中,主观及客观的原因,肯为艺术买单的人,又减了大半。
原本想面对芸芸众生的艺术,经过这样一番在现实中的兜兜转转,最终,变成了奢侈品。
总有人责怪艺术高高在上,其实,在责怪艺术之前,真应该想想它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晒太阳的艺术价值有待进一步发现和挖掘。。。。。。。。。。。。。
晒太阳是生灵永远的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