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于肌肤国度的知觉之旅 巴黎东京宫展出「极度表皮」
发起人:小兵张嘎 回复数:10
浏览数:2909
最后更新:2006/09/04 07:16:53 by
穿梭于肌肤国度的知觉之旅 巴黎东京宫展出「极度表皮」
文章来源:典藏今艺术
穿梭于肌肤国度的知觉之旅
巴黎东京宫展出「极度表皮」(Ultra Peau)
文.摄影︱门外工作室
4月25日至6月21日于巴黎东京宫(Palais de Tokyo)举办的「极度表皮」(Ultra Peau)展,以肌肤为议题,探讨了与肌肤接触相关的各种感官感受。拾阶而上,入口处迎面而来的是尼可拉.堂.巴.梵(NicoleTranBa巴.梵(NicoleTranBa.梵(Nicole Tran Ba Vang)所拍摄的五幅亮丽耀眼的女体彩饰照片,其视觉表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也很快地引领观者进入此展览主题:「极度表皮」。照片中,白皙的肌肤上被饰以鲜艳的色彩,装扮着与其背景环境,如墙壁、地毯、或是桌布等相似的花纹。艺术家试图让人体皮肤如同变色龙般,巧妙地融合于背景或隐匿在周围环境之中。对艺术家而言,这是一种内在的身体(corps intime)与社会的身体(corps social)的一种同化,藉由此肌肤表面与背景同化的过程,人体作为镜头下的主体性被减弱,形成色彩与图案变化的表面,以致于在这些影像中,人的身体融入环境,而外在环境间接潜入身体。
光影摇动的灯光装置
转身进入主要展场,尚未从入口处明亮镁光灯下调适过来的双眼,紧接面对的是一片晦暗的空间,此时隐约提供光线的是不停来回转动着的几条光束——玛莉.玛亚(Marie Maillard)利用灯光为创作素材,投射紫、蓝和玫瑰红等一圈圈圆形色光在展场的墙面上。有色的光束如探照灯般不停地搜寻、摆动,忽远忽近的光影摇曳,晃动着展场固定的空间与比例,也使得墙面上一张张照片忽隐忽现。玛亚试图制造某种韵律感,让整个空间呈现一种持续变动的状态,随着光线的牵引,观者的视觉焦点不停地改变,时而与光圈投影交错而清晰地看见眼前的作品,时而被黑暗淹没而重新调整焦距,更经常在同时成为探照灯下投影在墙上的人形剪影,不经意地参与了此光影摇动的空间,成为其它观者的目光焦点。
剧场式的展场空间
除了上述的光源之外,展场中还悬吊着几盏微弱蓝色灯泡一起对抗这片漆黑,藉此可以识别出空间中一座座雪白的棚子,飘曳的布帘在空间中相互区隔着,作为艺术家们作品展呈的独立空间;然而相似的质地、统一的颜色,再加上玛亚的圆形光圈的来回摆动,却也适度地掌握了一定的整体感。
「极度表皮」展场空间的布置是由希德瑞.马汀秾德(Cedric Martineaud)所主导,舞台设计出身背景的他曾为许多知名服装展示会设计展场。此处,他营造出一舞台剧场效果的展示空间,以「感官之茧」(Coque sensuelle)、「肌肤)、「肌肤的倒影」(Refletsdepeau)、「肌肤之Reflets de peau)、「肌肤之)、「肌肤之墙」(LeMurpeau)、「呼吸的肌肤」(LaLe Mur peau)、「呼吸的肌肤」(La)、「呼吸的肌肤」(LaLa peau inspire)、「超肌肤收藏展」(Col-)、「超肌肤收藏展」(Col-Col-lection Ultra Peau)、与「肌肤的语言」)、与「肌肤的语言」(Langagesdepeau)等六项与肌肤知觉Langages de peau)等六项与肌肤知觉)等六项与肌肤知觉经验相关的子题相互串连,依不同属性创造出各自独特的空间。空间中各种造形和灯光形成迥异的空间氛围,引导观者去接近、感受「肌肤」;穿梭在各个空间中,无异是经历一场神秘而奇幻的空间探险。
在这些特意经营的空间中,分别展示着东京宫驻站艺术家、应邀参展的艺术家,以及从应用艺术与艺术职业学院(l'EcoleNationaleSuperieuredesArtsl'E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des Arts Appliques et des Metiers d’Art)(注)学)(注)学生的创作中甄选而出的作品。在妮维亚(Nivea)公司的赞助,及其实验室所提Nivea)公司的赞助,及其实验室所提)公司的赞助,及其实验室所提供的各种科学研究资料下,「极度表皮」以摄影、灯光、复合媒材、影像装置等,环绕着肌肤这个主题,以艺术、应用、生活、科学观点以及知觉经验等切入,提供观者一种与肌肤相遇、亲近或碰撞的各种特殊方式。
在连接各个展示空间的过渡地带,是环绕周围墙面排开的摄影作品。照片的安置方式舍弃了传统吊挂框架的方式,明显地拉近了观众的视觉和身体:展场的墙面主要是由两层木板所形成,前方的板子上,一般视线的高度上凿有一相较于头而言略大一些的圆形洞,洞口上方写着「请感受」(sentezvous),仰赖sentez vous),仰赖),仰赖着夹板间空隙缓慢闪烁的微弱灯光,一张张被黏贴于此洞口后方的板子上的照片,必须伸长颈子略微探头进入洞口中,才能进一步看清楚照片的内容和细节:人物头像、皮肤表面、皮层组织及皮质细胞等。如杰哈.弘希纳(GerardGerard Rancina)的《睡着的肌肤》(Peauen-)的《睡着的肌肤》(Peauen-Peau en-dormie),揉合人的体态或情绪所拍摄的),揉合人的体态或情绪所拍摄的照片揭示了,肌肤不只因性别、年龄、种族而具有质地或颜色等物理性上的差异,它更可以掺杂感性的精神层面。当观者的脸探近、处于两层夹板的狭小空间中时,不仅以近距离的角度面对这些皮肤的影像,且一明一暗的闪烁光线,更让人彷佛感觉到,处于此空间氛围的影像像是具有温度般地呼吸着,如同看见一静止影像持续着的生命状态。
感官之茧
外观近似圆筒状的充气体,内部是甬道般的空间,由起伏的充气体组成墙面,充胀的表面如同肌肤的表面纹理,在晕黄光线的伴随下,构成如同被百倍放大的皮肤毛孔样态。当我们好奇地行走在这如茧般的通道、左张右望的同时,彷佛化身为童话中的艾丽斯,瞬间缩小、遁入了皮层的中间地带,被肌肤所包围。移动于其中,我们被邀请以身体和各种感官去体验这一切质地,一场与皮肤的亲昵接触。
肌肤的倒影
穿过「感官之茧」来到的是另一展示空间「肌肤的倒影」,展出由东京宫驻站艺术家们共同合作的影像装置:黑暗的空间正中央,安置着两面相应的方形屏幕,下方为平行于地面的屏幕,上方则是与屏幕相同尺寸的镜面金属面版,自天花板上斜角垂挂着,接收来自斜上方投影机的影像,并折射于半透明压克力裁制而成的屏幕上,以避免投影机的强烈光源直接照射入观者的眼睛。于是,投影机里的影像首先投影在镜面版上,形成左右相反的影像,此影像再折射于下方屏幕上。屏幕下方平行地摆放着一圆形平坦的沙发,邀请观众平躺在沙发上,以与脸部相距不到半公尺的距离直视一幕幕经过的影像。
躺卧在这一比人还巨大的屏幕底下,观看已不只是保持着一定距离的观赏,而是整个身体进入到影像装置之中。屏幕上播放着数字录像艺术家根据肌肤此一议题所拍摄的影片。这些影片的轮流播放,不可避免地突出了各种相异的观点,然而总体来说,艺术家们倾向于将肌肤视为一隐含了触摸、欲望、感知、情感等错纵复杂之因素所形成的细腻接口。譬如茱丽安.路斯都(JulienJulien Loustau)的镜头划过空无一人的淋浴)的镜头划过空无一人的淋浴间以及更衣室等空间,以人的缺席暗示出原本在此的身体;克利斯德拉.勒荷(ChristelleLheureux)不直接聚焦于人Christelle Lheureux)不直接聚焦于人)不直接聚焦于人体的皮肤上,而以沙漠、高山、积雪等风景为语汇,尝试将肌肤本身的表皮性质扩大、隐喻至自然界万物的表层中。方尼.阿德雷(FannyAdler)的《固定》Fanny Adler)的《固定》)的《固定》(Fix),拍摄一只持黑笔的手缓缓地游Fix),拍摄一只持黑笔的手缓缓地游),拍摄一只持黑笔的手缓缓地游走在皮肤表面上的各黑痣与斑点之间,以线条的描画连结这些身体上天生的标记;在凝视影片的过程中,彷佛可微微感到身上的皮肤被笔尖轻轻划过。
呼吸的肌肤
棚子内部的中央是由几张懒骨头沙发排成的一个圆,周围圆形的墙面上镶嵌着六台平面电视,播放着伊莎贝尔.蕾菲妮(IsabelleLevenez)「欲望系列」Isabelle Levenez)「欲望系列」)「欲望系列」(SeriedeDesir)的影片。镜头景框近距Serie de Desir)的影片。镜头景框近距)的影片。镜头景框近距离地撷取身体的几个部位,例如嘴唇、手指、下巴或眼睛等等,这些部位或沉浸入水或轻触着水面,水与肌肤两者以相当缓慢的节奏相互摩蹭着;影像试图以性感的语言,若隐若现地透露出被观看、被注视以及被欲望的肌肤。就其影像的质地而言,镜头除了特别落在光滑柔嫩的肌肤以外,亦将整体影片利用计算机特效处理,揉合一种温柔、性感、神秘的调性表现,制作出如同肌肤般精致柔和的触感,如同安格尔画笔下出浴少女身上纤柔的肌肤表现方式。
肌肤的语言
在白色充气体的帐棚内部中央摆放着在白色充气体的帐棚内部中央摆放着由四支蓝色荧光灯管所组成的台座,台座上有数个不同图案的石质印鉴以及一特制印泥。此作品邀请观众将印鉴上的图案盖印在自己的皮肤上,而透过特殊的颜料与荧光灯等技术上的处理,使观者在一片漆黑中,仍可清楚地看见皮肤上的图案;而走出了这个蓝色空间,在正常的光线底下,所有印下的印记都将变得不可见。对于艺术家来说,此处的肌肤呈现了画布的性质;而对参与的观者来说,却如同经历了某种纹身的仪式,浸淫于蓝色光束里,挑选图案、寻找身体上合适的位置,目睹烙印的过程,然后带着一些不可见却确实存在的印记离开。
肌肤之墙
展区内是克里斯托弗.威伯(Chris-Chris-tophe Weber)与罗弘.梅勒须欧(Lau-)与罗弘.梅勒须欧(Lau-Lau-rent Melchior)合作的一件复合媒材作)合作的一件复合媒材作品《情感的肌肤》(Lapeauemotional)。La peau emotional)。)。他们以灌满空气的橡胶体制成一片膨胀又起伏的白色墙面,这巨大饱满的物体质感,让观者情不自禁地想伸手去触碰,当沿着墙面走到离尽头三、五步时,随即看见一行张贴着的标语:「肌 :「肌:「肌肤是如此脆弱,请勿挤压它。」文字在此所产生的暧昧性,促使观者产生一个有趣的疑惑:究竟这是艺术家预料观者 :究竟这是艺术家预料观者:究竟这是艺术家预料观者反应,而提出的嘲讽呼应,还是这纯粹只是属于展场而非作品本身的警告标语?
超肌肤收藏展
同样紧扣着肌肤为题,「联展」展出从应用艺术学院学生征选而出的几件代表性作品,内容包括娃娃
文章来源:典藏今艺术
穿梭于肌肤国度的知觉之旅
巴黎东京宫展出「极度表皮」(Ultra Peau)
文.摄影︱门外工作室
4月25日至6月21日于巴黎东京宫(Palais de Tokyo)举办的「极度表皮」(Ultra Peau)展,以肌肤为议题,探讨了与肌肤接触相关的各种感官感受。拾阶而上,入口处迎面而来的是尼可拉.堂.巴.梵(NicoleTranBa巴.梵(NicoleTranBa.梵(Nicole Tran Ba Vang)所拍摄的五幅亮丽耀眼的女体彩饰照片,其视觉表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也很快地引领观者进入此展览主题:「极度表皮」。照片中,白皙的肌肤上被饰以鲜艳的色彩,装扮着与其背景环境,如墙壁、地毯、或是桌布等相似的花纹。艺术家试图让人体皮肤如同变色龙般,巧妙地融合于背景或隐匿在周围环境之中。对艺术家而言,这是一种内在的身体(corps intime)与社会的身体(corps social)的一种同化,藉由此肌肤表面与背景同化的过程,人体作为镜头下的主体性被减弱,形成色彩与图案变化的表面,以致于在这些影像中,人的身体融入环境,而外在环境间接潜入身体。
光影摇动的灯光装置
转身进入主要展场,尚未从入口处明亮镁光灯下调适过来的双眼,紧接面对的是一片晦暗的空间,此时隐约提供光线的是不停来回转动着的几条光束——玛莉.玛亚(Marie Maillard)利用灯光为创作素材,投射紫、蓝和玫瑰红等一圈圈圆形色光在展场的墙面上。有色的光束如探照灯般不停地搜寻、摆动,忽远忽近的光影摇曳,晃动着展场固定的空间与比例,也使得墙面上一张张照片忽隐忽现。玛亚试图制造某种韵律感,让整个空间呈现一种持续变动的状态,随着光线的牵引,观者的视觉焦点不停地改变,时而与光圈投影交错而清晰地看见眼前的作品,时而被黑暗淹没而重新调整焦距,更经常在同时成为探照灯下投影在墙上的人形剪影,不经意地参与了此光影摇动的空间,成为其它观者的目光焦点。
剧场式的展场空间
除了上述的光源之外,展场中还悬吊着几盏微弱蓝色灯泡一起对抗这片漆黑,藉此可以识别出空间中一座座雪白的棚子,飘曳的布帘在空间中相互区隔着,作为艺术家们作品展呈的独立空间;然而相似的质地、统一的颜色,再加上玛亚的圆形光圈的来回摆动,却也适度地掌握了一定的整体感。
「极度表皮」展场空间的布置是由希德瑞.马汀秾德(Cedric Martineaud)所主导,舞台设计出身背景的他曾为许多知名服装展示会设计展场。此处,他营造出一舞台剧场效果的展示空间,以「感官之茧」(Coque sensuelle)、「肌肤)、「肌肤的倒影」(Refletsdepeau)、「肌肤之Reflets de peau)、「肌肤之)、「肌肤之墙」(LeMurpeau)、「呼吸的肌肤」(LaLe Mur peau)、「呼吸的肌肤」(La)、「呼吸的肌肤」(LaLa peau inspire)、「超肌肤收藏展」(Col-)、「超肌肤收藏展」(Col-Col-lection Ultra Peau)、与「肌肤的语言」)、与「肌肤的语言」(Langagesdepeau)等六项与肌肤知觉Langages de peau)等六项与肌肤知觉)等六项与肌肤知觉经验相关的子题相互串连,依不同属性创造出各自独特的空间。空间中各种造形和灯光形成迥异的空间氛围,引导观者去接近、感受「肌肤」;穿梭在各个空间中,无异是经历一场神秘而奇幻的空间探险。
在这些特意经营的空间中,分别展示着东京宫驻站艺术家、应邀参展的艺术家,以及从应用艺术与艺术职业学院(l'EcoleNationaleSuperieuredesArtsl'E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des Arts Appliques et des Metiers d’Art)(注)学)(注)学生的创作中甄选而出的作品。在妮维亚(Nivea)公司的赞助,及其实验室所提Nivea)公司的赞助,及其实验室所提)公司的赞助,及其实验室所提供的各种科学研究资料下,「极度表皮」以摄影、灯光、复合媒材、影像装置等,环绕着肌肤这个主题,以艺术、应用、生活、科学观点以及知觉经验等切入,提供观者一种与肌肤相遇、亲近或碰撞的各种特殊方式。
在连接各个展示空间的过渡地带,是环绕周围墙面排开的摄影作品。照片的安置方式舍弃了传统吊挂框架的方式,明显地拉近了观众的视觉和身体:展场的墙面主要是由两层木板所形成,前方的板子上,一般视线的高度上凿有一相较于头而言略大一些的圆形洞,洞口上方写着「请感受」(sentezvous),仰赖sentez vous),仰赖),仰赖着夹板间空隙缓慢闪烁的微弱灯光,一张张被黏贴于此洞口后方的板子上的照片,必须伸长颈子略微探头进入洞口中,才能进一步看清楚照片的内容和细节:人物头像、皮肤表面、皮层组织及皮质细胞等。如杰哈.弘希纳(GerardGerard Rancina)的《睡着的肌肤》(Peauen-)的《睡着的肌肤》(Peauen-Peau en-dormie),揉合人的体态或情绪所拍摄的),揉合人的体态或情绪所拍摄的照片揭示了,肌肤不只因性别、年龄、种族而具有质地或颜色等物理性上的差异,它更可以掺杂感性的精神层面。当观者的脸探近、处于两层夹板的狭小空间中时,不仅以近距离的角度面对这些皮肤的影像,且一明一暗的闪烁光线,更让人彷佛感觉到,处于此空间氛围的影像像是具有温度般地呼吸着,如同看见一静止影像持续着的生命状态。
感官之茧
外观近似圆筒状的充气体,内部是甬道般的空间,由起伏的充气体组成墙面,充胀的表面如同肌肤的表面纹理,在晕黄光线的伴随下,构成如同被百倍放大的皮肤毛孔样态。当我们好奇地行走在这如茧般的通道、左张右望的同时,彷佛化身为童话中的艾丽斯,瞬间缩小、遁入了皮层的中间地带,被肌肤所包围。移动于其中,我们被邀请以身体和各种感官去体验这一切质地,一场与皮肤的亲昵接触。
肌肤的倒影
穿过「感官之茧」来到的是另一展示空间「肌肤的倒影」,展出由东京宫驻站艺术家们共同合作的影像装置:黑暗的空间正中央,安置着两面相应的方形屏幕,下方为平行于地面的屏幕,上方则是与屏幕相同尺寸的镜面金属面版,自天花板上斜角垂挂着,接收来自斜上方投影机的影像,并折射于半透明压克力裁制而成的屏幕上,以避免投影机的强烈光源直接照射入观者的眼睛。于是,投影机里的影像首先投影在镜面版上,形成左右相反的影像,此影像再折射于下方屏幕上。屏幕下方平行地摆放着一圆形平坦的沙发,邀请观众平躺在沙发上,以与脸部相距不到半公尺的距离直视一幕幕经过的影像。
躺卧在这一比人还巨大的屏幕底下,观看已不只是保持着一定距离的观赏,而是整个身体进入到影像装置之中。屏幕上播放着数字录像艺术家根据肌肤此一议题所拍摄的影片。这些影片的轮流播放,不可避免地突出了各种相异的观点,然而总体来说,艺术家们倾向于将肌肤视为一隐含了触摸、欲望、感知、情感等错纵复杂之因素所形成的细腻接口。譬如茱丽安.路斯都(JulienJulien Loustau)的镜头划过空无一人的淋浴)的镜头划过空无一人的淋浴间以及更衣室等空间,以人的缺席暗示出原本在此的身体;克利斯德拉.勒荷(ChristelleLheureux)不直接聚焦于人Christelle Lheureux)不直接聚焦于人)不直接聚焦于人体的皮肤上,而以沙漠、高山、积雪等风景为语汇,尝试将肌肤本身的表皮性质扩大、隐喻至自然界万物的表层中。方尼.阿德雷(FannyAdler)的《固定》Fanny Adler)的《固定》)的《固定》(Fix),拍摄一只持黑笔的手缓缓地游Fix),拍摄一只持黑笔的手缓缓地游),拍摄一只持黑笔的手缓缓地游走在皮肤表面上的各黑痣与斑点之间,以线条的描画连结这些身体上天生的标记;在凝视影片的过程中,彷佛可微微感到身上的皮肤被笔尖轻轻划过。
呼吸的肌肤
棚子内部的中央是由几张懒骨头沙发排成的一个圆,周围圆形的墙面上镶嵌着六台平面电视,播放着伊莎贝尔.蕾菲妮(IsabelleLevenez)「欲望系列」Isabelle Levenez)「欲望系列」)「欲望系列」(SeriedeDesir)的影片。镜头景框近距Serie de Desir)的影片。镜头景框近距)的影片。镜头景框近距离地撷取身体的几个部位,例如嘴唇、手指、下巴或眼睛等等,这些部位或沉浸入水或轻触着水面,水与肌肤两者以相当缓慢的节奏相互摩蹭着;影像试图以性感的语言,若隐若现地透露出被观看、被注视以及被欲望的肌肤。就其影像的质地而言,镜头除了特别落在光滑柔嫩的肌肤以外,亦将整体影片利用计算机特效处理,揉合一种温柔、性感、神秘的调性表现,制作出如同肌肤般精致柔和的触感,如同安格尔画笔下出浴少女身上纤柔的肌肤表现方式。
肌肤的语言
在白色充气体的帐棚内部中央摆放着在白色充气体的帐棚内部中央摆放着由四支蓝色荧光灯管所组成的台座,台座上有数个不同图案的石质印鉴以及一特制印泥。此作品邀请观众将印鉴上的图案盖印在自己的皮肤上,而透过特殊的颜料与荧光灯等技术上的处理,使观者在一片漆黑中,仍可清楚地看见皮肤上的图案;而走出了这个蓝色空间,在正常的光线底下,所有印下的印记都将变得不可见。对于艺术家来说,此处的肌肤呈现了画布的性质;而对参与的观者来说,却如同经历了某种纹身的仪式,浸淫于蓝色光束里,挑选图案、寻找身体上合适的位置,目睹烙印的过程,然后带着一些不可见却确实存在的印记离开。
肌肤之墙
展区内是克里斯托弗.威伯(Chris-Chris-tophe Weber)与罗弘.梅勒须欧(Lau-)与罗弘.梅勒须欧(Lau-Lau-rent Melchior)合作的一件复合媒材作)合作的一件复合媒材作品《情感的肌肤》(Lapeauemotional)。La peau emotional)。)。他们以灌满空气的橡胶体制成一片膨胀又起伏的白色墙面,这巨大饱满的物体质感,让观者情不自禁地想伸手去触碰,当沿着墙面走到离尽头三、五步时,随即看见一行张贴着的标语:「肌 :「肌:「肌肤是如此脆弱,请勿挤压它。」文字在此所产生的暧昧性,促使观者产生一个有趣的疑惑:究竟这是艺术家预料观者 :究竟这是艺术家预料观者:究竟这是艺术家预料观者反应,而提出的嘲讽呼应,还是这纯粹只是属于展场而非作品本身的警告标语?
超肌肤收藏展
同样紧扣着肌肤为题,「联展」展出从应用艺术学院学生征选而出的几件代表性作品,内容包括娃娃

9. 克里斯多夫.威伯(Christophe Weber)與羅弘.梅勒須歐(Laurent Melchior)合作的一件複合媒材作品《情感的肌膚》(La peau emotional),以灌滿空氣的橡膠體製成一片起伏、膨脹的白色牆面。

8. 伯雷(A. Polet)的《所有先生》(Monsieur tout le monde)以各種不同材質和顏色的布料,製成一堆形狀、面貌相似的玩偶,藉由布料顏色及質感差異,觀者得以辨識出同一組模型的個別性。


7-1、7-2. 「肌膚的語言」(Langages de peau)帳棚內中央擺放著由四支藍色螢光燈管所組成的台座,台座上有數個不同圖案的石質印鑑及一特製印泥,邀請觀眾將印鑑上的圖案蓋印在自己的皮膚上。

6-2. 伊莎貝爾.蕾菲妮(Isabelle Levenez)「慾望系列」(Serie de Desir)影片,鏡頭景框近距離地擷取嘴唇、手指、下巴或眼睛等部位,這些部位或沉浸入水或輕觸著水面,水與肌膚以相當緩慢的節奏相互摩蹭著。

6-1. 「呼吸的肌肤」(La peau inspire)棚子内部中央由几张懒骨头沙发排成一个圆,周围圆形的墙面上镶嵌着六台平面电视,播放着伊莎贝尔.蕾菲妮(Isabelle Levenez)「欲望系列」(Serie de Desir)影片。


5-1、5-2. 观者横躺在「肌肤的倒影」(Reflets de peau)展间的屏幕正下方观看作品。两面相应的方形屏幕,下方屏幕与地面平行,上方则是与屏幕相同尺寸的镜面金属面版,自天花板上斜角垂挂着,接收、并同时折射投影机的影像于布幕制成的屏幕上。

4. 「感性之茧」(Coque sensuelle)外观如圆筒状的充气体,内部是甬道般的空间,由起伏的充气体组成墙面,充胀的表面如同肌肤的表面纹理,同时也是作为通往「肌肤的倒影」(Reflets de peau)展区的通道。


3-1、3-2. 由舞台设计希德瑞.马汀秾德(Cedric Martineaud)所主导的「极度表皮」的展场空间。以「茧」、「肌肤的倒影」、「肌肤之墙」、「肌肤的语言」等与肌肤知觉经验相关的子题,运用各种造形和灯光,相互串连同时又区分出各自独特的空间。

2. 玛莉.玛亚(Marie Maillard)的灯光装置,蓝色光圈投影在展场墙面上,如探照灯不停地摆动。图中圆形的凹陷处摆放着应邀参展的摄影作品。


1-1、1-2. 尼可拉.堂.罢.梵(Nicole Tran Ba Vang)所拍摄的五幅女体彩饰照片。照片中,女体白皙的肌肤被饰以鲜艳的色彩,装扮着与其背景环境,如墙壁、地毯、或桌布等相似的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