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的品性·王煜宏的绘画文/魏祥奇
自在的品性·王煜宏的绘画
文/魏祥奇
破旧的墙壁、瓷器、书籍和用具,对于王煜宏而言,比崭新的物件更“入画”、更让她为之兴奋,她之所以不断重复这个题材,是因为这更能满足她足够多的好奇心而不被打搅,就像她在《<天堂校园>文本》中所谈到的:现实生存乃是一种自我焦虑和不真实的体验。她大可以躲在自己的角落享受绘画的时间——这是一种极为私密的个人空间:即使艺术家并没有放置属于自身的物件。王煜宏以令人叹服的技艺再次证明了绘画的题材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一些批评家有意忽视静物画所蕴含的当代精神维度。在他们看来,题材是有等级的,静物画更符合某种习作的特征,而非超迈、绝妙的表达方向。也就是说,王煜宏极有可能对当代艺术的潮流抱持一种较为冷静、自省而自觉的态度:当代艺术的嘈杂与聒噪,其试图干涉公共领域的行为本身,却不能解决这种生存的困境。王煜宏在决定绘画的主题之前,应该知道自己所希望实现的目标:绘画正是使自己的内心获得平静的一种恰当途径,其不在于外在的“叙事”,而在于内在的“悟性”。
若要理解王煜宏的绘画,必须从中国本土文化的禅静的角度寻找基点,或者能够帮助我们体味这种特殊的感触:平静而雅致的视觉取向,无疑更偏向于中国道释文化的超脱。也许正是王煜宏非常喜欢和擅长于静物这个题材,其着迷于物体的质感和色泽的微妙差异,极不愿意被“当代艺术”的公共性诉求的价值观念所打破,改变自己更多属于内敛和自娱的心性。当然我们也不断看到王煜宏使用了装置、影像等与当代观念艺术有关的形式语言,然而这并不足以改变其追求无限制的品性,这就源自于其内在根本就不赞同使用过于豪华和奢侈的表达方式。王煜宏不乏参与其中的热情,然而内在的性情指引她,不可偏离本心太远。
这种复杂的心理机制使得王煜宏的艺术不时逾越绘画的边界,延展出一些新的工作方法,显露出一种游离于当代艺术边界的状态;或许她根本就没有那么聪明,缺乏主流当代艺术家所拥有的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效应,作品仅有温和的视觉感,颇使人怀疑这是在自我约束。在我看来,这似乎就是王煜宏生活观念里那潜在的、略微忧郁的神情的再现。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敏感,不时而来的困惑促使她更容易面对围绕自身的细小的变化;当然其中充满着太多的无奈和否定,她很难顾及周遭世界的变化并作出实时反映,她可能意识到并认为自己于此无能为力。为着使自己的生活不至于混乱和无序,王煜宏使用小幅的静物油画打理思绪,享受制作过程之中的喜悦。我甚至肯定,王煜宏从静物画中所获得的幸福感是对其心更为本真触摸,尤其是那些细节的光影变化,无不具有诗意和奇妙的纯粹之美。这些作品莫不展露出艺术家寂然的心境,看似冰冷的物件之间萦绕着温润之生气:我并不以为王煜宏的绘画呈现的是物的自性,而应该是人的自在。太多人以为王煜宏的作品具象,而在我看来,却是因为他们太着迷于观看物件本身,而忽视了艺术本质的抽象性——人的情感的价值。
那么,回到刚才的讨论,王煜宏的绘画何以呈现了当代精神维度?这个问题与另外一个问题关系密切:为什么说这是一件艺术品,而非单纯的图解?我们必须梳理清楚中国当代艺术观念中“当代性”的概念。在我看来,当代性主要偏向四个方面的特质:首先当代性充斥着某种彻底的怀疑观,其质疑当代人生存状态的合理性、生存目标的永恒意义,最终引向否定和虚无的情境;其次当代性主张某种绝对的个人性,强调个人情绪的普遍适用性,将捕捉到的公共生活的印迹集中呈现,最终趋向于经验性的寓言化;再次当代性还有可能呈现出一种无端的冷漠形态,他们将当代艺术的公共责任视为一种无谓的自我约束,倡导一种更具艺术史图谱学上的生长;最后当代性也具有无意识的特质,意指有这样一批艺术家,并没有一种自觉的当代性的理想,其自由的表达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图像,却也呈现出一定的当代性向度。那么何以界定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家的身份?诚然,一件艺术作品是否具有当代性仍然依赖于批评家的感受力和判断尺度,但有一点必须作为结论的重要依据:艺术家是否主观认定自身的当代艺术家身份。我想,这能够帮助我们有效修正自己的判断。但总体而言:当代性是反抗普遍性文化观念、习惯性生活观念的,反对的是束缚、不断的束缚:对自由的限制、对人性的限制——而我们往往将其理解为社会的秩序和规范。当代艺术经常伴随激烈的情绪,因此大多使用富于表现性的语言:绘画性。绘画性的基本语言特征在于裸露笔迹。批评界亦一再肯定表现性与艺术家内在品质的关系,正因为表现性绘画颇为符合当代人的心理趣味。王煜宏绘制的图像,表象上并不属于表现性的范畴,甚至被认为是再现性的摹仿自然,恰因我们缺乏传统中国文化知识和视角的给养,导致我们无法穿透表象去洞察一种复杂的心灵世界。这其中包含着一代人未必能完全自觉的历史意识和文化困惑,显然是因为他们联接了两种不同的生存记忆,这些若隐若现的感觉在行进的思绪中不自觉的流露:这是解读一代人思想现实的图像文本。如此以来,王煜宏描绘静物的行为本身便显得并不单纯了,解释呈现出与当代性有关的精神场域:感情不容许被玷污,才智不容许被毁灭。
在批评与创作之间,我一直认为存在着某种相生相长的缠绕关系。王煜宏的绘画与批评者的观念阐释之间相互作用:艺术家对绘画本身的思考亦是愈来愈多,绘画的理路亦是愈来愈不单纯。作为有敏感气质的艺术家,王煜宏是不可能也不会躲避批评者的反应,相反只能鼓励她进行更自觉、更有意义的探索。近两年的艺术活动,激发她敢于去尝试更自由、更公共性的语言实验,这也使得她对以“当代艺术”为名义的创作日趋主动,当代艺术家的身份日趋明朗。这些静物画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也只是其艺术实验中的一个部分。王煜宏画面中的那种忧郁依然存在,这是她抹不去的个人的自在的品性——融入了情感和思想的艺术,才能得以展示作为人的智性的价值。
文/魏祥奇
破旧的墙壁、瓷器、书籍和用具,对于王煜宏而言,比崭新的物件更“入画”、更让她为之兴奋,她之所以不断重复这个题材,是因为这更能满足她足够多的好奇心而不被打搅,就像她在《<天堂校园>文本》中所谈到的:现实生存乃是一种自我焦虑和不真实的体验。她大可以躲在自己的角落享受绘画的时间——这是一种极为私密的个人空间:即使艺术家并没有放置属于自身的物件。王煜宏以令人叹服的技艺再次证明了绘画的题材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一些批评家有意忽视静物画所蕴含的当代精神维度。在他们看来,题材是有等级的,静物画更符合某种习作的特征,而非超迈、绝妙的表达方向。也就是说,王煜宏极有可能对当代艺术的潮流抱持一种较为冷静、自省而自觉的态度:当代艺术的嘈杂与聒噪,其试图干涉公共领域的行为本身,却不能解决这种生存的困境。王煜宏在决定绘画的主题之前,应该知道自己所希望实现的目标:绘画正是使自己的内心获得平静的一种恰当途径,其不在于外在的“叙事”,而在于内在的“悟性”。
若要理解王煜宏的绘画,必须从中国本土文化的禅静的角度寻找基点,或者能够帮助我们体味这种特殊的感触:平静而雅致的视觉取向,无疑更偏向于中国道释文化的超脱。也许正是王煜宏非常喜欢和擅长于静物这个题材,其着迷于物体的质感和色泽的微妙差异,极不愿意被“当代艺术”的公共性诉求的价值观念所打破,改变自己更多属于内敛和自娱的心性。当然我们也不断看到王煜宏使用了装置、影像等与当代观念艺术有关的形式语言,然而这并不足以改变其追求无限制的品性,这就源自于其内在根本就不赞同使用过于豪华和奢侈的表达方式。王煜宏不乏参与其中的热情,然而内在的性情指引她,不可偏离本心太远。
这种复杂的心理机制使得王煜宏的艺术不时逾越绘画的边界,延展出一些新的工作方法,显露出一种游离于当代艺术边界的状态;或许她根本就没有那么聪明,缺乏主流当代艺术家所拥有的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效应,作品仅有温和的视觉感,颇使人怀疑这是在自我约束。在我看来,这似乎就是王煜宏生活观念里那潜在的、略微忧郁的神情的再现。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敏感,不时而来的困惑促使她更容易面对围绕自身的细小的变化;当然其中充满着太多的无奈和否定,她很难顾及周遭世界的变化并作出实时反映,她可能意识到并认为自己于此无能为力。为着使自己的生活不至于混乱和无序,王煜宏使用小幅的静物油画打理思绪,享受制作过程之中的喜悦。我甚至肯定,王煜宏从静物画中所获得的幸福感是对其心更为本真触摸,尤其是那些细节的光影变化,无不具有诗意和奇妙的纯粹之美。这些作品莫不展露出艺术家寂然的心境,看似冰冷的物件之间萦绕着温润之生气:我并不以为王煜宏的绘画呈现的是物的自性,而应该是人的自在。太多人以为王煜宏的作品具象,而在我看来,却是因为他们太着迷于观看物件本身,而忽视了艺术本质的抽象性——人的情感的价值。
那么,回到刚才的讨论,王煜宏的绘画何以呈现了当代精神维度?这个问题与另外一个问题关系密切:为什么说这是一件艺术品,而非单纯的图解?我们必须梳理清楚中国当代艺术观念中“当代性”的概念。在我看来,当代性主要偏向四个方面的特质:首先当代性充斥着某种彻底的怀疑观,其质疑当代人生存状态的合理性、生存目标的永恒意义,最终引向否定和虚无的情境;其次当代性主张某种绝对的个人性,强调个人情绪的普遍适用性,将捕捉到的公共生活的印迹集中呈现,最终趋向于经验性的寓言化;再次当代性还有可能呈现出一种无端的冷漠形态,他们将当代艺术的公共责任视为一种无谓的自我约束,倡导一种更具艺术史图谱学上的生长;最后当代性也具有无意识的特质,意指有这样一批艺术家,并没有一种自觉的当代性的理想,其自由的表达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图像,却也呈现出一定的当代性向度。那么何以界定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家的身份?诚然,一件艺术作品是否具有当代性仍然依赖于批评家的感受力和判断尺度,但有一点必须作为结论的重要依据:艺术家是否主观认定自身的当代艺术家身份。我想,这能够帮助我们有效修正自己的判断。但总体而言:当代性是反抗普遍性文化观念、习惯性生活观念的,反对的是束缚、不断的束缚:对自由的限制、对人性的限制——而我们往往将其理解为社会的秩序和规范。当代艺术经常伴随激烈的情绪,因此大多使用富于表现性的语言:绘画性。绘画性的基本语言特征在于裸露笔迹。批评界亦一再肯定表现性与艺术家内在品质的关系,正因为表现性绘画颇为符合当代人的心理趣味。王煜宏绘制的图像,表象上并不属于表现性的范畴,甚至被认为是再现性的摹仿自然,恰因我们缺乏传统中国文化知识和视角的给养,导致我们无法穿透表象去洞察一种复杂的心灵世界。这其中包含着一代人未必能完全自觉的历史意识和文化困惑,显然是因为他们联接了两种不同的生存记忆,这些若隐若现的感觉在行进的思绪中不自觉的流露:这是解读一代人思想现实的图像文本。如此以来,王煜宏描绘静物的行为本身便显得并不单纯了,解释呈现出与当代性有关的精神场域:感情不容许被玷污,才智不容许被毁灭。
在批评与创作之间,我一直认为存在着某种相生相长的缠绕关系。王煜宏的绘画与批评者的观念阐释之间相互作用:艺术家对绘画本身的思考亦是愈来愈多,绘画的理路亦是愈来愈不单纯。作为有敏感气质的艺术家,王煜宏是不可能也不会躲避批评者的反应,相反只能鼓励她进行更自觉、更有意义的探索。近两年的艺术活动,激发她敢于去尝试更自由、更公共性的语言实验,这也使得她对以“当代艺术”为名义的创作日趋主动,当代艺术家的身份日趋明朗。这些静物画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也只是其艺术实验中的一个部分。王煜宏画面中的那种忧郁依然存在,这是她抹不去的个人的自在的品性——融入了情感和思想的艺术,才能得以展示作为人的智性的价值。