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幻的镜像——“他者”眼中的“她”
虚幻的镜像——“他者”眼中的“她”
整理/赵峥嵘
“王煜宏是我认识的最有艺术家气质的女性艺术家。” ——杨青
“当今的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人们难得会驻足片刻,回顾一下过去。当我们想抓住一些过去岁月的什么时,情也罢,事也罢,物也罢,往往又太迟了。”[1]“那是一段被封存的记忆。”[2]
"自古以来,艺术界铁的法则是:有作品才有人。王煜宏则可以说是艺术界的新人。她以女性的细腻和激情使古典写实风格的作品,从理性的层面中飘逸出一股沉稳的感性气息。她能以不过而立之年的金子般的年龄,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展示她内心繁华的情愫,而成为当下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肖谷老师2000年对她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作为一名油画家的身份出场,在上海已绽露头角了。而 作为一位静物画家, 王煜宏从1992年就开始了她的静物画创作。1993年,王煜宏去杭州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美丽的江南景色,以及注重传承和开放的教学对于年轻的她来说,一切充满着好奇。当时的中国美术学院傅维安教授对她的评价是,“ (你)性格开朗、善思好动,但作画时却又如此沉静耐心,恍若沉醉其中,这种反差大概就是艺术或所诏之艺术行为。我看倘若兴致不减就这样继续画下去,待到兴趣不再时,再去另僻蹊径,那时又将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仍然希望善于偷点懒。太勤了并不好。”从这里不难看出,她是非常用功的那种学生。1998年夏,顶着几十天的罕见高温,她完成了装置作品《银色激情》的创作,(后来参加了1999年《动静》雕塑展)。此刻,王煜宏从中国美院雕塑专业毕业了。
回到上海,毕业后的王煜宏是迷惘的,在她的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画着角落里的“破烂”打发时光,一切看似没有任何出路。多年后,青年批评家马琳是这样评价她的, “王煜宏是个理性而冷静的画家,她能一贯坚持自己独立的风格。作为一个具象画家,这是难能可贵的。她徜徉于画布之间,流连于静物之前,在艺术上孜孜以求,绝不随波逐流。王煜宏的作品风格细腻写实,有自身独特的选材和视角,多以静物描绘的方式表现祖父辈、父辈的日常生活。有人说,看她的画,会让人回想起祖辈、父辈的日子,或更远的岁月中那些点点滴滴的生活往事。此话确然,她的画中流淌着岁月的时光和难忘的记忆。”至今,静物画在艺术界被认为是低等的,低于人物画,甚至低于风景画创作。同时,具像的绘画,特别是“写实”绘画在上海被认为是老土,不是艺术。王煜宏叙述的是她的故事?上海的故事?这些“生活的往事”为什么这样使她流连?作为女性画家细腻的手法在这里得以呈现。在随后的几年中,她渐渐被别人关注,"王煜宏的画融入了南方女性的细腻与缜思,她写实能力非常强,她塑造的形象观众都会想去触摸,然而她作品的高妙之处却不在外在的真实。王煜宏将那些曾经是喧嚣生活的重要部分的旧物营造成许多怀旧的场景,那些沉寂与落寞印证了历史的必然和人们难舍的情怀。"在李磊先生对她的评价中不难看出,艺术只有打动了自己,才能打动别人。真诚的画面,真诚的“作品让人想起那个年代。”(金恂华)
2001年,王煜宏开始了她的“红色中国”系列的创作。“虽然,王煜宏出生在那个年代,但没有被那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所波及,但她执意选择并义无反顾的沉迷,这是许多人所困惑不解的。而王煜宏的创作打破传统,选择“另类”,将其作深度加工并延伸,似有一种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不断寻觅的执着和深层解读的快感。但我更乐意把王煜宏的绘画作品视为画家的一种灵动。一种个人与社会、私秘与公共、感性与理性、冷漠与责任的交融。”[3]随着《七月的早晨》、《紫荆花开》、《塑刀之歌》、《热土》、《青春无言》一系列佳作的完成,她的静物画创作具有了无可辩驳的当代性。青年批评家武树在《意志的图像》中写到,“王煜宏的作品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些有关火红年代的记忆,主要以静物写生为主,处理得当的素描和色彩关系,展现了她扎实的绘画基本功。陈旧的摆件,班驳的墙壁,破损的书本,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极富历史感又略带凄凉的画面。这是作者本人对那个年代的一种印象。作为七十年代初出生的艺术家,他们复杂的个性在强势的时代背景中被压制,他们没有社会性的严肃精神,通过作品体现出自己私密的,敏感的而且又十分真实的不能言明的情绪。这让我想起一个不错的电影作品《孔雀》,对那个年代是一个灰色的记忆!惆怅,迷茫,无奈.....同时她的作品又具有非常强烈的另一种当代性,对一种题材的作品和画面反复不断的呈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当代的力量!"反思历史,反思人性,王煜宏以一种温情的,简单的方式来表现复杂的现代人的情感。当我们“欣赏她的画就像看一张老照片,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那么简单,没有任何的矫揉修饰。但看似简单的东西实际上却戳穿了貌似复杂的‘人间百态’”[4]
近年来,王煜宏在绘画,装置的同时加入了许多声音,影像等其他元素,使其作品具有了多重特征。青年艺术家"王煜宏作品刻意与当代、主流、时尚保持着清醒的距离,她的作品总能将观众的思绪拉回到当年我们出生时的最初记忆。小提琴、人模、掉了漆的仿巴洛克式椅子、晾衣夹┄┄这些作为我们这代人童年记忆的残片被艺术家重新提了出来,加以摧残、蹂躏,呈现出‘童话破灭’的残酷感。艺术家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说,‘厌倦,但是人总是有那种依恋情绪’。这种矛盾的情绪成为王煜宏作品的母题。”
“王煜宏对于上海这个城市有着精辟的见地,她把这种见地化为作品中的符号:小提琴。对于一个出生在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小提琴很做作,‘假洋派,洋派洋得有点难受’,但是最后,上海人把它给吸收了,然后变成一个自己的新东西,而且具有时代感。在这样的一个城市里,每个人人必须每时每刻准备去接受新东西,不然若不接受的话,它将过去的很快,自己也落伍得很快。‘上海人都是是沉默地接受’”。
“王煜宏的作品对于在这个城市里时间流逝的残酷性有着一层淡淡的伤感,这种伤感背后是对个体人性的深切关怀:在这个快速更新的潮流中只能选择‘接受’的时代里,个体无言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5]
某种意义上来说,王煜宏的作品就是她自己。艺术是真实的,艺术更是虚幻的,她的艺术作为某种镜像,“虚幻的镜像”,更像是“处于婴儿阶段的孩子,将镜子中的自己的影像认同为‘自我’”。而王煜宏在“他者”的注视中渐渐清晰出“她”的轮廓。 最后,我想借用著名艺术家靳尚谊先生的话作为结束,"王煜宏的各种探索是值得尊重的,希望在自己追求的道路上不断的提高!"
2010,7,5于长春公寓
[1]俞景璐:《天工物语》前言
[2][3](朱龙明:《王煜宏:在历史和现实间寻觅》
[4]李向阳:《无人区》序言
[5]吴杨波:《个体无言的背后》
王煜宏:在历史和现实间寻觅
整理/赵峥嵘
“王煜宏是我认识的最有艺术家气质的女性艺术家。” ——杨青
“当今的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人们难得会驻足片刻,回顾一下过去。当我们想抓住一些过去岁月的什么时,情也罢,事也罢,物也罢,往往又太迟了。”[1]“那是一段被封存的记忆。”[2]
"自古以来,艺术界铁的法则是:有作品才有人。王煜宏则可以说是艺术界的新人。她以女性的细腻和激情使古典写实风格的作品,从理性的层面中飘逸出一股沉稳的感性气息。她能以不过而立之年的金子般的年龄,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展示她内心繁华的情愫,而成为当下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肖谷老师2000年对她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作为一名油画家的身份出场,在上海已绽露头角了。而 作为一位静物画家, 王煜宏从1992年就开始了她的静物画创作。1993年,王煜宏去杭州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美丽的江南景色,以及注重传承和开放的教学对于年轻的她来说,一切充满着好奇。当时的中国美术学院傅维安教授对她的评价是,“ (你)性格开朗、善思好动,但作画时却又如此沉静耐心,恍若沉醉其中,这种反差大概就是艺术或所诏之艺术行为。我看倘若兴致不减就这样继续画下去,待到兴趣不再时,再去另僻蹊径,那时又将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仍然希望善于偷点懒。太勤了并不好。”从这里不难看出,她是非常用功的那种学生。1998年夏,顶着几十天的罕见高温,她完成了装置作品《银色激情》的创作,(后来参加了1999年《动静》雕塑展)。此刻,王煜宏从中国美院雕塑专业毕业了。
回到上海,毕业后的王煜宏是迷惘的,在她的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画着角落里的“破烂”打发时光,一切看似没有任何出路。多年后,青年批评家马琳是这样评价她的, “王煜宏是个理性而冷静的画家,她能一贯坚持自己独立的风格。作为一个具象画家,这是难能可贵的。她徜徉于画布之间,流连于静物之前,在艺术上孜孜以求,绝不随波逐流。王煜宏的作品风格细腻写实,有自身独特的选材和视角,多以静物描绘的方式表现祖父辈、父辈的日常生活。有人说,看她的画,会让人回想起祖辈、父辈的日子,或更远的岁月中那些点点滴滴的生活往事。此话确然,她的画中流淌着岁月的时光和难忘的记忆。”至今,静物画在艺术界被认为是低等的,低于人物画,甚至低于风景画创作。同时,具像的绘画,特别是“写实”绘画在上海被认为是老土,不是艺术。王煜宏叙述的是她的故事?上海的故事?这些“生活的往事”为什么这样使她流连?作为女性画家细腻的手法在这里得以呈现。在随后的几年中,她渐渐被别人关注,"王煜宏的画融入了南方女性的细腻与缜思,她写实能力非常强,她塑造的形象观众都会想去触摸,然而她作品的高妙之处却不在外在的真实。王煜宏将那些曾经是喧嚣生活的重要部分的旧物营造成许多怀旧的场景,那些沉寂与落寞印证了历史的必然和人们难舍的情怀。"在李磊先生对她的评价中不难看出,艺术只有打动了自己,才能打动别人。真诚的画面,真诚的“作品让人想起那个年代。”(金恂华)
2001年,王煜宏开始了她的“红色中国”系列的创作。“虽然,王煜宏出生在那个年代,但没有被那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所波及,但她执意选择并义无反顾的沉迷,这是许多人所困惑不解的。而王煜宏的创作打破传统,选择“另类”,将其作深度加工并延伸,似有一种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不断寻觅的执着和深层解读的快感。但我更乐意把王煜宏的绘画作品视为画家的一种灵动。一种个人与社会、私秘与公共、感性与理性、冷漠与责任的交融。”[3]随着《七月的早晨》、《紫荆花开》、《塑刀之歌》、《热土》、《青春无言》一系列佳作的完成,她的静物画创作具有了无可辩驳的当代性。青年批评家武树在《意志的图像》中写到,“王煜宏的作品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些有关火红年代的记忆,主要以静物写生为主,处理得当的素描和色彩关系,展现了她扎实的绘画基本功。陈旧的摆件,班驳的墙壁,破损的书本,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极富历史感又略带凄凉的画面。这是作者本人对那个年代的一种印象。作为七十年代初出生的艺术家,他们复杂的个性在强势的时代背景中被压制,他们没有社会性的严肃精神,通过作品体现出自己私密的,敏感的而且又十分真实的不能言明的情绪。这让我想起一个不错的电影作品《孔雀》,对那个年代是一个灰色的记忆!惆怅,迷茫,无奈.....同时她的作品又具有非常强烈的另一种当代性,对一种题材的作品和画面反复不断的呈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当代的力量!"反思历史,反思人性,王煜宏以一种温情的,简单的方式来表现复杂的现代人的情感。当我们“欣赏她的画就像看一张老照片,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那么简单,没有任何的矫揉修饰。但看似简单的东西实际上却戳穿了貌似复杂的‘人间百态’”[4]
近年来,王煜宏在绘画,装置的同时加入了许多声音,影像等其他元素,使其作品具有了多重特征。青年艺术家"王煜宏作品刻意与当代、主流、时尚保持着清醒的距离,她的作品总能将观众的思绪拉回到当年我们出生时的最初记忆。小提琴、人模、掉了漆的仿巴洛克式椅子、晾衣夹┄┄这些作为我们这代人童年记忆的残片被艺术家重新提了出来,加以摧残、蹂躏,呈现出‘童话破灭’的残酷感。艺术家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说,‘厌倦,但是人总是有那种依恋情绪’。这种矛盾的情绪成为王煜宏作品的母题。”
“王煜宏对于上海这个城市有着精辟的见地,她把这种见地化为作品中的符号:小提琴。对于一个出生在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小提琴很做作,‘假洋派,洋派洋得有点难受’,但是最后,上海人把它给吸收了,然后变成一个自己的新东西,而且具有时代感。在这样的一个城市里,每个人人必须每时每刻准备去接受新东西,不然若不接受的话,它将过去的很快,自己也落伍得很快。‘上海人都是是沉默地接受’”。
“王煜宏的作品对于在这个城市里时间流逝的残酷性有着一层淡淡的伤感,这种伤感背后是对个体人性的深切关怀:在这个快速更新的潮流中只能选择‘接受’的时代里,个体无言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5]
某种意义上来说,王煜宏的作品就是她自己。艺术是真实的,艺术更是虚幻的,她的艺术作为某种镜像,“虚幻的镜像”,更像是“处于婴儿阶段的孩子,将镜子中的自己的影像认同为‘自我’”。而王煜宏在“他者”的注视中渐渐清晰出“她”的轮廓。 最后,我想借用著名艺术家靳尚谊先生的话作为结束,"王煜宏的各种探索是值得尊重的,希望在自己追求的道路上不断的提高!"
2010,7,5于长春公寓
[1]俞景璐:《天工物语》前言
[2][3](朱龙明:《王煜宏:在历史和现实间寻觅》
[4]李向阳:《无人区》序言
[5]吴杨波:《个体无言的背后》
王煜宏:在历史和现实间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